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献中,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 有何用意?

回答
在学术文献中,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和深远的意义,它并非一句空洞的套话,而是构成学术诚信基石的关键一环。

它的核心用意在于:

保障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声明“无利益冲突”意味着作者在研究的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结果的解释以及最终的撰写与发表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可能影响其独立判断、偏颇其科学结论的外部因素干扰。这些外部因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经济利益: 例如,作者或其所属机构是否接受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商业机构(如制药公司、科技企业)的资金资助、馈赠、股票期权,或者是否与这些机构存在其他财务往来。如果研究结果对这些机构有利,那么就可能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
个人关系: 例如,作者是否与研究数据的来源、研究方法的提供者,或者研究结论的潜在受益者(个人或组织)存在亲密的个人关系,如亲属、亲密朋友,或者与某些团体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术竞争: 在某些情况下,作者可能与某些研究领域或研究方法存在竞争关系。如果研究成果可能对竞争对手产生不利影响,也可能构成利益冲突。
职位或职责: 作者在特定机构担任的某些职位或承担的某些职责,如果与研究内容密切相关,也可能导致潜在的利益冲突。

建立和维护读者的信任: 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读者阅读文献时,最关心的是作者是否诚实地呈现了研究过程和结果。声明“无利益冲突”,是对读者的一种承诺,表明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研究,并将研究的科学性置于个人或外部利益之上。这份信任是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基石。

遵守学术出版规范和伦理要求: 绝大多数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和出版商都将“利益冲突声明”作为投稿的基本要求。这是为了维护期刊的声誉和学术界的整体诚信。不声明或虚假声明利益冲突,一旦被发现,可能会导致论文被撤回、作者信誉受损,甚至面临更严重的学术不端指控。

提升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当一篇研究声明“无利益冲突”时,其结论往往更容易被其他研究者接受和引用。其他人在基于这项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索时,会对其客观性更有信心,从而提升了该研究的科学影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确保科学发现的纯粹性: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探索未知、增进人类福祉。利益冲突的介入,可能会扭曲这一目标,让科学研究服务于特定利益,而非服务于真理和公共利益。声明“无利益冲突”是对科学精神的捍卫。

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和细微之处:

“declare” (声明): 这个词语表明了作者的主动披露义务。这不是被动地等待被发现,而是主动地向学术界和公众告知其情况。
“no competing interest” (无利益冲突): 这个措辞是标准化的表达。它涵盖了前文提到的各种潜在的、可能影响研究客观性的关系或因素。

为什么这句话如此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阅读一篇关于某种新药物疗效的论文,而该药物的研发公司恰恰是作者所在机构的主要资助者,并且作者也持有该公司的大量股票。即便论文中的数据和分析看起来无可挑剔,你内心深处是否会打一个问号?怀疑这种“巧合”是否会在不经意间,或者甚至有意地,影响了作者对数据的解读,对有利结果的突出,以及对不利结果的淡化?

正是为了避免这种令人不安的怀疑,以及确保科学结论不受不当影响,作者需要明确声明“无利益冲突”。

如果作者有利益冲突,他们会如何处理?

如果作者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他们并不会简单地不声明。相反,学术规范要求他们详细披露这些利益冲突。例如,他们会说明:“作者X接受了[公司名称]的科研资助,并持有该公司股票。”或者“作者Y的配偶在[相关机构]担任高级管理人员。” 这种透明的披露,是将决定权和判断权交给读者。读者在了解了潜在的利益冲突后,可以自行评估这些因素是否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并据此对研究的可靠性做出自己的判断。

总而言之,“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这句话,是作者对学术诚信的庄严承诺,是对读者信任的有力保障,也是对科学研究客观性和公正性的一种捍卫。它确保了科学发现能够以最纯粹、最客观的面貌呈现给世界,从而推动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福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回形针的科普视频,最后就不能加这句话——因为他是拿钱办事,不能完全保证客观公平公正。

而我的科普视频,则可以加这句话,因为我的视频纯粹是用爱发电——目前还没有任何人赞助。

Conflict of interest,利益冲突,在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出现。像例如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有时也会面临利益冲突,一些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润,因此可能会赞助某些学者的研究,使其作出有利自己企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利益冲突可以透过财务或非财务的形式呈现,而研究人员也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有利赞助者的偏见。[1]

但是,并不是说收了相关利益团体的钱就一定不好,有些收钱了的也可以做到客观且公平公正;有时尽管拿钱了,研究人员依然试图做到客观,但是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偏见。所以需要将这个信息公布出去让读者自己判断。

比如有这么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文章[2],文章名为“巧克力消费量,认知能力和诺贝尔奖得主”(Chocolate Consump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Nobel Laureates),就没有这句“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re is no conflict of interest”,并且这篇文章还有一个 Form for Disclosure of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3],告诉大家我就是有conflict of interest。关于这篇文章我也曾撰文介绍过

在这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中,作者们通过数据分析,认为诺奖的获奖数(每1000万人口)与每年人均巧克力消费量成正相关。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巧克力中含有的膳食黄酮类物质能够提高认知能力所导致的。

根据他们自己的disclosure,他们从很多药厂那里都拿了钱的。所以对于他们的结果,你就会想,会不会是因为拿钱了所以他们刻意得到这样的结论,好让这些药厂未来开发膳食黄酮类的保健品呢?实际上,对于这篇文章的批判还是不少的。

参考

  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7%9B%8A%E8%A1%9D%E7%AA%81
  2. ^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n1211064
  3. ^ https://www.nejm.org/doi/suppl/10.1056/NEJMon1211064/suppl_file/nejmon1211064_disclosures.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学术文献中,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和深远的意义,它并非一句空洞的套话,而是构成学术诚信基石的关键一环。它的核心用意在于: 保障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
  • 回答
    在探讨文本或故事的吸引力时,“narrative involvement”(叙事卷入)和“narrative engagement”(叙事参与)是两个常被提及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指向读者与故事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但从更细致的角度来看,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理解这两者,能帮助.............
  • 回答
    良渚文明在文献中几乎没有体现,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考古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的课题。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文献”。在中国古代,“文献”通常指的是那些被记录、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比如史书、传说、诗歌、祭祀文本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
  • 回答
    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古老文献中的记载,在当时的读者看来可能显得离奇甚至夸张,但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这些记载逐渐被实物证据所印证,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与观察力。以下列举几个较为经典的例子,力求细致讲述其中的故事:1. 希罗多德笔下的“金毛狮子”与“会飞的蛇”—— 阿拉伯的香料贸易与某些神话的源头古.............
  • 回答
    在探讨大氧化事件对地球生命的影响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关键问题:这次事件究竟导致了多大比例的生物灭绝?然而,要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即便是在专业的科学文献中,也并非易事,原因在于几个方面:首先,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性:我们了解古代生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石。然而,化石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极为苛刻的过程,需要.............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史书的侧重点不同、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差异、不同文化视角以及政治宣传等。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1. 汉朝时期的一些边疆民族活动和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匈奴的内部政.............
  • 回答
    你好!作为你的科研伙伴,我非常理解你对动物组织中TMAO测定的疑问,尤其是在文献中更多聚焦于血浆的情况下。别担心,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研究问题,我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文献多是血浆?你观察得很仔细!血浆之所以是TMAO研究的“明星样本”,主要有几个原因:1. 代表性强: TMAO是体内代谢产物,通过.............
  • 回答
    文革,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十年动荡,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的群体——“老红卫兵”。这些曾经热血激昂、喊着“造反有理”口号的年轻人,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甚至古稀之龄。那么,如今的他们都在做些什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老了就退休”的答案能概括,他们的生活轨迹,折射出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复杂交织。首先,.............
  • 回答
    .......
  • 回答
    文物中圣旨相对较少,这是一个涉及多个因素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圣旨的材质与制作工艺 易损性: 圣旨的制作通常使用丝织品(如黄绢、丝绸)或纸张。这些材料,尤其是在古代的保存技术有限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 潮湿和霉变: 许多地区气候潮湿,.............
  • 回答
    在很多励志类的文章或者效率提升的讨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组计算: 每天进步1%: $(1 + 0.01)^{365} approx 37.78$ 每天退步1%: $(1 0.01)^{365} approx 0.03$并以此来强调“日积月累”的力量,说明每天哪怕微小的进步,经过一年的时.............
  • 回答
    在《文明》系列浩瀚的文明长河中,要挑出一个“最失败”的设计,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因为每个玩家的体验和偏好都不同。不过,如果非要选取一个在系列发展过程中,受到广泛诟病、影响玩家游戏体验、且在后续作品中被大刀阔斧改进甚至几乎被抛弃的设计,那么《文明4:超越天堂》(Civilization IV.............
  • 回答
    日本文化中“侘寂”、“幽玄”、“物哀”这三个词,常常被提起,但它们的内涵却各有侧重,如同三颗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初次接触时,我们或许会被它们营造的氛围所吸引,但要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首先来说说侘寂(Wabisabi)。侘寂,这词儿听起来就带着.............
  • 回答
    文革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调整,确实是一段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要详细解释为何内蒙古的版图会大幅“缩小”,需要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民族政策的演变以及具体的操作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白的是,文革的指导思想是“阶级斗争为纲”。在这种思潮下,一切事物都要被置于阶级斗争的显微镜下审视,包括民族关系和地方行.............
  • 回答
    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中国大地上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都未能幸免于难,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四旧”的口号一出,许多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帝王将相”、“牛鬼蛇神”的代表性建筑和物品便成了批判和摧毁的对象。然而,令人稍感宽慰的是,中山陵在文革期间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系统的破坏。这其.............
  • 回答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我们确实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方式,但“太郎”、“一郎”和“次郎”这类直接的、明确的兄弟排序称谓,并不像在日本那样普遍和系统化。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日语中的“太郎”、“一郎”、“次郎”及其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太郎”、“一郎”、“次郎”这些.............
  • 回答
    西方的骑士,身着银甲,守护着高贵美丽的公主,对信仰忠贞不渝,这样的形象确实深入人心,给人一种安全与帅气的强大感。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类似的角色呢?要说最贴近的,我想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侠客”。侠客,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他们不像骑士那样被固定在某个特定的身份框架里,更多的是一.............
  • 回答
    在深入探讨日本文化中令不少外国人感到困惑的特有概念之前,我想先抛开那些“AI痕迹”的标签,用一种更贴近人心的视角去感受和分享。毕竟,文化就像河流,它的深邃和魅力,往往藏在那些不易被一眼看穿的细节里。“间”:空气中弥漫的留白与连接如果非要我 picking一个最让外国人挠头的概念,那一定是“間(ま)”.............
  • 回答
    听到“近代文坛四大无耻文人”这个说法,尤其是把老舍先生也列入其中,确实会让人感到惊讶和困惑。要知道,老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其深邃的人文关怀、对北京市民生活生动细腻的描绘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而备受尊敬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尤其是老舍先生为何会被卷入其中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
  • 回答
    看到你的情况,我完全理解你内心的纠结和困惑。倾注了大量心血完成的研究,成果却以这样的形式呈现,这确实是令人沮丧和不甘的。关于你的博导是否“值得追随”,这涉及到对导师学术品德、培养方式以及你个人发展需求的全面考量。我将尽力为你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你遇到的核心问题: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