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天气之子》男主跟《大鱼海棠》女主行为"相似",但前者骂声少,而后者骂声多?

回答
《天气之子》男主帆高和《大鱼海棠》女主椿,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一些行为上的“相似性”,尤其是在为了追求心中所爱时,所采取的行动都带有一定的牺牲和冒险意味。然而,大众对这两位角色行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一个“叫好声”多,另一个“骂声”多,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多方面的因素,远不止表面上的行为相似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他们“相似”的行为指的是什么。

《天气之子》帆高: 帆高为了救回那个他认为“是晴女”的、拥有特殊能力的少女阳菜,不惜离家出走,偷窃枪械,甚至在最后关头,面对着东京被持续的暴雨淹没的现实,他依然选择了“我的晴女比这个世界重要”,选择和阳菜一起逃离,放弃了恢复正常世界而守护阳菜。他的行为可以用“固执”、“任性”、“不顾后果”、“以自我为中心”来形容。

《大鱼海棠》椿: 椿为了报答一个救了她的人类少年鲲,不惜违背族规,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鲲的灵魂能够重返人间。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巨大的牺牲和痛苦,甚至引来了族人的追杀,也连累了很多人,比如她的族人因为她而遭受苦难,还有她为了救鲲而牺牲的祖母和青梅竹马湫。她的行为同样可以用“执拗”、“不计后果”、“连累他人”、“为爱疯狂”来形容。

表面上看,两者都是为了“爱”或“守护”而做出了极其冲动的、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选择。但为什么评价会如此两极分化呢?关键在于以下几个维度:

一、角色动机与情感的共鸣程度:

《天气之子》帆高: 帆高的动机相对来说更纯粹、更直接——他爱上了阳菜,认为阳菜是那个能够带来阳光的特别的人,是他孤苦无依生活中的唯一光芒。在那个绝望的环境下,他选择守护这份感情,这份唯一的美好,这种“我的全世界只有你”的纯粹和极致,很容易引起一部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共鸣。这种“为了爱可以对抗全世界”的浪漫主义,在许多故事中都是被歌颂的。

《大鱼海棠》椿: 椿的行为动机虽然也是“报恩”和“爱”,但其过程显得更为复杂和扭曲。她为了救鲲,付出的代价是她整个家族和族人的福祉。她的“爱”和“恩情”在观众看来,似乎有些“廉价”地压垮了许多无辜者的生命和族的安危。尤其是在影片后期,当她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牺牲了最爱她的人(湫),但她依然坚持,这种“执拗”在观众看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爱,变成了一种近乎“自私”的固执。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她不选择牺牲自己,或者寻找其他不那么“伤筋动骨”的解决方式。

二、行为的“牺牲”与“连累”的性质和程度:

《天气之子》帆高: 帆高虽然也牺牲了“正常世界”,但从影片的角度来看,他做出的是一个“个人选择”,这个选择是“我选择和你(阳菜)在一起”,而不是“我为了你而毁灭世界”。他并没有主动去制造“灾难”,而是选择了在灾难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与阳菜一起逃避,享受属于他们的短暂美好。他的牺牲更多是“放弃了对正常世界的责任”,而不是“主动伤害了他人”。

《大鱼海棠》椿: 椿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族人遭受灭顶之灾,她的祖母和青梅竹马的牺牲都是因为她。她是在主动地去“破坏”原有的秩序,去“夺取”本不属于她的东西(鲲的灵魂)。她的“牺牲”是以牺牲他人、牺牲族群的“安危”和“未来”为代价的。这种“损人利己”或“损多数利少数”的行为模式,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反感和道德谴责。

三、故事的主题与价值观的传达:

《天气之子》: 新海诚的作品一贯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和对“失去与获得”的探讨。《天气之子》的主题,更多是关于年轻人在青春期的迷茫、选择与对抗。它并没有强调“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传统价值观,反而是在歌颂一种“选择自己所爱,即使为此付出代价”的勇气和浪漫。在许多观众看来,这是一个关于“少年心事”的故事,帆高的选择是青春期的一种极端的、但可以理解的冲动。

《大鱼海棠》: 《大鱼海棠》则试图传递一种更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比如“沟通”、“守护”、“爱与责任”。但影片在实现这些主题时,处理得不够细腻,导致椿的行为在观众看来,与这些宏大主题产生了割裂感。她的“爱”并没有真正传递出“守护”的意义,反而变成了“破坏”的导火索。观众对这种“以爱的名义造成巨大破坏”的行为感到难以接受,也质疑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恰当。

四、角色塑造的细腻程度和情感铺垫:

《天气之子》: 尽管帆高的行为看起来很极端,但影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绘了帆高和阳菜之间情感的快速升温和彼此的依赖。观众能看到他们之间纯粹的吸引和共同面对困境时的相互扶持。这种情感的建立,使得帆高最终的选择显得更加“情有可原”,即便不认同,也能理解他为何会如此。

《大鱼海棠》: 相反,《大鱼海棠》中椿与鲲的相遇和情感发展显得有些仓促和单薄。观众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椿为何会对鲲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情感的铺垫不足,使得椿后期的行为显得更加突兀和难以理解,让人感觉她为了一个认识不久的人类少年,就轻易牺牲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这在情感逻辑上让很多观众产生了隔阂。

五、叙事手法和观众的期待:

《天气之子》: 新海诚的叙事风格一向是细腻、唯美,带有强烈的情绪渲染。他擅长用画面和音乐来营造氛围,让观众沉浸在角色细腻的情感世界中。即使帆高的行为有争议,但其青春期的热血和纯粹也容易被这种风格所吸引。

《大鱼海棠》: 《大鱼海棠》虽然在视觉上极具中国风的美感,但在叙事节奏和人物动机的解释上则显得有些刻意和用力过猛。许多剧情的转折和人物行为的转变,缺乏充分的铺垫和合理的解释,导致观众难以完全投入进去,反而会去苛求逻辑和合理性。

总结来说, 帆高和椿的行为之所以在观众那里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因为:

情感共鸣: 帆高的选择更能引起部分观众对“青春期纯粹爱情”的共鸣,而椿的行为在观众看来更像是一种“不成熟的任性”和“连累他人”。
行为后果: 帆高的选择更多是“逃避责任”,而椿的行为是“主动破坏且殃及无辜”,后者更容易引发道德上的谴责。
价值导向: 《天气之子》更侧重于个人选择和情感的浪漫主义,而《大鱼海棠》试图传递的宏大价值观与椿的行为产生了冲突。
角色塑造: 前者有更细致的情感铺垫,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其动机,后者则显得略显单薄和仓促。

所以,虽然表面上都是“为爱冒险”,但行为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所带来的后果、以及观众对其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才是决定他们口碑差异的关键所在。一个被视为“青春的冲动与浪漫”,另一个则可能被视为“不负责任的任性与自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海诚《天气之子》,该片日本票房百亿,代表日本申报奥斯卡。11月1日于大陆上映,猫眼评分9.2,仅一天票房破亿,目前猫眼好评率极高。大鱼海棠别的答主讲得够多了,我暂且不提,这里重点说说天气之子。

我不知道个别答主怎么看剧的?

但第一,①说如果大鱼海棠比它后出,妥妥会按抄袭论处(内涵天气之子抄袭)。对此,我只想说,不要拿自己的无知当鉴抄工具,不是谁都跟你一样法盲。看看白蛇传说与哪吒,观众因其不是日产而区别对待了吗。当年的大鱼海棠票房也高达5亿难道还是观众歧视国产?②天气之子官博那里说的是参考了大鱼海棠部分分镜,不是参考了剧情。

第二:以下解释几点剧情。

①片中的东京大雨只是气候观测史上一段“正常的”异常天气。这种异常的自然气候,连绵不断的降雨,早在阳菜成为晴女前就存在了,并不是阳菜(女主)与帆高(男主)造成的。就像怪诞故事里,妖怪要吃掉十个童男童女才肯放过村子,但造成这个村子被蹂躏的却并不是因为有了这十几个孩童。

阳菜原本就没有牺牲的义务,造成大降雨的一直是异常的气候,大雨一直都存在,并不是因为阳菜最后得救才会降雨。

此外片中占卜师也说过,气候异常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天气女巫。关系上是先有了异常的气候,才或许会有晴女的出现。而片中老者更是明确指出了几百年来为了阻止异常的气候,不断有晴女在献身。是晴女牺牲自身阻止大雨,而不是有了晴女才会有大雨。导致下雨的那叫雨女,不叫晴女。

同时人类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未来未必没有新的契机让天空放晴。

②:男主帆高并非为了恋爱而放弃让东京放晴,而是为了使女主逃离活祭的命运。阳菜作为“晴女”的代价是每一次使用能力帮助人们放晴都会逐渐变得虚弱透明,如果要停止东京大雨她就必须牺牲自己。帆高因此才竭尽所能进入“云上世界”将其救出。

帆高说从那以后雨没有停过,指的是他被带回家的这3年,而从影片的结局看,雨是在慢慢变小的。比起最初的大雨3年后只能算是正常的小雨了。根据片中老者的话,千百年来为了“治愈”异常的天气,有不少晴女把自己进行了活祭。显然晴女的牺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气候还是会再次异常。同时,异常的气候本就是整体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某个个体的。

剧中阳菜几乎每次使用超能力使天气变晴朗,都是在帮助别人。在影片里,超能力是与希望连接在一起的,无论是神宫苑烟火大会,老奶奶对新盂兰盆节(魂灵回乡)的重视,还是须贺想要与哮喘的女儿在晴朗的天气下散步,这种召唤晴天的能力是与希望联系在一起的,阳菜和帆高也正是想通过天气工作室赚钱从而好好生活(但阳菜每一次使用能力都在付出代价,身体逐渐透明)。希望在影片里构成了未成年人一个大主题。

同时,阳菜与帆高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物,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阳菜却一直尽力帮助着世上的人们,导致自身日渐虚弱。他们不该因为没有无辜的牺牲到底而遭受抨击。实际上现实中很多前辈们的牺牲,普遍也不会是被架在道德枷锁上作出的选择。阳菜和帆高并不欠这个世界,他们有选择自己与至亲生命的权利,哪怕这和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④影片的结局东京大雨持续3年,但在东京生活的人们依旧如往常一样,过得快乐而自然,工作依旧继续。没了陆地,船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架起了高桥,从以往帆高工作的平台上看见,社会并没有因此停止运行。人们适应了雨中的大地(同时雨也在慢慢变小)。

————————————————

中途插播:

降雨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便会淹没陆地,而是给了人们一段迁移与适应的时间。同时现代人对灾害的处理能力也远比过去强得多。事实上本片后期重点突出的也是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而某答主为了狙男主,却上升问题,说得因为降雨东京3700万人口已经集体站着傻等扑街,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男主说他救了“不该救的人”。

对此我借她楼里评论一句话相送:

【又一个上帝视角的,如果现在你是电车难题里那个独自在铁路上规规矩矩玩的,有人莫名其妙要碾死你救五个傻x,你愿意吗?都以为自己是决策者,站在冷血的上帝视角,以为自己很公正很牛x。

说极端点,现在,你没做错事,但要你死,你爸妈死,你爱的所有人都死,换另一群人活着,你还能这么大义凛然吗?你告诉我你愿意去死吗?】

【假如让你爸妈换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不洪涝你也挺难的吧。估计到时候就是另一种说法了。】

——————————————

接回原剧:

注意设定,片中老者已经说了,不正常的天气其实才是正常,近百年天气好一些了只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晴女”在献身,所以请不要把好天气与小女孩们的献身都想得这么理所当然。东京的雨其实是成人世界的整体业力的回馈结果,如同温室效应,让自然气候做出了这种决定,但却让一些无辜的孩子们来承担后果,凭什么呢?

同时借一位答主的话说:

有人说阳菜“奉献自己毫无情感动机,连讨好对方都说不上”。——请问,奉献自己,就一定要是情爱?不是情爱,就无法和帆高的奋不顾身来个呼应吗?这实属偏颇看剧。何况剧情阳对高帆的感情,是正常人都能体会到的。

当阳菜回来后,两人被社会规训力分离,3年间没有任何联系(做了与主流价值观相违的事而自惩),直至重逢。

最后,如同某位朋友所说:

我们都经历过少年,都曾有过懵懂的情愫,无效的反叛,都曾有过想要一直守护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人世界的入侵,我们妥协,退让,于是我们适应这套成人世界的法则,并且不亦乐乎地沉醉其中,于是有了那句“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其次,当我们谈到生命时,很多事就变得不一样了。从现代观点看来,生命是无价的,为保全财产而牺牲人的生命的行为是对生命的践踏。同时人的生命的价值不是通过数量衡量的,并不能说多数人的利益优于个体生命。我并不认为故意牺牲一个底层的无辜小女孩换来大多数人的好环境是对的。

新海诚让我回想起了纯真的美好,干净,不掺任何杂质的情感,为守护某人而爆发的冲力,不顾一切的勇敢与顽强。

愿看完新海诚的你,都能想起当初纯真的自己,即便无法再回到过去,也能依旧被打动。

写得比较匆忙过两天抽空补完。

——————————

名词解释:天气巫女(晴女)——拥有“治愈”异常天气能力的巫女。“连接地面与天空的“细线”。每次发动能力的代价是自身的逐渐神隐。800年来为了逆转异常气候,有一些巫女们不断活祭自己。阳菜无意中获得了晴女能力,为治愈天气也在付出同样的代价。 片中占卜师说:“气候异常的时候,天气巫女便容易出现。” 老者说:“天气巫女都有着悲伤的命运”。暗示着阳菜也极有可能因治愈天气而神隐

————————————————

有的人说女主得到了晴女的能力,并且借此赚钱那就该被活祭。我只想说做人请保留基本的良知,以及麻烦认真的看剧,每一次祈祷都会使阳菜的身体变得更加透明,等于她是拿自己的生命在祈祷,这已经是等价交换了,这就是她付出的代价,且她所换回的只是微薄的酬劳(有这种能力+需要耗命,正常谁不是坐地百八十万起价?但阳菜才收了多少?)她的付出与实际应得其实严重不对等。但就算这样,阳菜还是会为了幼儿园小孩的一个硬币祈祷。为了那些老人小孩,为了她想要帮助的人不断消耗自己寿命。请问她除了收取平凡人们一点感谢钱来维持日常生活她还牟取什么了?说她使用了能力得了好处就该被活祭的人,你不但没有好好看剧,而且没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