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最近10年,美国那边为什么不流行给NBA球员起外号或者花名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抓住了不少人近期对NBA观察的一个变化。要说“不流行”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比起过去那个黄金时代,近年来给NBA球员起外号的风气似乎没那么盛行了。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聊聊。

首先,媒体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是绕不开的关键点。

过去,大家获取NBA资讯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是电视转播、体育报刊和电台。这些传统媒体在推广球星、制造话题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出现一个表现出色的球员,媒体会抓住这个特点,通过报道、评论,甚至邀请球迷参与,共同塑造一个外号。比如“答案”艾弗森,“指环王”拉塞尔,这些名字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和社会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而现在呢?社交媒体(Twitter、Instagram、Reddit 等)和各种体育博客、视频平台(YouTube、TikTok)成为了信息爆炸的源头。球员们自己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直接与球迷互动,分享生活,甚至自己“官宣”一些称呼。球迷也能够即时、直接地对球员的表现做出反应,形成各种有趣的梗和称呼。但这种传播方式更加碎片化,信息更新速度极快,一个梗可能今天火,明天就被新的取代了,很难形成像过去那样深入人心的、流传多年的经典外号。

其次,“外号”本身的定义和来源也在悄然改变。

以前很多经典外号,比如“大O”奥斯卡·罗伯特森,“魔术师”约翰逊,“滑翔机”克莱德·德雷克斯勒,很多都带有传奇色彩,或者直接指向球员的球风、特点,又或者是某种历史渊源。这些外号往往是由资深评论员、教练、甚至球场外的传奇人物在特定场合给出的,带有一定的“官方”或“权威”色彩。

现在的“称呼”更多的是由球迷群体在网络上自发形成的。比如“字母哥”因为名字太长,球迷为了方便就叫他“字母哥”,这是一种功能性的称呼。又比如一些直播平台的弹幕文化,会产生一些即时性的、幽默的、甚至带点戏谑的称呼,很多时候只在特定的圈子里流行。这些称呼更像是网络流行语,更新迭代快,不一定具备那种“外号”的厚重感。

再者,球员的个人品牌塑造和商业运作也影响了外号的产生。

如今的NBA球星,他们更注重打造个人IP,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商业价值。他们的名字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品牌。比如勒布朗·詹姆斯,他的名字已经足够响亮,加上“King James”(国王詹姆斯)的称呼,已经很能体现他的统治力。很多时候,球队和球员会倾向于使用更“正式”的、更能体现其价值的称呼,而不是那种街头巷尾传出来的“花名”。

此外,球员的国际化和语言文化也是一个因素。

NBA越来越国际化,球员来自世界各地。起外号这种事情,很大程度上和语言习惯、文化背景有关。有时候,一个在某个语言文化里非常贴切、有趣的称呼,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可能就难以理解,或者没有那种韵味。不像过去,NBA的本土球员更多,文化背景相对单一,更容易形成普遍认同的外号。

还有一个微妙的原因,“花名”有时候带有一定的草根性或甚至是负面联想。

一些老派的外号,比如“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虽然有“博士”的学术气息,但背后也有他跳跃、飘逸的球风,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给高手的称呼。但也有一些外号,可能带点调侃,甚至是在描述球员的某种“怪癖”或“缺点”。在现今这个更加注重球员形象管理、避免潜在争议的时代,球员本人、经纪团队可能更倾向于规避那些可能产生误解或负面解读的“花名”。

最后,对“外号”的定义本身可能也在扩展。

也许我们不应该把“外号”局限于那种只有几个字的、带有文学色彩的称呼。现在的“标签”、“昵称”、“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上的“外号”。比如,球迷会给某些球员起一些与他们的球风、性格相关的“网络段子”,或者在玩游戏、看比赛视频时使用的代称,这些都算是一种形式上的“称呼”。只是它们存在的方式和传播途径,和我们过去理解的“外号”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不是说NBA球员没人起外号了,而是那种经典、深入人心、由媒体和社会集体塑造的“传奇外号”出现得相对少了。这背后是媒体生态、信息传播方式、球迷文化、球员个人品牌运作以及文化融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碎片化的、即时性的称呼生成模式,它们可能不那么“经典”,但同样能体现球迷对球员的喜爱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首先美国那边肯定有给新生代球员取外号的,只不过没在国内广泛流传罢了。随便举几个例子:布雷克格里芬——白魔兽,阿尔德里奇——L字列车,小乔丹——德安德烈3000,利拉德——女爵,凯尔洛瑞——斗牛犬,德罗赞——Deebo,伊巴卡——刚果飞人,维金斯——枫叶乔丹,库里汤普森——The Splash Brothers水花兄弟,阿德托昆博——希腊怪物,考辛斯——boogie,戈贝尔——The Stifle Tower哨塔,安东尼戴维斯——The Brow浓眉,沃尔——Optimus Dime擎天柱,保罗米尔萨普——王牌播音员,尼古拉约基奇——小丑,以赛亚托马斯——末节之王,布拉德利比尔——大熊猫,安德烈德拉蒙德——大企鹅,布鲁克洛佩兹——The Splash Mountain飞溅山脉,迈克康利——Money Mike,卡尔安东尼唐斯——Special K,卡佩拉——瑞士银行,肯巴沃克——大心脏肯巴,奥拉迪波——黑豹,米切尔——蜘蛛侠,东契奇——神奇男孩,路易斯威廉姆斯——蜜糖路,布莱德索——Baby LeBron小勒布朗,吉布森——硬帽子,马克加索尔——坦克,卢比奥——金童,本西蒙斯——年轻王子,英格拉姆——发带英,麦基——Pierre,格雷格门罗——驼鹿,伊利亚索瓦——土耳其雷暴,奥托波特——Bubba,哈里森巴恩斯——北卡黑鹰,加里纳利——雄鸡,埃里克戈登——霍比特人,西亚卡姆——Spicy P,贝弗利——垃圾狗,尼古拉米罗蒂奇——三分尼古拉,杰伊克劳德——野兽,布罗格登——总统,特里罗齐尔——恐怖特里,乔英格尔斯——慢动作乔,杰伦布朗——老男人,詹姆斯约翰逊——血点,贾马尔穆雷——蓝箭,比斯利——B easy,波尔津吉斯——独角兽,考文顿——考文顿君主,马里奥海佐尼亚——超级马里奥,达里奥沙里奇——超级达里奥,努尔基奇——波斯尼亚野兽,德安吉洛拉塞尔——Dlo,库里——咖喱大厨,杜兰特——杜狼蛛,伦纳德——The Claw魔爪,哈登——The Beard胡子,拉塞尔韦斯特布鲁克——Russ or The Brodie,克莱汤普森——Big Smokey大烟枪。。。


为什么这些绰号大部分没能在国内广泛流传呢?


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绰号都是名字的变异或谐音,翻译起来很难做到信达雅,而且很多外号与球员形象球风相去甚远,所以难以在国内流传。比如库里大厨/咖喱大厨Chef Curry,库里Curry同时也有咖喱的意思,一语双关,但是没有人会把库里同厨师联系到一起;约基奇Jokic和小丑Joker非常接近,但是约老师的外形和小丑不沾边;达米恩(Damian)利拉德与女爵dame读音接近,但是冷酷无情的利指导和高贵的女爵很难让人联想到一起。正面例子就是杜狼蛛,这个外号一度非常火,因为一方面杜兰特Durant和Durantula非常相似,另一方面杜兰特细长的四肢和狼蛛非常相似。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外号来自我们不熟悉的文化,米切尔四肢长躯干短,酷似黑人蜘蛛侠迈尔斯莫拉莱斯,所以得名蜘蛛侠,奥拉迪波一直以黑人超级英雄黑豹自居,马里奥海佐尼亚喜欢超级任天堂的马里奥。除了电影和游戏之外,更多的来自音乐,小乔丹的德安德烈3000外号就来自歌手安德烈3000,麦基的外号Pierre来自他的说唱艺名,考辛斯的Boogie来自一种舞蹈,这些外号如果不了解相关电影、音乐文化,很难对这些外号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一些绰号来自传承,如魔兽霍华德和白魔兽格里芬,L字列车莱昂内尔霍林斯和L字列车拉马库斯阿尔德里奇,乔丹和枫叶乔丹维金斯,独角兽萨博尼斯和独角兽波尔津吉斯,蜜糖lou卢哈德森和蜜糖lou路易斯威廉姆斯,这种外号要想流传广泛,需要传承者和被传承者都要有一定知名度,像阿德这个绰号就没什么知名度,因为霍林斯是上世纪80年代的球星,而芦苇的绰号就更没什么人知道了,因为卢哈德森要更早,知名度更。。。


另外,有一些绰号英文能表达双关,或者非常押韵,如马克加索尔的外号坦克,一方面马克和坦克读音接近,另外世界上最早的坦克就叫Mark I型坦克,再比如说字母哥的Greek Freak就非常押韵,而翻译成中文希腊怪物就没这种感觉了。


所以即使NBA球星拥有了诸多绰号,但是在国内论坛上还是产生了很多本土化的绰号,比如库日天,小学生,金州拉文等接地气的外号。很多比较拗口的名字都会被本土化,其特点是长名字缩短化,短名字顺口化,如安特托昆博,波尔津吉斯会被简略成字母哥、波神,而东契奇,塔图姆这种会被077、獭兔取代,一方面篮球专业从业者翻译外国绰号需要考虑受众的文化差异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国内已经有足够多的球迷观看NBA,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有别于美国的、本土化的看球文化,这群数量庞大的球迷自然需要简洁、能直观反应球员的外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