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演员会以自己曾是话剧演员的身份为傲?

回答
演员以自己曾是话剧演员的身份为傲,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艺术根基、磨练技巧、精神追求、行业认可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以下将详细阐述:

1. 深厚的艺术根基与专业锤炼

演技的“基石”: 话剧表演被普遍认为是演员职业生涯中最扎实的“基本功”。它不像电影或电视剧那样可以通过剪辑、特写、多机位来弥补表演上的不足。话剧要求演员在整场演出中,从头到尾,保持人物状态、情感输出和肢体表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这种长时间的“一镜到底”式表演,对演员的控制力、爆发力、细腻度和节奏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能够全面地锻炼和提升演员的演技。
对人物的深度挖掘: 话剧舞台的空间相对有限,道具和布景也可能不如影视剧丰富,这就迫使演员需要通过更纯粹的表演来塑造人物。他们需要用语言、表情、动作、甚至细微的呼吸和眼神来赋予角色生命,让观众相信并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这个过程需要演员对剧本有深刻的理解,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细致的揣摩和深入的挖掘。
台词功底的打磨: 话剧对台词的要求极高。清晰的发声、准确的吐字、富有感情的语调变化,以及对台词节奏的把握,都是话剧演员必备的技能。好的台词能够直接传递角色的情感、性格和信息,而错误的或平淡的台词则可能毁掉一场戏。在话剧舞台上磨练出来的台词功底,往往是演员在影视表演中也受益匪浅的宝贵财富。
临场反应与随机应变: 话剧演出是现场直播,没有NG的机会。演员需要时刻保持警觉,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如道具损坏、忘词、对手演员的意外反应等,能够迅速而自然地应对,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这种临场应变能力,是对演员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极大考验。

2. 独特的精神追求与艺术体验

与观众的直接互动: 话剧舞台与观众之间存在一种直接、即时、双向的情感交流。演员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观众的呼吸、笑声、沉默,以及他们对表演的反馈。这种“能量的碰撞”和“现场的共鸣”,是其他表演形式难以比拟的。许多话剧演员享受这种与观众在同一时空下共同创造艺术体验的过程,这种满足感是物质回报无法替代的。
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 相较于可能受到商业化、市场化影响的影视行业,话剧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保持艺术的纯粹性。话剧剧本往往更具深度和思想性,关注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和人性探讨。演员沉浸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更容易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将表演视为一种精神的追求,而非仅仅是一份职业。
团队合作的极致体现: 一场成功的戏剧演出,是所有台前幕后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导演、编剧、舞美到所有演员,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话剧演员在这种高度协作的环境中,更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意义和力量,也更能培养出对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尊重和热爱。

3. 行业认可与职业尊重

“科班出身”的象征: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是从话剧舞台走出来的,他们为话剧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因此,将自己称为“话剧演员”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科班出身”、“功底扎实”的意味,能够获得业内的认可和尊重。
职业“试金石”: 许多演员在进入影视圈之前,会选择在话剧团或话剧舞台上进行历练。他们视话剧为检验自己表演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试金石”。能够通过话剧的磨练并有所成就,往往意味着他们具备了成为优秀演员的潜质。
对艺术生命的延续: 很多实力派演员,即使在影视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仍然会选择回归话剧舞台,继续自己的话剧表演。这不仅是对话剧艺术的热爱,也是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延续和拓展。他们希望通过话剧,挑战更复杂的角色,探索更广阔的艺术领域。

4. 个人经历与情感认同

初心的坚守: 对一些演员来说,话剧可能是他们最初接触表演、产生梦想的起点。这段经历承载了他们对表演最初的热情、青涩与执着。回忆起那段时光,他们会感到亲切和自豪。
身份认同的形成: 经过话剧舞台的洗礼,一些演员可能已经将“话剧演员”内化为自己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肯定,也是对自己艺术追求的一种坚持。
口碑与作品的积累: 很多在话剧界享有盛誉的演员,他们的话剧作品可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众口碑。提及自己是话剧演员,也是在强调自己过往的辉煌成就和在艺术领域积累的深厚底蕴。

总结来说,演员以自己曾是话剧演员的身份为傲,是一种对自己专业能力、艺术追求和职业精神的肯定。 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扎实的演技功底,懂得在舞台上与观众进行纯粹而深刻的交流,并且对艺术怀有高度的热情和敬畏之心。这种身份不仅是对过往努力的回顾,也是对自己未来艺术道路的一种宣言。它象征着一种对表演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是许多演员引以为傲的“精神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演艺术的根本在舞台上,而不是在镜头前,面对观众和跟观众隔着块屏幕,这本身就是两回事。说到这个问题就免不了谈到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差别以及影视演员和话剧演员的差别。


戏剧表演有四门功课,朋友们,并不是说学逗唱。是声台形表,顾名思义,声乐(唱歌),台词,形体(舞蹈),表演 。唱歌跳舞需要达到准专业水平,这需要付出多少就不说了。

台词,就是让你学会说话,说白了就是你如何在台词内容固定的基础上用你的声音表达去感染人。这更不是一朝一夕的把式,就像练唱歌一样,台词功底需要每天早上到外面出晨功。从最开始的瞎喊到找到共鸣腔发声的正确位置。

从气声字练习开始: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发音训练、口齿训练、贯口练习、唇舌音练习、爆破音练习、平翘舌练习、气息练习…到后来的语言表现手段和外部技巧、艺术处理:重音、停顿、语调、音长、音量、音高、音色,气息的运用、哭与笑等等等等。

中戏的台词书光绕口令就有十几页,在嗓子发炎的情况下八百标兵奔北坡念得能让25楼关着窗户的住户打开窗户骂你小点声,这才算是入了个门。接下来还要进行诗朗诵,散文朗诵,经典对白等等练习。牛逼演员读到大海了,观众就看到了大海。

老师说一个合格的演员要做到在舞台上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能让最后一排的观众清晰地听见他每一句台词甚至一声叹息。

四门功课的最后一门,表演。从解放天性开始,无实物练习,感受力练习,动物模仿,小丑练习,观察人物练习,生活讲述小品练习,小说改编小品,国内剧本片段,外国剧本片段,大戏。

所有这些不光需要演员自身的想象力、表现力、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反应能力、悟性,更需要声乐、台词、形体功底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几年的学习跟训练,你才能站在舞台上,你才敢面对观众,让观众相信你带给他的情境情景和情绪。



话剧没有NG,没有“不好意思导演,对不住了观众朋友们,我重来一遍。”

讲究一气呵成,两个多小时的连蹦带跳,连哭带笑,连说带唱,还得保证 “面不改色心不跳,唱歌不跑调” 这本身在体力上就有很高要求。

就算你念错了词,就算你道具上错了,就算你在台上把脚扭了,对不起,你不能停,必须接下去,出了舞台事故,你要随机应变想办法挽救回来,还尽量不能让观众看出来,这是一个话剧演员的最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你让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所谓影视演员去演话剧,真的是难为人,可能不是不想演,是演不了。



可镜头前的表演就很简单?并不是,只是大部分时候门槛低了很多。

一个外国导演做过一个实验,影片讲到男主角的爱人死去,画面从男主抱着女主的尸体切到男主角的面部特写,表情上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悲伤,而是一种复杂的接近于无奈的麻木。

观众纷纷表示:“卧槽,牛逼了,这种诠释悲伤的表演方式高级了,更深邃又更有力量,演技好!”事实上那个表情特写里面的男主正看着一盘不合自己胃口的菜...

著名戏剧演员焦晃在《艺术人生》里说:“我坐在这张椅子上,光打在我脸上,但我要反映出我背后的光,椅子面给我的反压力...”观众不明觉厉热烈鼓掌。

说到底,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而戏剧才是演员的艺术 。

拍影视剧,演员不需要负责空间、整体节奏,只负责在一个个不同的场景里不同角度分开的镜头画面里达到导演的要求。达不到要求可以重来,在某些方面再达不到要求,还有替身,实在连替身都达不到的,还有后期特效。你面对的是镜头,如果你能做到在镜头画面里的瞬间流露出真情实感,你至少合格了。

话剧,舞台是单一的,场景的变换非常有限。演员负责表演的同时,还要负责空间。

你的一举一动和舞台空间有一种相互拉伸的关系,你的调度直接影响舞台呈现。你的声音直接传到观众耳朵里,你的反应无法通过剪辑加工后期制作,观众接受的是生理对生理的直接刺激,而不是屏幕上物理对生理的刺激。

影视表演主要是“神态”,而话剧表演主要是“形态”,人的动作是有神性的。

孟京辉导演跟我讲到过:“在舞台上,表情上的表演是最低级的,声音,形体是高级的,在舞台上,你的脚就是你的眼睛...”而这些没有系统的训练是达不到的。



那么话剧演员演影视剧会怎么样呢,有人说了,“会很浮夸,不够生活,会起范,不够松弛”事实上,舞台表演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夸张的表现,但是这并不代表话剧演员就生活不起来,起范之类的只是习惯。

我认为是这样的,一个话剧演员的能量和张力有80度的话,可能这个镜头导演只需要30度,你上来演了个70度的,导演会说:“太夸张了,收一点,生活一点”收相对容易,而放不容易。

就像你有一桶水,平时习惯了往外泼,现在让你倒一杯出来,不习惯,你可能需要时间适应掌握这个度量,但如果你只有一杯水呢?导演这个镜头要80度,你只能做到30度,这个放可就太难了,因为你没有。

一个简单的例子,进口大片,美剧英剧,为什么牛逼?抛开工业体制不同,灯服道效画,编剧和导演的水平差距不说,人家演员的平均水平就是比我们的牛逼,牛逼在哪呢?为什么呢?


也可以查一查那些国外大片主演和影帝们,都是在戏剧舞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而且人家好多都是一边拍影视一边演话剧,国外戏剧地位非常高,属于主流艺术,一点都不小众,一些国外城市周末去剧院的人远比去影院的人多,这个也是没办法的,大环境不同。

在影视剧中,上面提到过的声台形表的功底有多重要呢,不用说那些文艺片,就拿《哈利波特》系列和《指环王》系列举例,这两部都请了一大批英国戏剧舞台上的大咖。

如此魔幻,如此脱离生活的戏,需要演员极大的信念感,另外会有大量的脱离生活的“幼稚”而且“中二”的台词,但是从人家嘴里说出来是那么铿锵有力,感人肺腑,而国内不光是神话剧古装剧,有多少年代戏、现代戏是演员一张嘴就让你跳戏的?数不胜数,当然人家也可以后期请人配音,而大部分配音演员也是话剧演员...

其实大多知名的电影导演的作品里面很明显的会有戏剧舞台化的追求,举不胜举,这些追求如果只能靠替身和后期来达成,那还真是作为演员的悲哀和遗憾了。

另外,戏剧人的传承的,“学演戏,先做人”“救场如救火”“戏比天大”等等精神,现在又有几个影视明星能做到呢?在这个影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和网络影视神剧泛滥的年代,演员这个词的分量更不一样了,相比一些只会在镜头面前耍帅挤眉弄眼的明星艺人,话剧演员应该更值得被尊重吧。










——————————分割线——————————


生硬地发几张照片

后台的我有时是这样的



有时候是这样的





台上的我有时是这样的












然而有的时候是这样的





(剧照为《恋爱的犀牛》百场巡演和《死水边的美人鱼》2015首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