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什么关系?良渚文明是否是亡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之手?

回答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这是中国史前文明史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良渚文明的消逝是否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有关?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细致地梳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可能的互动和演变。

首先,让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两支伟大的史前文明。

良渚文明:太湖边的玉石王国

良渚文明,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以如今的浙江杭州良渚遗址为代表。这个文明的特点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精美的玉器制作、宏伟的都邑和水利系统,以及清晰的社会等级分化。

农业基础: 良渚人是卓越的稻作农民。他们在太湖流域发展出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养活庞大的人口,并产生剩余。
玉器辉煌: 良渚文明最令人惊叹的成就,无疑是其精美绝伦的玉器。那些带有神秘神人兽面纹的玉琮、玉璧、玉钺等,工艺精湛,纹饰神秘,显示出高超的玉石加工技术和独特的审美观。这些玉器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权力、宗教和信仰的载体。
城市与水利: 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拥有规模宏大的城址,包括宫殿区、贵族墓地、祭祀区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建造了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反山和瑶山水库等。这些工程不仅具有防洪蓄水的功能,更可能承载着重要的社会组织和政治意义,展现了良渚文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社会等级: 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尤其是玉器)的巨大差异,清晰地表明良渚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等级森严的结构。统治阶层掌握着大量资源,并通过宗教和仪式来巩固其统治。

可以说,良渚文明在当时的东亚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是一个极其发达、具有高度文明化特征的社会。

华夏文明的早期形态:黄河流域的融合与发展

而我们所说的“华夏文明”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例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在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区独立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发生了交流与融合,并逐渐形成了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文化圈,这被认为是后来华夏文明的核心发祥地。

多元文化融合: 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呈现出一种“满天星斗”的特点,不同地区出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如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北方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这些文化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学习和竞争。
农业与早期城镇: 黄河流域的先民同样发展了农业(以粟为主,也栽培小麦),并逐步形成了一些早期聚落和城镇。
陶器技术进步: 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涌现出以黑陶为代表的精致陶器,其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薄如纸、黑如漆。
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 随着社会复杂化的深入,黄河流域的一些文化(如河南龙山文化)出现了大型聚落、高级墓葬和青铜器使用等迹象,这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为后来的夏商周王朝奠定了基础。

良渚与华夏文明的联系:交流、互动还是冲突?

那么,这两支相隔千里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联系的呢?

一、 交流与影响:

考古证据表明,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之间并非完全隔绝。

物质交流: 在一些黄河流域的遗址中,也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玉器或仿制玉器,这说明良渚文明的玉器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吸引力,可能通过贸易或交换传播到黄河流域。反之,黄河流域的陶器等物品也可能出现在良渚文化的影响范围内。
技术与思想传播: 这种物质上的交流,往往也伴随着技术、思想、甚至宗教观念的传播。黄河流域的文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良渚文明在社会组织、祭祀礼仪、乃至玉器文化方面的影响。

二、 良渚文明的消亡:

良渚文明在约4300年前突然走向衰落,最终消失。关于其消亡的原因,学界有多种假说,其中最主流的观点包括:

1. 气候变化: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当时的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太湖流域洪水泛滥,严重破坏了良渚文明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最终导致其衰落。
2. 社会内部矛盾: 高度发达的等级制度也可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内部的冲突或压力也可能是导致文明衰落的因素。
3. 外力冲击: 这正是我们需要重点探讨的部分,即良渚文明是否亡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之手。

良渚文明是否“亡”于华夏文明?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目前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并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答案,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 unequivocally 地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时间上的“巧合”: 良渚文明衰落的时间(约4300年前),大致与黄河流域一些文化(如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陶寺文化等)的兴起和发展相重叠。一些学者因此推测,是否存在某种“互动”或者“更替”的关系。
武力征服的可能性: 如果存在武力冲突,那么黄河流域的文化在当时是否具备了征服良渚文明的实力?
军事技术: 在良渚文明晚期,虽然其玉器非常发达,但考古发现显示其在早期金属冶炼(如青铜器)方面,相较于同时期黄河流域的某些文化(如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或者一些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似乎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如果黄河流域的文化已经掌握了更先进的军事技术(例如早期青铜兵器),理论上可能具备一定的军事优势。
社会组织与动员能力: 良渚文明本身就拥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能够建造宏伟的水利工程,这说明其本身并非易于被征服。要使其“灭亡”,需要极强的外部力量或者内部的瓦解。
考古证据的缺失: 目前在良渚遗址群和可能与之发生冲突的黄河流域遗址中,并没有发现明确的、指向大规模战争和征服的直接证据,例如大规模的破坏痕迹、战争遗留的兵器或尸骨等。这是支持“武力征服说”面临的最大挑战。
文化融合与替代的可能性: 另一种可能性是,黄河流域的文化在与良渚文化交流、互动甚至竞争的过程中,通过某种形式的“和平演进”或“文化吸收”,逐渐取代了良渚文明的地位,或者说,良渚文化中的一部分人或其文化元素融入了正在兴起的华夏文明体系中。
“上层建筑”的更迭: 甚至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即良渚文明的政治或军事“精英”被来自黄河流域的另一批力量所取代,但下层社会结构和部分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文明圈”的转移: 随着环境变化或其他因素,人口和资源的重心逐渐从长江下游转移到黄河流域,使得黄河流域的文化成为了新的中心,而良渚文明则逐渐式微。

总结来说,关于良渚文明是否亡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之手:

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支持大规模的、武力征服式的“灭亡”。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两者之间存在过紧张的互动、竞争,甚至有限的冲突,并且这种互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良渚文明的衰落。
更可能的情况是,良渚文明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由环境变化、内部因素以及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互动(包括但不限于竞争和交流)共同作用导致。
即便良渚文明“消失”了,其先进的文化因素(如玉器制作技术、一些观念)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后来的黄河流域文明所吸收和传承,成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的一部分。

因此,与其说良渚文明是“亡”于华夏文明之手,不如说它是在与正在崛起的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互动中,在复杂的内外因素作用下,经历了漫长的衰落和转型,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但独立的早期篇章。

这段历史的真相仍然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需要我们持续的考古发掘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来逐步揭示。但可以肯定的是,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都是中华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璀璨组成部分,它们各自的辉煌和可能的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良渚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前身之一,可以说良渚文明是华夏文明毫无疑问的一部分。

良渚即华夏,绝不存在独立于良渚的华夏,更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华夏文明征服、吸收、吞并、借鉴良渚。因为这种论调和“崖山之后无中国”没有区别。说良渚灭亡或者衰落的更是毫无根据,难道凭沈阳一地在明末的兴衰变化就可以判断清兵入关是满清势力衰落?

“华夏”

这个概念根本就不是地理概念或祖源概念,更不是什么基于信史的概念,没有夏朝或三皇五帝的意思。

华夷之辩的核心是礼乐制度,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商周的礼制从哪里来,哪里就是更早的华夏。更直白一点儿,商周祭天拜地的那一套从哪里来的,哪里就是华夏之源。

良渚出土的礼器以及相关的发达的礼制和玉文化,和商周礼制高度契合,有显然的传承关系,已经证明良渚文明毫无疑问是华夏的源流,说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源流也不为过。

但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想的,看看知乎上的一众答案:

良渚非华夏论,中原灭良渚论,良渚翻车论,良渚隔离论,良渚自生自灭论,良渚非汉人论……

各种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脑补演绎的理论发明不累吗?恨不得开除祖先,恨不能证明这仅有的辉煌文明已断,或者要把这仅有的辉煌推给外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狭隘的心态?若是不认良渚,华夏文明起源的时候,埃及大金字塔已是千年古迹,这样难道就高兴了?

拿Y染色体分型出来搞族群分裂更堪称用心险恶。文明什么时候是用血统来划分的了?某一群具有特定染色体分型的汉人才算华夏正统?你们怎么不上天?希特勒都不敢这么玩,凡是拿Y染色体分型这种血统论去解释华夏文明的人都堪比法西斯分子。

Y染色体分型有限的父系遗传特征本就无法客观反映人的祖源关系,属于利用科学手段片面地满足文化心理需要。而且,Y染色体分型甚至也无法客观对应宗族关系。不要说汉族,即使一个汉族姓氏人群内,Y染色体分型结果也多种多样。现在有些人为了祭自己破碎的优越心,居然连汉族最典型的O型都要再细分以区分你祖宗我祖宗——实际上一些人所谓占汉族比例最高的O-M122型(也就是所谓的龙山文化的O3型),起源在东南亚 (DOI:10.1086/444436)。这些人岂不是要哭天抢地了?按照这样划分,这根本是要分裂我国每一个宗族,每一个姓氏。欲亡其国,必去其史。竟还有人以Y染色体分型抛出遗传学和人类学上根本不存在的“纯种汉族”概念。为了满足和维护地域优越心态,不惜割裂民族亲缘,割断中华历史,已经到了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地步。

说开了,究其原因,无非是:

一些中原人对认长江流域的文化祖宗、文明祖先不愿面对。

那良渚在什么地方?长江以南——天塌了,平时一些口无遮拦的北方人大咧咧就把吴越之地喊“蛮夷”,那口音甚至都是笑料。光这个位置就已经摧毁心理底线了。风水轮流转,自周以来搞华夷之辨搞到地域歧视和庸俗化以后,打脸的事情发生了。

不妨一问,试问今日倘若这良渚是中原地名,这帮人至于这样上蹿下跳,玻璃心碎吗?试问过去说华夏文明起中原的时候,我国那么多非中原人士有像这样别扭的吗?那么多一辈子没喝过黄河水的人大大方方认黄河做母亲河,今天请某些人也喊长江一声母亲河怎么就不行了呢?

这如今岂不是老天爷开玩笑,五千年前“蛮夷”地区先进得不行,建筑、手工、水利、政治碾压同时期其它地区达数百年,尤其不能忍的是那发达的玉文化,玉琮、玉璧、玉璜、玉钺、玉圭。玉璧玉琮是什么东西?玉璧祭天,玉琮祭地,这是写在周礼里头的正统礼制,是华夷的分界,哪里先有发达的玉文化、复杂精美的礼器,哪里就先有了礼制正统性。哪里的礼制越早越发达,哪里就是华夏。礼制是华夷之辩的核心之一,退一万步,就算有外来部落侵入良渚文明,学习了良渚的礼乐教化,也只是礼仪之邦同化蛮族,岂有蛮族同化礼仪之邦的逻辑?现在搞不好华夏文明发展还是“蛮夷地区”援助中原地区,这就非常尴尬了。

文明起源,现在看起来是百花齐放,交汇融合,客气点儿说,不存在谁比谁强,要是也像之前一些人一样不客气说,目前看来,长江流域先诞生文明,良渚曾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领跑者。总之,文明不是系出一源,并吞八荒。但是请反思,过去吹中原文明中心论的时候,是否也对其他地区的文明如此客观呢?

文明的起源与传播,无关血缘概念,我本不愿提及,但奈何有人拿父系祖源混淆视听。我国历史上以礼仪教化,同化各种族群是连中学生都知道的事情,华夏文明和汉族难道是以汉族中某一部分人的父系祖源来划定边界的吗?!难道我会去和朋友们说虽然你们都是汉族,虽然你俩都一个姓是本家,但是从Y染色体上看,你祖宗不是自己人,我猜他祖宗杀过你祖宗?分子生物学是用来揭示自然之理造福人类的科学,我的专业岂是尔等用来从事族群离间和分裂活动的工具?!

杭州又不在青藏高原,能修如此宏大的水利系统,能建起巨大宫殿和城廓的国家文明,难道不会造船渡不过长江?几百年和中原地区联络断绝?那玉器漆器形制莫不是良渚人托梦给商周人的?

试图隔离良渚和中原的人都可以死心,良渚文明绝不可能隔绝于中原存在,影响力必然辐射并覆盖中原。一千年能发生多少事?一千年相当于五代十国到改革开放,一千年都够这天下分分合合不知多少次了。良渚文明一枝独秀,一千年时间就自己把自己关在城里?别说文明,你就是放一盆生命力强的野草在杭州,一千年也长满东亚了。

三千年前华夏文明中心在华北,五千年前在良渚我看没什么毛病,要挑毛病等有一天挖出更颠覆性的遗址再说。

user avatar

良渚是比夏朝更早的文明,从考古来看,后续中国主流文明都延续了它的诸多文化要素,良渚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

良渚的玉琮,玉璧等礼器在中国后续文明中都有传承,其历史悠久早见于《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


良渚玉琮

良渚玉璧


在古代,礼不是小事是文化的核心和重点,古代神权就是王权,如果良渚是被其他文明消灭了,这种文明核心礼法不会被征服者接受,这不符合人的天性。你想,美国白人消灭印第安人后,会继承他们的文化吗,特别是核心的对印第安诸神崇拜?答案是否定的。


良渚玉琮后续扩散图


良渚的礼被后续文明传承这件事情绝不简单,也可以说良渚后人一直在中原贵族有延续,并掌握了巨大的权利和话语权!


良渚古城还发现了丝绸,中国古时叫丝国,丝绸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标志!出土很多器具和我们今天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良渚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重要源头!很亲切的感觉~


还有几点请大家注意,我注意到网上有太多的人,提到o1.o2.o3,试图用基因方式说明良渚人不是我们的祖先,对于这种民科东西,我觉得不可信。

现在人类分子学有很大局限,一是由于江南土地潮湿DNA测定没有很好的效果;二是被认为是华夏族基因O3,在周边民族都有出现,甚至在新几内亚毛利人群也有出现。

同时我也想问一下,为什么说现代汉族人口占多数的O3就是华夏正宗,而不是投靠华夏的蛮族集团?而现代汉族人口占少数01就不是正宗?谁规定的?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会发生太多的事情,这也太扯了吧。

一切请以官方为准!以考古实锤为准!官方认为在江浙沪有9000万人为良渚古人的直系后裔,起码良渚古人是部分汉族的祖先。

还有,这次申遗有些问题是不能含糊的,如传承!国家不是傻瓜,这点搞不好,不是给全世界打脸!良渚文明我想是目前唯一拿的出手的上古文明吧~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


最后一点,那个时候5000年前谁占了黄河流域大家知道吗?是蚩尤族,苗族的祖先!当时中原的土著是苗族祖先蚩尤族,不要以为苗族一直在中国西南,贵州关岭一带流传有蚩尤神话,传说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八十一”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

和良渚一直打的大汶口文化是炎帝的部落。现在大家知道良渚文明是什么了?你想的对!相关情况请见我另文《良渚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user avatar

在良渚文明崛起的前后,中华大地上还出现了湖北石家河、山东两城镇、四川宝墩、陕西石峁、山西陶寺等面积超过百万平米的城邦,这些城邦内外大多也拥有巨大的工程、精巧的奢侈品、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等级、复杂的意识形态,所以也可以认为,此时中国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这其中以长江中游为最早,并对长江上游、下游以及黄河中下游城邦文化起到了催生和催化作用,而良渚文明从时代上来说,只能排在第二位,但因为率先进入犁耕时代,富裕程度远超其它城邦,所以成为了5000年前最耀眼的明星。

良渚文明在形成过程中,除了继承本地淞泽文化的传统外,还吸收了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北阴阳文化、凌家滩文化、甚至还有北方红山文化的一些文化要素。至于中原文化,当时还比较落后,所以对良渚的影响不大。

4300年前,良渚文化衰落,不久,又遭到中原文化的一支一一河济文化入侵,也许还有自然灾害的打击,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神秘消失。但其文化要素却辐射到了山东、中原、河套、两湖、西北、岭南、巴蜀等地区,几乎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连西北地区的甘青和岭南地区的广东,也在良渚文化的辐射范围之内,这些地区出土的玉器,几乎就是良渚的翻版,良渚人长期使用过的十二节玉琮,后来流落到巴蜀地区,成为了三星堆文化的圣物。良渚也对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东亚文明就是以丝绸、玉器、竹木器、稻米、运河、巫术等为特色的。它可以说是东亚地区最早的原创文明,尤其以水运为纽带,良渚成为了中国大地上第一个大一统政权(太湖流域),而到了夏商周,西方车马技术传入,中央王朝将良渚水运技术与西方车马技术结合,水陆并举,终于在秦时实现了中华大地的大一统,而良渚开创的运河技术,直到明清,仍然是维系中华帝国正常运作的生命线。

良渚文化衰败后,对中国几大文化的影响(对岭南文化的影响未画出来)。

山西清凉寺出土的良渚式文物

陕西延安芦山峁出土的良渚式文物

山西陶寺龙盘,与良渚蛇纹极为相似

陶寺V形器

甘肃青海齐家文化出土的良渚式文物一一玉琮、神人面像、玉璜、镂空豆等,4000年前,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消失后,西北的甘青两省兴起了齐家文化,该文化与当地的仰韶一马家窑彩陶文化传统区别很大,却与良渚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有些人受传统文献影响,认为与夏朝关系密切的二里头才是中国文明的开端,易中天就是其典型代表,但首先二里头是良渚消失500年以后才产生的,而且除了青铜技术超越了良渚外,其它都比良渚落后;另外,二里头也深受良渚影响,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是良渚文化北上的产物。二里头遗址中出现的玉琮、玉绒、绿松、石饰等礼器,以及丝帛、漆器等,都是在良渚文化中制造工艺和范式高度成熟的器物。此外,二里头文化一、二期的炊器,主要是深腹罐和鼎,而良渚文化的炊器也主要为釜和鼎。倒是洛阳本地以前常见的单耳罐等器物,却不见踪迹,显然二里头有着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的因素。

良渚兽形盉

甘青发现的兽形盉

二里头兽形盉

至于后世中原的礼器,则更具鲜明的良渚文化特征:玉材、生漆和丝织品的帛,都是礼器的主要原料。而夏代玉制礼器中的重要器形玉锥、玉璜,恰恰流行于东南地区,而为新石器时代其它文化所不见。尤其是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的“圭”,与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圭如出一辙,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十分明显。而用玉器随葬,正是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独特葬俗,所葬玉器中引人注目的有玉琼、玉璧等。《周礼·大宗伯》有“琼璧以敛尸”的记载,显然,良诸文化的玉敛葬体现了这一礼制的渊源。

还有些人认为,中国以华夏文化为代表,其文明的开端应该以华夏族群的文明遗迹算起,而良渚先民应该是百越族群,所以它没资格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如果硬要以良渚为代表,那就是乱认祖宗。这种说法一方面混淆了文明起源和族群起源的区别,一方面又无视百族群对中华民族血统的贡献。虽然华夏族创造的中原文明最后成为了中国文明的正统,但在良渚、石家河、两城镇、宝墩、石峁、陶寺崛起的时代,中原地区遍布的都是够不上文明档次的军事土堡,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其他文明衰弱,中原地区后来居上,一枝独秀,但绝不能否认其他文明对中原文明哺育、启迪和贡献,以丝绸、玉器、竹木器、稻米、运河、巫术为特色的良渚文明更是如此,即使5000年后的今天,我们至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良渚文明的影响,比如饕餮、玉文化、京杭大运河、江南丝绸等。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即使良渚不是华夏族群(其实也没有定论),我们华夏文明也是他们开创的!

user avatar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华文明之时空基本架构”系统,里面有各个文化区域。河姆渡、良渚文化虽然先进,但是辐射区域面积十分有限。你再看看北方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辐射区域多广。大的区域更容易创造出文明,越往后期越明显。

另外,河姆渡文化先进表现在玉器方面(河姆渡有水稻,北方有粟),宗教祭祀神秘文明不一定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树点偏),北方的制陶技术反而实用。





user avatar

两者之间是平行关系(按照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理论,两者都是中国境内早期文明的不同类型),像玉琮等礼器可能对华夏礼制有一定影响。

良渚文明不一定亡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之手,也有可能是被它近缘的其它部族文化(可以视作良渚文明的后继者)所取代。

仅供参考,不喜勿喷,内容并非定论,不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user avatar

良渚文化,其人类墓葬遗骸遗传分析和遗留象形符号的文本排列方式分析表明可能属于原始侗傣语系群体,文化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300年。

仰韶文化,其人类墓葬遗骸遗传分析和遗留象形符号的文本排列方式分析表明可能属于原始汉藏语系群体,文化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临近地区更早的裴李岗文化,也很可能属于原始汉藏语系群体,文化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在工具技术都处于石器陶器时代,相对于同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有音意文字的苏米尔阿卡德文明(公元前5500至公元前1900年)有一定差距,但都已经有稳定农耕技术和象形符号文字。

基于地理隔离对技术传播的可能性的影响的分析,裴李岗仰韶文化可以与苏米尔阿卡德文明,以及美洲大致同时期的美洲最古老文化原始克丘亚群体的小北文明(公元前3700 年至公元前1800年),一起并列为三大原生文明。

仰韶文化以及临近地区更早的裴李岗文化都同时发现了的黍和稻。

而良渚文化主要是稻作农业。

目前关于良渚文化是华夏文化起源是说法,主要是从玉器礼器形态的角度,认为良渚文化的礼器的形态、制度与后来北方的龙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相似,并于进入青铜时代的商、周相似。而仰韶文化的玉器礼器形态与后来北方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有很大差异。

但是从象形符号的角度,良渚文化发现的象形符号大多与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发现的象形符号形态高度相似,相同的符号后来又出现在商、周成型的音意文字汉字的意符中。

从文字和作物传播的角度,时间顺序上良渚文化最早出现的时间又晚于仰韶文化最早出现的时间,或许也可以认为良渚文化的出现是仰韶文化的文化辐射。类似于苏米尔阿卡德文化和埃及文化对整个近东和地中海的辐射,南美洲西海岸对整个美洲的辐射,次生文明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但技术以及文字等都来自于原生文明。

再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汉语族是汉藏语系内的一组语言,底层词汇以及大部分词汇都来自于原始汉藏语,仰韶文化使用原始汉藏语,在语言上很明显与汉语族的关系更近。

不过另一方面,从语言语法结构来看,汉语族和汉藏语系其他语言以及侗傣语系语言的关系又比较复杂。

通过对汉藏语族所有语言的亲缘关系和演变历史进行分析,可以构拟原始汉藏语与苏米尔语、波斯语等相似,是一种黏着句法(Aggregate syntax)、左分支倾向(Left-branch-oriented)、主语-宾语-谓语词序(S-O-V word order)、中心词-修饰词词序(N-A word order)、后置助词(Postposition)、动词词尾屈折(Verb inflection)的语言,并且在构词上只有尾韵没有声调。

而汉语族的语言是分析句法(Analytic syntax)、右分支倾向(Right-branch-oriented)、主语-谓语-宾语词序(S-V-O word order)、修饰词-中心词词序(A-N word order)的语言,并且在构词上是声调语言。与原始汉藏语以及其他语支的差异都很大。

东亚邻近地区的其他几个语系:

原始侗傣语,以及侗傣语系的所有语言,都是分析句法(Analytic syntax)、严格右分支倾向(Strictly Right-branch)、主语-谓语-宾语词序(S-V-O word order)、中心词-修饰词词序(N-A word order)的语言,并且在构词上是声调语言。

孟高棉语系,除了位于南亚与其他孟高棉语言隔离的蒙达语族在周边影响下成为了严格左分支SOV词序的黏着语,高棉语、孟语、越南语等,大部分孟高棉语系也都是分析句法(Analytic syntax)、严格右分支倾向(Strictly Right-branch)、主语-谓语-宾语词序(S-V-O word order)、中心词-修饰词词序(N-A word order)的语言,其原始语言被认为没有声调,但很多现代语言有声调。

原始南岛语,被认为语原始侗傣语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是一种黏着句法(Aggregate syntax)、严格右分支倾向(Strictly Right-branch)、谓语-主语-宾语词序(V-S-O word order)、中心词-修饰词词序(N-A word order)、前置词(Preposition)的语言,构词上没有声调。其后代南岛语族的语言都是类似的黏着语,语法以V-S-O和S-V-O为主。

侗傣语系和孟高棉语系,以及在汉藏语系中的汉语族都是SVO词序的分析语,类似于中美洲一系列来自不同语系的(V-S-O综合语)的语言联盟,侗傣语系、孟高棉语系、汉语族有时被认为是一个语言联盟,汉语族和侗傣语系又都是声调语言。这一组语言特征类似的语言联盟肯定有一个影响其他几个的关系。

从位置和原始语言的特征来看,很明显是侗傣语影响其他几组语言的可能性最大。

在词汇方面,汉语族的底层词汇和大部分词汇都来自于原始汉藏语,但是古汉语也有部分的词汇来自于原始侗台语和原始孟高棉语,这些词汇大约占古汉语词汇的约10%-20%。这也反应了侗傣语系、孟高棉语系、汉语族的语言联盟在早期就有深刻的相互影响,加上语法的特点,古汉语有时也被认为是原始汉藏语和原始侗傣语的一种克里奥尔语形成的。

至于融合的方式是怎样的。

一种可能是原始汉藏语群体进一步扩散的已经受到其文化影响的侗傣语系群体居住地区,最终把接触到的侗傣语群体汉藏化,这种影响不一定像后来秦征服百越以后是依靠暴力完成的,面对分布范围比自己更广但以狩猎采集文化为主的语言群体,农耕化的语言群体通常可以直接依靠人口取得优势。

另一种可能是良渚文化武力征服了黄河流域的汉藏语群体,并长期保持高层侗傣语底层汉藏语的模式,一直到商早期形成古汉语,这也可以与古汉语底层词汇和大部分词汇来自原始汉藏语而语法接近侗傣语的情况对应,并且这也符合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周的礼器形态与良渚文化相似的情况。

至于具有是哪一种的情况,还需要更多考古证据来证明。

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汉语族的古文化很大程度上都经历了原始汉藏语文化和原始侗傣语文化的融合。















user avatar

认知错误。

良渚文明是中国土地上一个文明,他与红山文化,夏家滩文化,三星堆文明是并列的,而这些文明都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就是以上文明共同形成日后的华夏文明。

最主要的证据是良渚文化代表玉器玉琮,被后世周王朝列为六器之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这是中国史前文明史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良渚文明的消逝是否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有关?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细致地梳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可能的互动和演变。首先,让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两支伟大的史前文明。良渚文明:太.............
  • 回答
    要说长江下游沪通长江大桥和五峰山长江大桥这两座超级工程,在技术难度上能否达到当年的成昆铁路,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毕竟,成昆铁路在那个年代,那可是“人定胜天”的壮丽史诗,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今的沪通、五峰山大桥,更是集成了当下最尖端的技术和最严谨的工艺。咱们得拆开来看看,从不同.............
  • 回答
    长江与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水量和输沙量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自然地理和水文演变规律。长江的年径流量是黄河的整整六倍,但其年输沙量却不到黄河的四分之一。这种鲜明的反差,既是两者所处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植被覆盖以及人类活动差异的综合体现,也带来了深远的环境和经济影响。原因.............
  • 回答
    要说清楚长江的年龄,这事儿一点儿不简单,它不像咱们一个人,有个确切的生日。长江的“年龄”是个复杂的问题,得从地质学的角度一点点捋。咱们先从一个相对容易理解的概念说起:长江的“形成”和“演变”。长江,咱们中国人对它感情深厚,但它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在那儿的。它的诞生,和地球上那惊心动魄的地质运动息息相关.............
  • 回答
    古代是否曾有横跨黄河和长江的桥梁?答案是:没有。以我们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古代文明时期,并没有出现过能够横跨黄河和长江这样巨大河流的桥梁。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并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技术和工程挑战: 巨大的跨度: 黄河和长江都是世界上流量巨大、宽度惊人的河流。例如,长江.............
  • 回答
    长江禁渔政策实施21个月以来,长江生态的恢复展现出积极的态势,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需要持续关注的方面。下面我将详细讲述目前的恢复情况:一、 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量的积极变化 渔获量的初步恢复与渔民收入提升: 这是最直观的变化之一。在实施禁渔初期,许多曾经依靠捕捞为生的渔民面临生计困难。但随着.............
  • 回答
    要说古人对长江黄河源头的探索,那真是一段漫长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清楚的事情,而是历代文人墨客、探险家们不断求索、猜测、甚至亲身涉险才逐渐拨开迷雾的过程。一、 神话传说中的源头:遥不可及的神秘之地在文字记录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对于这些宏伟的河流,更多的是怀揣着敬畏和想象。.............
  • 回答
    一个地方能否孕育出特大城市,就像一座宏伟建筑的建造,需要多重关键的“砖石”与“钢筋”同时到位,缺一不可。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虽然握有得天独厚的“水运枢纽”这块重要的基石,但细究之下,却缺少了许多支撑特大城市崛起的必要条件。首先,我们来谈谈乌江与长江交汇的地理位置本身。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下游的上.............
  • 回答
    “长江”这个名字,在中国最富盛名的河流之一,而以“长江”命名的机构,确实在湖北省有着特别的集中。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湖北省的地理、历史以及经济发展的多重因素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地理中心与咽喉要道:湖北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腹地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湖北省的地理位.............
  • 回答
    在普速铁路纵横的时代,人们很难想象一条沿着长江的、贯穿南北的干线铁路竟然缺失。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地理缺口,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拥有漫长长江黄金水道的国家。为什么在铁路建设的早期,这条本应成为动脉的线路,却显得格外“沉默”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选择与技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明白“普速铁路时代”的背.............
  • 回答
    在没有船的时代,人类跨越长江黄河这样的巨型河流,无疑是一场充满智慧、勇气和生存本能的挑战。那时的生存环境更为原始,每一次冒险都可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但为了生存,为了寻找更好的栖息地、资源或迁徙,祖先们用尽了各种办法。首先,要说的是就地取材,利用自然之物。 天然的浮木与漂浮物: 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触及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深刻逻辑。尽管长江三峡在现代看来是重要的水道,但在古代,特别是战乱频繁或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选择陆路而非水路进入川蜀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一、 水道的危险性与不可控性(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三峡的险峻与.............
  • 回答
    提起长江存储,这几年可以说是风头正劲,尤其是在半导体存储领域,已经从一个“追赶者”的姿态,逐渐显露出“挑战者”的实力。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家中国本土的存储芯片制造商,到底走到了哪一步。技术层面:从追随到创新,Xtacking®是亮点长江存储的技术实力,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最早的时候,.............
  • 回答
    咳咳,长江1000这玩意儿,说实话,在咱们国内航空发动机领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别的不说,光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就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咱们得明白,发动机这东西,是飞机的“心脏”,技术含量高得吓人,尤其是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更是能代表一个国家航空工业的尖端水平。长江1000,简单来说,就是咱们国家.............
  • 回答
    曾经,长江被誉为“天险”,那是一个令无数人生畏的词语,它勾勒出的是一条奔腾不息、咆哮怒吼的巨龙,将南北中国分隔开来,成为天然的屏障。然而,时移世易,如今我们再审视这条母亲河,它还是那个让古人望而却步的“天险”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溯一下,长江何以被称为“天险”。古代,人们的出行方式有限,陆路.............
  • 回答
    要说长江鲥鱼是否“已经绝种”,这说法其实有些绝对了,但要明确的是,我们现在说的“真正的长江鲥鱼”,在商业捕捞和人们的日常餐桌上,几乎就已经消失了。长江鲥鱼,这曾经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鱼,它的命运坎坷,与长江水系的变迁紧密相连。要详细了解它,我们得从几个方面说起:一、昔日的辉煌:长江鲥鱼的地位与价.............
  • 回答
    2020年那场席卷长江流域的洪水,真的是一场硬仗。在电视和新闻里,我们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解放军战士们在雨中、泥泞里,一个个屈着身子,双手捧着沙袋,在堤坝上密密麻麻地垒起一道道“人墙”。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会纳闷: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在用最原始的手工方式堆沙包?难道就没有更高效的机械化设备吗?其实,这个.............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南昌这几个大城市,尽管地理位置这么近,地理优势也挺明显,但似乎就是没那么顺畅地拧成一股劲儿,形成一个响当当的“中三角经济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经济圈”。它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城市地理上挨得近就拉到一起,而是要.............
  • 回答
    关于长江中下游夏天比华南更热的现象,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很多气候学上的原因。很多人可能直观地认为越往南越热,但实际上,地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以及一些局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长江中下游在夏天的时候,体感温度或者说“闷热”的程度,常常要超过华南。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1. 副热带高压的.............
  • 回答
    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发布的文章《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是一篇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章,它触及了疫情期间信息传播、社会情绪以及官媒角色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观点与情感表达:文章的核心观点很明确:作者(通常是代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