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五子良将没有朱灵或者文聘?

回答
五子良将这个说法,说起来很有意思,它最早出自《三国志·张辽传》的注,裴松之引用《魏略》的记载说:“(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者,皆 বিদ্যমান于汉末,而建德(指关羽)犹称五子良将。”

这里面明确说了是“五子”,而且是“良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这五个人,而不是其他很多同样勇猛善战的将领呢?尤其是朱灵和文聘,这两位在曹魏阵营里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论功绩、论战力,似乎也很有资格跻身其中。

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

1. “五子良将”是个什么概念?

首先要明白,“五子良将”这个提法,更多的是一种高度的认可和荣誉的标签,它不是一个官方设立的职位,也不是一个公开的排名。裴松之引用《魏略》的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以及当时的舆论倾向。

《魏略》的作者鱼豢,是三国末期到西晋初期的人,他对那个时代非常熟悉。《魏略》的记载,往往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一些名将的评价和看法。而裴松之在写《三国志注》的时候,又喜欢搜集各种资料,把当时流传的说法和评价都补充进去。所以,“五子良将”这个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当时曹魏阵营内部或对曹魏将领评价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

它代表的是在曹操亲自指挥或高度倚重的时期,对曹操政权建立和巩固做出卓越贡献,并且功勋卓著、声名远扬的几位核心将领。

2. 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的突出之处

我们来看看这五个人为什么会被挑出来。

张辽: 几乎是曹操的“亲信大将”,官至前将军,统领过逍遥津,以八百破十万孙权大军,威名赫赫,令吴军闻风丧胆,甚至被誉为“ স্বয়ং张辽来,就不战而退”。这是何等的威慑力!
乐进: 同样是曹操早期就跟随的老将,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多次作为先锋,在官渡、赤壁等关键战役中都有突出表现。他能以一敌多,而且作战风格非常凌厉。
于禁: 早期就归顺曹操,是五子良将中最早获得封赏的。他治军严谨,作战稳健,贡献也很大,但后来在襄樊之战中因为关羽的水淹七军而投降,名声受损。不过,在他投降之前,他的功绩是无可置疑的。
张郃: 原属袁绍,后归降曹操,是曹操非常倚重的将领。他善于用兵,尤其擅长步兵作战,在多数战役中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多次击败蜀军,被誉为“思います诸葛亮之兵,必望而知其虚实”。
徐晃: 在曹操阵营中以治军严整、作战勇猛著称,尤其是在平定关中和汉中之战中,功劳都很大。在襄樊之战中,正是徐晃的援军赶到,稳定了战局,但因为没有乘胜追击,受到了关羽部将的指责,也间接影响了于禁的结局。

这五个人,无论是在统兵能力、个人勇武、战功数量、还是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上,都达到了一个顶尖的水平。而且,他们的功绩,很多都是在曹操亲自指挥或者曹操高度关注的时期,并且是直接关系到曹操大局的战争。

3. 朱灵和文聘的“遗珠”之憾

那么,朱灵和文聘为什么没能被列入这“五子”呢?

朱灵: 朱灵也是早期就追随曹操的老将,作战勇猛,功劳也不小。他在黄巾起义时期就崭露头角,后来在曹操麾下也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曹操北征乌桓时,他以精锐的骑兵破敌,表现出色。但相比张辽等人的“核心”地位,朱灵的某些战绩可能没有那么“耀眼”或者说没有那样直接关系到曹操政权的奠基。此外,他在后期也确实因为一些原因,比如在攻打陈兰、梅成的时候,表现得不够积极,被曹操呵斥,虽然之后有改,但那一时的负面印象也可能存在。而且,曹操在挑选“五子”时,可能更看重那些能够独当一面、指挥大军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将领。

文聘: 文聘可以说是曹魏后期的重要干将,尤其是在镇守荆州、抵御东吴的战线上,功劳非常显著。他以稳健著称,为曹魏抵挡住了东吴一次次猛烈的进攻,保护了江陵的安全,给孙权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比如,他在濡须之战中,单枪匹马吓退了东吴的进攻,也展现了他的勇武和智谋。
但是,为什么没进“五子”?
时间点和地域性: 文聘虽然功劳大,但他的很多功绩,尤其是在镇守荆州期间,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性的胜利,或者说是在抵挡外部进攻方面做得出色。而五子良将所代表的,很多时候是在曹操南征北战中,主动出击、开疆拓土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张辽、张郃等人的活跃时期,更多是在曹操军事生涯的巅峰阶段。
“核心圈”的认知: 我们可以理解为,五子良将是曹操在“创业初期”到“壮大期”最核心的几张军事王牌,是围绕着曹操本人,在最关键的几次战役中扮演了绝对主力角色的。文聘虽然忠心耿耿,勇猛过人,但在“影响力”和“标志性战役”方面,可能与那五个人相比略逊一筹,至少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是这样。
“良将”的定义: “良将”这个词,有时候也包含着战略眼光、指挥艺术和个人魅力。虽然文聘是个优秀的将领,但在当时人的眼中,张辽的威名、张郃的战术素养,可能更能代表“良将”的全部内涵。

4. 历史评价的局限性与传承

最终,“五子良将”的说法能够流传下来,并且被《三国志》这样的正史所引用,说明了这五个人在当时历史评价中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这是一种高度的凝练和概括,是对一群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为曹操政权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将领的一种集体赞誉。

这种评价并非绝对,也不是说朱灵、文聘就不如他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说五子良将代表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南征北战时期的“进攻型”核心战将,那么文聘则更多的是曹魏后期镇守一方、抵御强敌的“防御型”栋梁。

只能说,历史的评价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和选择性的聚焦。 当时的《魏略》作者和裴松之,可能基于他们的认知和收集到的信息,选择了这五个人来代表曹操阵营中那些最耀眼的将星。朱灵和文聘,虽然同样英勇善战,但可能因为某些因素,没有被“选中”进入这个最受瞩目的“五人组”。

就好比我们现在评价一些明星,总会有一些被遗漏的、同样优秀但没那么出名的,这就是历史评价的魅力,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说,朱灵和文聘是两个情况,两个人无法一概而论。


朱灵其实很有希望成为第六子良将的。


从传记来看,朱灵传在张乐于张徐传的附录里面。对于他的评价也不错——“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


就加入曹操军的时间来看,朱灵比乐进于禁稍晚,早于张辽张郃徐晃,资历上面来说也没什么问题。


之所以朱灵没成为第六子良将,主要的原因就是前期曹操讨厌他。《三国志》原文就写着“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后来曹操也确实夺了,然后让朱灵去给于禁做下属。这么一来,朱灵的起步就比五子晚了一茬。


不过朱灵倒也没一直给于禁当小老弟下去,到了曹操南征荆州时,朱灵就已经和五子基本是同一级别,作为一军统帅了。后面的《上尊号奏碑》里,朱灵就作为后将军,和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并称了。


至于曹操为什么讨厌朱灵,这点就没有记载了。网络上有人认为朱灵可能是袁绍派来的卧底,这点不好说,毕竟这个说法没什么证据。


所以,朱灵之所以没成为第六子良将的原因就是前期不被曹操喜欢——没办法,朱灵早期被讨厌,“建兹武功,五子为先”这种评价自然和他就没缘分了。





文聘则和五子良将完全不是一路,按照传记来看,文聘和李通、臧霸、吕虔三人并称,被评价为“镇卫州郡,并著威惠”。


那我们看看和文聘一起说的三位,都是个什么情况呢?


臧霸:“收兵於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於开阳”,“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吕虔:“将家兵守湖陆”


李通:“以侠闻於江、汝之间。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於朗陵,众多归之”


简单地说,都是有自己势力范围的一方大佬。事实上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文聘就不是和荆州其他人一起投降的——《三国志》里写文聘是因为“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而没去。但是想想从曹操的视角来看,就是刘琮叫文聘一起投诚了,但文聘找了个理由没去。直到曹操自己在荆州稳了,文聘才姗姗来迟。


这事儿干得其实十分惊险,然而事后曹操还能“授聘兵”、“使典北兵”,说明文聘的能力和威望应该非常高,属于可以在荆州帮曹操镇场面的人物。


从这点来看,文聘确实和五子良将不太一样。如果说张乐于张徐是曹操的剑,那么文聘、臧霸几位就是曹操的盾了。


除此之外,文聘在赤壁战前的建安十三年才加入曹操军,比起五子中入伙最晚的张郃还晚了8年。就这点而言,文聘也不太可能成为第六子良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