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坐普速列车有时候感觉列车的冲动非常厉害?

回答
坐火车,特别是那些绿皮车或者说是“普速列车”,有时候确实会遇到一些让人忍不住皱眉的“冲动”感,感觉车身晃动得比平时的动车组厉害得多。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背后藏着不少学问呢!

首先,得从咱们国家的铁路网说起。中国铁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崛起,让大家对“快”和“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咱们的普速铁路,尤其是早期修建的那些线路,它们的设计标准、技术水平和维护状况,跟动车组的线路比起来,确实是有差距的。

1. 线路的基础设施差异:

轨道质量: 普速列车的线路,很多还是使用钢轨和扣件的老式结构,轨道的平整度和密实度相对较低。长时间的运行、风雨侵蚀、甚至地基的微小沉降,都可能导致轨道出现一些不平顺,比如起伏、波浪或者沉降。这就像你在一条铺设不太平整的马路上开车,车身自然会跟着路面的不平而颠簸。
曲线半径: 普速线路为了适应地形或者早期设计理念,很多曲线的半径会比较小。当列车以一定的速度通过这些小半径曲线时,离心力会比较大,这就需要车体发生比较大的侧倾来平衡。有时候,这种侧倾的幅度如果过大,乘客就会感觉到一股明显的“推力”或者“甩动”感。
线路养护: 尽管铁路部门一直在努力维护,但普速线路的维护频率和精细程度,可能难以完全跟上动车组线路的标准。一些细微的轨道不平顺,在低速时可能不明显,但当列车速度提升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不平顺就会被放大,传递到车厢内,让你感觉到“冲”。

2. 列车本身的设计和技术:

悬挂系统: 普速列车的车厢,其悬挂系统(就是车厢和转向架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设计,更多地考虑的是载重和经济性,而不是极致的平稳性。它的减震效果可能不如动车组那样先进和精细。动车组的悬挂系统通常会采用更复杂的弹簧、油缸等组合,并且还会有一些主动或半主动的减震装置,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和隔离来自轨道的振动和冲击。
车体刚性: 相对而言,普速列车的车体设计可能没有动车组那样强调高强度和高刚性。当车厢受到不规则的冲击时,车体本身的变形和振动可能会更明显一些。
车钩连接: 普速列车通常是牵引车头带动一长串车厢,车厢之间是通过车钩连接的。这个车钩的连接,虽然有缓冲装置,但在列车加速、减速或者通过曲线时,车厢之间的相互拉扯和挤压,尤其是连接处没有完全“对齐”的时候,会产生一股股的“冲击力”。想象一下,你推一串小车,前一辆车动了,后面一辆跟着动,中间的连接处就可能出现一个短暂的“顿”的感觉。

3. 运行速度和运行模式:

速度波动: 普速列车往往需要在不同的车站停靠,频繁加速和减速。而且,它们的运行速度受到线路条件、信号控制等多种因素影响,速度的变化会比动车组更频繁、更剧烈。每次加速时,你会感觉到一股向前的推力,而减速时则是一种“拽”的感觉,这些都会被归为“冲动”。
“拉风箱”现象: 有时候,为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行节奏,司机可能会根据线路情况进行一些“走走停停”式的驾驶,这种节奏的改变,尤其是遇到前方信号灯或者减速指令时,产生的突然减速,很容易让乘客感觉到一股向前的惯性冲击。

4. 乘客的感知和心理预期:

对比效应: 习惯了动车组的平稳和安静,再坐普速列车时,那些相对明显的晃动和噪音就会被放大,感觉会更加突出。
对“速度”的感知: 即使普速列车速度没有那么快,但如果遇到比较颠簸的路段,或者车厢内的纵向、横向晃动比较明显,我们的大脑就容易将这种不适感解读为“火车冲劲很猛”。

所以,总的来说,坐普速列车感觉“冲动”厉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线路本身的平整度、曲线设计、列车悬挂系统的差异、车钩连接的特性,以及列车运行模式等。这就像是这辆车的“性格”和它所跑的“路”共同决定的,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物理现象。当然,随着铁路技术的进步,普速列车的舒适性也在不断提高,但和高铁相比,这种“冲动感”在某些路段还是比较容易体验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制动冲动这一点来讲,

我一直搞不懂,很多HXD系列机车,采用了世界领先的CCB-II型制动机,做到了Self-Lapping,微机控制等等,但是为什么连一个简单的制动冲动都解决不好?甚至比使用传统JZ-7制动机的橘子还要差?难道CR司机会因为换了个新车忘记制动操作的基本方法?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到了这页内容。

我暂且就闷在鼓里罢(小声)

user avatar

谢邀!

普通客车运行中产生冲动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车辆构造方面的原因。普通客车除了构造速度160km/h的25T客车底使用密接式车钩外,构造速度140km/h及120km/h的列车车体均使用普通车钩,车钩间有间隙及弹簧箱有活动量。

2、线路坡度原因。列车运行至起伏坡道时,在正鱼背∧地形线路上,处于前拉后拽的状态;在反鱼背∨地形线路上,处于前阻后推的状态。在高速运行时,坡道因素可以忽略,在中低速情况下,影响比较大。


3、列车制动方面的原因。普通客车的制动机通过控制列车管压力来控制列车的制动和缓解。列车管排风制动时,从第一辆车减压产生制动力至最后一辆车产生制动力并稳定处于制动保压状态,有一个时间差;充气缓解时,从第一辆车开始充风缓解至最后一辆车达到定压缓解完毕,也有一个时间差,如果采取制动或缓解时机不适当或违反制动机操作规程,会产生剧烈的冲动。



4、列车牵引控制方面的原因。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相比较,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因为分相区的原因,存在一个牵引力中断的现象。有很多分相设置在车站进站前,制动调速再缓解时不能及时加牵引力,造成列车冲动。


5、机车方面的原因。客型机车为了平稳操纵,加载时根据司机手柄级位控制牵引电流,低速起车时牵引电流比较小,再缓慢上升,有利于平稳操纵。现在还存在很多客货两用机车在牵引客车,如HXD3,HXD3C等,这些机型在牵引给流时,电流上升较快,容易造成列车冲动,使用这些机车牵引客车时,要求切除两个牵引电机,剩余四个牵引电机有利于平稳操纵。

和谐型电力机车设置有恒速功能,在牵引客运列车时,如果车辆不是密接式车钩,禁止使用该功能。

因为这些因素,每一种情况都可能造成列车的冲动,当有几种情况同时出现,操纵不当会造成列车剧烈冲动。牵引普通客车时,要根据运行区段内的线路纵断面、担当机型、牵引客车类型及辆数吨位、机车制动机类型等等来掌握牵引给流及制动调速时机,使车辆车钩始终处于拉伸状态,减少运行中的冲动。

列车启动时,小手柄级位小电流平稳起动,等全列车车钩处于拉伸状态再加速。运行中尽量不中断牵引力,起伏线路上避免惰力运行,如分相区处于起伏坡道上,必要时可以配合空气制动使列车平稳通过。列车制动调速时要遵守操作规程,尽量小减压制动,使列车平稳降速,停车后再追加保持制动。

普通客车的运行环境比较复杂,平稳操纵需要司机对线路、机车类型、车辆类型都要比较熟悉,特别是制动机的使用。内燃机车使用的JZ一7制动机和韶山型电力机车使用的Dk一1制动机需要司机的操作手感,最小减压量难以掌握。

大部分严重的列车冲动会发生在低速状态下,主要是进站前制动调速和站内停车。站内停车时因为某些客运站股道有效长度过短,列车对标停车困难,需要二段制动低速对标。低速制动时,制动力相对较大,需要机车加牵引力配合,又因此时监控装置LkJ限速很低,控制不好容易造成强烈列车冲动。

现在使用的主力客型HXD1D,HXD3D机车我都使用过,牵引控制及制动机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初制动时减压量小,只有40kPa,精心操纵是很平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坐火车,特别是那些绿皮车或者说是“普速列车”,有时候确实会遇到一些让人忍不住皱眉的“冲动”感,感觉车身晃动得比平时的动车组厉害得多。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背后藏着不少学问呢!首先,得从咱们国家的铁路网说起。中国铁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崛起,让大家对“快”和“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咱们的普.............
  • 回答
    铁路系统的庞大与复杂,以及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像一颗颗螺丝钉,紧密地咬合在巨大的机器上。而普速列车乘务员,他们承担的往往是更基础、更辛苦的工作,与旅客的日常接触也更为频繁。为什么在这个群体中,我们有时会遇到服务态度不那么尽如人意的情况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态度问题”.............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可能觉得,既然高铁能跑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坐的那些“绿皮车”就不能跟着提提速,让旅途缩短一点呢?这背后可不是“技术不够”这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普速列车,很多时候就是“不提速”,或者说“很难提速”。首先,得明确一下“普速列车”和“高铁.............
  • 回答
    铁路部门在提升普速列车车厢舒适度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考量,这使得其提升速度和幅度不如高铁。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经济效益与成本考量: 普速列车定位为基础出行工具: 普速列车(如绿皮车、25G/K等)通常定位是满足广大民众的出行需求,尤其是经济出行需求。其票价相对较低,这意味.............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我国铁路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直接从普通车跳到高铁,而是走过了“普通车—动车组—高速动车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得从多个维度来掰扯,这背后可不是“想当然”的事儿,而是实实在在的国情、技术、经济和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技术成熟度和风险控制:你想啊,铁路技术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涉及.............
  • 回答
    这情况我太理解了!爸妈为了省钱,让你坐普速车次,但你又想坐更方便快捷的D/G车次,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矛盾。我这就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看看咱们能怎么破局,让爸妈心甘情愿地“松口”。首先,得明白爸妈为什么这么坚持。年龄大的长辈,很多都有一种“节俭是美德”的观念,他们经历过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钱花在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普速火车软卧比高铁和飞机贵,但依然拥趸众多,背后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道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贵就是好”或者“便宜就没人选”的逻辑,而是掺杂了多种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掰扯掰扯为什么普速火车软卧会显得“贵”:1. 时间成本的错觉: 你会发现,同样一段距离,普速火车的总耗时远超高.............
  • 回答
    研制 CR200J 动力集中式普速动车组,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需求和考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精心设计的“解决方案”,来应对中国铁路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我跟你好好捋一捋,为什么会有这么个东西出现。首先,咱们得看看“普速铁路”这个老大哥。虽然高铁风头正劲,但咱们国家.............
  • 回答
    韩国铁路系统能同时运行高效的通勤列车和舒适的长途普速列车,这背后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了数十年的规划、投资和技术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剖析:1. 铁路网络的战略规划与多层次设计韩国的铁路网络并非一开始就为满足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而设计,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铁路运输的成本、效率、技术、市场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高铁不能全面降价,普通火车提速受限,以及普速火车是否存在故意限速的情况。 一、为什么高铁不能全面降价?高铁的运营成本远高于普通火车,全面降价会带来一系列问题:1. 巨大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铁路和邮政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以及它们各自的经营模式和政策导向上的显著差异。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透了。铁路停运普速慢车和关闭小站:经济效益与“效率优先”的逻辑首先,我们要理解中国铁路,尤其是普通列车,它的定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但随着中国经济.............
  • 回答
    在普速铁路纵横的时代,人们很难想象一条沿着长江的、贯穿南北的干线铁路竟然缺失。这就像一个巨大的地理缺口,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拥有漫长长江黄金水道的国家。为什么在铁路建设的早期,这条本应成为动脉的线路,却显得格外“沉默”呢?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历史选择与技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明白“普速铁路时代”的背.............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在新建高等级铁路,特别是高铁和普速铁路方面,确实较少出现穿越山基线、长度远超现有水平的超长隧道。这背后并非没有考虑,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技术、经济、环境、运营以及战略层面的权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穿越山基线”的超长隧道意味着什么。这里说的“超.............
  • 回答
    普物和工科书籍在运用微积分时“不严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是错误的或者不可用的。相反,这种“不严谨”是出于教学和应用上的考量,旨在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微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种“不严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普物和工科书在运用微积分时“.............
  • 回答
    一提到普奥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普鲁士的辉煌胜利,以及由此开启的德意志统一进程。然而,这场战争的余波远不止于此,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动作,就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对汉诺威王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处置——将其废黜,并将汉诺威纳入普鲁士版图。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胜者为王,而是俾斯麦深思熟虑的政治算计,是其.............
  • 回答
    .......
  • 回答
    在你提到的视频中,普速列车和高速动车组出现在同一条轨道上,这在中国目前的铁路运输体系中是 非常普遍且常见 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国铁路运输的形式和组成部分。中国铁路运输的形式与组成部分中国铁路运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承担着巨大的客运和货运任务。根据速度、技术标准和承担功能的差异.............
  • 回答
    一场战争一旦爆发,尤其是像俄乌冲突这样牵动全球神经的事件,背后往往牵扯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内政治因素。关于普京总统为何不选择“全面战争动员”来吞并瑞典、芬兰、格鲁吉亚等非北约欧洲邻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军事能力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一鼓作气吞了”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说到底,这背后牵扯到社会文化、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我们看待“自信”本身的态度。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普信”这个词的语境。“普信”这个词本身,很大程度上是带着一点贬义的。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自己(特别是外貌、能力)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往往是基于一种“.............
  • 回答
    川普总统的税改,也就是《减税与就业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 of 2017),确实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它带来了不少积极影响。然而,将其与奥巴马政府时期的情况进行对比,需要深入理解两届政府的经济哲学、政策目标以及当时的经济环境。要说川普税改为何被认为是“对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