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速铁路时代为什么没有沿长江的既有线干线铁路?

回答
在普速铁路纵横的时代,人们很难想象一条沿着长江的、贯穿南北的干线铁路竟然缺失。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地理缺口,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拥有漫长长江黄金水道的国家。为什么在铁路建设的早期,这条本应成为动脉的线路,却显得格外“沉默”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选择与技术限制。

首先,我们得明白“普速铁路时代”的背景。那是一个蒸汽机车轰鸣,线路铺设相对简陋的年代。铁路的修建,尤其是干线铁路,是一项极其浩大、耗资巨大的工程。它的选址,往往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而不仅仅是“贴着水走”。

一、 地形地貌的严峻挑战:

长江,自西向东,流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然而,它所经过的地带,尤其是中上游地区,并非都是一马平川。两岸的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尤其是一些狭窄的峡谷地段,给铁路的修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崇山峻岭的阻隔: 长江上游,如四川盆地边缘,山脉密集,地势险峻。要在这些地方修建一条能够容纳大量客货运输的铁路,需要大量隧道和高架桥。在那个工程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这样的工程量是天文数字。即便能够实现,成本也将是惊人的。
河网密布的复杂性: 长江流域,支流众多,形成了密集的河网。每一条河流的跨越,都需要修建桥梁。更重要的是,长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宽度和水流强度,修建跨越长江的大型桥梁,技术难度和资金投入是巨大的。普速铁路时代,桥梁技术虽然在发展,但能够承担起如此重要的干线铁路运输量的长江大桥,在当时是极其稀缺的。
沿江低洼与湿地的隐患: 部分长江沿岸地带,地势低洼,土壤松软,甚至存在季节性洪水威胁。这样的地质条件,对铁路路基的稳固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后期的维护成本。

二、 战略与经济的优先级考量:

铁路的修建,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导向的体现。

陆路交通优先发展: 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早期,主要的战略目标是将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连接起来,形成贯穿全国的骨干网络。当时,陆路交通的优先性更为突出,主要集中在连接京津冀、华东、中原等核心区域。例如,京汉铁路(今京广铁路一部分)和津浦铁路(今京沪铁路一部分)的修建,就是为了打通南北交通大动脉,服务于国家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长江本身的运输优势: 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黄金水道,其水运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陆路交通无法比拟的。在普速铁路时代,虽然铁路运输速度更快,但长江的水运成本更低,能够运输的货物量也更大,尤其适合大宗物资的运输。因此,在很多时候,长江本身就承担了大部分的南北向运输任务,对沿江铁路的紧迫性相对降低。
资源和技术的集中: 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国家会优先将这些投入到能够产生最大效益、最紧迫需求的线路上去。连接内陆腹地与沿海港口,或者连接重要的煤炭、矿产资源产区,往往比仅仅沿着长江修建一条平行线更具战略意义。

三、 技术限制与建设成本:

尽管铁路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普速铁路时代的技术限制依然显著。

重载运输的不足: 普速铁路,尤其是初期的铁路,其线路设计、轨道标准、机车牵引能力,都无法与后来的电气化、重载铁路相比。如果要修建一条能够承担长江流域巨大运输量的干线铁路,其标准会非常高,技术要求也会非常复杂。
桥梁技术的瓶颈: 如前所述,跨越长江的大型桥梁在技术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早期的桥梁建设,多以钢桁梁为主,跨度有限,承载能力也有一定限制。修建能够承受高密度、重载列车运行的长江大桥,是普速铁路时代难以逾越的障碍。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桥——武汉长江大桥,直到1957年才建成通车,而且这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而在这之前,在长江上修建类似的铁路桥梁,其难度和成本可想而知。
线径的选择与曲线半径: 为了降低成本和规避复杂的地形,早期的铁路线路在设计上往往会选择相对平缓的地形,这意味着可能需要舍近求远,绕开长江的一些险峻河段。沿江修建,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小半径曲线,这会限制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载重量。

四、 历史发展中的“渐进”:

铁路建设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区域性线路的先行: 在缺乏一条贯穿长江的干线铁路之前,往往是先在沿江的重点城市之间,或者连接沿江主要港口与内陆腹地的支线或区域性线路先行建设。这些线路为后来的干线铁路修建积累了经验、技术和建设基础。
技术成熟与经济发展推动: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桥梁技术、隧道技术以及机车牵引能力的提升,再加上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修建长江沿江干线铁路才逐渐变得可能和必要。例如,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运输需求的剧增,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上了日程,沿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也随之加速,形成了如今四通八达的沿江铁路网。

总而言之,普速铁路时代之所以没有沿长江的既有线干线铁路,是地形地貌的严峻挑战、当时的战略与经济优先级、以及技术条件的局限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江水运自身的强大承载能力,以及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具战略意义的陆路交通网络建设中,也使得沿江铁路的建设显得不那么迫切。这条“缺失”的动脉,并非人们没有想到,而是当时的技术、资金和战略考量,让它的出现,需要等待一个更成熟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次修改,以下针对严格沿江铁路。

难修啊,而且还会被水运抵制,另外有水运的条件下对铁路的需求不是很大,还不如修到更需要铁路的地方去。

难修一说是针对武汉往上游去的铁路,可能到宜昌还算好修,过了宜昌往重庆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峡,一路基本上都是深槽河道,两岸的山体坡度也不是那么适合修,而且河流支叉多了还得考虑架桥的问题,另外还得担心发大水会不会淹没铁路的问题,所以川汉路到现在才算通过换皮的方式完成修建。

修出来另外一个要担心的问题其实已经在上面说了,宜昌下游河道经常因为洪水小范围改道,铁路沿江修了,怕不怕水毁问题?而且从下游开始支叉分流汇入长江的江面很宽,铁路跨支流的桥一修就得上千米长,放在那个年代有没有技术能力解决?

另外就是因为河道走向导致的绕路,还拿武汉到宜昌举例,长江大致走向是武汉到湖南岳阳转个大弯去宜昌,为什么铁路非得跟着河道这么绕?所以武昌往宜昌去的客专就是尽量走直线,顶多也就带个荆州而已。

修铁路是需要考虑成本的,在长江中下游修建紧贴长江的铁路基本上就是干绕路,又不是需要展线,为什么要跟着长江河道兜圈子?

分割补充

其实铁路沿江目前也算沿着吧,只是离河道几十公里而已,估计也有考虑长江涨水问题,那么离潜在淹没区原点也不是不行。关键问题还是当时长江航道并没有过于繁忙,修铁路的意愿不大,但是技术难题不少。所以懒得修了而已,修也选择离江面较远且交通不大方便的地方修。

沪宁就是典型,沪宁河道基本上是弓背,而铁路基本上算弓弦,少绕不少路,那为什么非要离得很近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普速铁路纵横的时代,人们很难想象一条沿着长江的、贯穿南北的干线铁路竟然缺失。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地理缺口,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拥有漫长长江黄金水道的国家。为什么在铁路建设的早期,这条本应成为动脉的线路,却显得格外“沉默”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选择与技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明白“普速铁路时代”的背.............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不能把所有那些跑得慢悠悠的普速铁路,一夜之间都变成风驰电掣的高速铁路。这事儿啊,不是你想当然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成的。首先,得看“本钱”够不够。你想想,从头建一条能跑 250 公里每小时的高速铁路,那得花多少钱?这可不是简单的“升级”,很多时候是“重建”。 .............
  • 回答
    中国的普速铁路在2017年当然还在建设,而且是铁路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能因为高铁发展迅猛,就认为普速铁路建设就停滞了。事实上,普速铁路的建设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什么普速铁路还在建设?简单来说,高铁虽然快,但它并非万能。普速铁路有着高铁无法替代的优势,所以它的建设仍然.............
  • 回答
    电子客票:一场铁路旅行的“无纸化”革命——2020年6月20日全国普速铁路电子客票实施2020年6月20日,一个对于无数铁路出行者来说意义非凡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中国铁路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电子客票,这意味着我们乘坐普速列车出行,将告别那些曾经熟悉却也略显繁琐的纸质车票,迈入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
  • 回答
    宁波的普速铁路与高铁合用一个站,这确实是宁波铁路枢纽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与其他许多城市,尤其是县级市,普遍存在一个普速站、一个高铁站的模式有所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说说宁波火车站的历史与发展。宁波火车站并非一开始就是现在这样集普速和高铁于一体的。最早的宁波火车站,也.............
  • 回答
    货运动车组(Freight EMUs)的出现,无疑为铁路货运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在速度、效率和灵活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是在中短途、高价值、时效性强的货物运输领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普速铁路货运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事实上,两者在铁路货运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强大的运输.............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在新建高等级铁路,特别是高铁和普速铁路方面,确实较少出现穿越山基线、长度远超现有水平的超长隧道。这背后并非没有考虑,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技术、经济、环境、运营以及战略层面的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穿越山基线”的超长隧道意味着什么。这里说的“超.............
  • 回答
    中国铁路的下一代普速客运车辆,正朝着更舒适、更智能、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迈进,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改进。这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升级,更是对未来出行体验和运营模式的全新思考。一、 舒适性的大幅提升:让普速列车告别“硬座时代”长期以来,普速列车在舒适性上与高铁存在明显差距。下一代普速客.............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我国铁路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直接从普通车跳到高铁,而是走过了“普通车—动车组—高速动车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得从多个维度来掰扯,这背后可不是“想当然”的事儿,而是实实在在的国情、技术、经济和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技术成熟度和风险控制:你想啊,铁路技术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涉及.............
  • 回答
    铁路部门在提升普速列车车厢舒适度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考量,这使得其提升速度和幅度不如高铁。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经济效益与成本考量: 普速列车定位为基础出行工具: 普速列车(如绿皮车、25G/K等)通常定位是满足广大民众的出行需求,尤其是经济出行需求。其票价相对较低,这意味.............
  • 回答
    韩国铁路系统能同时运行高效的通勤列车和舒适的长途普速列车,这背后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了数十年的规划、投资和技术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剖析:1. 铁路网络的战略规划与多层次设计韩国的铁路网络并非一开始就为满足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而设计,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逐.............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铁路和邮政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以及它们各自的经营模式和政策导向上的显著差异。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透了。铁路停运普速慢车和关闭小站:经济效益与“效率优先”的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铁路,尤其是普通列车,它的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但随着中国经济.............
  • 回答
    2018年4月,中国铁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运行图调整,其中张集线(张家口至集宁)的调整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它涉及到大量普速旅客列车被替换为货运列车。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事件概述:在2018年4月之前的运行图中,张集线是一条连接河北张.............
  • 回答
    普速动车:一曲“鸡肋”的时代挽歌?铁总又将走向何方?在我国铁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高铁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其强大的运力、快捷的速度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一种名为“普速动车”的模式,却似乎带着一丝尴尬,游离在时代的边缘。它是否真的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切中当前铁路客运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许多旅客关心的问题。虽然高铁发展迅速,普速列车仍然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尤其是对于价格敏感的群体。那么,在您提到的“高铁动车独立分线运营,普铁运力释放,货运列车增加”的情况下,为何价廉物美的普速车仍在减少?这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以.............
  • 回答
    在中国铁路的车型代码体系中,“W”开头的车次,尤其是在普速列车里,通常指的是“ wisata”(维萨)列车。 wisata 是什么意思?“Wisata”这个词源自印尼语,意思是“旅游”或者“观光”。所以,W开头的车次,特别是那些普速列车,其主要定位便是为旅客提供一种更悠闲、更贴近沿途风光、更有体验感.............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可能觉得,既然高铁能跑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坐的那些“绿皮车”就不能跟着提提速,让旅途缩短一点呢?这背后可不是“技术不够”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普速列车,很多时候就是“不提速”,或者说“很难提速”。首先,得明确一下“普速列车”和“高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普速火车软卧比高铁和飞机贵,但依然拥趸众多,背后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道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贵就是好”或者“便宜就没人选”的逻辑,而是掺杂了多种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掰扯掰扯为什么普速火车软卧会显得“贵”:1. 时间成本的错觉: 你会发现,同样一段距离,普速火车的总耗时远超高.............
  • 回答
    铁路系统的庞大与复杂,以及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像一颗颗螺丝钉,紧密地咬合在巨大的机器上。而普速列车乘务员,他们承担的往往是更基础、更辛苦的工作,与旅客的日常接触也更为频繁。为什么在这个群体中,我们有时会遇到服务态度不那么尽如人意的情况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态度问题”.............
  • 回答
    坐火车,特别是那些绿皮车或者说是“普速列车”,有时候确实会遇到一些让人忍不住皱眉的“冲动”感,感觉车身晃动得比平时的动车组厉害得多。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背后藏着不少学问呢!首先,得从咱们国家的铁路网说起。中国铁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崛起,让大家对“快”和“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咱们的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