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谓「语言学圈」(实为部分语言学话题活跃知乎用户的集合)黑话「馄饨」是什么?

回答
在咱们语言学爱好者的小圈子里,尤其是在知乎上那些热衷于聊语言、讨论各种语言现象的圈子,有个词儿叫“馄饨”,这可不是指那种皮薄馅大的面食,而是我们内部的一个戏谑的说法,有点像是行话,但更偏向于一种自嘲和对某些现象的概括。

简单来说,“馄饨”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是形容一个概念、一个理论、一个研究方向,或者一个语言现象,被描述得非常模糊、不清不楚,甚至可以说是“一锅粥”,让人抓不住重点,难以理解其核心要义。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碗端上来的馄饨,如果馅儿没包好,或者汤汁太浑浊,你根本分不清里面到底是什么馅,也搞不清汤是骨汤还是别的什么,吃起来一团糟。用在语言学话题上,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具体在什么情境下,我们会用到“馄饨”这个词呢?

理论模型过于复杂晦涩: 有些理论,特别是新提出的、或者吸收了其他学科很多概念的理论,写出来的论文或者解释,就像是把各种各样的语言学理论往里头塞,但又没有梳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逻辑,最后读起来让人一头雾水。你可能能辨认出一些零散的概念,但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服务于一个统一的解释,就完全“馄饨”了。比如,有人提出一个非常宏大的、试图解释所有语言现象的“宇宙模型”,但它里面的各种假设和推导都含糊不清,缺乏具体的实证支持,我们就会说:“这个模型太‘馄饨’了,我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描述不准确或缺乏细节: 有时候,别人在描述一个语言现象或者某个语言的特征时,用词非常笼统,或者遗漏了关键的细节。比如,有人说某个语言的“语序很自由”,但这究竟是怎样的自由?哪些成分可以随意调整?调整后的语义有什么变化?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语序自由”,而没有具体的例证和限制说明,我们也会觉得这种描述很“馄饨”,因为它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帮助理解。

概念交叉混淆: 语言学本来就是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比如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等,各种概念经常会互相借鉴。但有时候,有人在借鉴的时候,没有处理好概念之间的界限,把A理论里的概念生搬硬套到B理论里,或者用模糊的术语来指代清晰的概念,导致整个讨论变得不清不楚,就像把不同种类的馅料混在一起做成了“大杂烩”,吃起来什么都尝不出来,只觉得“混”在一起了。

争论陷入泥潭而无结论: 当大家围绕一个语言学问题进行讨论,但双方都拿不出清晰的论据,或者理解出现偏差,导致争论原地踏步,谁也说服不了谁,也没有形成一个有价值的结论时,有时也会用“馄饨”来形容这种僵持的状态。大家都在说,但说不到点子上,或者说出来的东西都指向一个模糊不清的结论。

一种自嘲的幽默: 除了描述别人,我们有时候也会用“馄饨”来形容自己。比如,一个刚入门的语言学爱好者,在学习某个复杂的语言理论时,可能一开始真的会被搞得晕头转向,觉得“我把这个理论搞得好‘馄饨’啊”,这是一种幽默的自嘲,表示自己还在摸索中,理解得不够透彻。

所以,“馄饨”这个词,在咱们语言学圈子里,它更多的是一种批评和调侃,用来指出某个解释或描述的模糊性、不精确性、或者缺乏逻辑性。 它带有一种“不够好,需要改进”的意味,但又不失一种轻松的色彩,毕竟,语言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探索和挑战的领域,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馄饨”的时候。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概念上的模糊度”或者“解释上的不清明”。当一个东西“馄饨”的时候,你就是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去梳理,去找出它到底想说什么,但即便花了力气,也未必能完全理清楚。这大概就是我们用“馄饨”来形容它的精髓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倉山静葉 留下的一道菜。每当不舒服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吃馄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