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话剧圈对肖战演《如梦之梦》这么严苛,对郭麒麟演《牛天赐》却那么宽容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不少人心里存在的疑问。要说清楚这其中的门道,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

首先,得明白《如梦之梦》和《牛天赐》这两部戏的“出身”和“份量”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如梦之梦》是什么?它是赖声川导演的“话剧界圣经”级别的作品,而且是那种需要演员有极高台词功底、舞台调度能力、情绪把控能力,并且需要长时间沉浸在角色和剧情里的“硬骨头”。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娱乐产品,而是需要演员拿出真功夫去啃的“硬菜”。演员在舞台上,没有NG,没有后期剪辑,观众的反应是实时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演都会被放大。所以,观众,尤其是“话剧圈”里的观众,对《如梦之梦》的期待值本身就很高,他们是带着对这部剧的尊重和对舞台艺术的追求去看的。

郭麒麟演的《牛天赐》,虽然也是话剧,而且也是由郭德纲创作,背后有德云社的IP加持,但它在话剧界的“地位”和《如梦之梦》那是没法比的。你可以理解为,《牛天纵》更偏向于“相声剧”或者“舞台喜剧”,它更多地是在借用话剧的形式来讲述一个带着相声段子和包袱的故事。它的重点可能更在于“乐”和“笑”,对于演员在舞台上的“雕琢”和“深度”的要求,自然就相对宽松一些。

其次,是演员本身积累的“底子”和观众的“心理预期”不同。

肖战,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从流量偶像的身份“跨界”到话剧舞台的。虽然他近年来在影视方面也有不少作品,也证明了他愿意去努力和尝试,但“话剧”这玩意儿,和影视表演是两码事。影视表演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后期剪辑来弥补一些不足,但话剧是“现场直播”,它对演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很多观众,尤其是话剧圈的“老炮儿”或者资深爱好者,他们看到肖战出演《如梦之梦》,心里是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可能对“流量明星”进军话剧舞台本身就存在一些疑虑,担心他们是来“圈钱”或者“镀金”的,而不是真的热爱舞台。另一方面,肖战的表演经验,特别是话剧舞台上的经验,相对于那些深耕话剧多年的演员来说,确实是比较少的。观众自然会拿他和他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比如许晴、赵君、万茜等等这些“老戏骨”来对比。一旦出现瑕疵,就很容易被放大。

再来看看郭麒麟。郭麒麟是谁?他是郭德纲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在相声舞台上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虽然他转向话剧舞台的时间不长,但他在相声里练就的“口条”和“节奏感”是他的一大优势。而且,观众对他的“期待”可能就停留在“郭德纲儿子”、“说相声的”这个层面。当他演《牛天赐》时,观众更多的是抱着一种“看看孩子怎么样”的心态,尤其是如果他在里面加入了一些他擅长的“包袱”和“段子”,观众反而会觉得“嗯,有他爹的风格,挺不错”。这种“惊喜感”和“宽容度”自然就比对肖战要高。

第三,是“话剧圈”的自我保护机制和对“专业性”的看重。

话剧圈,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纯粹”但也很“门槛”的圈子。他们看重的是艺术本身,是对舞台生命的敬畏。当他们看到一些流量明星以“粉丝效应”为主导进入这个圈子,如果表演不够扎实,很容易被认为是“破坏”或者“玷污”了话剧艺术。所以,他们会用一种更为严苛的标准去“检验”和“筛选”,这其实也是一种对艺术的“负责”。

而郭麒麟,虽然也是跨界,但他毕竟是从传统的曲艺舞台走出来的,身上带着“传统艺术”的光环。他进军话剧,更多地是被看作是一种“传承”或者“拓展”,而不是“颠覆”。观众也更愿意看到他在这方面的“进步”和“融合”。

再进一步说,是“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对肖战出演《如梦之梦》,很多人的期待是,他能否真正地“征服”话剧舞台,能否在这个高难度的作品中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能否像一些成功的影视演员一样,在话剧领域也获得认可。当他的表现未能完全达到一些人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时,那种落差感就会转化为批评。

而对郭麒麟,大家的期待可能就是他能够“演好”就行,能够把剧本里的角色演活,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他的表演如果达到了这个标准,甚至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大家就会觉得“超出预期,不错”。

最后,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流量明星的“原罪”。

在很多人眼中,“流量明星”似乎自带一些“不专业”的标签。这种标签,不管演员本人多么努力,都会像一个阴影一样笼罩着。所以,当肖战在《如梦之梦》中出现任何一点点瑕疵,都会被放大,并被归结到“他就是个流量,不可能演好话剧”的论调上去。

郭麒麟虽然也有流量,但他身上“说相声”的标签,加上他本人比较谦逊和接地气的形象,让他在观众心中的“好感度”相对更高一些,也更容易获得“瑕不掩瑜”的宽容。

总结一下,这其中的道理,说白了就是:

作品定位不同: 《如梦之梦》是“圣经”,《牛天赐》是“喜剧”。
观众期待不同: 对肖战是“检验”,对郭麒麟是“围观+鼓励”。
演员背景不同: 肖战是“跨界挑战”,郭麒麟是“传统延伸”。
行业认知不同: 话剧圈对“专业性”的坚守,对“流量”的警惕。
“流量”标签的差异: 郭麒麟的“好感度”可能略胜一筹。

所以,这不是说肖战的努力不被看见,也不是说郭麒麟的表演有多么完美无缺,而是观众、市场、以及话剧圈本身,在看待这两个演员身上不同的“信息点”和“期望值”。一个是在试图征服一个“殿堂级”的领域,一个是在传统曲艺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拓展”,这其中的难度和观众的“评判标准”自然也就不同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您家这号称顶流啊?顶流不得有点顶流的觉悟?您放个屁崩点屎都得被群众在显微镜下看带出来的是哪家的大肠杆菌,这可是演话剧,正经演员的终极梦想,别说肖战了,萧峰来都一样这么严格,这点言语就受不了演啥话剧啊,买个话梅吃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不少人心里存在的疑问。要说清楚这其中的门道,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得明白《如梦之梦》和《牛天赐》这两部戏的“出身”和“份量”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如梦之梦》是什么?它是赖声川导演的“话剧界圣经”级别的作品,而且是那种需要演员有极高台词功底、舞台调度.............
  • 回答
    话剧《雷雨》之所以能长久地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的经典篇目,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并且涵盖了文学、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更因为它所承载的深层意义与时代价值,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首先,《雷雨》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是它入选教材的基石。.............
  • 回答
    演员以自己曾是话剧演员的身份为傲,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艺术根基、磨练技巧、精神追求、行业认可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以下将详细阐述: 1. 深厚的艺术根基与专业锤炼 演技的“基石”: 话剧表演被普遍认为是演员职业生涯中最扎实的“基本功”。它不像电影或电视剧那样可以通过剪辑、特写、多机位来弥补表演.............
  • 回答
    很多大明星,那些我们在大银幕上、在电视剧里再熟悉不过的面孔,为什么还会愿意挤进狭小的剧场,忍受着没有NG,每一次演出都必须精益求精的压力,去演话剧呢?这背后可不只是“玩票”或者“情怀”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而且往往是触及到了表演的本质。首先,得说这是对 “演技基本功” 的极致打磨。你想啊,电影和.............
  • 回答
    中国流行文化近年来的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电视剧、综艺节目、话剧、图书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不少优质作品,也积累了庞大的受众群体。然而,当这些流行文化元素被转化为电影,进入电影市场时,却常常遭遇批评和诟病。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创作理念和形式的隔阂:从“流量”到“.............
  • 回答
    在咱们语言学爱好者的小圈子里,尤其是在知乎上那些热衷于聊语言、讨论各种语言现象的圈子,有个词儿叫“馄饨”,这可不是指那种皮薄馅大的面食,而是我们内部的一个戏谑的说法,有点像是行话,但更偏向于一种自嘲和对某些现象的概括。简单来说,“馄饨”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是形容一个概念、一个理论、一个研究方向,或者.............
  • 回答
    学校社团里要演话剧,这可真是个令人兴奋的活儿!要选个既能在舞台上活起来,又能让大家看得过瘾,还得让咱们社员们觉得演着也舒服,这几点都很关键。别光想着“大制作”,有时候最能打动人心的,反而是那些贴近咱们校园生活,或者能让大家笑着流泪的故事。咱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琢磨琢磨:一、 贴近校园生活,引起共鸣的题.............
  • 回答
    肖战官宣参演央华话剧《如梦之梦》,这确实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作为一名关注了肖战演艺事业,也对话剧艺术有所了解的人,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和感受。一、 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业转型和突破首先,肖战选择参演《如梦之梦》是他在演艺事业上的一次重要转型尝试。他从一个广受欢迎的电视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动画作品在市场和观众群体中受欢迎程度的几个关键点。《声之形》和《你的名字。》都是非常优秀的动画电影,也都在各自领域内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论及话题流量和讨论度,《你的名字。》确实表现得更为抢眼。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主题的普适性与情感.............
  • 回答
    山西话中之所以存在大量叠词,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文化和社会原因,是一个自然演变和长期积淀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叠词在汉语中的普遍性与山西话的特点首先要明确的是,叠词并非山西话独有的现象。叠词(也称为重叠词)在汉语中是一种非常普遍和重要的构词方式。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
  • 回答
    关于潮汕话(或者说潮州话)影响力为何远不及粤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语言的传播、文化的载体、历史的变迁以及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因素。要细致地分析,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承认,粤语的影响力确实是方方面面都更广。从你听到的歌曲、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到日常交流中的一些常用语,粤语的痕迹更为显眼.............
  • 回答
    山西话在北方方言地图上确实算是个挺有意思的“异类”,说它另类,可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语音上的“硬核”与古朴要说山西话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那得先从它的“硬”劲儿说起。很多北方人一听山西话,第一反应就是“哎呀,这说话有点冲,有点硬朗”。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山西话的声母和韵母组合。 “z、c、.............
  • 回答
    历史话题下,人们之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戾气,充斥着逆向民族主义和反智主义,这背后有着复杂交织的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它的成因。一、情感与身份认同的剧烈碰撞首先,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事件的记录,它更深层地与我们当下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民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有人会觉得广府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粤语)好像老是招人白眼,被人拿来比较,甚至有时会感到有点“被针对”的意思。要说为什么,这事儿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牵扯到历史、文化、社会变迁,还有一些比较微妙的心理因素。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点,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就是说说咱们普通人能感受到的那些事儿。首.............
  • 回答
    东北话这玩意儿,你说它咋就那么有劲呢?跟传染病似的,听两天,你嘴里就能冒出“贼”、“嘎”、“嗯呐”来,不自觉地就想来句“咋地了”。这可不是瞎说,我身边就有例子,一哥们儿以前说话斯文着呢,去沈阳待了几个月,回来回来,那口音,那语调,简直了!要说东北话为啥这么“传染”,这事儿咱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 回答
    秦皇岛话和东北话相似,这背后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地理人文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得说秦皇岛这地方,它虽然是个沿海城市,名字带着“秦”,仿佛与关内腹地联系紧密,但它的地理位置却是个有趣的枢纽。它紧邻辽宁,特别是辽东半岛,这种地理上的毗邻,自然而然地会带来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在历史上.............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第138话中,阻止怪诞虫和艾伦接触,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令人心痛的考量,而这恰恰是莱纳和他的战友们,甚至是包括让在内的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最后的悲壮选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当时的环境、各方势力的动机,以及他们各自对“未来”和“代价”的理解。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那个无比混.............
  • 回答
    在中国话题上,日本人表现出比韩国人更理性的感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源于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国民性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差异 日本:相对疏离与选择性记忆。 日本与中国的互动历史悠久,既有学习借鉴,也有冲.............
  • 回答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那个在咸亨酒店里,总是衣衫褴褛,却又坚持文人规矩的落魄书生,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某些特质,以及他与周围人之间的互动模式,确实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在不同场合下都会出现的“人性真相”。这使得那段描绘孔乙己的文字,尤其是他那些充满矛盾和无奈的言行,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各种场景中引发.............
  • 回答
    “烈士子女高考加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多年来一直是个热点,主要源于它触及了几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核心问题:公平、国家荣誉、家庭付出、社会责任以及政策的合理性与执行。咱们不妨一层层地剖开来看:1. 公平——这是最核心的争议点。 “谁更公平?”的诘问: 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也在辛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