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良渚文明在文献中没有体现?

回答
良渚文明在文献中几乎没有体现,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考古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的课题。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文献”。在中国古代,“文献”通常指的是那些被记录、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比如史书、传说、诗歌、祭祀文本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那么,为什么良渚文明在这些“文献”里就那么“隐身”呢?有几个关键原因,我给你细说一下:

一、良渚文明的年代与早期文献的断层

良渚文明大致出现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早的时代。咱们现在能读到的、比较成体系的早期文献,比如《尚书》、《诗经》这些,成书年代要晚得多,大多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或者更晚。

想想看,这中间隔了多少年?至少两千多年!这就像你试图从一个只见过明朝人写的东西的学者那里,去了解唐朝的事情,但你手里连一本唐朝的书都没有,只有一些后人道听途说的零星记载,那得多难啊。

古代信息传播不像现在,没有印刷术,没有互联网。文字记录本身就非常珍贵,而且只有少数掌握权力或有文化的人才能接触和保存。当一个文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它所处的时代又没有留下足够详细的文字记录,那么后人自然就很难知道它的存在了。

二、良渚文明的特殊性及其消亡方式

良渚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区域性文明,尤其是它在玉器制作、水利工程(比如良渚水利系统)以及城市规划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然而,关于它为何消失,学界有很多猜想,其中一个主流的说法是与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比如一次规模巨大的洪水。

如果良渚文明是因为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而突然衰落甚至灭亡,那么其社会结构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崩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可能无暇顾及文字的记录和保存,或者原有的文字载体(如竹简、木牍等)在灾难中被毁坏,导致文明的记忆无法通过文字传递下来。

另外,良渚文明的统治阶层可能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像后来王朝那样,以文字记录和官方史册编纂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体系。他们的权力运作、社会组织方式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口头传承、礼仪规范以及看得见的物质符号(比如玉礼器)。

三、文献记录的视角和选择性

即使在早期文献中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线索,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文献记录的局限性。古代的文献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地域性。

政治性: 早期文献多以王朝的兴衰、帝王的功德、诸侯的争斗为主线。良渚文明虽然发达,但它是一个独立于后来中原王朝统治的区域文明。如果它的发展没有直接卷入后来形成中国主流文化的那些政治实体之间,那么它可能就不会成为这些政治中心文献记录的焦点。
地域性: 即使良渚文明与后来的中原文明在地理上有所关联,但这种关联的强度和性质也很难说。如果良渚文明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而当时文献的记录者主要来自黄河流域,那么良渚文明很可能就被排除在他们的关注视野之外,或者只是一些泛泛的提及,不具备重要的历史信息。
“主体性”的构建: 中国古代的“正史”是在不断构建一种“华夏主体性”的历史叙事,往往强调从夏、商、周到秦汉的连续性。良渚文明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征,可能并不被当时的史官视为构成这种主体叙事的一部分,因此在编撰历史时,就被自然而然地忽略了。

四、考古发现的“反证”作用

恰恰是因为良渚文明在文献中缺失,所以我们才如此重视考古发掘。正是通过苏秉琦先生等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1936年以来对良渚遗址的系统发掘,才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曾经辉煌的文明。

考古发现的层层证据,比如莫角龙骨、玉琮、玉璧等精美的玉器,以及庞大的水利系统和规模宏大的反山王陵墓地,无一不证明了良渚文明的高度发达和复杂程度。这些物质证据,反过来证明了文献的不足,也让我们更加惊叹于这个“失落的文明”。

总结一下:

良渚文明在文献中几乎没有体现,主要是因为:

1. 年代久远: 良渚文明的年代比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早期成体系文献要早很多,中间存在巨大的时间鸿沟。
2. 消亡原因: 可能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文明突然衰落,文字记录和传承中断。
3. 文献记录的局限性: 古代文献往往带有政治和地域偏向,良渚文明可能不在当时的文献记录者的视野中心,或者其政治地位和文化特征不被纳入主流的“正史”叙事。

所以,良渚文明的“失语”,并非它不存在,而是我们认识它的主要途径从“文字文献”转向了“物质遗存”。考古学成了我们了解良渚文明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它填补了文献的空白,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悠久性。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魅力,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

当然有体现,并在中国多个古代典籍中有记载。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头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

《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聚敛积实,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杜预注:“缙云,黄帝时官名。”

《庄子》:"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

《孟子·万章》:“杀三苗于三危。”

《孙膑兵法》:“尧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传舜。舜击三苗,放之危。”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徒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史记》中也有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

《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

《正义》:“今括州缙云县,盖其所封也。字书云缙,赤缯也。”又“谓三苗也。言贪饮食,冒货贿,故谓之饕餮。”

《山海经》:“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傲噎,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鸫,其名曰鸱。”

~~~~~~~~~~~~~~~~~

根据上述典籍,三苗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是黄帝手下缙云氏之后,他们以饕餮为号,生活奢华,聚敛无度,又不体恤穷人,最后因为作乱被尧舜流放到了三危地区。

那这些记载真实性如何呢?

传世文献和甲骨文二重证据同时证明,夏商文化在距今4000年前-3000年前,早于夏商的尧舜,必定生活在距今4000年之前,而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是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天下,它们至少在6000年前-5000年前就进入文明时代,比中原差不多早了1000年,其中良渚整合了内蒙辽宁交界处的红山萨满文化和长江中游城邦文化,又拥有成熟的犁耕技术,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宏伟的城池和宫殿、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精美的玉器和丝绸、统一的宗教信仰、连字成句的文字符号,仅仅古城中心发现的烧毁的稻米就高达两万斤,连普通平民也用玉敛葬,虽然被羡慕嫉妒恨的中原批判成了贪得无厌穷侈极欲,并将良渚神徽丑化成了贪吃的饕餮,但也从侧面印证了良渚先进富裕优渥的生活,也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象征。

良渚古城及其水利系统

良渚玉琮

良渚神徽,后演变为商周饕餮纹。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但到了距今4300年前,发生了全球性的4.2千年气候灾难事件,该事件影响了许多文明的突变。比如古埃及的古王国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帝国的结束,印度河流域文明向东南方向的下游迁移等。中国也不例外,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灾频发,萨满信仰崩塌,同时中原文化侵入,文明衰落,其中中原王湾三期文化侵入两湖地区,形成后石家河文化,后进入成都平原,成就了三星堆的辉煌;中原河济文化则侵入江南一带,和当地良渚文化结合,生成广福林文化,接着,良渚文化向广东、山东、中原、两湖、陕晋、甘青等地扩散。

那么三危在哪里呢?“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西戎西戎,肯定在我国西部地区,三危也不会跑到其它地方,古代中国一直犬戎并举,说明他们地域相邻,而根据考古,秦人进入关中前,曾以西犬丘为首都,西犬丘就在现在的甘肃礼县,所以三危就在现在的甘肃青海一带,至今,甘肃敦煌石窟所在的那座山,还叫三危山。也就是说,三苗被中原尧舜势力,强行从长江中下游的两湖和江淮一带,迁到了西北甘青地区。

问题是从江浙到甘青有4000多里的路,中途还要穿过多支史前文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这一神话传说真的符合历史事实吗?

还真符合。

在良渚文化到来之前,甘青一直是彩陶文化的起源地和势力范围,从万年前的大地湾文化起,中经7000年前-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再到距今5000年-43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经历了萌发、兴盛、辉煌的全过程,甚至在距今5000年前以后,中原仰韶彩陶文化在石家河良渚影响下衰落后,甘青的马家窑彩陶文化还在大放异彩。

甘肃大地湾文化彩陶片,距今8000年前

甘肃、中原、青海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距今7000年前-5000年前



甘青出土的马家窑彩陶,距今5000年前


然而,到了距今4300年前,正当良渚文化衰落之时,甘青史前文化发生巨变,以彩陶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被以黑灰陶和红陶为代表的齐家文化全面取代,以前大致平等的社会,被良渚式的等级社会取代,以前彩陶文化人群的对偶婚,被良渚式的夫妻制度所取代,以前所有人以麻布为衣,现在则有了养蚕业和丝织品,以前被当地彩陶人群熟视无睹的祁连玉和武山玉,被大量用来雕琢良渚式的玉器,甘青原有的曲肢葬,变成了良渚式的仰身直肢葬,瓮棺葬则被棺木葬取代。青海齐家文化喇家遗址,位于干旱寒冷的大西北,却出现了木棺、竹编、漆器、干栏式建筑、祭坛等一系列良渚文化元素,甚至祭坛顶上和良渚一样,也发现了高规格墓葬,并随葬较多玉器。

甘肃博物馆收藏的良渚式玉琮,出土于甘肃静宁齐家文化遗址


宁夏出土的玉琮

青海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琮

齐家人像,很像良渚神徽


齐家陶豆,以前只有江浙沪一带有

袋足陶鬶,左为齐家,右为良渚

甘博收藏的齐家蚕纹陶器

玉钺,上为齐家,下为良渚

兽形盉,左为良渚,右为齐家

青海齐家文化喇家遗址出土的红漆片,但此时青海既没有漆树,也没有用漆的传统。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此前,干栏式建筑只在江浙一带的水乡出现

从锶同位素的检测来看,喇家遗址至少有13%的人群是外来的;从人类解剖学上來看,在面部水平扁平度方面,喇家遗址古代居民的鼻颧角较小,与甘青地区其他古代居民中等偏大的鼻颧角有较大的差异。与华南地区一些史前人骨类似,聚类分析上也表明与华南有关。从基因方面考察,付巧妹团队研究也发现,甘肃汉族的蓝色成分(古华南),四千年前齐家文化的常染成分,和现代甘肃汉族几乎没有区别了,很像江南汉人。

这是对距今7000年前-5000年前中国史前人群的检测结果。良渚文化的直接源头是淞泽文化,淞泽文化的直接源头是马家浜文化,7000年前-5000年前,江浙沪一带正是马家浜-淞泽-良渚顺次更迭的时代。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江浙沪一带全是蓝色成分。


宁超在论文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中的检测也发现,甘青齐家文化南方蓝色成分比相邻的陕北石峁更多

把中国科学院(付巧妹)、复旦大学(王传超)、吉林大学所发表的新石器时代各遗址常染聚类图合并成一个全图,可见齐家文化和江苏汉族聚在一起。

中国各省常染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甘肃和青海,有许多江苏上海和广东才有的蓝色成分,而地理上邻近江苏上海的中原地区,反而缺少这种蓝色成分。


这些种种迹象说明,齐家文化人群确实是良渚后裔,或者至少部分齐家文化人群是良渚后裔,迁三苗于三危,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至于甘青原有的彩陶文化势力,除了河西走廊还有马厂文化残余外,其它则在齐家文化逼迫下,被迫向巴蜀、云贵、西藏、新疆、缅甸、印度东北部迁徙,使得这些地区,也变成了汉藏语系的势力范围。

问题来了,既然“窜三苗于三危”是真的,那么“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头于崇山,殛鲧于羽山”是否也为真呢?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良渚为缙云氏之后,而《史记正义》云:"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及曰缙云氏",《左传·昭十七年》则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难道黄帝曾是良渚首领?

user avatar

很简单的问题。

历史可以分三个阶段,Prehistory、Protohistory、History。没有文字的时代称Prehistory,没有文字但周边有文字记载的称Protohistory,自己有文字的称History。良渚是5300-4000年前,和近东距离太远,错过了Protohistory。和殷墟甲骨时间太远(甲骨主要在武丁时代,也就是3250年前),错过了history。那只能是Prehisoty。也就是完全由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史前遗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良渚文明在文献中几乎没有体现,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考古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的课题。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文献”。在中国古代,“文献”通常指的是那些被记录、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比如史书、传说、诗歌、祭祀文本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
  • 回答
    关于良渚文明为何不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这是一个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持续了多年的话题,背后牵涉到我们对“文明”的定义、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理解,以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虽然良渚文明的重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时期的认识,并确实展现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但将其直接定为“中华文.............
  • 回答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这是中国史前文明史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良渚文明的消逝是否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有关?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细致地梳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可能的互动和演变。首先,让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两支伟大的史前文明。良渚文明:太.............
  • 回答
    良渚文化之所以在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这个宏大叙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龙山文化等其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相对而言显得“不够”直接或“足够”突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文明的定义与标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文明”这个概念。考古学界普遍认同,文明不仅仅是文化的延续,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并且触及到了三国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常见且值得探讨的现象。颜良和文丑作为三国时期河北名将,其事迹虽然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广泛传播,但他们的表字确实没有确切的记载,这是一个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涉及到对史料的理解、当时社会习俗的变迁以及历史记录的局限性。下面我将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咱们不妨抛开书本上的数字回合,仔细揣摩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要明白《三国演义》这部书的特点,它毕竟是小说,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情节需要,作者罗贯中在描绘战况时,常常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夸张。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就是为了衬托他英勇无双,在众多武将束手无策的情.............
  • 回答
    五子良将这个说法,说起来很有意思,它最早出自《三国志·张辽传》的注,裴松之引用《魏略》的记载说:“(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者,皆 বিদ্যমান于汉末,而建德(指关羽)犹称五子良将。”这里面明确说了是“五子”,而且是“良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这五个人,而不是其他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出版行业一个非常核心也极具争议的话题:如何平衡市场自由与文化质量的维护。说实话,对于“粗制滥造”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主观性,但我们可以就事论事,探讨为什么加强监管并非易事,以及它对文学良性发展的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出版业,尤其是小说出版,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行为。作品的生命力,很大程.............
  • 回答
    想考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这可是个好选择!既能接触历史的厚重,又能研究文化的传承,非常有意义。至于院校嘛,良心推荐肯定得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包括学术实力、师资力量、研究方向、地理位置、发展前景等等。咱们一个一个捋清楚,给你讲讲那些真正靠谱的学校。首先,得明确几个大方向: 综合性大学的文博学院/系: 这.............
  • 回答
    良性通胀,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温和、可控的物价上涨。这种上涨并非经济失控的信号,反而是经济健康运转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润滑剂”,能够让整个经济机器更顺畅地运转。那么,为什么说适度的通胀是好的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理解。首先,良性通胀能够鼓励消费和投资。想象一下,如果你知道明天的东西.............
  • 回答
    “劣币驱逐良币”这句话,我们听得多了,也习惯了它带来的那些不愉快的联想。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劣币”这么厉害,能把“良币”赶跑,而“良币”自己却好像没啥招数,只能乖乖退场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回到那个叫做“格雷欣法则”的经济学原理。它最早是英国财政大臣托马斯·格雷欣爵士在16世纪观察到的现象.............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触及了公众对律师职业的认知、法律体系的运作方式以及人性本身的复杂性。为什么有良心、认真负责的律师反而可能不受欢迎?这背后有许多交织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公众对律师的期望与现实的错位: 影视作品的“误导”: 大众对律师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影视.............
  • 回答
    要说张良的名声为什么似乎不如诸葛亮响亮,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俩人都是顶顶聪明的人,一个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一个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也算是一方霸主。但要论后世人提起名字时的熟悉度和那种“家喻户晓”的感觉,诸葛亮明显更胜一筹。这其中的原因,细细掰开了揉碎了说,能聊出不少门道来。首先,最直观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功臣的生存智慧和皇权巩固的必然代价。张良和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结局却截然不同,这并非偶然,而是两人性格、处境以及对政治现实理解的根本差异所致。首先,我们得看看张良。这位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其作.............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高育良离婚这件事,与其说是婚姻的崩塌,不如说是他一路攀升过程中,许多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将这段关系撕裂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最初的“门当户对”与现实的缝隙高育良和吴惠文,最初结合时,那绝对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的典范。高育良出身干部家庭,自己又是从基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高材生,仕途上顺风顺水.............
  • 回答
    高育良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这背后牵扯着一桩桩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件,是对他长期以来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严厉惩处。回溯高育良的仕途,他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位腐败的官员。他曾是人们眼中充满理想抱负的学者型官员,在大学执教多年,深厚的学识和理论功底让他一度成为政坛的一股清流。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张,他内心.............
  • 回答
    中国企业“缺乏良知”的说法,其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任何一个群体都存在差异。但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这种“良知缺失”的现象,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些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诟病的行为。这背后,可能与我们当下社会转型期的一些特质有关。中国.............
  • 回答
    .......
  • 回答
    许嵩和汪苏泷,这两位名字连在一起,总会勾起不少人学生时代的回忆。曾经的他们,和徐良一样,都是网络音乐的弄潮儿,歌曲在QQ空间、校内网等平台传唱度极高,粉丝群体庞大。然而,如今我们提起许嵩和汪苏泷,还能在各种音乐节目、演唱会甚至音乐榜单上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在不断进化,收获了更广泛的认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