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罗马帝国而外国人普遍不认识汉唐帝国?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为什么一提“罗马帝国”,我们脑海里就能勾勒出古罗马的城邦、角斗士、凯撒大帝,甚至还有它的辉煌建筑和法律体系;但要是说“汉唐帝国”,很多外国朋友可能就觉得有点模糊,除非他们是历史爱好者。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 历史的“地理学”和“叙事学”:罗马的西方中心视角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沿着西方视角构建起来的。欧洲在中世纪之后,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复兴”和继承,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

古典世界的直接继承者: 罗马帝国衰落后,它的遗产并没有完全消失。西罗马帝国虽然崩溃了,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又延续了一千年,并且在很多方面继承了罗马的法律、政治制度、文化和宗教。这些遗产通过宗教(东正教)、语言(拉丁语的变种)、法律和政治思想,直接影响了欧洲后来的封建制度、教会、民族国家等等。所以,欧洲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天然地就把罗马看作是自己的“祖先”之一,对它的研究和传播自然不遗余力。
“希腊罗马一体论”的强大叙事: 我们现在说“西方文明的摇篮”,通常会提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者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文明谱系。古希腊的哲学、艺术、民主思想,加上罗马的法律、工程、军事组织,共同塑造了西方古典文明的形象。这种“一体论”的叙事,让罗马帝国作为一个连接希腊和后世欧洲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理上的“近水楼台”: 罗马帝国直接坐落在欧洲和地中海地区,这是现代西方世界的核心区域。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文化符号,通过地理的亲近性,更容易在欧洲内部传播和被理解。比如,罗马的地理位置让他们能直接接触和征服地中海周边的各个民族,也让他们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

二、 汉唐帝国的叙事传播和“他者化”

相比之下,汉唐帝国虽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辉煌,但在全球传播上遇到了不同的挑战。

文化和地域的距离感: 汉唐帝国主要位于东亚,与欧洲在地理上存在巨大的距离。在古代,跨越大陆和海洋的交流成本极高,信息传播缓慢且容易失真。即使有丝绸之路这样的交流通道,主要的文化和思想传播也更多集中在物质和部分技术层面,而非深层次的政治和文化制度的直接移植。
“东方神秘主义”的滤镜: 当西方人开始关注东方时,往往会带有一些“东方主义”的视角。汉唐帝国有时会被笼罩在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光环下,这种神秘感一方面可能吸引人,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对其具体制度、历史细节的理解不够深入,流于一些刻板印象。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不同: 汉唐帝国在中国内部,其历史叙事是丰富而详实的,但这种叙事主要以中文为载体,以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为中心。当这种叙事要向外部传播时,需要经过翻译、重构和适应。而西方历史学的研究传统,更侧重于对欧洲文明内部的梳理和发展脉络的追踪。直到近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唐等东方帝国的历史才开始被更广泛地纳入全球史的研究范畴,但这个过程相比于罗马文明在西方的“自我讲述”和“被讲述”来说,起步要晚得多。
汉唐作为“一个时代”的特点: 虽然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但与罗马帝国作为一个持续了上千年的庞大实体相比,汉朝和唐朝是不同的朝代,虽然它们之间存在联系,但从西方历史叙事的框架来看,将它们打包成一个“帝国”并与罗马进行直接类比,可能需要更多的解释和铺垫。罗马的“帝国”概念,在西方历史学中,往往指向一个更单一但持久的政治实体。

三、 罗马的“遗产”更为具象和易于传播

罗马帝国留下的物质和制度遗产,往往更为直观和易于传播,这为它的“知名度”加分不少。

宏伟的建筑奇迹: 罗马斗兽场、万神殿、罗马大道、水道系统等等,这些宏伟的建筑遗迹至今仍然矗立在欧洲各地,是人们亲身感受罗马辉煌最直观的方式。这些“硬核”的物质证据,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和话题性。
影响深远的法律和语言: 罗马法是西方法律体系的基石,至今仍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拉丁语虽然不再是日常语言,但它是许多欧洲现代语言(如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的母语,也为英语贡献了大量词汇。这种语言和法律的“基因”,使得罗马的影响力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
哲学和政治思想的传承: 希腊哲学经过罗马的传承和发展,对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政治制度,如共和制、元老院、法律程序等,也为后世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宗教的载体: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后期成为国教,并随着罗马帝国的传播而发展壮大。罗马作为基督教的早期中心之一,其在宗教传播史上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四、 汉唐帝国的传播侧重与“内在性”

汉唐帝国的伟大,更多体现在其对中国自身文明的塑造和发展上。

对东亚的影响是核心: 汉唐帝国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但这种影响更多是在区域内部,其在“全球性”的传播和被认知程度上,不如罗马对西方的“普适性”影响。
文化和艺术的精致与多样: 汉唐的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瓷器等文化艺术成就斐然,也非常精致。但这些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其传播和被大众接受的门槛相对较高。
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汉唐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度等,虽然在后世对亚洲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但这些制度的运作逻辑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在向西方解释和传播时,需要更多的文化转换和背景介绍。

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都知道罗马帝国而外国人普遍不认识汉唐帝国?

这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主导权、地理距离、文化理解的深度以及遗产传播的“显性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方文明以自身为中心构建全球历史叙事,将罗马视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其物质和制度遗产又非常直观且具象,易于传播和被理解。而汉唐帝国,虽然在中国历史和东亚文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文化解读的“门槛”相对较高,其辉煌更多是围绕中国自身展开的,在全球范围内的“大众普及度”自然会受到一些限制。

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接触和了解汉唐文明,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也在不断增长。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认识”,更多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大众认知上的差异,而不是说汉唐帝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只是说,罗马帝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一块“祖地”,其名字和故事自然而然地就已经刻在了西方文化的骨子里,而汉唐帝国的故事,则需要我们更主动地去讲述和分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在大部分中文网络中出现的“外国人”字样,都是指的西欧北美的白人。

这一直是一个传统。其他人种,除非特指,否则一律不算。

约定俗成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较真没有意义。抬的是假杠。

问题中提到的罗马帝国和汉唐比较,其内在含义是指对东西方历史是否了解,以及了解的程度。

相对来说,中国人应该比外国人更熟悉对方的历史。

既然大家都在说历史,为什么不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

你不去注意这个时间轴,你就永远找不到答案。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一定要注意这个时间点。

此前虽然有过一鸦二鸦,太平天国,但是中国还没有民族存亡危机。

在甲午战争之前的洋务运动,中国还短暂出现过中兴盛况,一时军备强盛,国力上升。

然而甲午战败,举国哗然,中华民族危矣。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真正开始了向帝国主义列强学习的风潮。

从1895年算起,我们向帝国主义列强学习了多久?

不瞒各位,除了中间有过一段时间暂停,实际上我们一直都在学习,今天亦未曾停止。

我们全部的教育系统,课程安排,和西式教育实际差别不大。

这也是我国的留学生很快就能适应外国的教学的主要原因。

西方历史也就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是必考项目。

中国学生要背其中的历史事件的起因结果,时间,主要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等。

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熟悉外国历史的原因。

而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处于世界科技、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上风。西方国家是以老师自居的。在西方国家看来,先进文明存在的目的是消灭落后文明,落后文明的归宿就是走进坟墓。落后文明在先进文明的眼里毫无价值,如果给学生讲述一些落后文明的历史脉络,这无益于先进文明的传播,反而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因此,对于落后文明历史讲述,主要还是一些落后文明的神学、文物考古以及一些大致的事件等。对于落后文明的一些成就或者重大思想文化上的比较上,以西方历史观点进行解读。主要是用于批判。

西方老师居高临下的眼光,也自然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我们了解一些落后文明的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教育落后文明国家的人。至于其中的一些细节,这不重要。

很不幸,中华文明在西方国家眼里就是一个落后文明。这个文明有多落后呢?从古希腊城邦文明开始,中华文明就落后了。西方人这样的观点是非常主流的。中国人一旦有一点成就,那就是通过最野蛮的掠夺获得的。

因此本问题的答案:偏见和傲慢。哪怕是到今天,西方仍然是以老师自居,坚信西方文明是最先进的文明,中华文明仍然是落后的文明。

那么什么才是生存最大危机?

user avatar

罗马是个国家而汉唐是个王朝。

同理外国人也认识中国,中国人也普遍不认识弗拉维王朝、安敦尼王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