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
当然有体现,并在中国多个古代典籍中有记载。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头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
《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聚敛积实,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杜预注:“缙云,黄帝时官名。”
《庄子》:"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孟子·万章》:“杀三苗于三危。”
《孙膑兵法》:“尧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传舜。舜击三苗,放之危。”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徒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史记》中也有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
《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
《正义》:“今括州缙云县,盖其所封也。字书云缙,赤缯也。”又“谓三苗也。言贪饮食,冒货贿,故谓之饕餮。”
《山海经》:“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傲噎,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鸫,其名曰鸱。”
~~~~~~~~~~~~~~~~~
根据上述典籍,三苗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是黄帝手下缙云氏之后,他们以饕餮为号,生活奢华,聚敛无度,又不体恤穷人,最后因为作乱被尧舜流放到了三危地区。
那这些记载真实性如何呢?
传世文献和甲骨文二重证据同时证明,夏商文化在距今4000年前-3000年前,早于夏商的尧舜,必定生活在距今4000年之前,而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天下,它们至少在6000年前-5000年前就进入文明时代,比中原差不多早了1000年,其中良渚整合了内蒙辽宁交界处的红山萨满文化和长江中游城邦文化,又拥有成熟的犁耕技术,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宏伟的城池和宫殿、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精美的玉器和丝绸、统一的宗教信仰、连字成句的文字符号,仅仅古城中心发现的烧毁的稻米就高达两万斤,连普通平民也用玉敛葬,虽然被羡慕嫉妒恨的中原批判成了贪得无厌穷侈极欲,并将良渚神徽丑化成了贪吃的饕餮,但也从侧面印证了良渚先进富裕优渥的生活,也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象征。
良渚古城及其水利系统
良渚玉琮
良渚神徽,后演变为商周饕餮纹。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但到了距今4300年前,发生了全球性的4.2千年气候灾难事件,该事件影响了许多文明的突变。比如古埃及的古王国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帝国的结束,印度河流域文明向东南方向的下游迁移等。中国也不例外,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灾频发,萨满信仰崩塌,同时中原文化侵入,文明衰落,其中中原王湾三期文化侵入两湖地区,形成后石家河文化,后进入成都平原,成就了三星堆的辉煌;中原河济文化则侵入江南一带,和当地良渚文化结合,生成广福林文化,接着,良渚文化向广东、山东、中原、两湖、陕晋、甘青等地扩散。
那么三危在哪里呢?“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西戎西戎,肯定在我国西部地区,三危也不会跑到其它地方,古代中国一直犬戎并举,说明他们地域相邻,而根据考古,秦人进入关中前,曾以西犬丘为首都,西犬丘就在现在的甘肃礼县,所以三危就在现在的甘肃青海一带,至今,甘肃敦煌石窟所在的那座山,还叫三危山。也就是说,三苗被中原尧舜势力,强行从长江中下游的两湖和江淮一带,迁到了西北甘青地区。
问题是从江浙到甘青有4000多里的路,中途还要穿过多支史前文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这一神话传说真的符合历史事实吗?
还真符合。
在良渚文化到来之前,甘青一直是彩陶文化的起源地和势力范围,从万年前的大地湾文化起,中经7000年前-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再到距今5000年-43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经历了萌发、兴盛、辉煌的全过程,甚至在距今5000年前以后,中原仰韶彩陶文化在石家河良渚影响下衰落后,甘青的马家窑彩陶文化还在大放异彩。
甘肃大地湾文化彩陶片,距今8000年前
甘肃、中原、青海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距今7000年前-5000年前
甘青出土的马家窑彩陶,距今5000年前
然而,到了距今4300年前,正当良渚文化衰落之时,甘青史前文化发生巨变,以彩陶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被以黑灰陶和红陶为代表的齐家文化全面取代,以前大致平等的社会,被良渚式的等级社会取代,以前彩陶文化人群的对偶婚,被良渚式的夫妻制度所取代,以前所有人以麻布为衣,现在则有了养蚕业和丝织品,以前被当地彩陶人群熟视无睹的祁连玉和武山玉,被大量用来雕琢良渚式的玉器,甘青原有的曲肢葬,变成了良渚式的仰身直肢葬,瓮棺葬则被棺木葬取代。青海齐家文化喇家遗址,位于干旱寒冷的大西北,却出现了木棺、竹编、漆器、干栏式建筑、祭坛等一系列良渚文化元素,甚至祭坛顶上和良渚一样,也发现了高规格墓葬,并随葬较多玉器。
甘肃博物馆收藏的良渚式玉琮,出土于甘肃静宁齐家文化遗址
宁夏出土的玉琮
青海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琮
齐家人像,很像良渚神徽
齐家陶豆,以前只有江浙沪一带有
袋足陶鬶,左为齐家,右为良渚
甘博收藏的齐家蚕纹陶器
玉钺,上为齐家,下为良渚
兽形盉,左为良渚,右为齐家
青海齐家文化喇家遗址出土的红漆片,但此时青海既没有漆树,也没有用漆的传统。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此前,干栏式建筑只在江浙一带的水乡出现
从锶同位素的检测来看,喇家遗址至少有13%的人群是外来的;从人类解剖学上來看,在面部水平扁平度方面,喇家遗址古代居民的鼻颧角较小,与甘青地区其他古代居民中等偏大的鼻颧角有较大的差异。与华南地区一些史前人骨类似,聚类分析上也表明与华南有关。从基因方面考察,付巧妹团队研究也发现,甘肃汉族的蓝色成分(古华南),四千年前齐家文化的常染成分,和现代甘肃汉族几乎没有区别了,很像江南汉人。
这是对距今7000年前-5000年前中国史前人群的检测结果。良渚文化的直接源头是淞泽文化,淞泽文化的直接源头是马家浜文化,7000年前-5000年前,江浙沪一带正是马家浜-淞泽-良渚顺次更迭的时代。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江浙沪一带全是蓝色成分。
宁超在论文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中的检测也发现,甘青齐家文化南方蓝色成分比相邻的陕北石峁更多
把中国科学院(付巧妹)、复旦大学(王传超)、吉林大学所发表的新石器时代各遗址常染聚类图合并成一个全图,可见齐家文化和江苏汉族聚在一起。
中国各省常染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甘肃和青海,有许多江苏上海和广东才有的蓝色成分,而地理上邻近江苏上海的中原地区,反而缺少这种蓝色成分。
这些种种迹象说明,齐家文化人群确实是良渚后裔,或者至少部分齐家文化人群是良渚后裔,迁三苗于三危,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至于甘青原有的彩陶文化势力,除了河西走廊还有马厂文化残余外,其它则在齐家文化逼迫下,被迫向巴蜀、云贵、西藏、新疆、缅甸、印度东北部迁徙,使得这些地区,也变成了汉藏语系的势力范围。
问题来了,既然“窜三苗于三危”是真的,那么“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头于崇山,殛鲧于羽山”是否也为真呢?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良渚为缙云氏之后,而《史记正义》云:"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及曰缙云氏",《左传·昭十七年》则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难道黄帝曾是良渚首领?
很简单的问题。
历史可以分三个阶段,Prehistory、Protohistory、History。没有文字的时代称Prehistory,没有文字但周边有文字记载的称Protohistory,自己有文字的称History。良渚是5300-4000年前,和近东距离太远,错过了Protohistory。和殷墟甲骨时间太远(甲骨主要在武丁时代,也就是3250年前),错过了history。那只能是Prehisoty。也就是完全由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史前遗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