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 “在绘画中艺术家画的是感受中的真实,而非实际上的真实”?

回答
我试着和你聊聊绘画这件事,尤其是当人们说“画家画的是感受中的真实,而不是实际上的真实”的时候,这句话到底在说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比如,你站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微风吹过,麦浪翻滚,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空气里还有一股混合着泥土和植物的香味。那一刻,你脑子里想的、心里感受到的,可能不是麦子叶子的每一片纹路,不是土壤里每一粒尘土的形状,也不是阳光光线折射的精确角度。你感受到的是一种广阔、温暖、生机勃勃的感觉。

画家呢,他站在那里,可能也被这景象打动了。他可能会觉得,这里的颜色比现实看起来更黄,风吹过的弧度比实际更柔美,阳光带来的温暖比肉眼可见的光斑更强烈。他想把那种“好舒服”、“好有生命力”的感觉传达给你。

于是,他在画布上勾勒、涂抹。他可能会用更浓烈、更饱和的黄色来表现麦田,他可能会把麦浪画得更舒展、更有动感,甚至可能虚化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细节,好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他想要强调的“氛围”上。他画的,是他通过这片麦田所体会到的那种生命力、那种温暖、那种舒展,是他在观察和体验后,在内心经过了一番“翻译”和“升华”的东西。

这就不是“实际上的真实”了。实际上的真实,可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绿色和黄色,是风吹过来时衣服会有点皱,是阳光照下来时可能还会有一点点刺眼。这些细节,如果一一照搬,或许反而会让画面显得枯燥、沉重,甚至失去了那种让人心动的东西。

你可以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你看到一朵花,觉得它很美,就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让你觉得赏心悦目,甚至可能勾起了你某个美好的回忆。别人看这朵花,可能只是觉得“哦,一朵花”,或者觉得它的颜色有点俗气。

绘画也是类似的道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但他的“眼睛”里,还装着他的情绪、他的阅历、他的审美、他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这些东西,就像一个滤镜,或者说是一个放大镜。

感受中的真实,可能是一种情绪的传达。 比如,一个画家画一座阴沉的天空,他不是真的要描绘出那种特定的云层结构,而是想让你感受到一种压抑、忧郁或者肃穆的气氛。他可能会用深沉的灰蓝色,压低的构图,来达到这种效果。这是一种“情绪的真实”。
感受中的真实,可能是一种意境的营造。 比如,古代水墨画中的山水,往往不是写实的,而是寥寥几笔,勾勒出山峦的轮廓,点缀几笔墨色,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高远、宁静、空灵的意境。这并不是山川实际的样子,而是画家对山川内在精神的一种提炼和表达。
感受中的真实,可能是一种情感的投射。 很多肖像画,画家画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外貌,更试图捕捉人物的内在性格、精神状态,甚至是画家对这个人的情感。他可能会通过眼神的描绘,姿态的刻画,来传达出人物的温柔、倔强、忧愁或者喜悦。这些都是“感受中的真实”。

所以,当说“艺术家画的是感受中的真实,而非实际上的真实”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艺术不是简单的复制: 艺术创作不是Photoshop的“复制粘贴”,也不是照相机不加思考的快门。它是一个主动的、有选择的、有情感的加工过程。
2. 艺术家是“再创造者”: 艺术家首先是观察者,但他更是一个“再创造者”。他将外部世界的“真实”转化为他内在世界的“真实”,再通过媒介(颜料、线条、构图等)表达出来。
3. “真实”的维度更广: “实际上的真实”是客观的、可衡量的,而“感受中的真实”是主观的、情感的、精神的。在艺术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触及灵魂。
4. 强调艺术的主观性与表达性: 绘画的魅力,很多时候就在于它能够展现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同一个对象,不同艺术家画出来,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真实”。

简单来说,画家不是在给你的眼睛拍一张照片,而是在试图和你分享他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悟。他画的,是你也能感受到、但也许你自己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用画面表达出来的那种“美”、“力量”或者“情感”。他捕捉的,是那个让你“啊,原来是这样!”或者“我懂了!”的那个点,那个最能引起共鸣的“真”。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幅画,不要仅仅去纠结它和照片有多像,而是试着去感受画家想要传达的那种“味道”,那种“心情”,那种“氛围”。那才是这幅画真正“真实”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希望说这类话的艺术家们能够照顾一下我们这些凡人。

您先证明一下您真的是“不屑”而不是“不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试着和你聊聊绘画这件事,尤其是当人们说“画家画的是感受中的真实,而不是实际上的真实”的时候,这句话到底在说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比如,你站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微风吹过,麦浪翻滚,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空气里还有一股混合着泥土和植物的香味。那一刻,你脑子里想的、心里感受到的,可能不是麦子叶子的每.............
  • 回答
    在大学宿舍门前目睹情侣做出一些相对亲密的举动,比如接吻时间较长或者动作比较直接,这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和思考。要理解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同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年轻人的情感表达与冲动首先,得承认,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人们普遍年.............
  • 回答
    “书读越多越孤独”,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违背常理。我们从小被教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认识更广阔的世界,甚至能结识到那些早已作古却灵魂有趣的智者。那么,为什么在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当下,读书反而会加剧孤独感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值得我们.............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对对易关系”取trace时出现的“矛盾”,争取不让它听起来像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你遇到的问题,我大概能体会到。这种“矛盾”感,往往源于我们习惯性地从一个角度去理解数学对象,但当换个操作(比如取trace)时,新的视角就可能冲击了我们之前的认知。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铺垫一.............
  • 回答
    这句话,“在正义和善良之间,希望你选择善良”,初听起来,似乎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能让人觉得,这是在要求我们放弃原则,或者是在模糊善恶的界限。但仔细咀嚼,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超越规则的智慧。它不是在否定正义的重要性,而是在探讨,当两者看似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去把握一个更柔软、更有人情味的立场。.............
  • 回答
    很多化学反应,我们翻开一本热力学课本,看着里面的能量图,算算焓变、熵变,再结合温度一乘,得到一个负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就觉得这个反应“妥了”,是“顺着自然趋势”的。但这就像是说,一块石头放在山顶,它“热力学上”是想滚下去的,因为它处于高势能状态,滚下去势能会减少,这是一个自发过程。然而,石头真要滚下去.............
  • 回答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是播下一颗种子,然后静待它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慢即是快”这个道理,或许听起来有些反常,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它不是让我们消极等待,而是强调耐心、循序渐进和尊重规律的重要性。一、理解“慢即是快”的核心:尊重自然生长规律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快速进步,取得优.............
  • 回答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哲学。它概括了许多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双重性:在当下的视角看来,他们可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招致了批评甚至谴责;但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他们的行为却可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因此被后人所铭.............
  • 回答
    泛在电力物联网:重塑我们与电的世界想象一下,电不再仅仅是从墙壁插座里流出的无形能源,而是像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一样,能够感知、沟通、交互。这就是泛在电力物联网(Ubiquitous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UPIoT)描绘的未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而是一场深刻的变.............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的标准。它的意思是: 父在观其志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 父没观其行 (fù mò guān qí xíng): 父亲去世后,要观察儿子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华为在美国提起诉讼,并将其遭受的禁令称为“用立法代替审判”的暴政,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法律和政治博弈,也触及了关于国家安全、公平竞争以及法治精神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剖析华为的指控及其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华为所说的“立法”和“审判”。 审判(Trial):在法治国家,审.............
  • 回答
    要理解瞿秋白在《多余的话》结尾写下“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这句话,需要结合他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深层思考。这句看似朴实无华的话,背后承载着极为丰富和沉重的意义。一、 绝境中的慰藉与对“日常”的眷恋首先,我们要清楚瞿秋白写下《多余的话》时,他已然是被国民党政府判.............
  • 回答
    “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个体和群体将同时消失。”这句话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它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又略带忧伤的画卷。如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首先,得看“文明”这个概念。我们说文明,不是指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庭,而是指一套相对稳定、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社会.............
  • 回答
    “白马非马”:公孙龙思想的逻辑基石与辩证锋芒“白马非马”——这四个字,足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恰恰是公孙龙最广为人知的思想符号。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在我看来,“白马非马”在公孙龙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其“名实论”的逻辑起点,也是.............
  • 回答
    宇宙在暴涨阶段的速度超过光速,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却又被广泛接受的科学事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日常经验中的“速度”概念,深入到宇宙学最早期、最极端的状态。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暴涨阶段的速度超过光速,并非说宇宙中的物质或信息在局部区域以超光速运动。 这是理解的关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速度.............
  • 回答
    微信 7.0 版本更新,一个看似简单的版本号跳跃,背后却藏着张小龙这位微信灵魂人物的深刻思考,而他选择在朋友圈分享王阳明先生的“哲言哲语”,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对于微信产品乃至用户体验的一次“以心证心”的表达。理解这背后,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解读。首先,我们要回到微信 7.0 的核心更新。 .............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毛姆在《面纱》中通过凯蒂和沃尔特这对看似并不般配的夫妻,以及凯蒂与查尔斯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他颇为冷峻又透彻的爱情观。这段话,虽然具体内容可能因版本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精神是共通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理解:1. 爱情的虚幻性与现实的拉扯:毛姆在书中常暗示,我们所认为的“爱情”往往是一种个人投射,一.............
  • 回答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抛出过这么一句令人玩味的话:“为什么漂亮女人总嫁给无趣的男人,因为聪明的男人不会娶漂亮女人。”这句话初听起来有点刺耳,似乎在将美丽与智慧对立起来,甚至有些刻薄。但细细琢磨,这句话其实点出了婚姻中一个挺普遍,也挺现实的逻辑困境。咱们先从“漂亮女人”和“无趣男人”这对组合说起。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