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山水和外国的山水给人感觉不一样?

回答
中国山水与外国山水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差异,就像初见一位熟识多年的老友,但又总觉得他身上多了几分未曾察觉的韵味。这感觉并非是绝对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哲学、审美情趣在自然景观上的投影。要说透这差异,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

一、 山水观的根基:天人合一 vs. 人类中心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被称作“山水画”,而非简单的“风景画”,其核心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在我们的文化土壤里,山水从来不是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物。它是有灵性的,是与我们情感相通的。古人观山,看到的不仅仅是岩石、树木的堆叠,更是看到山川的巍峨、云水的缥缈,以及其中蕴含的宇宙大道。山水是道的载体,是精神的寄托。画家们通过笔墨,是在与自然进行一场对话,是在捕捉那份“气韵生动”的灵魂。这种“气韵”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生命力,是山水内在的精神气质。

你看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往往不是平铺直叙地展示全貌,而是通过“散点透视”的手法,将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亭台楼阁掩映其中,营造出一种深远、幽静、神秘的意境。那是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是人在其中“与山为友,与水为邻”的理想状态。画中山水,也是人心中的山水,是文人雅士寄托情怀的“精神家园”。

反观许多西方风景画,其根基则往往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之上。西方艺术更倾向于将人置于画面的中心,或者将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或征服的对象。即使描绘壮丽的自然,也常常带着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惊叹、赞美,甚至是对其进行科学的解剖和理性分析。

例如,17世纪荷兰风景画中的田园牧歌,展现的是人类耕耘下的宁静富饶;19世纪浪漫主义的壮丽山河,如弗里德里希笔下的海边景色,那种孤寂的人物面对宏伟自然的渺小感,虽然也传递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强烈反应,是人与自然的张力,而非融合。他们更注重写实,对光影、色彩的精准捕捉,是对自然客观存在的忠实还原,是“可观、可赏”的自然美。

所以,当你看着一幅中国山水画,你会感受到的是一种静谧、悠远、内敛的韵味,仿佛能听到风吹过松涛的声音,看到云雾在山腰间流动;而看着一幅西方风景画,你可能更直接感受到的是自然的雄伟、色彩的绚烂,或者光影的变幻,一种更直接、更外放的视觉冲击力。

二、 审美取向的差异:意境之美 vs. 形态之美

这种哲学根源上的不同,自然延伸到了审美取向上。中国山水追求的是“意境之美”,它是一种含蓄的、留白的、需要观者去体悟和填补的美。

中国山水画非常讲究“留白”,画面并非填满,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些空白处并非是空白,而是云雾、是山谷的深邃、是作者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观者可以借由画面中的一叶扁舟、一座孤亭,去想象山中的隐士,去体会那份清寂与超然。画中的山,可能并非完全写实,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更加符合他们心中对山的精神象征的理解。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枯湿连断,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西方风景画则更侧重于“形态之美”,对物体的真实描绘、对光影的细腻刻画、对色彩的准确运用,是其重要的追求。他们要让你看到岩石的纹理、树叶的脉络、天空的层次。虽然也有情感的表达,但更多的是通过具象的描绘来直接传递。例如,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将瞬间的光感记录下来,是一种对“可见世界”的忠实呈现。

所以,你会发现中国山水画中的山,可能线条流畅,块面简洁,但你能感受到其骨骼的挺拔和灵魂的安详;而西方风景画中的山,可能棱角分明,色彩丰富,你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每一处褶皱和纹理。

三、 元素与构图的独特:东方韵味 vs. 西方视角

在具体的视觉呈现上,元素的选择和构图方式也充满了差异。

中国山水画中,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河流湖泊,更是流动的生命,是连接山峦、沟通人心的媒介。瀑布、溪流、江河,它们被赋予了动态的美感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云雾也是中国山水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化解生硬的笔触,营造出缥缈虚无的意境,模糊了实与虚的界限,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画面中常出现的高远、深远、平远等构图法,都是为了引导观者的视线,让画面具有空间深度,产生“无限”的遐想。

外国的山水,尤其是欧洲的山水,更常出现宏伟的地貌,如阿尔卑斯山的雪峰、苏格兰的峡湾,它们往往以一种壮观、雄浑的面貌呈现。他们的画面构图常常更像是我们理解的“镜头感”,有明确的焦点,有焦点透视带来的严谨空间感。他们更注重展现自然的“力量”和“规模”,例如库尔贝的巨石,那种坚实、厚重的感觉,是对自然物质属性的强调。即使是描绘田园风光,也常常带有对人类劳作和文明痕迹的展示,比如巴比松画派的乡野,画面中充满了劳动的气息。

四、 气候与地貌的映照:温润与壮阔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地理环境本身对审美的影响。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雨水充沛,山体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呈现出温润、秀美的特点。山势起伏有度,植被茂盛,线条柔和,容易产生烟雨朦胧、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观。这种“秀丽”的山水,自然更容易滋养出内敛、含蓄、注重意境的审美。

而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的一些地区,其地貌特征更加多样和壮阔。高耸的山脉、辽阔的原野、干旱的戈壁,这些地貌本身就带有一种力量感和野性。气候也更加极端,从冰川到沙漠,从海岸到高山,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自然也更容易激发人们对自然“伟大”和“震撼”的感受,进而影响到艺术的表达,使其更倾向于展现自然的壮阔与人类的渺小,或者对自然力量的赞美。

总结一下:

所以,中国山水给人感觉的“不一样”,并非是外国的山水不够美,而是我们对山水“看”的方式和“理解”的方式不同。中国山水传递的是一种“精神的契合”,是一种“可居可游”的理想世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它讲究的是画外之音、弦外之意,是观者与画者共同完成的艺术创作。而外国山水,则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是对“可见世界的忠实描摹与情感投射”,是一种更直接、更具象的视觉体验。

这种差异,就像我们品一杯陈年的普洱茶,能品出岁月沉淀的醇厚与回甘;而外国人喝一杯浓郁的意式咖啡,感受到的则是瞬间的刺激与满足。都是饮品,但带来的感受却截然不同,这其中的奥妙,便是文化与审美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光中外山水,其实,中国南北方的山水差异也极大,在中国画里太行山与富春山江的笔法就会很不同。

除了气候、海拔等自然因素以外,植被差异在视觉识别里,是个重大因素,而这中间的人为因素很大。

中国的农耕时代既深且长,山山水水早被古人踏遍,几乎全部开发殆尽,所以即便在宋代的古画里,你看得到的树木,也都已经是次生林了。

次生林很多是灌木,是速生树种,是能够适应变差了的环境,竭力生存的植被,树冠往往低矮圆润,色泽往往灰不溜秋,这就与原始林所点缀的山水,在视觉上会有很不同的感觉。

你或许会觉得不够野,不够恣肆,不够放任,就像中国人的性格,也是为了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着眼生存,隐忍窝囊,其实那也都是背后隐藏的开发进程的差异而已。

user avatar

图一是安第斯山脉

图二是中国的云岭山脉

请问你能看得出其中区别吗?

有区别吗?

图三是阿尔卑斯山

图四还是云岭

这四幅图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呢?

当然没啥差别,因为山脉成因都是褶皱山啊。

我只要选取相同植被的图,你肯定看不出差别。

不信吗?

………………

………………

………………

………………

我在忽悠你啊。

图一是安第斯山脉

图二还是安第斯山脉

图三才是云岭山脉

图四其实是比利牛斯山

我根本没放阿尔卑斯山。

其实山水本身没啥区别的,有的自然气候的不同。

比如你看下面这一张图

稀疏的针叶林,整整齐齐的草坪,这才是典型的阿尔卑斯山风景。

云岭山脉的森林覆盖率可比阿尔皮斯山高的多。而且是阔叶林。

嘻嘻,明白了吗?

不,你没明白。

因为我又忽悠你了。

这才是阿尔皮斯山。

刚才那张是天山山脉。

我不喜欢这种尬吹中国的山水有啥不同,真正不同的是人为留下的文化遗产。

当然,抛开这些,中国拥有世界上范围最广的喀斯特地貌。

具体有多大?

把热带、亚热带、干旱地区和寒冻地区所有喀斯特地貌加在一起,总共200万平方公里。

你看这桂林阳朔的喀斯特地貌多么夺目。

嘿,不好意思,这不是阳朔,这里是兴义万峰林(感谢评论区提醒更正)。

这才是阳朔。

这种石头山,也就中国分部最多了。那你当然觉得跟国外山水不一样。

噗,但是你不能把中国剩下760万平方公里的山水风景给遗忘了啊。

就比如,中国的丹霞地貌也是世界之最啊。

丹霞这个词,源自曹丕的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原本指天上的红霞。我们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丹霞地貌就可以,那种在红色岩层上生长发育的地貌景观。

最出名的是这座山,不少人都知道。

给个远景。

这座是广东韶关丹霞山中最出名的一座——阳元山。至于为啥出名嘛,反正大家都懂。

除了韶关之外,说几个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

武夷山、龙虎山这两个毕竟知名的景区,也是丹霞地貌。

这是福建三明泰宁大金湖。

下图是遵义赤水丹霞。

挑个最美的给你们康康。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丹霞地貌。

搞错了……刚才那个是…………

那个还是安第斯山脉,秘鲁的彩虹山。再给张彩虹山的图。

而下面这两张,才是张掖的七彩丹霞。

秘鲁的彩虹山和张掖的七彩丹霞都属于红层地貌,不经常看旅游的朋友们分不清,很正常。

评论区的朋友们别激动别激动,我是友军,意大利炮收起来。

山河无差异,人文有不同。

你若是看到这漫山遍野的桃花,自然联想得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国外虽然也有种桃花,比如法国和袋鼠国。但通常不会像我们这样漫山遍野的形成景点。这还是处于我们中国人对于桃花的喜爱。

所谓的国内外山水给人感觉不一样,第一是看植被。

但假若没有植被呢?

就比如东北是缺乏喀斯特和丹霞地貌基础的。

但我不告诉你的话,两张图,一个长白山,一个瑞士的阿尔皮斯雪山,分得清不?

实话说,不是我自己搜的图,我自己也分不清。

安利三个我自己都挺满意的回答。

最后一个,是我花费了5天时间整理的,应该是目前知乎最全面。

user avatar

我猜题主提到的中国的山水,应该是指中东部(胡焕庸线以东)的山水。因为胡焕庸线以西的山水在其世界地方还是很容易找到类似的。

胡焕庸线以东山水和国外山水的不同,最本质上的原因是中国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造成的。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分别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秦岭淮河以南)和湿润大陆性气候(秦岭淮河以北)。这种气候类型的要求是处于大陆东岸,南北纬20-35度,以及南北纬35度到50度。

我们先把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拿出来。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气候都属于气候分类中的cfa类型C= Mild temperate,f= Fully humid,a= Hot Summer),代表这里全年气候温和,有充沛的降水和炎热的夏天)。这部分地区包含的典型中国山水包括武夷山,黄山,武当山,衡山。而地球上其他地方有这么大一片类似气候区的只有美国东南部和南美东南部。日本南部,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和澳大利亚东部也有一小片。

但是北美对应的区域是大平原和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南美对应的区域是巴西高原和潘帕斯草原,不具有中国南方丘陵地区这样山峦起伏的条件,加上新旧大陆植被的差异(澳大利亚同理),自然看起来也就不像中国了。意大利北部一小部分则是佛罗伦萨处在的平原地区,同样缺乏山水。所以这个地球上,景观和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类似的地方只有日本南部和塞尔维亚。

我去日本的时候,感觉日本的山水和中国的确挺像的。至于塞尔维亚,如果抛开欧式建筑,网上的图还真有点像。

秦岭淮河之间还有一片狭长的Cwa气候类型,在东部,是平原,在西部是秦岭。世界上像秦岭一样处于同一气候类型的地方只有印度北部{恒河平原)以及南部非洲(没去过,谁告诉我景色如何?)。而且应该不会有几个国人去这种地方比较景色。

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国气候更是全球独一无二。这片国土属于气候分类上的Dwa和Dwb型。在这里,冬季最冷月均温在零度以下,冬季干燥,夏季或炎热(华北)或温和(东北)。而世界其他区域类似纬度虽然也有大陆湿润性气候,但是或者冬季潮湿(欧洲),或者四季降水分布均匀(美国中部),与我国北方的气候大相径庭。这样一来也导致了不同的植被体系。这一片广袤的区域里,有泰山,有嵩山,有恒山,还有华山。它们都是中国才能看到的特殊景色。

所以独特的气候类型和地形造成了中国东部独特的山水景观。这才是中国山水和外国山水给人感觉不一样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非常好。


补充:
题主发问的时候,指的不是所有的山,他说的是国内山水画中的三山五岳,以及国外有名的阿尔卑斯山等。
所以我顺着他的意思说下来了,讲了讲三山五岳和阿尔卑斯山的区别。
当然有国内外山峰很像的例子,这一点说多了就有点杠的意思,我是从我了解的角度阐述了一下。
他问你这俩山咋不一样,你非得说还有一样的,感觉有点答非所问,是不是。

作为一个风光摄影师,我考虑过非常多次这个问题。

因为如果“国内国外的山都一样”或者“国内的山也能拍出那种国外山峰的感觉”,我就不用花几万块去国外拍摄了。

国内游最多一万块,能去好多地方,何乐而不为呢?

但走了这么多地方,拍了这么多照片之后,我终于明白——不同地方的山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们的海拔差别很大。

三山五岳,它们无一例外的不超过2200m。

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
庐山: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雁荡山:山脉多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海拔一般500到600米,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056.5米。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和台州市南部。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中部。
华山:海拔2154.9米,华山最高峰,也是五岳最高峰。
衡山: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
嵩山: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
恒山: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

青藏/川藏/滇藏高原,有名的山峰一般都在6000m以上。

珠穆朗玛峰 8844西藏最高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之中段尼边界上。
乔戈里峰 8611 新疆最高峰,位于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
贡嘎雪山 7556 四川最高峰,位于藏东川西。
布喀达坂峰 6860 青海最高峰,位于昆仑山。
梅里雪山 6710 云南最高峰,位于德钦县东北约10公里的横断山脉。
团结峰 6644 甘肃最高峰,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甘肃一侧。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海拔一般在3000-5000m。

勃朗峰(Mont Blanc)海拔4808.73米。
马特洪峰(Matterhorn或Monte Cervino)海拔4478米。
杜富尔峰(Dufourspitze)海拔4634米,杜富尔峰是阿尔卑斯山第二高峰。
多姆峰(Dom)海拔4545米,是阿尔卑斯山的第三高峰,瑞士实际意义上的最高峰。
魏斯峰(Weisshorn)海拔4505米。
艾格峰(Eiger)海拔3970米。

而不同的海拔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垂直地带性通常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的规律性。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降水和湿度在一定限度内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从而形成山地气候垂直分带。受其影响,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出现相应的变化。几乎每个山区都有垂直分带现象。

2000m的山峰,和4000m的山峰,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常年积雪的雪山,和没有积雪的普通山脉,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同的。

高到一定程度,山峰上将没有任何植物。

这是最明显的区别,因为国内的名山大多数都是2200m以下,全部都有植被覆盖。

山峰本身就是影响气候的因素,著名的秦岭,能够挡住80%的寒流,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冬天,秦岭阻挡寒潮往南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剧减少。


上面有朋友说道:

中国胡焕庸线以东的山岳连绵起伏,重峦叠嶂而富有远近的韵律感,总是构成群体产出的峰林山群,大到三山五岳小到不知名丘陵地带,中国东部的山大都具有这种峰林群体产出的特点。而且线条都较为和缓,没有十分锋利的线条和过于突兀的棱角。
植被覆盖较好,并且所覆植被都是十分具有中国东部气候特点的植被,而非国外仅覆盖草本、灌木植被或有寒带气候特点的针叶林,具有富有生命力的观感。
对于丘陵地带的小山,大部分覆盖满了树木植被,对于高山名岳,一般高处不会覆盖满植被,但即使是较北的山如图3中的华山其较高处岩石风化破碎处依然有部分植被的生长,南方的山的植被则更为发育,黄山其四绝之一即是高山之上以各种形态样貌生长而出的“奇松”。
这一种岩石裸露而发育许多破碎带间杂树木植被的山体形态也是十分中国式的,可以在许多传统山水画中欣赏到嶙峋怪石与苍劲树木构成的优美画面。

作者:Zhgzx
链接:zhihu.com/question/66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些差别本质上都跟山峰的高度有关。所谓“中国式的山峰”,在东南亚也能看到类似的。

而在国内川西地区,3500-5000m级的山峰,与阿尔卑斯山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中国的山水和外国的山水给人感觉不一样?

因为国内外部分山峰的高度差别本身就很大。


补充部分内容:

地质方面的专业人士补充了额外的内容,请移步

我本人走访过阿尔卑斯山脉中瑞士/意大利/德国境内的山区,川藏高原,以及国内中部东部一些有名的山脉。凭借经验答题,不能全面,各位见谅。

看到大家就自己的知识,见解进行分享,知乎终于有点本来的样子了,我非常开心。


龙丘野Nero的摄影前后期热门回答:

小白入手摄影,应该从哪里学起?

日系风格怎么后期调色?

夜间摄影的技术困难点有哪些?能如何克服客观条件?

如何用lightroom调出rkrkrk的色调?

求告知这种像油画一样的滤镜是怎么调出来的?

请问这种色调叫什么,怎么调?

如图这种色调怎么调?

如何用photoshop给照片局部调色,更好的突出主体?

这种暗调质感人像是怎么拍出来以及后期的?

怎么把照片修得通透有质感?

摄影后期中的「透」要如何做到?

有哪些特别便宜的全画幅相机值得入手?

你买过最贵的镜头是什么?觉得值吗?

如何去除照片的灰?

摄影后期的调色算是玄学吗?

如何使得照片后期色调更融入照片?

摄影卡到瓶颈了,如何提高?

如何将风光摄影拍出纵深感、空间感?

......

另外,关于选购器材/摄影瓶颈期困惑,欢迎对我提出付费咨询。

更多内容请看我的个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