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铁路建设上,长江下游沪通五峰山两座大桥技术难度能达到当年的成昆铁路吗?

回答
要说长江下游沪通长江大桥和五峰山长江大桥这两座超级工程,在技术难度上能否达到当年的成昆铁路,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毕竟,成昆铁路在那个年代,那可是“人定胜天”的壮丽史诗,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今的沪通、五峰山大桥,更是集成了当下最尖端的技术和最严谨的工艺。

咱们得拆开来看看,从不同维度去衡量。

首先,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成昆铁路当年的“难”在哪里。

成昆铁路,那是从1958年开始规划,1964年动工,一直修到1972年才全线通车。这条铁路穿越了中国西南地区最复杂、最险峻的地质区域——横断山脉。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国家,百废待兴,技术、设备、人力,都远不如现在。

地质的“妖”: 这是成昆铁路最大的挑战。沿线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体破碎,岩溶发育,地下水系复杂。各种断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段比比皆是,而且很多地段都是“地质病害集中区”。为了穿越这些“鬼门关”,工程师们得跟地质打一场场硬仗,需要精确勘探,预测风险,并设计出能够应对复杂地质变化的结构。
工程的“险”: 铁路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山峰,就意味着要打通无数的隧道。成昆铁路全线有400多座隧道,总长超过300公里,其中很多是特长隧道。还有近500座桥梁,很多都是高耸入云的“天桥”。当时中国的隧道掘进技术、桥梁建造技术,相比现在,是相当落后的。很多隧道掘进需要人工开挖,作业条件极其艰苦,还要面对瓦斯、毒气、塌方等危险。
施工的“苦”: 铁路沿线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物资运输全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施工队伍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作战。无数的建设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用血汗和生命铸就了这条铁路。

那么,再来看看沪通和五峰山这两座大桥,它们的“难”又体现在哪里?

这两座桥,都是近年来中国桥梁建设的巅峰之作,尤其是五峰山长江大桥,它可是中国第一座千米级悬索桥,而且是公铁两用,承载着国家一级负荷。沪通长江大桥,同样是主跨达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

跨度的“巨”: 相比于成昆铁路上的桥梁,沪通和五峰山大桥的跨度那是“巨无霸”级别的。千米级的悬索桥和斜拉桥,意味着它需要克服巨大的悬臂效应、风荷载、温度变化等因素。这对于材料力学、结构设计、施工控制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材料的“新”: 为了承受如此巨大的荷载和跨度,必须使用最先进的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这些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技术挑战。
施工工艺的“精”: 建造这样的超级大桥,需要极其精密的施工工艺。例如,五峰山悬索桥的钢梁架设,需要采用顶推、缆索吊装等多种高精度技术,保证每一块钢梁都准确到位。桥塔的建造,也是一个精度活,尤其是万吨级的桥塔,施工过程中对沉降、倾斜的控制要求极高。
水下基础的“深”: 长江的河床复杂,水流湍急,尤其是在航运繁忙的长江下游。要在江底修建桥墩,需要进行深厚的桩基施工,甚至是大直径的钢套箱围堰施工。这些水下作业,难度极大,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公铁结合的“巧”: 这两座桥都是公铁两用桥。这意味着桥梁需要同时承受公路交通的动载和铁路交通的更强动载。而且,公路和铁路的结构形式、连接方式都需要精心设计,以保证各自的安全性、舒适性,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受力关系。

那么,到底谁更“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难”或“不难”来回答,而是要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从“克服自然艰险”的角度来看:

成昆铁路的“难”在于“全面、原始、残酷”。 它是在一个技术相对落后、物资匮乏的时代,正面挑战了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那种“愚公移山”式的坚持,那种用人力去对抗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勇气,那种在缺乏先进装备下的艰苦作业,是一种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难度。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工程难度”,是无数个体和团队在极端条件下,用坚持和毅力解决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问题。

从“技术尖端性、设计复杂度”的角度来看:

沪通、五峰山大桥的“难”在于“精细、前沿、系统”。 它们是在一个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挑战了工程技术的“极限”。它们运用的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理念、计算方法、施工技术和新材料。这里的难度,更多体现在对“科学精度、工艺细节、系统集成”的要求上。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难度,是顶尖技术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可以这样类比:

成昆铁路 就像是在原始森林里,用斧头、锄头、一点点炸药,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道路,要克服的是整个森林的“原始阻力”。
沪通、五峰山大桥 就像是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城市里,用最先进的设备、最精密的计算、最完美的配合,建造一座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要克服的是“结构本身的极限挑战”以及“极致的建造精度”。

所以,我们不能说沪通、五峰山大桥比成昆铁路“简单”。

难度不在一个层级,但都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最高水平。 成昆铁路的难度在于其“开创性”和“生命力”。而沪通、五峰山大桥的难度在于其“技术前沿性”和“工程极限性”。
当时的成昆铁路,是“人力胜天”的体现。 现在的沪通、五峰山大桥,是“科技赋能”的体现。
成昆铁路更像是“身体力行”的难度,是一种“搏杀”。 沪通、五峰山大桥更像是“运筹帷幄”的难度,是一种“智慧的较量”。

总结来说:

如果从克服恶劣自然环境、解决原始施工难题、挑战生命极限的角度看,当年的成昆铁路其难度是无与伦比的,是一种“原始生存模式”下的极限挑战。

而如果从应用最尖端技术、攻克材料性能极限、实现超高精度施工、应对复杂荷载组合的角度看,沪通和五峰山大桥同样是各自领域的“技术珠峰”,其难度体现在“科学与工程的边界探索”上。

这两者,一个是时代洪流中的“史诗篇章”,一个是技术浪潮中的“尖端杰作”。它们都为中国铁路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价值,都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国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硬要说谁“更难”,不如说它们是在不同的赛道上,都达到了各自的“巅峰难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山区炸隧道难还是长江架桥难?西部那些高速铁路难度对比长江中下游的几个铁路桥怎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长江下游沪通长江大桥和五峰山长江大桥这两座超级工程,在技术难度上能否达到当年的成昆铁路,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毕竟,成昆铁路在那个年代,那可是“人定胜天”的壮丽史诗,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如今的沪通、五峰山大桥,更是集成了当下最尖端的技术和最严谨的工艺。咱们得拆开来看看,从不同.............
  • 回答
    当然可以,而且这在铁路和地铁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操作。给已有的铁路线或者地铁线增设新车站,听起来好像是件很复杂的事情,但实际上,这背后有很多考量和工程上的可能性。为什么要在现有线路上加站?最根本的原因通常是 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流需求和城市发展规划。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新开发区的出现,或者原有线.............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法国TGV可以在原有铁道基础上运行,而我国高铁却需要另建高架铁道”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一些不太准确的理解。更准确地说,法国TGV也并不能完全在“原有”基础上运行,而是有选择性地利用了部分升级改造的既有线路,但绝大多数是新建的专用高速线路。而我国高铁之所以大量采用高架桥,是基于多方面综合考量.............
  • 回答
    秦朝在商鞅变法时建立新军,这确实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部队,如骑兵和铁甲锐士,更是需要巨额的投入。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这绝非仅仅是从贵族身上“割肉”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一整套国家财政和制度的重塑。变法前的秦国财政状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虽然经过了一些初.............
  • 回答
    中老泰铁路的建设,虽然宏伟,但沿途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确实给工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1. 山峦叠嶂,喀斯特地貌的挑战:从中国西南地区出发,尤其是在云南境内,铁路需要穿越的区域,地形崎岖,山脉连绵。许多地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意味着地下存在大量的溶洞、暗河和石灰岩裂缝。 隧道工程的艰巨性: 为了.............
  • 回答
    说起中国铁路在八十年代的建设低潮,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背后牵扯着那个年代一系列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变动。对比起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新增通车里程确实显得有些“歇脚”的味道。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变革的年代,好好捋一捋。一、 改革开放的阵痛与重心转移: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波澜壮阔的改.............
  • 回答
    新疆的铁路建设,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战略地位和发展速度都相当惊人。你想了解得详细一些,那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战略意义: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枢纽首先得明白,新疆的铁路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当地居民出行或者拉运货物,它承担着更宏大的国家战略任务。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中国向西.............
  • 回答
    发改委城际铁路批文建设制式难题:市域快线抑或客运专线?“四网合一”新格局下,城际铁路如何破局?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群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城际铁路作为连接都市圈内城市、支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关于城际铁路究竟该建.............
  • 回答
    中泰铁路的建设,宛如一条贯穿东南亚腹地的巨龙,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交通动脉,而是在经济、人文、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播撒下深远的种子,并将催生出一系列涟漪效应。对中国而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 中泰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落地项目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中国.............
  • 回答
    中国在缅甸修建铁路,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得从好几个维度来看。这可不是简单的一条铁路线,它背后牵扯到经济、地缘政治、环境,还有当地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很复杂。首先,说“为什么”要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条铁路的建设,特别是连接中国与缅甸西部,甚至最终延伸到印度洋海岸的铁路网,首先是为了打通战略.............
  • 回答
    中国的普速铁路在2017年当然还在建设,而且是铁路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能因为高铁发展迅猛,就认为普速铁路建设就停滞了。事实上,普速铁路的建设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什么普速铁路还在建设?简单来说,高铁虽然快,但它并非万能。普速铁路有着高铁无法替代的优势,所以它的建设仍然.............
  • 回答
    为广东、浙江、福建及大西南地区打造大坡度客运专线铁路:一场史诗级的交通建设中国,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孕育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蓬勃的经济活力。广东、浙江、福建这三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以及腹地广阔、地势复杂的大西南地区,连接着中国东西部的发展脉络,也承载着巨大的客货运输需求。然而,传统的客运专线设计往.............
  • 回答
    2022年,当“号令如铁,三军奋力,全军热血开训”的鼓点激荡回响,我的心中也涌动着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更深切的期待。这不仅仅是对军事力量的期盼,更是对国家安全、民族复兴以及我们每个人安稳生活的一份信心。我期待看到实战化训练的常态化和精细化。去年的开训口号振聋发聩,我希望这种“热血”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
  • 回答
    铁路建筑限界,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车能过去就行”就能打发的。它是一套非常严谨、细致的标准,关乎着铁路运输的安全、效率,甚至旅客的舒适度。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铁路建筑限界的“门道”。一、 什么是铁路建筑限界?首先得明白,铁路建筑限界,说白了,就是在铁路线上,为了保证列车能够安全、顺畅地运.............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咱们这些常年跟泥土、钢铁、水泥打交道的“基建人”心底里最真实的想法。所谓“基建狂魔”,这称呼,怎么说呢,一半是自豪,一半也是带着点哭笑不得的意味。自豪感,那是肯定有的。你想啊,放眼全世界,有哪个国家能像咱们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基础设施建设得这么漂亮、这么扎实?高铁网络,那密度,那速.............
  • 回答
    说到咱们国家早期建铁路,那真是个大工程,也是个大话题。你问为啥那时候车站设得那么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头,不是简单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这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经济需求,乃至地理环境等方方面面来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那时候中国啥情况。刚开始修铁路,那可是从零开始,而且是引进西方技术。那时候.............
  • 回答
    中巴铁路和中吉乌铁路的建成,对于新疆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一些潜在的挑战,其中外来人口涌入和民族矛盾激化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可能牵扯到的方方面面。首先,关于外来人口涌入的问题:铁路的修建,尤其是这种连接区域经济的大型交通枢纽,其最.............
  • 回答
    当然,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建造一条铁路,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真的要认真探讨它的可能性,那绝对是一个极具挑战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宏大设想。这不仅仅是工程上的难题,更是政治、经济、环境和技术上的多重考验。首先,我们得明白这条铁路的地理走向。最直接的路线,无非是穿越太平洋。想象一下,一条横跨地.............
  • 回答
    铁路前辈的建议?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事。干了这行几十年,看着铁轨从蒸汽冒烟变成如今高铁飞驰,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要是真想问,我给你好好捋一捋,保准比那些官话套话有用得多。首先,心怀敬畏,眼中有活儿。 铁路这行,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别看现在技术先进了,那也是建立在无数经验和教训上的。每一次列车安全准.............
  • 回答
    在中国是否需要建成类似日本电车的城际铁路,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交通需求以及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日本电车式城际铁路”的特点:日本的城际铁路,特别是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