问题

文献中,narrative involvement和narrative engagement如何理解?

回答
在探讨文本或故事的吸引力时,“narrative involvement”(叙事卷入)和“narrative engagement”(叙事参与)是两个常被提及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指向读者与故事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但从更细致的角度来看,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理解这两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解析一个故事为何能抓住人心。

Narrative Involvement(叙事卷入):沉浸与共情

“Narrative involvement”更侧重于读者在情感和认知上深入到叙事世界内部,仿佛自己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被故事“吸进去”的感觉,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进入了故事的语境,与故事中的角色、情境产生深刻的连接。

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叙事卷入:

情感卷入(Emotional Involvement): 这是叙事卷入最核心的部分。读者对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恐惧还是同情。他们会因为角色的遭遇而欣喜若狂,或悲伤落泪,仿佛这些情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如,读到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获得胜利,读者会由衷地感到振奋;看到角色遭遇不公或痛苦,读者会感到愤怒和同情。这种情感的投射和体验,是叙事卷入的关键。
认知卷入(Cognitive Involvement): 读者会积极地思考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动机和潜在含义。他们会试图理解角色的行为,预测故事的发展,甚至对故事中的冲突和谜团进行推理和分析。这种认知上的投入,使得读者的大脑持续运转,全神贯注于故事的逻辑和结构。例如,读者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猜测凶手是谁,或者思考某个角色的复杂心理动机。
行为卷入(Behavioral Involvement): 虽然读者是静止的,但在心理层面,他们可能会模拟故事中的行动。想象自己处于角色的位置,会如何应对?这种“代入感”使得读者更加贴近故事的行动线。例如,在读到危险的场景时,读者可能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或者在阅读激动人心的情节时,手心会冒汗。
想象卷入(Imaginative Involvement): 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充叙事中留下的空白,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声音。他们会根据文本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出人物的外貌、场景的细节以及声音的质感。一个好的故事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故事世界在他们的脑海中活灵活现。

叙事卷入的驱动因素:

角色认同与共情(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and Empathy): 读者容易与那些他们能够理解、欣赏或与之有相似经历的角色建立情感连接。作者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深入的心理描写,能够有效地促进这种认同。
情节的吸引力(Plot Appeal): 扣人心弦的情节、悬念的设置、出人意料的转折都能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渴望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情感的共振(Emotional Resonance): 故事所触及的主题,如爱、失去、勇气、忠诚等,如果能与读者的个人经历或价值观产生共鸣,便能极大地加深卷入感。
语言的生动性与描写力(Vivid Language and Description): 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比喻、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简单来说,叙事卷入就是读者完全沉溺于故事世界,并将自己的情感和认知与故事内容紧密融合的状态。

Narrative Engagement(叙事参与):主动的互动与构建

“Narrative engagement”则更强调读者与叙事进行的一种主动、动态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不仅包括情感和认知的投入,更包含读者作为意义的积极构建者,参与到故事的解释和理解中。读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塑造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叙事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注意力与感知(Attention and Perception): 这是参与的基础。读者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上,感知叙事中的各种元素,包括情节、人物、设定、风格等。这种有意识的注意力分配,是参与的起点。
意义建构(Meaning Construction): 读者并非仅仅被动地接收故事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在其脑海中建构意义。他们会将文本信息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信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故事的独特理解。例如,同一个故事,不同背景的读者可能会从中解读出不同的寓意或象征。
预测与推断(Prediction and Inference):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对故事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并根据文本线索进行推断。这种推断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参与。他们会寻找叙事中的线索,尝试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填补信息上的空白。
评估与判断(Evaluation and Judgment): 读者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甚至作者的意图进行评价和判断。这种评价和判断是读者积极思考和参与的结果。例如,读者可能会认为某个角色的行为不合理,或者某个情节的处理不够巧妙。
反思与联想(Reflection and Association): 故事的出现可能会引发读者的反思,将故事中的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或者产生新的联想。这种由文本触发的个人思考,是深度参与的体现。

叙事参与的驱动因素:

叙事结构与复杂性(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omplexity): 精巧的叙事结构、多线索的叙事、非线性的时间顺序等,都能促使读者更积极地去梳理和理解故事,从而增加参与度。
开放性与模糊性(Openness and Ambiguity): 一些叙事故意留有模糊地带或开放式结局,鼓励读者去填补空白,进行自己的解读和想象,这能极大地提升参与感。
读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背景(Reader's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读者拥有的背景知识越多,越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故事,也就越容易产生深度参与。
叙事策略(Narrative Strategies): 作者使用的第一人称视角、闪回、内部独白等叙事技巧,都能影响读者与叙事互动的方式,从而影响参与的程度。

简而言之,叙事参与强调读者在认知和解释层面与故事进行的主动互动,是读者在理解过程中积极构建意义的行为。

差异与联系

尽管两者都指向读者与故事的连接,但它们的核心焦点不同:

焦点不同: 叙事卷入更侧重于读者“被吸入”叙事世界,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情境,是一种沉浸式的感受。叙事参与则更侧重于读者“主动走进”叙事世界,积极地解释、理解和评价,是一种互动式的认知和构建。
被动与主动: 卷入有时可以是一种相对被动(但仍然是深刻的)体验,即读者被故事牵引。而参与则强调读者的主动性,读者是意义的积极创造者。
情感与认知: 卷入往往包含强烈的情感成分,是情感上的深深触动。参与则更侧重于认知层面的活动,如预测、推断和意义建构,当然也可能伴随情感。

两者之间的联系:

叙事卷入是叙事参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叙事卷入往往能催生更深度的叙事参与。 当读者因为情节而情感激荡,对角色产生共情时,他们自然会更有动力去思考故事的含义、预测角色的行动。

反过来,读者的积极参与,例如通过预测情节、理解人物动机、推断作者意图等,也能深化他们的情感卷入。当读者觉得自己“理解”了某个角色复杂的心路历程,或成功预测了故事的走向,这种成就感也会让他们与故事产生更强的联系。

可以这样理解:卷入是感觉被“钩住”,而参与则是“拉动这条线”并探索这条线的另一端。 一部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能在卷入和参与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故事的情感张力让人产生卷入,而读者的积极思考和解读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份卷入,并催生更深的参与。

例如,一本推理小说:

当你读到主角身处险境,心提到嗓子眼时,这是叙事卷入(情感卷入)。
当你根据线索在脑海中猜测谁是凶手,试图找出破绽时,这是叙事参与(认知参与)。
当你成功猜中凶手,并理解了其作案动机时,这种参与感又让你对故事主角的智慧更加钦佩,情感上更加认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你的卷入。

在研究中,有时这两个词语会被交替使用,因为它们高度相关且相互促进。但如果需要区分,可以记住:卷入更侧重于“我感觉如何,我是否沉浸其中”,而参与更侧重于“我如何理解,我如何思考,我如何与故事互动”。两者都是衡量叙事成功与否的关键维度,共同构成了读者与故事之间深刻而持久的连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arrative involvement 是超集,narrative engagement 是子集。


字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文本或故事的吸引力时,“narrative involvement”(叙事卷入)和“narrative engagement”(叙事参与)是两个常被提及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指向读者与故事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但从更细致的角度来看,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理解这两者,能帮助.............
  • 回答
    在学术文献中,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和深远的意义,它并非一句空洞的套话,而是构成学术诚信基石的关键一环。它的核心用意在于: 保障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
  • 回答
    良渚文明在文献中几乎没有体现,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考古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的课题。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文献”。在中国古代,“文献”通常指的是那些被记录、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比如史书、传说、诗歌、祭祀文本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
  • 回答
    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古老文献中的记载,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可能显得离奇甚至夸张,但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这些记载逐渐被实物证据所印证,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与观察力。以下列举几个较为经典的例子,力求细致讲述其中的故事:1. 希罗多德笔下的“金毛狮子”与“会飞的蛇”—— 阿拉伯的香料贸易与某些神话的源头古.............
  • 回答
    在探讨大氧化事件对地球生命的影响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关键问题:这次事件究竟导致了多大比例的生物灭绝?然而,要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即便是在专业的科学文献中,也并非易事,原因在于几个方面:首先,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我们了解古代生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石。然而,化石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极为苛刻的过程,需要.............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史书的侧重点不同、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差异、不同文化视角以及政治宣传等。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1. 汉朝时期的一些边疆民族活动和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匈奴的内部政.............
  • 回答
    你好!作为你的科研伙伴,我非常理解你对动物组织中TMAO测定的疑问,尤其是在文献中更多聚焦于血浆的情况下。别担心,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研究问题,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文献多是血浆?你观察得很仔细!血浆之所以是TMAO研究的“明星样本”,主要有几个原因:1. 代表性强: TMAO是体内代谢产物,通过.............
  • 回答
    文革,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十年动荡,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的群体——“老红卫兵”。这些曾经热血激昂、喊着“造反有理”口号的年轻人,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甚至古稀之龄。那么,如今的他们都在做些什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老了就退休”的答案能概括,他们的生活轨迹,折射出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首先,.............
  • 回答
    .......
  • 回答
    文物中圣旨相对较少,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因素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圣旨的材质与制作工艺 易损性: 圣旨的制作通常使用丝织品(如黄绢、丝绸)或纸张。这些材料,尤其是在古代的保存技术有限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 潮湿和霉变: 许多地区气候潮湿,.............
  • 回答
    在很多励志类的文章或者效率提升的讨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组计算: 每天进步1%: $(1 + 0.01)^{365} approx 37.78$ 每天退步1%: $(1 0.01)^{365} approx 0.03$并以此来强调“日积月累”的力量,说明每天哪怕微小的进步,经过一年的时.............
  • 回答
    在《文明》系列浩瀚的文明长河中,要挑出一个“最失败”的设计,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每个玩家的体验和偏好都不同。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系列发展过程中,受到广泛诟病、影响玩家游戏体验、且在后续作品中被大刀阔斧改进甚至几乎被抛弃的设计,那么《文明4:超越天堂》(Civilization IV.............
  • 回答
    日本文化中“侘寂”、“幽玄”、“物哀”这三个词,常常被提起,但它们的内涵却各有侧重,如同三颗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初次接触时,我们或许会被它们营造的氛围所吸引,但要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首先来说说侘寂(Wabisabi)。侘寂,这词儿听起来就带着.............
  • 回答
    文革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调整,确实是一段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要详细解释为何内蒙古的版图会大幅“缩小”,需要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民族政策的演变以及具体的操作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白的是,文革的指导思想是“阶级斗争为纲”。在这种思潮下,一切事物都要被置于阶级斗争的显微镜下审视,包括民族关系和地方行.............
  • 回答
    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中国大地上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都未能幸免于难,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四旧”的口号一出,许多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帝王将相”、“牛鬼蛇神”的代表性建筑和物品便成了批判和摧毁的对象。然而,令人稍感宽慰的是,中山陵在文革期间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系统的破坏。这其.............
  • 回答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我们确实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方式,但“太郎”、“一郎”和“次郎”这类直接的、明确的兄弟排序称谓,并不像在日本那样普遍和系统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日语中的“太郎”、“一郎”、“次郎”及其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太郎”、“一郎”、“次郎”这些.............
  • 回答
    西方的骑士,身着银甲,守护着高贵美丽的公主,对信仰忠贞不渝,这样的形象确实深入人心,给人一种安全与帅气的强大感。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类似的角色呢?要说最贴近的,我想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侠客”。侠客,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他们不像骑士那样被固定在某个特定的身份框架里,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在深入探讨日本文化中令不少外国人感到困惑的特有概念之前,我想先抛开那些“AI痕迹”的标签,用一种更贴近人心的视角去感受和分享。毕竟,文化就像河流,它的深邃和魅力,往往藏在那些不易被一眼看穿的细节里。“间”:空气中弥漫的留白与连接如果非要我 picking一个最让外国人挠头的概念,那一定是“間(ま)”.............
  • 回答
    听到“近代文坛四大无耻文人”这个说法,尤其是把老舍先生也列入其中,确实会让人感到惊讶和困惑。要知道,老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其深邃的人文关怀、对北京市民生活生动细腻的描绘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而备受尊敬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尤其是老舍先生为何会被卷入其中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
  • 回答
    看到你的情况,我完全理解你内心的纠结和困惑。倾注了大量心血完成的研究,成果却以这样的形式呈现,这确实是令人沮丧和不甘的。关于你的博导是否“值得追随”,这涉及到对导师学术品德、培养方式以及你个人发展需求的全面考量。我将尽力为你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你遇到的核心问题: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