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五子良将没有朱灵或者文聘?

回答
五子良将这个说法,说起来很有意思,它最早出自《三国志·张辽传》的注,裴松之引用《魏略》的记载说:“(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者,皆 বিদ্যমান于汉末,而建德(指关羽)犹称五子良将。”

这里面明确说了是“五子”,而且是“良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这五个人,而不是其他很多同样勇猛善战的将领呢?尤其是朱灵和文聘,这两位在曹魏阵营里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论功绩、论战力,似乎也很有资格跻身其中。

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

1. “五子良将”是个什么概念?

首先要明白,“五子良将”这个提法,更多的是一种高度的认可和荣誉的标签,它不是一个官方设立的职位,也不是一个公开的排名。裴松之引用《魏略》的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以及当时的舆论倾向。

《魏略》的作者鱼豢,是三国末期到西晋初期的人,他对那个时代非常熟悉。《魏略》的记载,往往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一些名将的评价和看法。而裴松之在写《三国志注》的时候,又喜欢搜集各种资料,把当时流传的说法和评价都补充进去。所以,“五子良将”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当时曹魏阵营内部或对曹魏将领评价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

它代表的是在曹操亲自指挥或高度倚重的时期,对曹操政权建立和巩固做出卓越贡献,并且功勋卓著、声名远扬的几位核心将领。

2. 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的突出之处

我们来看看这五个人为什么会被挑出来。

张辽: 几乎是曹操的“亲信大将”,官至前将军,统领过逍遥津,以八百破十万孙权大军,威名赫赫,令吴军闻风丧胆,甚至被誉为“ স্বয়ং张辽来,就不战而退”。这是何等的威慑力!
乐进: 同样是曹操早期就跟随的老将,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多次作为先锋,在官渡、赤壁等关键战役中都有突出表现。他能以一敌多,而且作战风格非常凌厉。
于禁: 早期就归顺曹操,是五子良将中最早获得封赏的。他治军严谨,作战稳健,贡献也很大,但后来在襄樊之战中因为关羽的水淹七军而投降,名声受损。不过,在他投降之前,他的功绩是无可置疑的。
张郃: 原属袁绍,后归降曹操,是曹操非常倚重的将领。他善于用兵,尤其擅长步兵作战,在多数战役中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多次击败蜀军,被誉为“思います诸葛亮之兵,必望而知其虚实”。
徐晃: 在曹操阵营中以治军严整、作战勇猛著称,尤其是在平定关中和汉中之战中,功劳都很大。在襄樊之战中,正是徐晃的援军赶到,稳定了战局,但因为没有乘胜追击,受到了关羽部将的指责,也间接影响了于禁的结局。

这五个人,无论是在统兵能力、个人勇武、战功数量、还是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上,都达到了一个顶尖的水平。而且,他们的功绩,很多都是在曹操亲自指挥或者曹操高度关注的时期,并且是直接关系到曹操大局的战争。

3. 朱灵和文聘的“遗珠”之憾

那么,朱灵和文聘为什么没能被列入这“五子”呢?

朱灵: 朱灵也是早期就追随曹操的老将,作战勇猛,功劳也不小。他在黄巾起义时期就崭露头角,后来在曹操麾下也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曹操北征乌桓时,他以精锐的骑兵破敌,表现出色。但相比张辽等人的“核心”地位,朱灵的某些战绩可能没有那么“耀眼”或者说没有那样直接关系到曹操政权的奠基。此外,他在后期也确实因为一些原因,比如在攻打陈兰、梅成的时候,表现得不够积极,被曹操呵斥,虽然之后有改,但那一时的负面印象也可能存在。而且,曹操在挑选“五子”时,可能更看重那些能够独当一面、指挥大军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将领。

文聘: 文聘可以说是曹魏后期的重要干将,尤其是在镇守荆州、抵御东吴的战线上,功劳非常显著。他以稳健著称,为曹魏抵挡住了东吴一次次猛烈的进攻,保护了江陵的安全,给孙权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比如,他在濡须之战中,单枪匹马吓退了东吴的进攻,也展现了他的勇武和智谋。
但是,为什么没进“五子”?
时间点和地域性: 文聘虽然功劳大,但他的很多功绩,尤其是在镇守荆州期间,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性的胜利,或者说是在抵挡外部进攻方面做得出色。而五子良将所代表的,很多时候是在曹操南征北战中,主动出击、开疆拓土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张辽、张郃等人的活跃时期,更多是在曹操军事生涯的巅峰阶段。
“核心圈”的认知: 我们可以理解为,五子良将是曹操在“创业初期”到“壮大期”最核心的几张军事王牌,是围绕着曹操本人,在最关键的几次战役中扮演了绝对主力角色的。文聘虽然忠心耿耿,勇猛过人,但在“影响力”和“标志性战役”方面,可能与那五个人相比略逊一筹,至少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是这样。
“良将”的定义: “良将”这个词,有时候也包含着战略眼光、指挥艺术和个人魅力。虽然文聘是个优秀的将领,但在当时人的眼中,张辽的威名、张郃的战术素养,可能更能代表“良将”的全部内涵。

4. 历史评价的局限性与传承

最终,“五子良将”的说法能够流传下来,并且被《三国志》这样的正史所引用,说明了这五个人在当时历史评价中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这是一种高度的凝练和概括,是对一群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为曹操政权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将领的一种集体赞誉。

这种评价并非绝对,也不是说朱灵、文聘就不如他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说五子良将代表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南征北战时期的“进攻型”核心战将,那么文聘则更多的是曹魏后期镇守一方、抵御强敌的“防御型”栋梁。

只能说,历史的评价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和选择性的聚焦。 当时的《魏略》作者和裴松之,可能基于他们的认知和收集到的信息,选择了这五个人来代表曹操阵营中那些最耀眼的将星。朱灵和文聘,虽然同样英勇善战,但可能因为某些因素,没有被“选中”进入这个最受瞩目的“五人组”。

就好比我们现在评价一些明星,总会有一些被遗漏的、同样优秀但没那么出名的,这就是历史评价的魅力,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说,朱灵和文聘是两个情况,两个人无法一概而论。


朱灵其实很有希望成为第六子良将的。


从传记来看,朱灵传在张乐于张徐传的附录里面。对于他的评价也不错——“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


就加入曹操军的时间来看,朱灵比乐进于禁稍晚,早于张辽张郃徐晃,资历上面来说也没什么问题。


之所以朱灵没成为第六子良将,主要的原因就是前期曹操讨厌他。《三国志》原文就写着“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后来曹操也确实夺了,然后让朱灵去给于禁做下属。这么一来,朱灵的起步就比五子晚了一茬。


不过朱灵倒也没一直给于禁当小老弟下去,到了曹操南征荆州时,朱灵就已经和五子基本是同一级别,作为一军统帅了。后面的《上尊号奏碑》里,朱灵就作为后将军,和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并称了。


至于曹操为什么讨厌朱灵,这点就没有记载了。网络上有人认为朱灵可能是袁绍派来的卧底,这点不好说,毕竟这个说法没什么证据。


所以,朱灵之所以没成为第六子良将的原因就是前期不被曹操喜欢——没办法,朱灵早期被讨厌,“建兹武功,五子为先”这种评价自然和他就没缘分了。





文聘则和五子良将完全不是一路,按照传记来看,文聘和李通、臧霸、吕虔三人并称,被评价为“镇卫州郡,并著威惠”。


那我们看看和文聘一起说的三位,都是个什么情况呢?


臧霸:“收兵於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於开阳”,“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吕虔:“将家兵守湖陆”


李通:“以侠闻於江、汝之间。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於朗陵,众多归之”


简单地说,都是有自己势力范围的一方大佬。事实上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文聘就不是和荆州其他人一起投降的——《三国志》里写文聘是因为“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而没去。但是想想从曹操的视角来看,就是刘琮叫文聘一起投诚了,但文聘找了个理由没去。直到曹操自己在荆州稳了,文聘才姗姗来迟。


这事儿干得其实十分惊险,然而事后曹操还能“授聘兵”、“使典北兵”,说明文聘的能力和威望应该非常高,属于可以在荆州帮曹操镇场面的人物。


从这点来看,文聘确实和五子良将不太一样。如果说张乐于张徐是曹操的剑,那么文聘、臧霸几位就是曹操的盾了。


除此之外,文聘在赤壁战前的建安十三年才加入曹操军,比起五子中入伙最晚的张郃还晚了8年。就这点而言,文聘也不太可能成为第六子良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五子良将这个说法,说起来很有意思,它最早出自《三国志·张辽传》的注,裴松之引用《魏略》的记载说:“(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者,皆 বিদ্যমান于汉末,而建德(指关羽)犹称五子良将。”这里面明确说了是“五子”,而且是“良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这五个人,而不是其他很.............
  • 回答
    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上将,这在三国时期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将领组合。然而,吴国并没有像魏、蜀那样明确地官方册封“五将”的称号。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不同 魏国(曹操时期): 曹操作为实际上的汉朝丞相,其势力迅速壮大,最终成为三国中最.............
  • 回答
    五子良将,这个在中国历史爱好者圈子里耳熟能详的词,却常常伴随着“名声低”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聊聊为什么这几位在曹魏赫赫有名的大将,到了后世却没能获得像“关羽、张飞”那样的民间传颂度,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还会被人觉得“名声不显”或者“配不上良将之称”。.............
  • 回答
    在光荣出品的策略游戏《三国志11》中,玩家之所以会觉得“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并非游戏设计上的偏颇,而是高度还原了三国历史人物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实际表现和影响力。这种差距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将为您详细解析:一、 历史记载与《三国演义》的侧重点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好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明明李典在曹操阵营里也算是老资格、有功劳的将领,怎么就没能挤进那响当当的“五子良将”之列呢?咱们这就掰扯掰ವಾಗ一番。首先得明白,这“五子良将”是个啥玩意儿。这名号,是曹魏后期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把那个时期几位特别突出的曹魏将领给打包拎出来,评价了一番.............
  • 回答
    在魏武时期,“五子良将”这个名号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几位将军功绩的肯定,更是一种对他们战功、忠诚、以及在魏国统一战争中扮演角色的综合评价。这个排序,特别是将徐晃排在最后,确实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徐晃会排在最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当然,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
  • 回答
    要说于禁为何能跻身曹魏“五子良将”之列,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达到的高度,他身上确实有不少过人之处,是曹操麾下一位不可多得的干将。首先,于禁的忠诚度那是一等一的。自打他追随曹操以来,就没有过二心。在曹操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于禁几乎是随叫随到,无论是在河北平定袁绍,还是在南方征伐孙权,他都是冲在最前线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确实,很多子供向动画,尤其是那些面向低龄儿童的作品,会不约而同地采用“一女三男,其中一人是胖子”这样的主角团组合。这与其说是一种“用烂的设定”,不如说是一种经过市场验证、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目标受众需求且成本效益高的创作策略。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凝聚态物理中非常核心的概念。很多人在学习声子的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疑问,觉得声子“好像”是粒子,但又不像光子那样有能量量子化,有时候又觉得它们只是振动模式。要说清楚“为什么声子的化学势为零”,咱们得一步一步来。首先,咱们得先理解什么是“化学势”。在统计物理里,化学势($.............
  • 回答
    “七子之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之所以没有包含外东北,这是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首诗歌的由来,以及它所描绘的“失去的土地”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外东北”之间的区别。首先,我们得明确,“七子之歌”这个说法本身就源自诗人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创作的同名组诗。这.............
  • 回答
    “快子”这个概念,说白了,就是一种理论上存在的粒子,它的出现完全是为了填补物理学方程中的一些“空缺”,或者说是“对偶解”。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描绘了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其中光速是一个绝对的界限,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无法达到或超越它。但当你深入研究相对论的能量动量关系方程(E² = (pc)² .............
  • 回答
    .......
  • 回答
    赤木晴子之所以没有主动追求流川枫,虽然表面上是因为她的性格含蓄和对爱情的传统观念,但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情感和现实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晴子自身性格的保守与含蓄: 传统的日本女性形象: 晴子身上承载着许多日本动漫中典型少女角色的特质——温柔、善良、害羞、以及在感情上比较被动.............
  • 回答
    在《灌篮高手》的世界里,晴子对樱木花道的感情,确实是一个让不少观众感到疑惑和纠结的点。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善良、活泼、又有潜力的女孩,似乎总是对樱木保持着一种“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距离感呢?如果要深入探究,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解读。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晴子对流川枫那种近乎“狂热”的崇拜。.............
  • 回答
    樱桃,或者我们常说的车厘子,之所以价格高昂,原因绝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产地、品种、种植技术、运输冷链、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心理等多方面的交织。首先,我们得从产地说起。绝大多数我们市场上见到的高品质樱桃,特别是那些大家口中“车厘子”的品种,主要来自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地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之所以没有吴国或蜀国人,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文学发展方向以及曹魏政权的强大影响力。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建安七子:曹魏政权的文学代言人建安七子,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196年2.............
  • 回答
    《天气之子》男主帆高和《大鱼海棠》女主椿,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一些行为上的“相似性”,尤其是在为了追求心中所爱时,所采取的行动都带有一定的牺牲和冒险意味。然而,大众对这两位角色行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一个“叫好声”多,另一个“骂声”多,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多方面的因素,远不止表面上的行为相似那么简单。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