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亚(中日韩)历史上有哪些只于某个特定时期存在的社会群体、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或建筑服饰风格?

回答
东亚三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的社会群体、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建筑服饰风格如繁星般闪耀,其中不乏只在特定时期盛行,后又随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出或演变的独特印记。我们不妨深入探寻一番。

一、 中国:王朝兴衰下的短暂剪影

在中国广阔的历史画卷中,许多独特的社会群体和风俗习惯如同昙花一现,却也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风流”与“玄学热潮”: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动荡、士族兴衰的时期。在这乱世之中,涌现出了一批以嵇康、阮籍、王羲之等为代表的“名士”。他们厌弃官场的腐败与虚伪,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洒脱。他们的生活方式极其独特:服散(服食五石散,一种含有石钟乳、紫石英等成分的药物,认为有益于养生延年,但实则损耗身体)、裸形(不拘礼法,甚至衣不蔽体)、纵情声色, 甚至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这种生活方式是对当时主流儒家思想的一种叛逆和挑战,也是对乱世的一种逃避。玄学作为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有”、“无”、“名”、“实”等形而上问题,影响了士人的精神世界,也渗透到他们的言谈举止和艺术创作之中。这种追求清谈玄理、纵情山水的风尚,在隋唐统一后,随着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程朱理学的兴起,逐渐式微。

唐朝“胡风”盛行与唐三彩的辉煌:
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气度闻名于世,这使得来自西域的文化元素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独特的“胡风”。最显著的体现便是服饰和音乐舞蹈。胡服(圆领袍、翻领大袖、幞头等)在贵族和普通民众中都十分流行,甚至女性也乐于穿着胡服,骑马嬉戏。胡乐胡舞(如《霓裳羽衣曲》)更是风靡一时,充满了异域风情。长安城的繁华与国际化,也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使节和僧侣,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与之相伴的,是唐三彩艺术的巅峰。唐三彩以其绚丽的色彩(黄、绿、白、蓝、褐等)和写实的造型,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胡人乐伎、外国使节到骆驼、马匹,都栩栩如生。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国力由盛转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也逐渐降低,曾经盛行的胡风渐渐被更具本土化特色的汉文化所取代。唐三彩的制作技艺也因战乱和经济凋敝而逐渐失传,成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辉煌绝响。

明朝的“禁海”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的短暂辉煌:
明朝初期,尤其在洪武、永乐年间,中国曾开启过波澜壮阔的海外探索。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远洋航行,七次远达印度洋,最远抵达东非海岸。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强大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也促进了当时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然而,随着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政策的推行,尤其是嘉靖年间的“严禁商船出洋”,以及“片板不得下海”等严苛法令,这种开放性的海外交流戛然而止。官方支持的远洋航行也停止了,私人海外贸易也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政策性的转变,使得中国在海洋探索和对外贸易方面错失了与西方同时期进行地理大发现的机遇,也使得大规模的远洋贸易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结构在一段时间内未能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令人扼腕的时代遗憾。

二、 日本:变革浪潮中的瞬息万影

日本的历史同样充满了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独特印记。

奈良时代(710794年)的“遣唐使”与“仿唐文化”:
奈良时代是日本全盘学习中国唐朝文化的高峰期。当时的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前往唐朝,他们不仅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典籍、佛教经典、建筑风格,还将大量唐朝的文物、书籍带回日本。日本在此基础上,建造了模仿唐朝长安的都城——平城京(今奈良市),建成了东大寺等宏伟的佛教寺院,并形成了以汉字为基础的万叶假名,以及唐代风格的服饰、音乐和舞蹈。日本的律令制也是对唐朝律令的直接模仿。这种“汉风”浓厚的时期,深刻地塑造了日本的文化根基。然而,随着平安时代(7941185年)的到来,日本开始发展出更具本土特色的“国风文化”,例如假名文字的成熟和发展,以及《源氏物语》等本土文学的兴起,标志着对唐朝文化的直接模仿告一段落,进入了更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阶段。

镰仓时代(11851333年)的“武士阶级”与“禅宗文化”:
镰仓时代标志着日本政治权力从贵族向武士阶级的转移。武士作为掌握军事和政治实权的统治阶级,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武士们推崇“尚武精神”、“忠诚”、“名誉”,并发展出独特的武士道精神。他们的服饰(如直垂、大铠)和武器(如太刀、薙刀)也独具特色。同时,在这个时代,源自中国的禅宗在日本得到大力推广,并与武士阶级的精神需求高度契合。禅宗的“顿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等思想,以及由此衍生的茶道、花道、水墨画、枯山水庭园等艺术形式,都成为镰仓时代独特的文化符号。武士们通过参禅来锻炼心性,追求平静与超脱。随着室町幕府(13361573年)的建立,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继续巩固,但禅宗的普及范围也更广,并与其他文化元素融合得更深,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

江户时代(16031868年)的“锁国政策”与“浮世绘”艺术: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锁国政策(Sakoku),严格限制与外国的交往,仅允许与荷兰、中国在长崎进行有限的贸易。这种政策导致日本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几乎中断,但也促使了日本本土文化的独特发展。在艺术领域,浮世绘(Ukiyoe)作为一种新兴的版画艺术,以其描绘市井生活、歌舞伎演员、风景名胜等内容而风靡一时,成为江户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浮世绘艺术家如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以其生动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捕捉了当时日本庶民的日常生活和时代风貌。然而,随着1853年美国海军马修·佩里舰队的到来,日本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终结。随之而来的明治维新,日本开始了全方位的西化,浮世绘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虽然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但其时代背景和统治地位已不复存在,更多地被新的西方艺术形式所取代。

三、 韩国:王朝更迭中的文化印记

朝鲜半岛的韩国历史也涌现出许多只属于特定时期的独特印记。

朝鲜王朝(13921897年)的“士人阶层”与“两班制度”:
朝鲜王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建立了高度森严的两班制度(Yangban)。“两班”是指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和武官两个群体,他们垄断了官职和土地,拥有特权。士人(Seoin)是两班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国家的管理者和知识分子。士人阶层极其重视儒家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对学问、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极高的追求。他们的服饰以道袍(Dopo)为主,佩戴萨盖(Satgat,一种黑色的竹笠),显得儒雅而庄重。朝鲜王朝的社会结构、教育体系、道德观念,都深深地烙印着士人阶层的印记。然而,随着朝鲜王朝末期的社会动荡和日本殖民统治的开始,传统的两班制度和士人阶层逐渐走向瓦解,其影响力也随之衰退。

朝鲜王朝中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与短暂的开放:
在朝鲜王朝发展后期,面对内部的积弊和外部的挑战,出现了一股强调实践、关注民生、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学思潮(Silhak)。以丁若镛(Dasan)等为代表的实学家,批判了空谈性理的阳明学,提倡农学、工艺学、经济学等实用知识。他们主张改革政治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学思潮推动了朝鲜社会向前发展。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保守势力,实学思潮的真正影响并未能完全发挥,其积极的改革主张也未能得到持续的实践。随着19世纪后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尝试以及随后的日本殖民统治,实学思潮的时代背景也宣告结束。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9101945年)的“强制同化政策”与短暂的抵抗文化: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给韩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痛苦。为了巩固统治,日本推行了残酷的强制同化政策(Tonghwa policy),试图抹杀朝鲜民族的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在这种高压统治下,许多传统的朝鲜民族服饰(如韩服,Hanbok,虽然在家庭中仍然穿着,但在公开场合受到限制)、语言和文化习俗被禁止或限制。然而,正是在这种压迫之下,韩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反而被激发,涌现出大量的抵抗文化。许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以隐晦的方式创作,通过文学、音乐和艺术来表达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抗争。例如,一些歌曲以委婉的方式歌颂祖国,一些文学作品通过历史故事来寄托民族情感。这种在压迫中诞生的、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抵抗文化,是日本殖民统治这一特定时期独有的悲壮印记,随着日本的战败和朝鲜半岛的解放而结束。

总而言之,东亚三国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都曾涌现出只属于特定时期的社会群体、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或建筑服饰风格。这些独特的印记,如同历史的脉络,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是理解这些国家深厚文化底蕴的关键所在。它们或因时代的机遇而兴盛,或因历史的变迁而式微,共同构成了东亚文明丰富多彩的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宗亲和宗人府。

宗亲当然是很长了,打有皇帝的年头,宗亲就有了。顾名思义,宗亲,就是皇帝亲戚嘛,大舅二舅,二大爷二大妈,这都叫宗亲。比如相声里的硕二爷,就是道光皇帝的二大爷,出门系着一根黄金带,威风。

宗人府却很短,虽然明朝就有同名机构,但是到了清朝,才建立了真正的管辖皇室宗亲的宗人府。

宗令掌皇族属籍,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系金黄带。旁支曰觉罗,系红带。革字者,系紫带。以时修辑玉牒,奠昭穆,序爵禄,宗室封爵十有二:曰和硕亲王,曰多罗郡王,曰多罗贝勒,曰固山贝子,曰奉恩镇国公,曰奉恩辅国公,曰不入八分镇国公,曰不入八分辅国公,曰镇国将军,曰辅国将军,曰奉国将军,曰奉恩将军。嫡子受封者二等:曰世子,曰长子。福晋、夫人之号,各视夫爵以为差。公主之等二:曰固伦公主,曰和硕公主。格格之等五:曰郡主,曰县主,曰郡君,曰县君,曰乡君。不入五等曰宗女。额驸品级,各视公主、格格等级以为差。丽派别,申教诫,议赏罚,承陵庙祀事。宗正、宗人佐之。府丞掌校汉文册籍。左、右二司分掌左、右翼宗室、觉罗谱牒,序录子女嫡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谥;并覈承袭次序,秩俸等差,及养给优恤诸事。堂主事掌清文奏稿。

当然,后来民国了,共和了,没有皇帝了,自然也就没有皇帝的二大爷了,都是公民了嘛。

这宗亲和宗人府,也就扫进历史垃圾桶了。

user avatar

韩国新罗时期的鸭型器物 是新罗的一种宗教象征物

假装此处有图

user avatar

回归我的本职讲一讲南北朝时期的宗教贼军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儒家大族争相玄学化;现在讲究清静无为的道教出了孙·巴格达迪·恩这种反人类魔头;后世十八棍僧救唐王、追求来世福报的佛教自不能免俗,也在北朝冒出了宗教寇乱——此即是法庆主倡的“大乘贼”。

所谓法庆的 “大乘教 ”作乱 ,始发于北魏冀州,历 时三个月便被镇压:

(延昌四年 )六月,沙门法庆聚众反于冀州,杀阜城令,自称大乘……(九月 )甲寅,征北元遥破斩法庆及渠帅百馀人,传首京师。

一般而言,“大乘 ”是佛教术语,乃梵文的意 译。“大 ”相对“小 ”而言,“乘 ”则是运载工具 。声称根据这一部派的教义,便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渡至彼岸,成就佛果;并且远胜于此前的“小乘 ”(佛教 的原始部派 )。大乘佛教是在公元一 、二世纪间,由佛教大众部的一些支派在印度发展而成,嗣后又逐渐形成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三大系。这本是在中国、朝鲜半岛、 日本、越南等地广为流传的一个佛教派别,但是,法庆借用此名而创的“大乘教 ”,则除了频繁出现的佛教术语外,与真正的佛教几乎毫无相同之处 。

《魏书·元遥传》云:

时冀州沙门法庆既为祅幻,遂说勃海人李归伯,归伯合家从之,招率乡人,推法庆为主 。法庆 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 ”。杀一人者为一住菩萨,杀十人者为十住菩萨。又合狂药,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知识,唯以杀害为事。于是聚众杀阜城令,破勃海郡,杀害吏人。刺史萧宝夤遣兼长史崔伯驎讨之,败于煮枣城,伯驎战没。凶众遂盛,所在屠灭寺舍,斩戮僧尼, 焚烧经像,云新佛出世,除去旧魔诏以遥为使持节、都督北征诸军事,帅步骑十万以讨之。法庆相率攻遥,遥并击破之。遥遣辅国将军张虬等率骑追掩,讨破,擒法庆并其妻尼惠晖等,斩之,传首京师。后擒归伯,戮于都市。

由此可知,此法庆类孙恩,不守佛门戒律,竟然热爱杀生。另外要注意,佛教徒在当时并不忌讳娶妻生子,所谓“六戒”实际上是在唐代才最终成熟。且其所传之教,务在残杀当时佛门,与后世佛系叛军截然相异,更加显露出与孙恩之乱的类似性。

唐长孺先生曾追溯法庆之信仰至道家 “害亲求道”说:道教经典《消冰经》载,老子要尹喜杀父母后始能学道;《造立天地记》载,老子打杀胡王之子及大量国民后,才使之降服而学道。这即是法庆“杀人得道 ”信仰的滥觞。

《消冰经》与 《造立天地记》,并为佛教流行后道教徒所伪造,当时道流于佛家教义本多谬解。大乘教以妖妄之说附会佛经,正与此气味相投。其饮人狂药, 使父子兄弟相杀害,殆即取尹喜害亲求道之说;而广行屠戮,则又与老子打杀国王七子及国人一分之类耳。

法庆作乱之初,部众为数不少:

封隆之,字祖裔……初,延昌中,道人法庆作乱冀方,自号 ‘大乘 ’,众五万馀,遣大都督元遥 及隆之擒获法庆,赐爵武城子 。

正是因为法庆部属众多,才在一开始打得萧宝夤束手无策,引来元遥的中央军。而北魏政府面对如此庞大的贼乱,镇压的力度也是异常酷烈,所杀戮的大乘教徒众,亦竟达数万:

(张彝之子 )始均,字子衡,端洁好学,才干有美于父……初,大乘贼起于冀、瀛之间,遣都督元遥讨平之,多所杀戮,积尸数万。始均以郎中为行台,忿军士以首级为功,令检集人首数千,一时焚爇,至于灰烬,用息侥幸,见者莫不伤心。及始均之死也,始末在烟炭之间,有焦烂之痛,论者或亦推咎焉。

虽然按照此处描述,魏军似乎全歼法庆部众。但我们知道魏收编《魏书》特色就是脏乱差,所有在另外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北魏政府恩威并施的一面:

(高允之孙)绰,字僧裕……延昌初,迁尚书右,参议 《壬子历》……其年秋,大乘贼起于冀州,都督元遥率众讨之,诏绰兼散骑常侍,持节,以白虎幡军前招慰。绰信著州里,降者相寻。

不管怎样,元遥大军讨平冀州之后,大乘贼好像就该平息了。但实际上,由于大乘贼作为一个宗教贼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又在当时牵涉甚广——从乡村妇孺到李伯归这种士家都倾力参与,所以最终演变成了迁延数年的多发性寇乱

谷楷,昌黎人, 濮阳公浑曾孙。稍迁奉车都尉。时沙门法庆反于冀州,虽大军讨破,而妖帅尚未枭除。诏楷诣冀州追捕,皆擒获之。

在此,谷楷所擒获的“妖帅”,并不是指法庆,而当指大乘乱党的诸小头目,因为法庆是被元遥麾 下的张虬所擒获 的 (见上引 《魏 书元遥传 》 )。所以,与谷楷交战者,应是法庆、李归伯等渠帅被捕后的大乘馀党。

法庆伏法一年半后:

(熙平)二年正月,大乘馀贼复相聚结,攻瀛州。刺史宇文福讨平之。

《资治通鉴》也有记载:

春正月……魏大乘馀贼复相聚,突入瀛州,刺史宇文福之子,员外散骑侍郎延帅奴客拒之。贼烧斋,延突火抱福出外,肌发皆焦,勒众苦战,贼遂散走,追讨,平之 。

宇文福本传记载如下:

宇文福,河南洛阳人。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世为拥部大人……熙平初,除镇北将军、瀛州刺史…… (其次子)延,字庆寿,体貌魁岸,眉目疏朗。永平中,释褐奉朝请,直后 、员外散骑常侍。以父老,诏听随侍在瀛州。 属大乘妖党突入州城,延率奴客战,死者数人,身被重创,贼乃小退,而纵火烧斋阁。福时在内,延突火而入,抱福出外,支体灼烂,发尽为烬。于是勒众与贼苦战,贼乃散走 。

由此可见,在法庆被擒获之后的一 、二年内,大乘教徒不仅未被完全镇压,并且还有较大规模的武装活动。而其活动范围则至少涉及冀州、瀛州诸地,对于政权 、社会的影响可谓不小 。

然而,后世奉道教之名行孙恩之事者有之,奉大乘之名行法庆之事者则无法庆及其所代表的大乘贼可谓是只在北魏存在的社会群体矣。(强行扣题)

萧衍对此表示:霍霍索虏棒棒哒(ฅ>ω<*ฅ)

【奉狗大乘】

user avatar

东亚三国在古代封建社会都存在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不可接触者”——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一部分是扩张战争中敌方的俘虏;还有一部分是被划入贱籍。他们位于社会最底层,不能从事正当的行业,被强制安排在特定的区域居住,只能穿着特定的服饰,而且世代都是“贱民”,除非运气好,碰上什么起义,或是统治者大发慈悲,豁免“贱籍”,否则永远无法翻身。

中国

中国的类似族群有分布在福建两广一带的疍民、浙江一带的惰民、“船上九姓”、陕西的乐籍、北京的乐户、安徽的世仆等。

惰民相传是宋元时代罪人的后代,男性捕蛙卖汤,女的做媒婆、卖珠,兼带性服务。

“船上九姓”相传是元末明初,一些元军和陈友谅的部下投降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将他们划为贱民,不得登岸,只能在新安江上活动。

陕西的乐籍是明朝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妻女、家室被永乐帝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

安徽的世仆则是别人的奴隶,只要别人稍微看你不顺眼,人人都能殴打,不用背负法律责任。

岭南的“疍民”则有汉武帝征闽越国时,闽越国的臣子不愿归顺,又怕遭罪,而在船上生活。

包括古代的“倡优隶卒”、也是贱民。不能考科举。

清朝有一种刑罚,“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前朝的战俘和降军,被惩罚镇守边关。给披甲人做奴隶,其地位可想而知,也算是一种意义上的“贱民”了。

虽然清朝雍正皇帝宣布废除贱籍,但是正式废除还是要等到建国以后。


日本

日本存在着“部落民”「ぶらくみん」这个阶级,而且日本还请过印度的僧侣来建设种姓制度。(但和印度不同的是,日本的神道教神职人员是低种姓。)

部落民在古代有两种类型,「穢多」えた和「非人」ひにん

从事皮革业、屠宰业这类低贱的行业的人是穢多,乞丐游民战俘则是非人。

日本有一部分部落民是蒙元东征时期,被俘虏的蒙古军队中的汉人,他们无法回到中国,只能生活在日本。而他们只能从事低贱的行业,久而久之就成了贱民。

部落民这一词语来源于明治维新后。这些贱民们集聚在一起,就像部落一样,故称之为“部落民”。在幕末时期,幕府原本希望通过废除贱籍的方式让部落民加入幕府军,可最后幕府军失败了,只好作罢。而明治维新后,部落民受到了比之前更不公正的待遇。

部落民在日本是一大禁忌,堪比中国的XX团结。虽然表面上日本政府宣布废除对部落民的歧视,但实际上在民间依然有歧视他们的风气。好的大学、公司会调查你的出身,如果你是部落民,就绝不会收你。(他们有着心照不宣的共识,会调查你的出身,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

结婚也是,在日本有这么一个说法,“一旦和部落民结婚,血统就不纯正,你的血就被污染了,永生永世都是部落民,后代也永生永世都是部落民”。

由于部落民无法从事体面的工作,因此有不少部落民加入了黑社会。

而今日,日本的部落民有三百万人,约占日本全国总人口的3%。


朝鲜半岛

(此处是我查来的)

朝鲜半岛的贱民通常被称为“白丁”,是社会最底层。

而朝鲜奉行“从母法”,也就是说,你的父亲无论是什么阶级,只要你的母亲出身贱民,你就是贱民。

朝鲜的白丁不允许上税。因此在上世纪,反而是这些“白丁”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user avatar

写一个朝鲜半岛的来抛砖引玉,唐朝时期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新罗坊】,也就是新罗王朝侨民的聚居地。其范围遍及唐朝关内、河南、河北、淮南、剑南、山南、江南七道,徐、泗、台、金、江、淄、登、青、兖、扬、池、宣、楚等17州以及京兆府和成都府。

新罗坊的居住成员身份十分复杂,包含在唐质子、留学生、僧人、商人、农民和军人。许多新罗人因为贫困而来唐朝求食,更有不少是作为奴隶被卖到唐朝,得到唐朝特赦后也不愿回国,从此留居。

荒民饥,抵浙东求食者一百七十人。——【三国史记 新罗宪德王8年】公元861年的记录。
新罗人张保皋、 郑年者 , 自其国来徐州 , 为军中小将……后保皋归新罗 , 谒其王 , 曰: 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全唐文】

日本僧人圆仁的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记】记载,他在沿海许多地方都看到了人口稠密的新罗村。比如登州,当地的新罗寺院赤山法花院,“集会男女,昨日二百五十人,今日二百来人”,可见新罗人的繁盛。

根据立于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牟平县无染院的碑刻所知,新罗人中有人依旧从事贸易为生:鸡林金清押衙,身在青社,货游鄞水,心向金田
说的就是一个叫金清的住在山东的新罗人常常前去浙江明州贸易。
【入唐求法巡礼记】更是写圆仁到达赤山村时,正巧有两只新罗“交关船”(贸易船)到达附近。圆仁也在书中记载了好比金子白,钦良晖,金珍这些留居唐朝却与日本贸易的新罗人。

中国沿海重要口岸都聚集了相当数量的新罗人侨居,乃至日本遣唐使前往唐朝或为了回国,都会聘请熟知汉语的新罗人作为翻译和请唐朝当地的新罗人引路。比如圆仁前来唐朝时,船上就有一个叫“金正南”的新罗人翻译。而唐文宗开成四年,日本遣唐使就在楚州雇佣“新罗人谙海路者六十余人,每船或七或六或五人”。

这些侨居唐朝的新罗人多数情况下唐朝都给与他们相当大的自治权,但受唐朝律令约束是必然的。就像上文提到的日本僧人圆仁,他在唐朝学习佛法9年中,就在新罗赤山法花院住了长达8个月零12天,甚至留居当地新罗村达1年零7个半月。圆仁在刚到达赤山村的时候,登州文登县就因为长达15天才得到新罗村申报圆仁等人到达而专门发文申斥。

会昌五年,圆仁再次到达赤山法花院的时候,本想在这里借宿的他发现这里已经因为唐朝的灭佛运动而被毁。可见新罗坊的诸多事务还是必须按照唐朝的律令来实行。

不过新罗侨民们在唐朝境内也保留着故国的风俗习惯,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记】就记录了赤山法花院按照新罗旧俗于每年八月十五举行的狂欢活动:

十五日,寺家设馎饨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中国正史,好比唐初所修【北史】也有新罗国内每到“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赏以马、布”。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受唐朝新罗侨民八月十五狂欢的习俗影响,中秋节逐渐衍生了出来,在此聊备一说喽。

user avatar

明季居住在澳门的“倭奴”

自16世纪四十年代日葡通商开始,不少在战国大名混战中沦为战俘的日本人就被自己同胞作为商品卖给“南蛮人”,换来枪炮、丝绸。其中很多日本奴隶的最终落脚点是新开埠不久的澳门港。这些奴隶中的女人被当地的独身葡人娶为妻子,武艺高超的男人则作为主人的护卫存在,其中不少人皈依了天主教,这些日本人被明人呼作“倭奴”。根据明朝方面的估计,万历年间居留澳门的“倭奴”数量多达两千至三千人。日本奴隶贸易的猖獗引起了耶稣会和葡萄牙政府的重视,葡国政府和耶稣会曾多次下令停止在日奴隶贸易,违者严惩,但由于葡人的对奴隶的旺盛需求和日本人的热情推销,最后都不了了之。

明代地理志《东夷图说》中的佛朗机(葡萄牙)人形象。《东夷图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较精确描绘欧洲人图像的书籍


视倭如虎的明廷当然也不会让这么多日本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达。两广总督张鸣冈就指出“粤东之有澳夷,犹疽之在背也。澳之有倭奴,犹虎之傅翼也。”于是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起,明朝广东当局就对澳门倭奴开展了大规模的驱逐行动,约有123名“倭奴”被驱逐出境。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二月,海道俞安性订立《海道禁约》,约束在澳葡人的行动,其中第一条就规定“禁蓄养倭奴”。但由于当地葡人阳奉阴违,加之不久后辽东局势的紧张,明廷已无暇顾及,反而需要葡人的枪炮和军事顾问助力,所以也就撒手不管了。

江户幕府厉行禁教后,不少日本基督徒跑到澳门避难,使当地“倭奴”数量一度不减反增。1642 年(崇祯十五年),当勃拉艮萨公爵继位为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的消息传到澳门时,当地日本人还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但这些和故土断绝联系的日本人没能坚守自己的文化,最后还是被当地葡人和华人同化,如樱花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在故纸堆和澳门教堂的墓碑中感受他们的存在

崇祯年间来华英国人芒迪描绘的佩刀澳门日本人形象。在澳日本人的英勇好斗给葡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语中的“剑(katana)”一词因此进入葡萄牙语,,并由此衍生出catanhada这个词,意为“剑劈”。
芒迪笔下身穿日式外套的澳门中国贵妇。日本的衣装、艺术品在当时风靡了整个澳门。



除了澳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的东南亚也存在着大量日本人聚居的社区,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由于德川幕府严厉的闭关政策,这些一度繁盛的日本人町成了无源之水,最后都渐渐消失了,他们留下的空白被潮水般涌来的欧洲人、印度人还有华人占据。


参考资料:《明季澳门“倭奴”辨析》

《明季寓居澳门的日本基督徒及广东政府的管治与防范》

《中国现存最早的欧洲人形象资料— 《东夷图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亚三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的社会群体、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建筑服饰风格如繁星般闪耀,其中不乏只在特定时期盛行,后又随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出或演变的独特印记。我们不妨深入探寻一番。 一、 中国:王朝兴衰下的短暂剪影在中国广阔的历史画卷中,许多独特的社会群体和风俗.............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从东欧到中亚那片广袤无垠的北亚草原上,所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从匈奴、突厥,到蒙古、斡罗斯人(罗斯),全都变成了拥有马匹身体和人类上半身的人马族,整个历史进程会发生怎样的巨变?这可不是简单地在人类身上加上马的腿,而是由内而外的生物性转变。首先,生物学上的适应性将是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 回答
    关于温峤在东晋初年政治格局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其相对较低的关注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晋建立之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以及温峤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所采取的行动。温峤:风雨飘摇中的擎天之柱东晋的建立,并非如西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定天下”那样荡气回肠,而是在“八王之乱.............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清末的“东南互保”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确实一笔带过,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1. 事件本身的“妥协性”与“局限性”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或“反叛”: 东南互保最核心的出发点,是南方各省督抚为了保护自身辖区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避免被卷入清廷中央的战火而发起的行动。他们的目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半决赛中跑出 9 秒 83 这个成绩,简直是炸裂!这绝对是中国田径史上,乃至亚洲田径史上都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先,我们得从这个成绩本身说起。9 秒 83,这已经是一个世界顶尖的成绩了,放眼全球,能跑进这个数字的选手屈指可数。要知道,男子 100 米这个项目,每一个零点.............
  • 回答
    西北农林科大许晓东课题组的这项发现,可以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即便放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也足以引起轰动。通俗点说,他们首次在病毒这个我们熟知的“病原体”身上,发现了“朊病毒”这种极其特殊的致病因子。要理解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其中的关键概念: 病毒(V.............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确呈现出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些在战后初期境况相对艰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我们熟悉的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却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那些本应拥有更好基础的国家。要理解这一点,不能简单地用“更好”或“不如”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历史.............
  • 回答
    中日韩三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东亚土地,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经济、地缘政治上都紧密交织。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三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既有和谐共生的美好憧憬,也常常被历史遗留的阴影和现实利益的博弈所笼罩,不时泛起不和的涟漪。要理解为何这三国“总是不和”,我们需要深.............
  • 回答
    东方巨龙的腾飞:中日韩合体,能否铸就“东亚第一”?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那片承载着千年文明、如今又屹立于世界经济前沿的东亚大地,不再是三国各自为政,而是攥指成拳,组建一个名为“东亚联盟”的强大实体。这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关乎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甚至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深刻命题。那么,这样一个由中国、.............
  • 回答
    在东亚这个错综复杂的棋盘上,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国家之间的互动,远非简单的棋局推进,而是一场深刻且多维度的博弈,其根源可追溯至历史,又贯穿于现实,并牵动着未来的地区与全球格局。理解这场博弈,需要剥离表象,深入探究其经济、政治、安全以及文化层面的复杂纠葛。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羁绊:首先,必须承认历史是.............
  • 回答
    东亚汉字文化圈,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在历史上曾共享一套表意文字系统,这无疑是促进文化交流、理解与融合的强大纽带。然而,时至今日,为何这三个国家(或者说主要区域)未能统一简化字的规范,以降低学习成本、加深文化一体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演变的原因,也有政治.............
  • 回答
    中日韩朝这四个国家,历史上渊源深厚,地缘上紧密相连,文化上亦有共通之处,如果真的能够抛开一切分歧,携手组成一个名为“东亚联盟合众国”的政治实体,那无疑是世界格局中最具爆炸性的事件之一。但要细致地探讨其可能性和潜在影响,我们得一步步来,从现实的土壤到遥远的畅想,再到对整个世界可能掀起的巨浪。一、组成“.............
  • 回答
    走向东亚联盟?中日韩三国联合的可能性与挑战东亚,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中国、日本、韩国三国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今,在全球化浪潮和地缘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下,一个引人遐想的议题浮出水面:这三个紧密相连却又充满复杂历史的国家,能否放下过往的羁绊,共同组成一个强大的“东.............
  • 回答
    “中日韩若无矛盾,东亚将成世界中心”——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这三国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及文化影响力综合考量的深刻洞察。细究之下,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本应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因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等因素产生的持续摩擦,阻碍了东亚整体力量的充分释放,使其未能完全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首先,我们不得.............
  • 回答
    确实,在讨论东亚地区的国际合作时,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中日韩”,而朝鲜的身影似乎总被刻意忽略,这背后原因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历史视角来看,中日韩三国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且深刻的联系,经历了朝贡体系、文化交流、战争冲突以及近代的现.............
  • 回答
    中日韩与东南亚国家联合成立一个类似欧盟的组织,这个想法绝不新鲜,但将其落到实处,难度系数可以说是相当之高。如果真能成行,那绝对是亚洲乃至世界格局的一次巨变,影响力堪比当年的欧洲一体化。咱们先从“欧盟”这个范本说起。欧盟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首先,是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二战后,欧洲大陆饱受战乱.............
  • 回答
    关于东亚人(以中日韩为例)“勤劳却不幸福”的现象,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与其说他们“不幸福”,不如说他们面临着独特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可能削弱了他们对幸福感的体验。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ingrain.............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要让这三国真正形成一个强大的“东亚联盟”,其阻力之大,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下面我就试着把这些因素一层层剖析开来。首先,咱们得聊聊历史的阴影。这一点是绕不开的。提起中日关系,近代以来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尤其是日本在二战期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