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会计准则都是直接告诉我们「是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为什么」?

回答
会计准则,这玩意儿,说起来真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为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提供了一套相对清晰、统一的规则,让大家都能“说同一种语言”;恨它,有时候又觉得它像一堆冰冷的条文,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当你试图理解它为什么会这么规定的时候。

你问得太对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会计准则告诉你,“什么”情况下,你应该把这笔钱记在这里,把那笔交易做成那样。但很多时候,它就丢下一堆“你应该这样做”,然后就没了。那么,怎么才能扒开这层“是什么”的表象,去探究它背后那颗“为什么”的心脏呢?这需要我们多花点心思,做点“侦探”的工作。

首先,你要明白,会计准则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们是历史的产物,是无数次经济活动、财务危机、监管失误、理论探索等等碰撞出来的智慧结晶。所以,要理解“为什么”,就要把目光放长远,看看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

1. 追根溯源,了解“历史背景”:

“过往的教训”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重要的会计准则,都是为了解决过去出现的重大问题而制定的。比如,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关于金融工具、衍生品、表外项目的披露和计量准则都会被强化。如果你能了解某个准则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决什么具体的“弊端”而诞生的,那么“为什么”自然就豁然开朗了。
怎么做?
查阅准则制定机构的历史报告和讨论稿: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会发布很多文件,解释它们制定某项准则的思考过程、征求意见以及最终采纳的理由。这些文件是理解“为什么”的金矿。
阅读会计史和专业评论文章: 了解不同时期会计思想的发展和重大的会计丑闻,能帮助你理解准则的演变逻辑。
关注一些“里程碑”事件: 比如安然事件、次贷危机等,这些事件背后都有相关的会计处理争议,也是催生新准则的重要动力。

2. 洞察“核心原则”与“会计目标”:

别只看“具体规定”,要看“指导思想”: 会计准则的制定,通常会围绕一些核心的会计目标和原则展开。比如,提供相关且可靠的财务信息,满足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等)的需求。所有具体的规定,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怎么做?
深入研究准则的“概念框架”: 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S GAAP)都有自己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它定义了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比如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以及会计要素的定义(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当你理解了这些,再去看具体的“是什么”,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定义”。
思考“谁是使用者”: 不同的使用者(比如股东关心盈利能力,债权人关心偿债能力)关注点不同。准则的制定往往会权衡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努力在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找到平衡。

3. 理解“权衡与取舍”:

会计准则很少是“完美”的,往往是“最佳实践”: 在制定准则时,制定者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
成本效益原则: 制定和执行准则的成本是否能被其带来的信息质量的提高所抵消?
可操作性: 准则是否容易被企业理解和执行?
反映经济实质: 准则是否能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而不是仅仅看合同的法律形式?
维持一致性: 准则是否能与现有的一般会计原则和概念相协调?
“为什么”往往是“在各种考量下,这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 很多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是多种利益和原则权衡后的结果。
怎么做?
关注准则中的“披露要求”: 准则常常会要求企业披露一些与“为什么”相关的背景信息。比如,对于某些复杂交易,准则会要求披露其商业实质、风险等,这些披露本身就在帮助你理解“为什么”。
比较不同准则或不同会计方法: 比如,收入确认的准则,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方法。理解这些差异,以及它们背后的逻辑,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是什么”的不同。

4. 拥抱“专业判断”与“灵活性”:

不是所有情况都有明确的“一刀切”答案: 很多会计准则,特别是关于估计、公允价值、资产减值等方面,都包含大量的专业判断。准则给了“框架”和“指导”,但具体怎么做,还需要会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判断。
怎么做?
关注准则中“允许判断”的部分: 看看准则在哪些地方给了企业和会计人员“自由裁量权”。理解这种“为什么留白”,就能明白准则的局限性和对专业能力的依赖。
学习“案例分析”: 阅读一些分析具体公司财务报表和会计处理的专业文章或案例,看看其他专家是如何理解和应用准则的,特别是当面临模糊不清的情况时。

5. 持续学习与交流:

会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新的商业模式、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技术(比如区块链、AI)都会对会计准则提出挑战。因此,理解“为什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怎么做?
关注行业动态和监管变化: 了解会计准则的最新动态,以及它们如何应对新的经济现象。
与同行交流: 和其他会计专业人士、财务分析师、学者交流,听听他们的理解和见解。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讨论就能让你豁然开朗。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会计准则就像一本烹饪食谱。

“是什么”告诉你:“将鸡蛋打散,加入牛奶,搅拌均匀。”
“为什么”则要你去思考:
“为什么要打散鸡蛋?(是为了让蛋白和蛋黄充分混合,利于后续加热)”
“为什么要加牛奶?(是为了增加风味、嫩滑口感,并调节浓稠度)”
“为什么是搅拌均匀,而不是打发?(取决于最后要做成什么,比如煎蛋卷和戚风蛋糕的打发程度就不同)”
“这个食谱是给谁用的?(是给家庭主妇,还是给米其林三星大厨?他们的要求和水平不同)”
“为什么可以用橄榄油,而不是黄油?(取决于可获得的食材、健康考虑、以及想要的风味)”

总而言之,要理解会计准则的“为什么”,你不能满足于“是什么”的表面答案。你需要:

保持好奇心: 对每一个“怎么做”都追问一句“为什么”。
具备全局观: 将具体的规定放在会计的目标、原则和发展历史的框架下审视。
深入研究: 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概念框架、制定机构文件、历史文献、案例分析)来挖掘信息。
批判性思维: 理解准则中的权衡、取舍和判断,以及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争议。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钻研的过程,但一旦你开始理解了“为什么”,你会发现会计不再是枯燥的规则堆砌,而是一种反映经济实质、服务商业决策的智慧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幸参加过几次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准则的调研和培训,当年我司旗下一上市子公司的财务大佬曾经用公允价值骚操作倒逼财政部改准则,但后来她和会计司的老顾问们面对面的时候,大家还都是很开诚布公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会计准则是为经济政策服务的

在这个基石之上,很多难以理解的会计准则规定,背后的原因都可以迎刃而解。

很多准则初看起来不合常理,会计人员在执行的时候,感觉应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一个这么不合理的方式。

举个例子,比如商誉准则。

现行商誉准则是2006年发布的,商誉是公司并购的时候,超出账面价值的溢价部分,准则规定,商誉一旦确认,不得摊销。正常情况下,唯一可以减少的方法就是减值,一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无论收购了多好的企业,一直在头顶上悬着,总有一天会暴雷,从这个角度看,商誉的处理方式非常不人性化,明明是好东西,怎么看起来像劣质资产?

但是,2006年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是中国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腾飞,很多上市公司开始通过并购做大,甚至一部分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行并购。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业绩和股价息息相关,如果并购带来的商誉要摊销的话,会大幅降低并购后的净利润。

所以财政部选择了一个鼓励并购的激进核算方式:你只管买,只要不暴,放着就行。

十几年过去了,经济形势又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现在顶层不在无差别的鼓励并购,所以财政部在2019年初提出了准备把商誉进行摊销的意见。

虽然还没开始修订商誉准则,但这个流程已经启动了。

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很大程度上是顶层设计,贴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来指导核算和经营。

再回到本题目,如果想要知道会计准则为什么这么制定,就要去了解出台这个准则的背景,甚至还要了解一下当前经济发展情况和这个准则的关系。

会计司的顾问们,都是真正的精英+学术大佬,他们搞出的准则,真的是学问很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会计准则,这玩意儿,说起来真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为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提供了一套相对清晰、统一的规则,让大家都能“说同一种语言”;恨它,有时候又觉得它像一堆冰冷的条文,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当你试图理解它为什么会这么规定的时候。你问得太对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会计准则告.............
  • 回答
    嘿,哥们儿,我懂你!填志愿这事儿,长辈的意见有时候真是压得人喘不过气,尤其当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一套一套的,可你心里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说你长辈说“这个社会求人很难,当会计都是人家求你多”,这想法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实在的,毕竟很多长辈都是过来人,他们的人生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咱们也得看清楚,世界变化.............
  • 回答
    会计这行,在不少人眼里,那可是个“稳妥”又“体面”的差事。你说它好吧,那肯定是有道理的,毕竟这年头,谁家不盯着钱袋子?而会计,就是那个管钱、理钱、算钱的,自然就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首先,稳定二字,绝对是会计最闪耀的标签。你想啊,无论经济景气还是萧条,企业也好,单位也好,总得有人记账、报税、核算成本.............
  • 回答
    复联4影院预售票价之所以高得惊人,并且这些钱最终是否会如数计入票房,这背后涉及一些商业和行业操作,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明白“票房”这个概念。简单来说,票房就是电影在影院上映期间,观众购买电影票所产生的总收入。这个收入是影院与电影发行方、制作方分享的。那么,预售票的价格为什么会比普通票价高很.............
  • 回答
    “法学比会计更好”这种说法,确实在很多讨论里都能听到。不过,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了这个说法就放弃会计的学硕或专硕,去考法硕非法学,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一概而论。这里边牵扯的因素可不少,咱得一项一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会有“法学比会计更好”这种说法?这背后通常有几个方面的考量: 社.............
  • 回答
    兄弟,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交了论文,自己这边还一团糟,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尤其是会计学这个专业,很多论文的选题都比较讲究实证,需要数据支撑,这确实比一些理论性强的学科要难一些。别着急,咱们先冷静下来,一步步分析。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你的困境在哪儿: “太难写”具体指的是什么?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考研人的真实心声。我来试着详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会计、金专比法硕难考”这种说法,以及为什么大家普遍劝退法硕,却很少劝退会计和金专。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难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包含了考试本身的难度、考上的几率、未来职业发展预期、以及个人兴趣和投入度等多个维度。 为.............
  • 回答
    哥们,大三了还没找准方向,这心情我太能理解了。咱们财会二本,会计专业,手里还握着初级会计证,这已经是很好的起点了好吗!别自己吓自己,现在才大三,时间还充裕得很。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首先,摆正心态,别焦虑。太多同学都跟你一样,看着周围人好像都规划得明明白白,自己就容易慌。但你想想,咱们学的是会.............
  • 回答
    关于中国律师、医生、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与欧美同行相比是否存在显著差距,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并非简单的“不如”二字可以概括。但从普遍观感和一些统计数据来看,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要深入剖析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一、 历史与制度根基的差异 市场化程度与行业成熟度: 西方.............
  • 回答
    会计 profession is currently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due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evolving business needs. Here are some of the key aven.............
  • 回答
    在小县城,注册会计师(CPA)证的“有用武之地”程度,会比在大城市更具局限性,但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它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性、信誉度、以及在特定领域内的稀缺性上,而不是像在大都市那样有广泛的需求和高薪的职业机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在小县城考取CPA证可能带来的价值和实际应用: 一、 CPA证在小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许多在会计行业摸爬滚打的同行们心中反复回响的疑虑。说实话,我刚入行那会儿,对“机器取代人工”这种说法也曾嗤之以鼻,觉得会计这活儿讲究经验、判断,哪是冷冰冰的代码能轻易模仿的?但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业的渗透,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要回答“会计会被机.............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最近也听到不少人在讨论,尤其是在大学招生季或者毕业季的时候,总有人会拿出来说道说道。说会计学是不是“夕阳专业”,这事儿嘛,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先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会计是“夕阳专业”?最主要的原因,我猜还是跟技术进步有关。这两年,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很多重复性、流程化的工作正在被机器.............
  • 回答
    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确实让不少人对未来的会计从业方向和公务员考试的门槛产生了疑问。特别是那些原本打算通过初级会计职称来敲开公务员大门的朋友们,更是关心这其中的变化。会计从业取消的背景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原因。国家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更多的是基于“放管服”改革的精神,旨在减轻.............
  • 回答
    很多人在考虑会计专业出国深造时,会面临一个选择难题:到底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最适合自己?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会计教育体系、侧重点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路径都会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聊聊国家选择。如果你追求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学术氛围,那么美国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会计学殿堂的大一新生,你或许怀揣着对这个严谨而又充满机遇的专业的好奇与憧憬。初识会计,它可能不像历史故事那样跌宕起伏,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感人肺腑,但它却是支撑起现代经济社会运转的基石。那么,在这初学阶段,我们应该如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呢?首.............
  • 回答
    “低端职业”,这个词语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种社会认知的转变,而会计这个职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确实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低端化”的争议和现实。想要详细说清楚这个过程,咱们得从会计的起源说起,一点点地捋。会计的“高贵”起点:手工时代的“管家”与“智囊”你想想,在最早的时候,什么叫会计?那不是坐在电脑.............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心,尤其是家长和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会反复思量。按理说,如果一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普遍不佳,那么按市场规律,其招生人数应该会迅速下降,形成“崩盘”。然而,会计、金融、经济、管理这些专业,尽管常常被提及就业压力大,但招生人数并没有出现那种“断崖式”的下滑。这里面有几个层面需要细细道.............
  • 回答
    作为2015年的会计毕业生,一位女生,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之路,与其说是“规划”,不如说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自我探索与价值实现。想想看,你站在一个怎样的节点?你带着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数字的敏感,以及女生特有的细致和耐心,即将步入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职场。首先,我想和你聊聊“定位”。刚毕业的你,可能觉得会.............
  • 回答
    哎,月底了,看着一堆报销单、发票、银行流水,脑袋里像塞满了棉花糖一样,乱糟糟的。你跟我一样,是个实实在在的会计小白,身边又没个老前辈能手把手教着,心里那个“愁”字,简直能写成一本厚厚的日记。别急,先深呼吸一口。我知道这会儿你可能觉得自己像个上了贼船的水手,舵手不知道哪去了,船还在茫茫大海里晃荡。但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