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火炮战舰的副炮会从炮廓为主演变为炮塔式为主?

回答
火炮战舰副炮从炮廓式向炮塔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海战对火力、射程、射界、防护和隐蔽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是一个技术进步和战术需求演化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演变过程以及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 炮廓式副炮的时代及其局限性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炮廓(Casemate)是一种常见的副炮布置方式。炮廓本质上是在舰体两侧开设的开孔,内部安装火炮,并通过一个装甲围壁进行防护。炮廓内的炮管会伸出开孔之外,炮手在炮廓内部进行操作。

炮廓式副炮的优点:

节省空间和重量: 将火炮安装在舰体内部,可以有效利用舰体空间,同时相对于将炮塔安装在甲板上,可以减少对上层建筑的占用和重量。
相对简单的结构: 相比于炮塔,炮廓的结构相对简单,制造和维护也更容易一些。
较好的横向射界: 能够为两侧的火炮提供一定的横向射界,但受限于炮廓开口的限制。

炮廓式副炮的局限性:

射界严重受限: 这是炮廓式副炮最大的致命弱点。每门火炮的射界都受到炮廓开口角度和舰体侧壁的限制。当舰体倾斜或转向时,射界会进一步缩小。尤其是在需要向舰首或舰尾射击时,射界更是非常有限,甚至无法射击。
火力输出不稳定: 由于射界限制,在复杂的战况下,舰船可能无法同时让多门副炮对准目标,导致火力输出的连续性和集中性不足。
防护能力差: 炮廓的开口是装甲防护的薄弱环节。敌方炮弹或弹片很容易通过开口进入炮廓内部,对炮手和火炮造成杀伤。此外,炮廓本身也无法提供全方位的装甲防护。
易受海浪和恶劣天气影响: 炮廓开口处于舰体中下部,容易被海浪拍击,影响火炮的正常操作和精度,尤其是在风浪较大的海况下。
目标指示和协同困难: 在激烈的战斗中,炮廓内的炮手视野受限,难以准确判断目标和进行协同射击,影响射击效率。
烟雾积聚问题: 在连续射击时,炮廓内的烟雾容易积聚,影响炮手视线和呼吸。
装载弹药不便: 炮廓内的弹药装填通常需要人工搬运,在连续射击时效率较低。

二、 炮塔式副炮的兴起及其优势

随着海战模式的演变,对舰载火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口径主炮承担了远距离打击任务,但中近程的副炮同样重要,它们负责对付驱逐舰、鱼雷艇等小型舰艇,以及在混乱的近距离交战中提供支援。炮塔式副炮的出现正是为了克服炮廓的种种弊端。

炮塔式副炮是将火炮安装在一个可旋转的封闭式结构(炮塔)内,炮塔安装在甲板或上层建筑上,能够进行水平和垂直的旋转。

炮塔式副炮的优势:

巨大的射界扩展: 炮塔可以360度旋转(理论上),并且通过炮塔座圈的设计,可以将炮管抬高,实现更大的俯仰角。这意味着副炮可以更灵活地瞄准来自各个方向的目标,无论是舰首、舰尾还是侧舷,大大提高了火力覆盖范围和反应速度。
集中的火力输出: 炮塔可以集中数门火炮(例如双联装或三联装炮塔),将火力集中投射到同一目标上,提高对敌方舰艇的毁伤能力。
优异的防护能力: 炮塔是一个全封闭的装甲结构,能够为火炮和炮手提供优良的防护,抵御敌方炮弹、弹片和机枪的攻击,大大提高了火炮的生存能力。
不受海况影响: 炮塔通常安装在上层建筑上,远离海浪拍击的区域,即使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也能保证火炮的稳定操作。
良好的视野和协同: 炮塔内部设有观瞄设备,炮手拥有更好的视野,能够更准确地观察目标并进行协同射击。
更高效的弹药装载: 炮塔内部通常配备有弹药升降机和装弹机构,能够实现更快速、更顺畅的弹药装填,保证火力的持续性。
低矮轮廓和隐蔽性: 相较于高耸的炮廓,炮塔的轮廓更低,更不容易成为敌方火炮的瞄准目标。

三、 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战术需求驱动

这一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系列技术进步和战术需求的变化:

火炮技术的进步: 随着火炮口径和射速的提升,对火炮的支撑结构、回退机构和瞄准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炮塔能够提供更坚固、更复杂的结构来容纳这些先进的火炮系统。
装甲防护的发展: 战舰装甲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能够抵御敌方火炮攻击的厚重炮塔成为可能。同时,炮廓开口成为了一个难以防护的弱点,迫使设计者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火控系统的发展: 近代火控系统能够实现更精确的瞄准和目标分配,而炮塔的旋转和俯仰能力与火控系统的高效协同至关重要,这使得副炮的打击精度大幅提升。
海战战术的变化: 随着鱼雷艇和驱逐舰等小型舰艇的兴起,战列舰和巡洋舰需要更强的副炮来驱赶或摧毁这些威胁。副炮的射界和反应速度变得更加关键。同时,在近距离混战中,能够快速转向和攻击的能力也尤为重要。
对“全射界”的追求: 海军设计师们逐渐认识到,舰船上的所有火炮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全射界”能力,即能够攻击来自舰船前后左右任意方向的目标。炮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

四、 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例子

英国海军的“无畏”级战列舰: 在“无畏”级之前的一些战列舰,副炮仍然以炮廓式为主。而“无畏”级及其后续舰型,开始大量采用炮塔式副炮,例如在主甲板和上层建筑上布置双联装副炮塔。
德国海军的早期战列舰: 早期也存在炮廓式副炮,但随着技术发展,逐渐过渡到炮塔式。
各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设计: 这一时期是炮廓式副炮向炮塔式副炮大规模过渡的时期,几乎所有新建的大型水面舰艇都优先考虑采用炮塔式副炮。

总结:

火炮战舰副炮从炮廓式演变为炮塔式,是一个必然的军事技术进步过程。炮塔式副炮以其更广阔的射界、更集中的火力、更优良的防护、更不受天气影响的稳定性和更高的操作效率,彻底克服了炮廓式副炮的种种局限性,极大地提升了舰载火力的效能和舰艇的作战能力。这一演变直接反映了海军在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中对舰艇设计的追求和技术革新的驱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几乎所有的大型军舰副炮都已经完全采用炮塔式设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非常非常复杂,几句话概括不了。

首先明确一点,炮廓炮的本质是甲板炮,用固定的装甲盒子装起来的甲板炮就是炮廓炮。

甲板炮最大的优势就是轻,不需要给甲板开大洞不需要过分的补强,因此出镜率很高,从铁甲舰到航空母舰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而缺点显而易见,由于扬弹系统不直接和火炮系统连接,需要多余的人手搬运弹药。

再说回炮塔。炮塔的优势是扬弹系统和火炮系统随动,方便装填。缺点就是要在甲板上开大洞影响结构强度,更多的结构需要随炮旋转,因此重量也更大,需要强力的机械辅助操炮。

至于炮塔副炮,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间战时期才出现的新概念。其实不是,前无畏上的二级主炮有很多是标准的炮塔,因为这些大口径的“副主炮”无法有效使用人力完成装填,必须要使用机械。当然同期也有很多重炮为了节约重量或者是单纯的不信邪,而选择主要使用人力装填的,通常射速和转速都非常感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技条件下,纯人力有效操炮的极限大约在炮重20吨左右,炮弹重量45-50公斤(100-120磅)左右,也就是差不多6英寸这个级别(不考虑效率的话最高极限差不多是7英寸炮)。当时比较先进的持续瞄准法需要炮手持续瞄准目标,以发挥火炮的最大射速,过重的火炮显然会影响瞄准。而过重的炮弹显然会严重影响射速,那些人力装填的8英寸火炮少有实战射速能超过3发每分钟的。

伴随着无畏舰带来的潮流,二级主炮和主炮合并,战列舰上就只剩下了用来对抗鱼雷艇的反雷击炮。当时反雷击炮普遍都在5英寸以下,人力操作没有困难,没有使用炮塔的必要也不经济。除了上面提到的炮塔的基础缺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技条件下,副炮全面炮塔化的代价非常高昂——液压炮塔需要从总液压室调用液压压力,涉及到复杂的高压液压管线布置;电力炮塔受到当时电力系统可靠性困扰,故障率居高不下甚至还有火花隐患。人力操炮显然是最佳选择。

但是科技进步的很快,1890年,鱼雷还只能慢悠悠地跑百来米,到了一战前,鱼雷已经可以以高速奔驰好几千米。这极大地影响了海军战术的发展。

伴随着鱼雷搭载舰的大型化和鱼雷本身的高速/高射程化,对抗鱼雷攻击需要的火炮威力也伴随着上涨

随着鱼雷和鱼雷艇的进化,反雷击炮也不得不跟着变大来对抗这一威胁。无畏继承了纳尔逊勋爵的3英寸反雷击炮,紧随其后的贝勒罗丰就升级到了4英寸,最终在铁公爵上升级到了6英寸,顶到了人力操炮的极限。海军战术也随之更新,大型远洋鱼雷艇的攻击成为了舰队战的一部分。反雷击炮现在需要在激烈的炮战中反制大量有组织有配合的鱼雷艇的威胁,而不是跟以前一样只需要在战斗的某个阶段进行一段时间的作战,因此反雷击炮不能再跟以前一样裸奔,厚重的防护成为必须。尽管位置较高难以布置和主装一样厚的装甲来防御大口径主炮的轰击,但是至少应当能够防御敌方类似口径副炮的攻击。

这里必须提一嘴德国人,德国人的无畏舰在8.8cm反雷击炮的基础上依然保留了大量15cm副炮——这些15cm炮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在近距离(6000-8000码)洗英国人的甲板,对抗驱逐舰只是附带目标。因此这些副炮(或者叫二级主炮)从一开始(黑尔戈兰)就配备了重防护。后期德国主力舰的炮廓副炮更是有独立隔间,并且拥有独立扬弹系统,基本上可以说就是个固定的炮塔。

Although the Germans adopted a single-calibre main battery, they also retained a powerful 15cm secondary battery, and they saw it as a weapon for use against other battleships rather than against destroyers. ——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Norman Friedman

反雷击引出了更多有关射界的问题。战斗经验表明鱼雷艇更多的会从战舰前方进入以获得更好的发射阵位,因此能够向前射击的反雷击炮越多越好。但是显然由于炮廓本身占用的截面积非常大,厚重装甲的炮廓又不适合(不是不能)堆叠多层,也不能像无防护炮座那样到处乱塞,导致大多数装备重防护炮廓副炮的战舰单侧能够向正前方开火的副炮数量少于4门,难以提升。

为了保证稳定性,这些重防护副炮配置的位置不能太高,导致在风浪下进水变成了家常便饭,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储备浮力——塞德利兹号在遭到重创后由于舰首下沉过多,导致炮廓开始进水,进一步加快了下沉的速度。这点随着战舰速度的提升变得愈发严重,很多战舰都将低处的炮廓炮拆除,或者干脆直接重新布置副炮到最上甲板上面。


一战的实战结果彻底终结了装甲炮廓——重装甲的炮廓副炮非但在正面无法无法防御大口径主炮,比预期更远的交战距离导致薄弱的顶部水平装甲也时常被炮弹光顾(水平装甲这点后面再展开来说)。也正是由于交战距离比预计的更远,原先预想的大量中口径炮弹命中并没有发生,炮廓中等厚度的装甲也就失去了其价值。

德国战舰由于其全封闭式的炮廓使得其被大口径炮弹击穿后造成大范围损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英国战舰的半开放式炮廓差点让英国海军颜面尽失。这种布局的炮廓共享一个或少数几个扬弹设备,在扬弹设备将弹药提升到火炮甲板后,通过炮廓后的走廊传递到各个炮位。尽管每个炮位之间都有隔断,但是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导致整组副炮无法使用,甚至导致更大规模的殉爆。日德兰海战中就有两条新锐的伊莉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差点这样去势——马来亚号的右舷三号副炮上方水平装甲被击穿,发射药被引燃,火灾蔓延开来差点点燃了弹药库;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同级的巴勒姆号上,水平甲板被击穿,扬弹机上的发射药起火并引燃了右舷二号副炮的备用发射药。这两个命中都导致一侧副炮全部哑火了一段时间。

日德兰海战中英国主力舰副炮共计发射了850发6英寸炮弹,192发4英寸炮弹,仅对德国鱼雷艇命中4发6英寸,命中率只有0.384%;德国人的主力舰副炮共发射3512发,命中37发,1.054%,其中对驱逐舰目标命中16发左右,大部分是15cm炮的功劳。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不尽人意的,这个问题应该怪罪在手摇炮上,还是缺乏中央火控上,还是战场的低能见度上,或者三者都有,就见仁见智了。但是还是可以看出,6英寸炮在对抗鱼雷攻击时还是比4英寸炮有优势。

还有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火炮回旋部分的炮盾装甲比炮房正面薄很多,显而易见的成为了一个弱点。这是由于人力操炮情况下,炮座的重量受到比较大的限制。英国6英寸副炮的炮房拥有6英寸厚的装甲,但是炮盾只有2.94英寸(75毫米);德国佬也没好到哪儿去,炮盾只有80毫米。虽然直接命中炮盾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显然不是零——德弗林格的左舷三号副炮的80毫米炮盾就被12英寸炮弹击中,直接被摧毁了,如果换成6英寸炮弹,结果也会是一样的。


胡德的5.5英寸 Mark I 甲板炮就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得从推动全重炮概念的一把手,费舍尔爵士说起。1914年伴随着一战爆发,已经73岁高龄的费舍尔又被请了回来当第一海务大臣。作为全重炮战列舰的推行者,费舍尔非常不喜欢现有的主力舰上使用的6英寸火炮,以及配套的重防护,认为这纯粹是的浪费重量。因此在他一手推动的声望级上又返回使用了4英寸炮,并且仅配备非常轻量的炮盾。轻型的火炮使得布置位置可以更高,解决了上浪的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前向射界的问题。不过要注意,这种副炮一样属于甲板炮,而不是完整的炮塔。

随后费舍尔提出了从波罗的海登陆德国的计划,提议建造两艘浅吃水的“轻巡洋舰”勇敢级支持这一行动,也装备了同样的4英寸炮。有高级军官指出只有4英寸的副炮显然是不够力的,换成6in重量上又不允许,于是提议更换为给希腊人订做的5.5英寸炮作为折中方案(大概是第三海务大臣,这个我不太确定)。紧随其后的换装18英寸主炮的暴怒号由于只有两门炮,基本丧失了用主炮对抗中小型战舰的能力,于是采纳了这个建议,使用了5.5英寸 Mark I 作为对海副炮。这背后的具体讨论我没有办法去深挖,但是考虑到当时费舍尔正在和丘吉尔由于战略问题上闹辞职,或许他已经不想管自己的波罗的海fantasy了。

时间快进到1916年2月,英国认为德弗林格的后续舰会有接近30节的航速并拥有超过15英寸口径的火炮,声望级将无法与之匹敌,因此需要更强的战巡。胡德作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新一代德国战巡的战时急造舰,绝大部分的重量都需要分配给动力和防护。胡德1916年5月下达开工指令后紧接着就是日德兰,很快设计就不断被更改直到1917年下半年才完全定型。为了减轻重量的同时保证副炮不会在高速下被浪花淹没,副炮便和暴怒一样使用了轻防护的5.5英寸炮——炮盾只有1英寸厚,仅能提供最低程度的防护。


这样的副炮布局是最优解吗?战后一份海军部的报告给了我们英国人自己认为的最优解:

Pair-gun Turrets recommended. (推荐双连装炮塔)—— ADM 1/8586/70: Final Report of the Post-War Questions Committee(1920)

报告中认为,双连装炮塔是最佳选择,原因如下:

  1. 炮廓最大射界能达到120度,但是炮塔可以达到160度
  2. 同样的甲板面积,炮塔可以容纳更多的火炮
  3. 副炮有效分离,不容易连带损失
  4. 弹药供给方便,炮组不易疲惫,能够精简人手
  5. 密闭的炮塔能够提供优秀的对风浪抵抗能力
  6. 同样,能提供更好的炮口暴风防护
  7. 同样,可以提供更好的防破片能力
  8. 三连装炮塔在手动装填的情况下需要额外的空间来保证装填速度

对于射界,报告中认为,每一个方向都需要至少四门火炮能够开火。因此报告推荐的副炮配置为每侧3-4座双连装炮塔,2座位于最上甲板,1-2座抬高,保证前后射界。

对于防护,报告中认为,只有能防御同等级口径火炮的高爆弹即可,任何过高的防护都是浪费吨位。

对于口径,报告没有给出决定性答案,而是建议炮弹的重量为90-100磅(40.8-45.4公斤,也就是5.5-6英寸左右的口径),因为100磅是人力能够有效装填的上限,90磅则更加均衡。

同时报告也比较了有防盾的甲板炮(胡德)和无防护能力的甲板炮(声望),指出这种模式在实战中的表现不佳,即便是有防盾的甲板炮也只能够保护一部分炮组成员,很多炮组和弹药都会完全暴露在外,一旦被击中会导致巨大的损失。

有意思的是报告中不建议副炮加入专门的对空功能,理由不是转速太慢,而是对空能力会增加炮塔的复杂性,增加额外的弹药储备,以及对空中目标难以校射。对空应当交给专业的防空炮。

但是报告认为,一般副炮的30度仰角已经足够其兼职一部分对空能力,并且建议携带少量对空弹药以备不时之需。不过得记住,这是一份1920年的报告。

这时候脑海里是不是已经浮现出纳尔逊的样子了?没错,纳尔逊的6英寸副炮炮塔正是这样的布局。尽管拥有60度的仰角,不过装填角度固定在5度,因此也就是报告中说的“兼职对空”。防护也只有1英寸均质钢装甲+0.5英寸背板,也就勉强防御一下高爆弹。

再后面的KGV和前卫也可以看到这份报告中建议的副炮布局,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替换成能够对空的5.25英寸 Mark I 高平两用炮了。不过5.25这个炮并没有放弃太多对海能力,其炮弹重达80磅,和报告中建议的90-100磅相差不大,相当于为了对空能力进行了一部分妥协。毕竟,造船就是妥协的艺术√


虽然类似的概念被太君抄走,为了省重量造就了日本海军一大票只有1英寸厚NVNC的超级裸奔6-8英寸炮塔,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只穿着裤衩就出去溜达是个好主意——哪怕是英国人自己后来都觉得1.5英寸这么薄的防护不太像话,给战列舰的5.25炮塔套了一层2.5英寸厚的装甲。

德意法由于作战环境和作战需求,要求对海副炮有比较强力的防御,特别是副炮的顶部水平装甲。上文提到过炮廓式副炮的水平装甲问题,这里就展开来讲一下。尽管炮廓式副炮在只考虑炮弹水平打过来的情况下,只需要考虑加厚垂直装甲,因此比会比炮塔更轻,但是由于炮廓式副炮在同等数量的火炮下占用甲板面积更大,在将水平防护也考虑进去时,炮廓式副炮的重量就会激增,相比之下炮塔的额外重量就全部被抵消了。

而且由于整个装甲盒在机械动力的带动下随着火炮旋转,炮盾的面积也可以大大缩小,降低了被命中的概率,也可以做到更大的厚度。


五千多字了先暂时到此为止吧,总感觉漏了很多东西,想到再说了。

user avatar

补充 @長谷川大和 一下。

19世纪末战列舰远洋能力复兴,以及战舰普遍的航速提升,都使得使得战舰上浪程度变得严重,这让位置相对更低的炮廓炮更容易被上浪所影响,这也是淘汰炮廓炮的一个重要动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火炮战舰副炮从炮廓式向炮塔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海战对火力、射程、射界、防护和隐蔽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是一个技术进步和战术需求演化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演变过程以及其中的关键因素:一、 炮廓式副炮的时代及其局限性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炮廓(Case.............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两款游戏在推出时都曾掀起过现象级的热潮,但后来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说 Pokémon GO “销声匿迹”可能有些夸张,但相比于巅峰时期,其热度确实回落了不少。而《皇室战争》呢?它确实是越活越滋润,甚至在电竞赛事方面也做得风生水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咱们来掰扯掰扯。.............
  • 回答
    王一博的《风起洛阳》和肖战的《王牌部队》这两部剧,论演员阵容、制作班底以及宣传力度,无疑都是当年备受瞩目的重点剧目。但若要与赵今麦和白敬亭主演的《开端》相比,后者的“火”爆程度和现象级讨论度确实更胜一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谁更优秀”的评判,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烟火,有些绽放出.............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根据您提供的图片,可以推测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有时也被称为伊犁战役)中,清军装备的火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火炮方面: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清军在战场上部署了数门火炮,这些火炮的尺寸和样式与清朝时期装备的“将军炮”或者“虎蹲炮”非常相似。 将军炮 (General's Cannon): 这是一种在中后期开.............
  • 回答
    战场上的炮兵,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它们就像一支队伍里的“大力士”,负责把沉重的打击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且是隔着老远就能送到。首先,咱们得明白,炮兵最核心的作用就是 火力支援。啥叫火力支援?简单说,就是当你的人马在前面冲锋陷阵,遇到硬骨头,或者被压制得抬不起头的时候,后面的炮兵就会像变魔术一样,把弹药.............
  • 回答
    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那段烽火岁月,火器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但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局限。说起当时的火器,明朝已经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宋元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到了明朝,更是集大成。戚继光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单一的火枪火炮。最常见的,自然是各种“.............
  • 回答
    说到火影里那些“被遗珠”的精彩战斗,还真不少。有些场面如果能更细致地描绘,绝对能让观众热血沸腾。我心里头,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以下几个:1. 奈良一族对战次郎坊和鬼童丸(中忍考试篇,佐助夺还战)这算是佐助夺还战初期最憋屈的一场了。当时,为了给佐助争取时间,鹿丸、丁次、志乃、牙、日向宁次这几位配角们,面.............
  • 回答
    《红海行动》中,战舰的远程火力支援之所以在某些场景下显得“不足”或“未能及时到位”,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现实军事行动中的考量,也包含了电影艺术创作的需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现代海军舰艇的火力支援能力:首先要明确一点,现代海军的战列舰(或者说更准确的,是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等装备有舰炮、导弹.............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让不少中国观众感到困惑的现象。尽管中国影视剧在制作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涌现出许多制作精良的作品,但在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火器与骑兵大规模对抗的场景时,似乎总是差那么点意思,难以达到《佣兵传奇》或《南汉山城》那种历史厚重感和残酷的战场真实感。这里面原因 durchaus com.............
  • 回答
    黎塞留级战列舰的设计,若将其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前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其先进之处可谓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几个关键领域,它足以让当时的大多数舰艇黯然失色。让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看看这位“海上巨兽”究竟有多超前。黎塞留级设计在一战前后的先进之处将黎塞留级(Richelieuclass)战列舰的设计放到.............
  • 回答
    说起《冰与火之歌》里的战斗兵种,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精彩。要详细说开,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聊。一、 维斯特洛大陆的传统步兵与骑兵这是我们最常见、也最能代表一个封建王国军事力量的兵种。 步兵 (Infantry): 特点: 这是军队的基石,数量庞大,装备相对简单。他们的核心是长矛、.............
  • 回答
    《咒术回战》人物塑造的争议,确实是不少观众和评论界讨论的焦点。按理说,如果人物塑造存在明显问题,一部作品很难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和持久的热度。那么,为什么《咒术回战》能够克服这些争议,并且火遍全球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巧妙结合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咒术回战》的人物塑造并非.............
  • 回答
    战狼的“硬核”吸引与观影的“审美疲劳”:为什么吴京越火,有些人越反感?“战狼”系列电影的火爆,毋庸置疑地在中国电影市场掀起了一股“硬汉”风潮,吴京也因此晋升为国民级动作巨星。然而,伴随着票房的飙升和口碑的两极分化,一股“吴京式”的反感也悄然滋生,甚至有些人越发觉得吴京“不行”。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
  • 回答
    肖战和杨义勇事件,之所以肖战的“道歉”能引起比杨义勇事件更大的轰动,这背后牵扯的因素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谁更对谁更错”就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事件的性质与起因的差异: 杨义勇事件(“227事件”)的起因: 肖战粉丝因为一篇同人小说《下坠》中将肖战描绘成女性化、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咱们聊聊为什么《红海行动》虽然口碑爆棚,但票房暂时没能超越《战狼2》这事儿。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的因素挺多的,不光是电影本身,还有观众的心理、档期,甚至一点时代的“情绪”在里面。首先,得承认,《战狼2》确实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它火到什么程度?就像当年《泰坦尼克号》一样,成了.............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拜占庭确实没有像往常一样广泛且有效地使用他们的秘密武器——希腊火。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技术层面的衰退,也有战略层面的局限,更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捉襟见肘。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希腊火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液态燃烧剂,在水下也能燃烧,并.............
  • 回答
    载人登陆火星,这个在科幻作品中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在现实世界中,尤其是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化学能动力时代,它所面临的挑战之巨大,常常被我们低估,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对我们能力的一种“战略误判”或“过度承诺”。首先,让我们直面“化学能动力时代”这个概念。我们目前能够广泛应用且相对成熟的推进系统,几.............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