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是1961年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革的经历很特殊:修、毁并举,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类似个案。
1.1966年,中央拨款100万维修中山陵,同年文革开始,中山陵被红卫兵强制要求“破四旧”,两者交叉进行。
2.“破四旧”:碑亭的国民党党徽被钻掉,灵堂上的中华民国国旗也被钻掉,“博爱”牌坊“博爱”手书雕刻被破坏、正门《谒陵须知》铜牌被破坏。
3.维修:墓道路面整修、“博爱”牌坊和碑亭琉璃瓦维修更新、陵门门转子轱辘铜片更换、花岗岩石缝弥补,墓室安装人工照明,新修厕所一个。
3.“破四旧”期间毁坏的部分在文革结束之后陆续被修复,《谒陵须知》似乎是被今天的《参观须知》代替了。
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筹备委员会”,拨款100万元全面维修中山陵。维修工程替换了所有损坏的琉璃瓦,全面翻修了墓道,整修了陵门。
但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博爱坊匾额上的“博爱”两字和墓碑上的国民党党徽被红卫兵认为是“四旧”,被迫錾掉,祭堂和墓室屋顶用彩色马赛克镶嵌的中华民国国旗图案也被凿除,改用水泥粉刷。
祭堂北墙上的蒋介石手书《总理遗训》、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谭延闿手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被磨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奉安50周年时国家文物局拨款整修中山陵,陵园管理处维修了下水道,全面整修了台阶,并处理了渗水的建筑缝隙。1981年6月至9月,为准备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中山陵管委会开始着手修复在文革中受到破坏的部分。恢复了“博爱”匾额石刻,修复了祭堂和墓室的国民党党徽与中华民国国旗图案,并对刻字重新贴金。墓碑上的国民党党徽原为阳刻,恢复时只能改为阴刻。1986年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时,中山陵再次维修,处理了灵堂屋面漏水、围墙开裂等问题,并进行了琉璃瓦的更换、铜椽除锈、陵门铜制门窗修复等工作,1987年完成。2009年,中山陵园对中山陵主体建筑、附属纪念建筑等进行大修,更换了全部蓝色琉璃瓦。2011年6月,中山陵进行短期保养,对祭堂坐像底座上的浮雕进行了修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