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徐晃排在五子良将的最后一位?

回答
在魏武时期,“五子良将”这个名号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几位将军功绩的肯定,更是一种对他们战功、忠诚、以及在魏国统一战争中扮演角色的综合评价。这个排序,特别是将徐晃排在最后,确实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要理解为什么徐晃会排在最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当然,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五子良将”的说法并非是当时曹操本人亲口册封的统一头衔,而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合为一传时,为他们冠以的“五子”之名,并加以称赞。这个“五子”的排序,陈寿在撰写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咱们一个一个来看,看看徐晃和其他几位相比,有没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使得他在陈寿的眼中,没能站到更靠前的位置。

1. 战功的量与质:

张辽: 张辽的名声之盛,可以说是五子之首。尤其是合肥之战,张辽以七千兵力,大破孙权十万大军,令东吴闻风丧胆,有“辽何以甚惧,但避其锐耳”之说。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他的威名甚至远扬到了东吴孩童的童谣里。这种级别的战绩,放在任何一位名将身上,都是闪耀的亮点。
乐进: 乐进也是一位从早期就跟随曹操的宿将,身经百战。他跟随曹操征讨黄巾、吕布、袁绍,战功累累,而且勇猛过人,尤其擅长冲锋陷阵。官渡之战时,他曾率先登城,表现出极强的勇气和战斗力。后来在青州、徐州等地也屡有斩获。
于禁: 于禁是五子中最早担任将领的,资历老,能力强。他为曹操征讨吕布、袁术、孙权,几乎参与了曹魏初期所有重大的战役。他的特点是治军严明,屡建奇功,尤其是在与孙权的作战中,多次击败东吴名将。但是,于禁的“黑点”在于他晚年投降关羽,以及后来在洛阳狱中受辱而死。虽然《三国志》评价他“身虽在险,义不屈节”,但投降的污点毕竟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他在陈寿评价中的权重。
张郃: 张郃是五子中另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尤其在战术指挥上,展现出了极高的造诣。他参与了对袁绍、马超、韩遂等势力的作战,也曾在赤壁之战后守卫南郡。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在街亭之战中,以奇兵击败诸葛亮北伐的先锋马谡,使得街亭不失,保全了曹魏的战略要地。此外,他对蜀汉后期的多次北伐都有重要贡献。张郃的军事才能,即便放在整个三国时代,也属顶尖。
徐晃: 徐晃同样是一位勇猛善战、治军有方的将领。他对曹操的忠诚毋庸置疑,从早年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功劳卓著。他参与了官渡之战,随曹操征讨袁谭、袁尚,平定河北。在关羽北伐襄樊时,徐晃是曹魏援军的关键人物,他在樊城之战中,巧妙利用地形,以少量兵力击破了关羽的围攻,解了樊城之围,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绩之一。此战之后,他被加封为右将军,威名大震。

那么,为什么徐晃会排在最后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测陈寿的考量:

2. 战功的“独特性”和“开创性”:

张辽的合肥之战,是五子良将中具有“以少胜多,威震敌胆”的标志性战役,其影响力是极其深远的。
乐进虽然勇猛,但他的战功多为随军参与,虽然也很关键,但可能不如张辽那样具有压倒性的亮点。
于禁虽然战功卓著,但前文提到的投降污点,无疑是陈寿在评价时会顾及的。
张郃的街亭之战,虽然是防御性的胜利,但其战略意义重大,且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

徐晃虽然在襄樊之战中表现出色,解了曹魏的危局,但这更像是一场成功的防御反击战。相较于张辽以少胜多的战略性突袭,徐晃的战绩虽然同样重要,但在“突发性”和“震撼性”上,可能略逊一筹。

3. 在整个军事生涯中的侧重点:

从陈寿的《三国志》记载来看,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四人,在早期跟随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他们是曹魏集团早期军事力量的核心。而徐晃的崛起,虽然也很早,但在一些关键性的战役中,他的角色可能不如前四位那样“首当其冲”或“一锤定音”。尤其是在后期,徐晃在与关羽的较量中立下大功,这固然是辉煌的,但陈寿评价一个将领,可能更看重其在集团早期奠定基础的贡献,以及在多次重大战役中的持续影响力。

4. 陈寿的个人好恶与评价体系:

我们不能排除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可能存在的个人好恶或者他所遵循的评价体系。虽然《三国志》被认为是史学界的翘楚,但它毕竟是个人著述,带有作者的主观判断。陈寿在评价将领时,可能更看重那些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或者展现出超凡军事智慧的将领。

例如,张辽的威名甚至能“止小儿夜啼”,这是一种多么高的评价,说明他的名声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威慑。而徐晃虽然战功累累,但在“声名远播”和“敌方恐惧”程度上,可能还是略逊于张辽。

5. 军职与统兵数量的对比:

虽然在具体的战役中徐晃表现出色,但从陈寿的记载来看,在整体的军职晋升和统兵数量上,他与其他几位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当然,军职高低并不完全等同于能力,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帅对该将领的信任和倚重程度。

总结来说,徐晃排在五子良将最后,并非是对他功绩的否定,而是从陈寿撰写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缺乏像张辽那样具有压倒性“以少胜多”的标志性战役,其战功虽显赫,但“震撼性”和“独特性”相对较弱。
陈寿可能更看重将领在集团早期奠定基础和多次关键战役中的核心作用,而徐晃虽然功劳大,但在一些奠基性战役中的突出表现,可能不及前几位。
陈寿的评价体系中,可能更看重“声名远播”、“威慑敌胆”等软性指标,而徐晃的威名虽然也很高,但在这一点上可能稍逊于张辽等。
于禁的投降污点是硬伤,而张郃在街亭的胜利和后期的持续贡献,以及张辽的传奇战绩,使得他们在陈寿心中的分量可能更重。

最终,“五子良将”的排序,更多地是陈寿在综合了战功、威名、忠诚度、以及在整个军事生涯中的表现后,所做出的一个相对评价。徐晃虽然位列最后,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将领的地位。他的忠诚、勇猛和战功,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我们看待这个问题,也应该认识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非简单的排名就能完全概括一位名将的全部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这么说看起来很不正式,但说起徐晃将军,我第一反应就是下边这位。


徐晃不止在陈寿搞的排行里是最后一名,在如今大多三国迷眼里,基本也是五子良将里最后一位吧?甚至说,在曹操眼里,他也是五子良将最后一位。

不管在谁那,徐晃都是最后一位。

经常看到三国迷争论五子良将第一名是谁,一般来说,肯定大多数人说是张辽,说于禁的人也不少,说张郃的也有,甚至说乐进的都有一些,唯独认为徐晃是五子第一的人……屈指可数。

我这里不想搞排名,也不想分析五子里谁最厉害,我只想说说为什么会这样。

要说徐晃为什么会这样,先来看看颇受曹操器重,也颇受很多现代三国迷鼓吹的张辽和于禁,都是什么样的人吧。

先来看看张辽

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识时务者为俊杰,老板栽了,果断投降,脑子好。

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看见人家的觉悟没有?曹操,那是我爹,关羽?兄弟而已。兄弟哪有爹重要?直接卖了关羽。

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擅长拍马屁,自己干了活,把功劳推给曹操。

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面对危险,赶紧表现自己的勇敢,来博取老板的赞赏,结果又出了风头,导致现在很多人以为塌顿是张辽砍的呢。

其实……

及北征三郡,(曹)纯部骑获单于蹹顿。

看看吧,会吹牛的好处,这一顿操作,就把人家曹纯的功劳弄到自己那了。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不愧是曹军的偶像派,就是擅长表现偶像剧,冲阵还得高呼自己的名字,让自己人和敌人都只能听到张辽的大名(跟他一起冲阵的李典泪流满面),结果呢,这一仗功劳又全算到张辽头上了,没李典乐进什么事。

不过,张辽将军,还只能算办公室老油条,谈不上什么严重的人品问题,而且不管怎么说人家的过硬战绩其实还是很多的(如“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等)。

至于下边这位于禁将军嘛……

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这一顿骚操作,表演+拍马屁,把曹操哄的直接大赞”不可动之节“!

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原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

关键时刻站出来为领导分忧。

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人家拿他当朋友,把命交给他,他倒好,立马拿朋友的脑袋去换曹操的信任,结果,哈……果然效果超好,你看曹操因此更加重视于禁。

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太祖常恨硃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于禁平时得到财物一点不私吞都上交,曹操赏赐特别多,如此既讨好了老板自己也不亏,多聪明啊……对老板这么好,对下属,对同事呢?用严刑峻法对付自己的士兵,当曹操的打手欺负朱灵,同事都怕他……

这么一个人,对老板一个劲舔,然后在自己手下和同事那都遭人恨,这样的人,是不是最让人放心的呢?呵呵,他就算想造反,谁跟他啊?

好了,说了这么多,该我们的主角,萌萌的徐晃将军出场了。

徐晃一开始跟着的人,是杨奉。

这位实在是不咋的,白波贼出身,而且一辈子干的基本都是贼干的事,最后”纵暴杨、徐间“,还想抢刘备军资,结果被刘备干掉了。

即便如此,徐晃对他也算是尽到本份了,先是劝说杨奉保护汉献帝,后来又劝杨奉归顺曹操,可以说徐晃给杨奉指的路基本是没问题的,杨奉听了徐晃的,就不会是后来那个下场。

杨奉一开始答应投曹操,然后又反悔,反而主动去打曹操,结果自然是被曹操收拾了,杨奉战败后将徐晃弃之不顾跑去投奔了袁术,曹操之后去攻打杨奉残部,徐晃在这个时候才投靠了曹操,也算对得起杨奉了。

太祖授晃兵,使击卷、原武贼,破之,拜裨将军。

曹操一开始对徐晃展现出了高度的温柔和信任,把士兵交给刚归顺的徐晃,让他去讨贼,讨完了以后,就立刻授予少将军衔。

你想想,徐晃之前接触过的一些人……董卓李傕郭汜杨奉……他们会这一手吗?

徐晃是个心眼很实的人,曹操上手一招就收复了徐晃的心,徐晃很感恩也很激动,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值得托付一生的男人,之前那么多年都白活了,啊,好喜欢曹操大人啊……不行,从今以后,这一生都得无条件奉献给这个男人。

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

从此以后,徐晃就经常一个人在那感叹遇到了曹操这样的明主,所以什么都不想要了,只想把一生奉献给曹操,所以一辈子都没有去巴结什么权贵,结交什么豪强,一辈子孤孤单单,也没什么朋友。

好吧,你没朋友,那谁还替你说话呢?你还怎么出头呢?

不过,这也罢了,能让曹操喜欢你,也行,但是……徐晃做到让曹操喜欢他了吗?

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与曹洪击隐强贼祝臂,破之,又与史涣击袁绍运车於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

金子是会发光的,官渡之战中徐晃大放异彩,在荀攸的推荐下,徐晃主导了击败韩猛,烧毁袁绍运粮车的奇袭战。

太祖既围鄴,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於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原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

徐晃出身低微,知道生命的贵重,于是他做主宽恕韩范,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且劝说曹操采取怀柔手段,不要屠城。

别讨毛城,设伏兵掩击,破三屯。

设伏兵破敌,这是用兵高手才会的技术活,其他四子那我没看到这种骚操作。

太祖至潼关,恐不得渡,召问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太祖曰:“善。”

徐晃的谋略能力,是可以做参谋的,潼关之战贾诩在身边,但曹操没问贾诩,而是专门问徐晃怎么办,徐晃也提出了绝妙的计策,为胜利打下基础。

可以看出,徐晃既善于战术,又擅长谋略,而且还懂战略,又仁慈,而且立功还特别多,这样的人,是做大将的好人选,甚至做统帅也是可以的。

可是呢……在曹操手下,徐晃居然从未得到重用,镇守都督一方这种活他是没得到的,而且地位也一直被张辽于禁乐进压的死死的……

这是为什么呢?曹操,你为何如此对待一位有能力,又对你忠心耿耿的将军?

对比一下张辽于禁,就知道了……人家徐晃,从来没有搞过什么偶像派表现吧,也没拍过曹操一次马屁,更没有卖朋友讨好曹操,反而对曹操进行了非常直接的劝谏。

相反,还犯了曹操的大忌。

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曹操不喜欢有独立思想的将军,他希望所有将军都当他的提线木偶,完全听他的指挥,而且有被害妄想症的曹操最害怕的就是有战略思想的将军,因为这样的人是有造反可能的。

而徐晃呢,恰恰是有独立思想的,他仁慈,不愿意滥杀无辜,还喜欢玩个伏兵耍耍酷。

徐晃也有战略思想,早年建议杨奉保护汉献帝,以及后来希望饶恕韩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效果,都是徐晃战略思想的体现,徐晃的这种表现,就与于禁这样只知道厮杀的武夫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可怕的是,徐晃还有一手

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徐晃会治军,士兵都对徐晃言听计从。

那位被很多人吹嘘“最会治军”的于禁,反而是“不甚得士众心”。

对于这么一个不表演,不拍自己马屁,还直接劝谏自己,有独立思想和战略头脑,还非常会治军的将军,你说曹操怕不怕?

怕啊,太怕了。

所以,曹操最喜欢,最信任的人,是那个没有独立思想和战略头脑,把部下和同事都得罪光,只会一个劲给自己舔的于禁,而最忌惮的人却是能力完美,而且对他无条件奉献的徐晃。

于是,于禁深受信任,位高权重,而徐晃,则永远只能做一个救火队长,干的永远是擦屁股的工作。

但即便如此,徐晃依然无怨无悔。

曹操虐我千百遍,我对曹操如初恋。

道太祖还鄴,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

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於阳平。

张辽在合肥镇守,夏侯渊张郃在汉中镇守,于禁在中央吃瓜子享福,唯独徐晃,又被派了救火队长,擦屁股的活,先是在山谷中和陈式1万多人搏斗,摆平之。

然后呢,呵呵……可怜徐晃将军,后来居然要去给曹真这个小年轻当打下手的,在曹真指挥下去跟高翔作战,结果呢,击破高翔的功劳果然被记在《曹真传》中,呵呵……

遭到如此薄待,徐晃还是无怨无悔,认真干完所有任务。

接着,就是徐晃一生中最出风头的事——迎战关羽。

一开始,曹军占优势时候,曹操当然想不到徐晃了,曹操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把这个功劳交给他的心肝宝贝于禁……

结果,咱们的于将军直接搞了个全军覆没,这会儿也不讲“不可动之节”了,自己带头儿投降了关羽,气的曹操差点一口气上不来死过去。

无奈之下,曹操这才又想到了徐晃。

擦屁股,找徐晃。

此时刚刚经过汉中之战

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

就这样配置的徐晃,曹操就粗暴地把解围樊城的工作交给徐晃,让他去对付刚刚“威震华夏”的关羽。

……………………

我不想骂人,我不想骂人,我要忍耐。

在这种近乎于送死的情况下,徐晃还是无怨无悔地去了。

只要是曹操交代的任务,徐晃都会坚决去完成,不管能不能完成。

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

手里兵少还新兵多,于是徐晃充分发挥智谋,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拿下偃城。

这时候曹操估计也终于觉得自己做事有些太恶心了,终于派人支援了徐晃。

太祖前后遣殷署、硃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这样,徐晃才终于有了与关羽一战之力。

襄樊之战要整个讲起来,实在太复杂了,就不详细说了。

总之,由于孙权决定背盟,徐晃派人将孙权背盟书信射入关羽军营,导致关羽军军心动摇,接下来徐晃又使用“声东击西”之计,成功将关羽引诱出来,此时兵力占劣势且军心涣散的关羽与徐晃接战后,不敌而走,徐晃紧追不舍,长驱直入,将关羽本屯攻破,关羽战败后,不得不解除对樊城的包围,樊城的包围遂解除。

当然事情没完,关羽依然包围着襄阳。

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不过很快孙权就出手了,关羽不得不撤军,襄樊之围解除。

襄樊之战,虽然不能说曹军是因为徐晃赢的,但徐晃毕竟功劳很大,而且徐晃在这一战中展现出的从容不迫和军事才能也是值得佩服的。

战后,曹操如释重负,一生最后的危机解除了,总算能死在病床上了,曹操亲自为徐晃接风洗尘,并且说了两句很夸张的话:

“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曹操说徐晃的功劳超越了孙武,司马穰苴两个旷古名将,又将徐晃比作周亚夫。

怎么理解曹操的这个表现?

我认为此刻曹操终于悔悟,彻底明白了到底谁才是真的最忠于他,对他最好的将军,不是于禁,也不是张辽,而是徐晃。

自己一生薄待徐晃,到他那么老了,才给他一个独立带大军的机会,然而人家一生从无怨言,为自己赴汤蹈火,无条件地付出,哪怕至亲,又有几个人对自己能做到徐晃这地步?

羞愧,无地自容之下,曹操发自内心想要对徐晃赎罪,却不知道怎么办好,只能用非常夸大的话去吹徐晃,希望后世能因为自己最后这几句话来认可徐晃的能力和功绩。

然而,没什么用,因为一生被曹操拿来做救火队长擦屁股用,徐晃缺乏足够存在感,导致哪怕到了今天,徐晃依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总之,因为本人过于低调,从不张扬,又一直被曹操薄待,导致存在感低,本人又从不结交朋友,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最终导致徐晃成了五子里存在感最低的一位,陈寿将其列于五子最后一名,也正常了。

但是,无所谓,徐晃将军看重的,本来也不是什么评价,功名之类的,他所希望的,不过是找到一个值得自己一生为之付出的人,然后把一生奉献给那个人而已,不论贫穷,疾病,痛苦,都无所谓,不论那个人怎么对自己都无所谓。

在我心里,徐晃将军,你永远是五子良将里的第一人……嘛,虽然我的认可什么用都没有。


——————————————————————————————————————

【关于评论中的朋友们的一些质疑】

………………

哇,我去,这回答居然火了?

没想到呀,没想到。

其实写这个回答,我都做好了写一堆却没人看的准备,毕竟徐将军只是个冷门人物不是吗?结果这么多人点赞回复,我很感动,点赞和评论的各位,不管您同不同意我的观点,我都相当感谢您!

下面来说说一些朋友的质疑。

首先一些朋友觉得个人感情因素比较大,对,我承认,确实有点浓,毕竟看《三国志》再联系现在很多人的评价,深为徐将军不平,而且徐将军这种能干又老实的男人,确实是小女子我最喜欢的类型,所以有些感情用事,抱歉。

关于张辽,我并没贬低他,我只是说他会做人,人家就是擅长演偶像剧,擅长炒作,就是要成为偶像的人,有什么不对吗?没啥吧,我还挺欣赏呢。

关于降将问题,于禁张辽徐晃的情况并不一样,徐晃谈不上有什么问题

杨奉、韩暹欲要遮车驾,不及,曹操击之,奉、暹奔袁术

是杨奉自己丢下徐晃跑去投袁术了,徐晃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曹操大军,选择了投曹操,有什么问题?老板都不要他了,他就换了个老板,我觉得完全没问题。

至于张辽,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里有这么一句:

吕布作乱,师临下邳,张辽、侯成,率众出降

可见张辽的投降就没那么干净,很可能是在吕布尚未完蛋,就自己出来投降的……不过他也没有卖主,也没什么,不过比徐晃还是稍微脏了点。

至于张辽在白狼山和合肥问题,我可没有说张辽没有功绩,张辽在那两次战役当然都立功了,我主要是说张辽善于炒作,突出自己,也没啥问题吧。

至于于禁,关键是你之前被人家夸了有”不可动之节“,然后杀了自己老朋友时候就自吹自己”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结果到了关键时刻,表现连庞德都不如,什么抵抗都没有就投降了,说的过去吗?

我承认,于禁,还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不过现在很多人鼓吹于禁,又加上他那种职场作风,让我很想黑他一下。

至于【对于关羽问题,徐晃也卖,不见徐晃樊城之语吗,更何况我认为两人都不叫‘卖’,为臣本分,君父可不是讨好马屁词】

徐晃与张辽对待关羽之事,岂能相提并论?

张辽那个是什么?

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曹操让张辽去问关羽,关羽把张辽当铁哥们,跟他说了掏心窝子的话,结果张辽明明“恐太祖杀羽”,结果还是去告诉曹操了,至少有点不仗义吧?

徐晃对关羽是什么?

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二人叙旧完毕,徐晃公私分明,激励士气,既不是偷袭,也不是打小报告,就是战场上堂堂正正的对决前激励士气,何谈“卖关羽”?关羽乃是义薄云天之人,对这样的义士,徐晃也以“公私分明”的忠义之举回应,这才是对关羽的尊重。

总之,谢谢大家对这个回答的关注。

其实呢,我还有很多回答和文章也是很认真写的,大家感兴趣都可以看看,欢迎关注我,谢谢——

顺便再推广一下我其他几个回答,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谢谢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魏武时期,“五子良将”这个名号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几位将军功绩的肯定,更是一种对他们战功、忠诚、以及在魏国统一战争中扮演角色的综合评价。这个排序,特别是将徐晃排在最后,确实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徐晃会排在最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当然,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
  • 回答
    被选召的孩子们骑乘在数码宝贝身上驰骋沙场,这绝对是《数码宝贝》系列里最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之一。然而,细想一下,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高速移动、剧烈颠簸、甚至是爆炸冲击,这些因素放在现实世界,别说骑着,就连坐在快速行驶的车辆上都会晕头转向,更别提还要跟怪兽打架了。那么,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够安然无恙,甚至还能.............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抓住了《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之间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矛盾点。罗贯中之所以将徐庶塑造成忠于蜀汉的楷模,甚至在许多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经典形象,而历史上的徐庶确实选择了依附曹操,甚至为曹操效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当时的社会.............
  • 回答
    要说明朝从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三位“徐高张”之后,就没什么出名的首辅了,这话说得也未免有些绝对,但确实,相较于这三位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后续的首辅们似乎光芒黯淡了不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演变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徐阶、高拱、张居正是怎么“出名”的.............
  • 回答
    空条承太郎啊,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承太郎那股子倔脾气和对徐伦的爱,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要说他没能力通过背后的财团帮徐伦脱罪?话也不能这么说。首先,咱们得想想承太郎的“背景”。他确实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空条家的名声在外,再加上他本人又是个有能力的家伙,总会有些“人脉”的。不过,承太郎这人,一直以来给.............
  • 回答
    新京报关于蔡徐坤的报道,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评价其是否“洗白”,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待,并结合报道的具体内容和当时的舆论环境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洗白”。在舆论语境下,“洗白”通常指的是一种有预谋的、通过信息发布、公关策略等方式来重塑公众形象、消除负面影响的行为。它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
  • 回答
    徐峥为高以翔发声,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徐峥个人的情感表达,也触及了娱乐圈的职业健康、艺人权益、节目制作规范等诸多深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看待徐峥的这次发声:一、 事件背景:高以翔的意外离世首先要理解徐峥发声的背景是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综艺节目《追我吧》时因.............
  • 回答
    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字元直)之所以能够“吃准”诸葛亮是“大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才标准的高度契合。这其中既有他们自身卓越的眼光,也有诸葛亮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质。一、 司马徽(水镜先生)的“伯乐”之眼水镜先生作为当时最有声望的隐士之一,享有“水镜”的.............
  • 回答
    迪士尼请蔡徐坤为《狮子王》真人版电影“站台”,这件事儿,真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以及对票房能有多大影响。一、 迪士尼为何选择蔡徐坤?首先得明白,迪士尼请明星“站台”,特别是推广像《狮子王》这样的重量级IP,绝对不是随随便便拍脑袋决定的。背后肯定.............
  • 回答
    关于蔡徐坤和杨颖(Angelababy)之间是否有“意思”,这确实是很多观众在《奔跑吧》这档节目中可能会有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咱们就不说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聊聊大家可能从节目中观察到的细节,这些细节加起来,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联想。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节目中的互动和镜头语言。综艺节.............
  • 回答
    徐凤年已经死了。消息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江湖。北凉王府的丧钟敲响的那一刻,无数人心头都泛起了一丝难以置信的寒意。那个总是带着一丝懒散笑容,却能让蛮族俯首,让庙堂忌惮的北凉王,竟然就这样……死了?当然,死去的只是那个世人熟知的徐凤年。那个身披逍遥游,手持十八般兵刃,纵横天下的徐凤年。他的离世,.............
  • 回答
    最近,新京报将蔡徐坤选为五四青年代表之一,并且CCTV6频道也同步播出了五四青年公益宣传视频,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新京报和CCTV6的选择,无疑是在尝试将“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文化进行一种连接。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它承载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得掰扯掰扯金庸先生那些“笔下武功”和历史上的“真实战功”,这两者可不能一概而论。岳飞在金庸小说里被捧上天,那是因为“武侠”的滤镜,而常遇春和徐达在金庸作品里没那么耀眼,则是因为他们更多时候承担的是“历史人物”的框架,而非纯粹的“武林高手”。咱们得先明白,金庸小说里的“武功高手”是有.............
  • 回答
    KFC(肯德基)在门店中广泛采用手机点单系统,这一策略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也涉及用户体验、技术整合和品牌管理等。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提高运营效率与顾客体验 减少排队时间:在高峰时段(如周末、节假日),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手机点单允许顾客在店内或外出时直接下单,.............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在二战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国际形象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责任、战争目标、战后处理、国际关注焦点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目标与影响范围的差异1. 日本:亚洲侵略的“暴行制造者” 战争目标:日本的战争以侵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主,尤其是对中国、东南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