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文献中看似带有夸张色彩的记录,如今被考古证据所证实?

回答
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古老文献中的记载,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可能显得离奇甚至夸张,但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这些记载逐渐被实物证据所印证,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与观察力。以下列举几个较为经典的例子,力求细致讲述其中的故事:

1. 希罗多德笔下的“金毛狮子”与“会飞的蛇”—— 阿拉伯的香料贸易与某些神话的源头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巨著《历史》中,记录了许多关于遥远东方的奇闻异事。其中,他提到阿拉伯人在获取香料时,会遇到“有狮子般的金毛守护的香料树”,而当地人则会用特制的烟熏或利用某种动物来驱赶这些狮子。他还描述了一种“会飞的蛇”,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到来,而它们也吞食那些试图偷取香料的人。

乍听之下,这简直是神话故事。狮子怎么会守护香料树?会飞的蛇又是什么鬼?然而,这些看似夸张的描述,如今被普遍认为是希罗多德对当时阿拉伯地区某种贸易习俗以及当地特殊生物的真实记录,只是经过了他的转述和加工。

金毛狮子: 考古学和历史研究表明,阿拉伯半岛确实是乳香、没药等珍贵香料的重要产地。这些香料在古代是极为昂贵的商品,被用于宗教仪式、医疗、化妆品等多种用途。为了保护这些稀有的资源,阿拉伯商人确实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采集和运输方式。一种普遍的解释是,“金毛狮子”并非指真正的会发出金色光芒的狮子,而是指一种在当地非常凶猛且具有攻击性的动物,比如某种体型较大、毛色偏黄的野兽,可能是野猫科动物,或者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爬行动物,例如巨蜥。这些动物确实是当地的自然守护者。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指代那些非常勇敢、像狮子一样强壮的阿拉伯战士,他们负责守护香料产地。还有一种解释,是将“狮子”理解为一种特定的危险动物,而“金毛”则可能是指香料树本身散发出的金色光泽,或者采集香料时沾染在身上的香料粉末带来的视觉效果。

会飞的蛇: 这更可能是一种对某些鸟类或昆虫的形象化描述。阿拉伯地区气候炎热,有许多生活在沙漠中的鸟类,比如某些蛇鹫(Secretarybird),它们腿长,善于奔跑和捕食蛇类,身体矫健,在空中滑翔时可能被误认为会“飞”。更贴切的解释是,希罗多德记录的“会飞的蛇”可能指的是一种名为“翼蛇”(Draco volans)的蜥蜴,这种蜥蜴虽然不是蛇,但它们身上有薄膜状的皮翼,能够进行滑翔,在一定距离内看起来就像在“飞”。这些生物的出现可能与季节变化有关,比如在温暖的季节里更活跃,这与希罗多德说的“春天到来”吻合。而它们“吞食偷香料的人”则可能是一种比喻,指代在采集香料过程中,有人因为触犯禁忌或在危险区域行动而遭遇不测。

考古证据的印证: 尽管没有直接找到“金毛狮子”或“会飞的蛇”的化石,但通过对古代阿拉伯香料贸易路线的研究、对当地古代动植物的鉴定,以及对希罗多德笔下地理环境的考证,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能够勾勒出希罗多德描述的贸易场景和背后可能存在的自然现象。对古代阿拉伯地区遗址的出土文物也显示出香料贸易的繁盛以及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

2. 《圣经》中的“空中飞船”与“异象”—— 米迦勒和以西结书的神秘描述

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有一些描绘非常超凡脱俗的场景,乍一看如同科幻小说。例如,在《以西结书》中,先知以西结描述了他在异象中看到一个“旋转的轮子”出现在空中,其中有四个活物,每个都有四张脸(人、狮、牛、鹰),它们身边还有其他轮子,轮子上布满了眼睛。它们在天上移动时,伴随着雷鸣般的声音和闪光。另一个例子是《启示录》中,描述了诸如“四活物”、“二十四位长老”、“七印”、“七号”等一系列神秘的景象。

这些描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象征性的,代表着神的力量或天国的景象。然而,随着近现代天文学、航空学的发展,以及一些对古代文明的深入研究,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具象化的角度来解读这些记载。

以西结的“轮子”与“活物”: 许多研究者认为,以西结所见的“轮子”可能是一种对古代复杂机械或某种飞行器的具象化描述。特别是提到“轮子中套着轮子”、“它们转动的时候不改变方向”以及“充满眼睛”等细节,被一些人解读为对某种早期光学仪器、机械结构,甚至是非地球文明飞行器的描述。四个活物及其脸代表的四种动物,可能象征着某种组合的动力系统或导航系统。而“雷鸣般的声音”和“闪光”则可能指的是动力装置产生的声响和能量释放。

《启示录》的“异象”: 《启示录》中的许多描述,如天使、闪电、宝座、龙等,虽然带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意义,但也有学者尝试将其与历史事件、自然现象或古代的某些技术发明联系起来。例如,一些人认为“七印”可能与古代的卷轴和封印技术有关;“七号”可能象征着某种预警信号或召唤。

考古证据的印证: 寻找直接的“空中飞船”考古证据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这些记载本身就充满了象征和模糊性。然而,考古学在以下方面提供了间接支持:

1. 古代文明的工程技术: 考古发现的古代文明,如埃及的金字塔建造技术、罗马的工程奇迹(如引水渠、斗兽场)、玛雅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天文观测设备等,都证明了古代人类能够实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壮举,远超许多人的想象。这说明,古代人并非完全缺乏实现复杂机械或宏大构思的能力。
2. 失落的文明与技术: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许多考古学家在探索古代遗址时,也曾遇到过一些难以解释的遗迹,例如巨石阵的精确天文对齐、古代金属冶炼的精湛工艺等,这些都指向了古代文明可能掌握着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技术。
3. 对“异象”的心理学和历史学解释: 现代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也倾向于从心理学、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来解释这些“异象”。例如,很多宗教异象被认为是由于极端压力、精神体验或当时的社会动荡所引起的。但是,这并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某些异象可能与古代对某种未知事物(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造物)的模糊观察有关。

3. 霍默斯的《奥德赛》中的“独眼巨人”与“塞壬”—— 地中海的某些自然现象和文化传说

古希腊诗人霍默斯所著的史诗《奥德赛》中,描述了奥德修斯船队遭遇的种种奇遇。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与“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Cyclops)的遭遇,以及被“塞壬”(Sirens)的歌声引诱致死的故事。

独眼巨人: 故事中,独眼巨人是一种身材巨大、力量惊人、只有一只眼睛的凶残怪物。它们住在洞穴里,以食人为生。

塞壬: 塞壬是生活在海边礁石上的女妖,她们以美妙的歌声吸引过往的船只,让水手们迷失方向,最终导致船只触礁沉没。

这些描述似乎是纯粹的神话。

考古证据的印证:

独眼巨人: 对“独眼巨人”的解释,考古学和古生物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考古学家在一些古代洞穴中发现了大型哺乳动物的头骨化石,例如古代象或犀牛的头骨。这些头骨的鼻孔处有一个巨大的孔洞,而眼睛的孔洞则相对较小且位于侧面。如果将这些头骨正面朝向观察者,特别是从前方某个角度去看,那个巨大的鼻孔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只眼睛”。一些早期的古希腊人,在尚未完全理解这些化石的来源时,很有可能将这些巨型动物的头骨误认为是某种巨人的遗骸,从而产生了独眼巨人的传说。关于“巨人”的说法,也可能源于对一些已灭绝的大型古生物(如猛犸象、巨猿等)的零星发现,并结合当时的想象力进行演绎。

塞壬: “塞壬”的歌声被认为是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艺术化描述。一种流行的解释是,塞壬的歌声实际上是某些海鸟(如海鸥、信天翁)的叫声,它们在繁殖季节或受到惊扰时会发出尖锐而具有穿透力的鸣叫声。这些声音在海上回荡,特别是在海风吹拂下,听起来可能非常悦耳动听,也可能带有某种令人不安的魅惑感,足以吸引水手靠近。另外,也可能是对某些地区特有的海豚或鲸鱼发出的声音的捕捉,它们的声音在水中传播,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影响水面的声波,让船上的水手听到。而“船只触礁沉没”则是因为被歌声吸引,偏离航线,撞上了隐藏在海面下的暗礁。

4.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描述的“神圣的植物”与古代农业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壁画中,经常出现一些神秘的植物符号,有时被描绘成带有特殊的用途,甚至与神祇相关。例如,在一些墓葬壁画中,可以看到描绘人们采集一种类似莲花的花朵,并将其用于祭祀或制作药物的场景。这些植物的精确身份和用途,在古代文献中可能被描述得比较象征性,甚至带有宗教色彩。

考古证据的印证:

圣莲花(Blue Lotus): 考古学家通过对古埃及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DNA分析和形态学研究,已经确认了许多当时使用的植物。其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是蓝莲花(Nymphaea caerulea)。这种莲花在古埃及被视为神圣的植物,具有镇静、催情和致幻的作用。在很多壁画和雕塑中,可以看到它被用于宗教仪式、宴会,甚至作为药物使用。古埃及人将其视为复活和重生的象征。考古发现的蓝莲花花瓣、花粉以及描绘其使用的器皿,都印证了文献中的记载。其“神圣的”描述,很可能与它药用和精神活性有关,人们将其与神圣的力量联系起来。

纸莎草(Papyrus): 纸莎草是古埃及最重要的植物之一,不仅用于制造书写材料,其茎部也可以食用,根部则可以作为燃料。但文献中对纸莎草的描述,有时会侧重于其制作莎草纸的精湛工艺和它在记录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文化价值”在当时可能也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考古发掘了大量的莎草纸文献,以及制造莎草纸的工具和遗迹,证实了这种植物在古埃及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总结:

这些例子说明,古老的文献并非仅仅是神话和传说的集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对自然世界的观察。考古学如同一个忠实的侦探,通过发掘实物证据,一点点地揭开文献中那些看似夸张的表述背后隐藏的真实面貌。这些印证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和记录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提醒我们,在看待历史文献时,不应轻易否定那些不符合我们当下认知的描述,而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去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论语中,孔子评价评价武王克商之前,文王小心翼翼服侍殷商的时候说道: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1]

其中,孔子说在克商之前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然而在传统史学认知中,在克商之前,面对庞大伟岸的“大邑商”,僻处西部的周自称“小邦”,对殷商毕恭毕敬,似乎并没有如此强大是实力。所以,许多史学家认为,孔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评价不过是一种夸张的形容:

这样说文王势力到达“三分天下有其二”,不免是夸大之辞,但是到文王晚年,周的力量确实已较强大,还是服事殷而等待时机,确是事实。[2]

然而,通过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我们对周克商之前的政治布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谓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也许并非夸张,而是对史实的准确概括。

让我们从一则大快人心的新闻说起吧:

7月7日,山西省公安厅向社会发布信息:历时一年,省公安厅打击文物犯罪运城办案中心专案组民警,辗转香港、西安、广州、深圳,终于成功追回了几年前被盗墓犯罪集团盗掘贩卖的“国之瑰宝”——西周青铜重器“义方彝”。此前,山西公安民警历时半年缜密侦查和奋力追缉,已成功将另一同墓坑被盗流失的同时代西周青铜重器“义尊”,从境外成功追回。[3]

在本案中,由山西省警方(向他们表示敬意)追回的两件重宝长这样子,好看得不行:

两件青铜重宝从纹饰和器型上看,具备商末周初的典型风格,应该是极为珍贵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义尊和义方彝两器都铸有相同的铭文:

唯十又三月丁亥,珷王赐义贝卅朋,用乍父乙宝尊彝。丙

铭文很简单,就是在十三月(闰年)丁亥日,武王赐予这位叫义的贵族贝壳三十串,义非常感激,铸造了这两件青铜器纪念其父。

好了,这么简单的铭文能说明什么呢?别着急,我们慢慢来。

在铭文正文结束之后,那个“丙”字是破题的关键。在晚商到周初的青铜器铭文中,常有一些铭文的末尾额外跟随一个单独的符号的,这类符号的作用曾经引起了广泛的猜测。郭沫若先生曾经有力地论证了这类符号实际上是作器者的族徽,代表青铜器的家族归属,目前这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理论。也就是说,义尊和义方彝铭文末尾的“丙”正是作器这义的家族名称,义是丙家族的成员。

“丙”这个家族对于了解商代考古的朋友来说并不陌生,在三十多年前的一次考古发现中,“丙”族就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古老和强大。

1976~198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省介休市灵石县旌介村发现三座商代墓葬,这三座商墓保存完好,出土了青铜礼器共计51件、青铜兵器69件[4],这些青铜器异常精美,为中原之外的商文化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

在旌介村商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42件铸有各类族徽,其中“丙”字族徽出现在其中的34件青铜器上,故此,考古学家认为灵石旌介商墓的主人是处于山西的商代“丙”族贵族。

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认为,旌介的“丙”族人虽然使用和殷商贵族极为类似的青铜礼器,但是灵石一代的商代遗存中发掘出的陶器等生活用品与殷墟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与本地从龙山时代即蓬勃发展的白燕文化一脉相承。故此认为,旌介丙族实际上是接受了商代礼制的山西本地贵族,可能是殷商在西北部的重要盟国。[5]

实际上我们在警方追回义尊和义方彝的新闻中看到,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这两件青铜器被盗于洪洞县南秦村,此地正在灵石旌介村南70公里处,两地极为接近。据此判断,在商末强大一时的丙族直到西周初年都盘踞在灵石-洪洞地区。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洪洞南秦和灵石旌介正位于山西地区太岳山脉和吕梁山脉之间一道狭窄的谷地——灵霍山峡的南北两端。丙族位于从晋南地区进入晋中盆地的要道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盘踞在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丙族让我想起了《冰与火之歌》里占绝孪河城的佛雷家族,佛雷家族占据着绿叉河上的两座城堡和连接他们的石拱桥,而这座桥是渡过绿叉河的战略要地,不管是北境的史塔克家族想要南下还是南方诸侯想要过河北上,都必须看佛雷家族的脸色,以至于起兵造反的罗柏·史塔克不得不与佛雷家族联姻,并在背弃盟约之后被佛雷家族联络波顿家族和兰尼斯特家族上演“血色婚礼”,北境之王身首异处(扯远了咳咳咳……)

扯远了……我们回到丙族身上。我们知道,晚商在灵霍山峡强大一时的丙族到了武王克商之后同样得到乐周王朝的礼遇和恩赏。那么,丙族投靠周王朝是周克商之后的无可奈何,还是早在克商之前就已经与周人暗通款曲了呢?

这个问题我们仍然通过考古发掘来回答。

1973年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发掘一座属于周人但是早于克商年代的墓葬M1,这座墓葬为目前发现的商代规格最高的周人墓地,在贺家M1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一件卣上发现了带“丙”的族徽[6],学者经过比较也认为这件卣和先周青铜器有明显差异,而与灵石旌介墓中同类器风格一致[7]。M1为高级贵族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不同族徽的青铜器,所以这件丙族的卣很可能是这位贵族身故之后丙族贵族赠送的陪葬礼器。

也就是说,早在武王伐纣之前很久,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周人就已经和丙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高级贵族之间,已经开始赠送青铜器,成为了盟友。而这样的盟友关系一直持续到了灭商之后的西周早期。

无独有偶,在克商之前,商的外围方国就已经开始接受周式礼制的例子并非仅见。

1965年,河北省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张家园发现一批夏代到西周的墓葬,这些墓葬特色鲜明,其归属的考古学文化被命名为“围坊三期文化”。考古学家认为围坊三期文化在商代晚期是一支强盛的青铜文化,与商文化一直处于战争状态[8]而颇耐人寻味的是,张家园墓地中青铜器组合与他们长期接触的商人使用的“爵觚尊”酒器组合迥异,却与远隔千里的周人重视的“鼎簋”组合雷同,同时,发源于周人的乳钉纹簋在张家园商末遗存中出现。这显示在商代晚期,这个在天津、唐山、北京一代让商人颇为头疼的方国,很可能已经与周人结盟,其贵族甚至采用了周人的礼制。

我们再看地图,对于周人来说,在克商之前想要与远在燕山南麓的围坊三期文化方国接触,就必须掌握太行山-燕山的这条狭窄的通道,站在这样的立论之上,我们就多少可以明白为什么周人和丙族要结盟了——丙族占据的灵霍山峡正是这条通道上的闸门,周人要开拓晋中盆地以北的交通线,必须要保持和丙族的良好关系。

那么丙族为什么要和周人结盟呢?很可能他们遇到了麻烦。

在商代早期,丙族的祖先白燕文化曾经与商王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商王朝甚至能穿过白燕文化的占领区,向更北的壶流河流域投射军事力量,并击溃了强大的朱开沟文化。而在商代中期的九世之乱之后,商王朝的直接影响力退出了太行-吕梁地区,转而将注意力投向了东方。而在商代晚期,丙族所在的灵石地区西方和北方又兴起了新的势力——石楼绥德类型,这些新势力在考古学上的面貌不甚清楚,但是我们知道,他们留下了大量带有草原色彩的兵器,并俘获了大量来自晋中盆地以南地区的青铜礼器,很可能他们是最早由定居向游牧生活转化的武士,武力超群,热衷于劫掠,对定居于灵霍山峡的丙族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商王朝此时已经对吕梁-太行地区失去了兴趣,也不再有实力像祖先一样沿着吕梁-太行北伐,这时候,丙族的贵族们只能求助于实力强大,愿意保护自己的新兴军事集团——来自关中地区的周人。

翻开史书,我们发现在商代晚期,季历、文王两代英主除了继续深耕关中大本营之外,在山西地区的征伐也相当频繁: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9]
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10]
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11]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12]

据考证,这些被周人讨伐的戎大多都位于山西地区。其中,击败周人的燕京之戎大概是处于今忻州市静乐县管涔山一带的戎人,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周人要讨伐如此遥远的燕京之戎,没有得到位于灵霍山峡丙族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很可能这些包括燕京之戎在内的位于晋北地区的戎人已经给与丙族以巨大的军事压力,而周人却愿意北上抗击戎人,丙族自然对他们感恩戴德,与周结为盟友。

而周人则通过浴血奋战打通了吕梁山和太行山之间的这条狭窄的通道,与更北方的商人大敌围坊三期文化建立了同盟,远在克商之前一、两代就已经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了远超我们想象的燕山南麓,彻底孤立了蜗居于河北安阳的商王朝。

在这些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孔子所说的周在克商之前“三分天下有其二”似乎并非夸张,而是对克商之前周人政治部署的精确概述:一条开始于岐山之下,通过吕梁山和太行山一路北上并到达燕山南麓、渤海之滨的“反商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而周人在南部、西南部的另一条统一战线同样在茁壮成长中,在广泛的反商同盟最终完成之后,周武王、周公旦、太公望等一干猛人终于敲响了商王朝的丧钟,一个崭新的时代终于来临。

所以,你还认为商纣王死得冤吗?

参考

  1. ^ 《论语·泰伯》
  2. ^ 杨宽:《西周史》
  3. ^ 辛戈,《“义方彝”和“义尊”终于回家了 》,《山西晚报》2019年7月7日
  4. ^ 陶正刚、刘永生、海金乐,《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 1986年第11期
  5. ^ 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与夏商周文化的互动》
  6. ^ 张长寿,《沣西的先周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 2000年第2期
  7. ^ 李宏飞,《论周原贺家73M1铜器群——关中地区先周时期铜器群探索之一》,《南方文物》 2017年第4期
  8. ^ 张渭莲、段宏镇,《中原与北方之间的文化走廊》
  9. ^ 《后汉书·西羌传》引《竹书纪年》
  10. ^ 《后汉书·西羌传》引《竹书纪年》
  11. ^ 《后汉书·西羌传》引《竹书纪年》
  12. ^ 《尚书·商书·西伯戡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