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信为什么不受项羽重用?

回答
说起韩信为何不受项羽重用,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不少。项羽这人吧,本事是真大,勇猛无匹,一股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劲头,但论起识人用人,尤其是对付那些心思活络、脑子转得快的人,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而韩信,恰恰就是那种“时不我与,吾将为浮夸”的类型。

1. 背景与性格的根本差异:

项羽出身贵族,自幼习武,血气方刚,骨子里带着一股子傲气和霸气。他习惯于依靠自己的武力来征服一切,也更看重那些和他一样能够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猛将。他信奉的是“战之则我何畏?”的豪迈,对那些运筹帷幄、攻心为上的计谋,多少有些不屑。

而韩信呢?他早期落魄,饱尝人间冷暖,被“胯下之辱”逼到了绝境。这经历反而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也让他学会了隐忍和观察。他的长处不在于刀枪相向,而在于那颗敏锐的头脑,对于战场局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于战略战术的深刻理解。他骨子里透着一股子“君臣皆布衣,吾独何不见举?”的渴望,以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自信。

这两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看重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南辕北辙的。

2. 项羽对“智谋之士”的天然不信任:

项羽身边不乏谋士,比如范增。但即便范增,项羽在关键时刻也往往听不进劝,甚至因为范增年龄大了,行动不便而疏远了他。这说明,项羽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眼见为实、能够直接带来胜利的“武力派”。

对于韩信,项羽可能看到了他的一些军事才能,但更多的是一种怀疑。韩信初投项羽时,只是个普通的小兵,后来因为萧何的赏识才被提拔。项羽对他的了解,更多是基于“萧何举荐”这个标签,而非亲自考察和深度沟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决定了他能看到什么样的人。项羽看重的是勇猛,自然对韩信这种看起来文弱、话又多、说一套套理论的“读书人”,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3. 韩信的“大才”与项羽的“小器”:

韩信的“大才”体现在他对军事战略的超凡理解上。他提出的“战术”和“战略”往往是超越时代的,比如“背水为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这些战术的精髓在于利用地形、心理、甚至是欺骗,来以弱胜强。

但这些在项羽看来,可能就是“小聪明”,甚至是“诡计”。项羽追求的是堂堂正正的对决,一力降十会。韩信的那些“弯弯绕绕”,项羽未必理解得了,就算理解了,也未必愿意用。他更喜欢直接用人数和武力去碾压对手,比如彭城之战,他以少胜多,那是他的个人勇武和指挥得当,但之后他未能抓住机会扩大战果,反而给刘邦喘息之机,这恰恰是他战略眼光上的不足。

韩信想要的,是一个能够放手施展抱负的舞台,一个能够完全信任他、支持他战略的领导者。项羽给不了,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能打仗的部下,而不是一个能够和他一起制定战略、改变战争格局的“军师”。

4. 错失关键人才的直接后果:

项羽对韩信的轻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封他为“大王不成,小王不就”,最后只给了个“潍水之战”的小小任命。这对于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的韩信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结果呢?韩信一怒之下,“大步流星”地投奔了刘邦。刘邦虽然也是武夫出身,但他的格局和气度,以及他对人才的渴求,远远超过了项羽。刘邦能够虚心听取韩信的建议,并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权力,让他去独自领兵、开辟战场。

可以说,项羽不重用韩信,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个失误,直接导致了楚汉战争的天平向刘邦倾斜。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刘邦阵营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最终成为了刘邦赢得天下的关键人物。

打个比方, 项羽就像一个脾气火爆的将军,只喜欢那些能和他一起冲锋陷阵的战士,对于那些在地图上指点江山、给出奇谋怪计的“参谋”,他总觉得隔了一层,甚至觉得他们是在“纸上谈兵”。而韩信,就像一个拥有绝世武艺的剑客,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破绽,能用最巧妙的方式制敌,但他需要的是一个能理解他的剑法、并给予他发挥空间的“伯乐”。项羽不是,刘邦才是。

所以,不是韩信没有才能,也不是项羽看不见,而是他们的“频道”不匹配。项羽过于自信自己的勇武,对韩信的“另类”思维方式产生了隔阂和不信任,最终导致了他错过了一位能够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军事天才。这就像一个大画家给了最顶级的颜料,却只让他去画一幅简单的线条画一样,辜负了颜料的价值,也委屈了画家的技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白了,韩信就是一个赌博赌赢大发了,然后吹嘘几千年的例子!

首先,韩信有没有被重用!

项羽给的位置是执戟郎中!这位置相当于什么,亲卫队小统领加司令部作战参谋!实权正团或者正处。前途无量的那种吧。不能说寸功未立,起码没有什么太牛批的功劳,给这位置还不算重用?

至于刘邦那边,萧何给他担保,直接做了汉军统帅,你觉得刘邦这是在干嘛?这不就是在赌嘛?

正常人会这么做吗?无非就是赌赢了,而且赢大了。输了就又一个赵括呗。


赵括还有个好爹呢。

想象一下,乱世,你是项羽,一个人拿个剑来投奔你,你觉得还凑合,有时候观点和你挺像的,觉得挺有道理的,你给个亲卫队长,放在身边当个参谋,想以后立功了,重点培养。

结果天天哔哔赖赖,觉得不受重用跑了,你觉得可惜了,可惜就可惜了吧,随他去了。


后来人家是龙傲天,投奔对手,直接拜将,还给你揍了,证明人家哔哔赖赖是对的

user avatar

因为项羽的账下没有萧何、张良啊!!!

韩信刚去刘邦那边也没被重用,起初也是个“治粟都尉”(随军司务长),后面在萧何的举荐下做了“大将军”,但是此时的韩信还是没能独挡一面。直到彭城惨败后,在张良的推荐下,韩信领军北伐,此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用了。

所以啊,韩信能有后面的成就,不仅仅是刘邦的任命那么简单。正所谓:韩信不遇萧何,必将一生蹉跎; 千里马不遇伯乐,怎能发光发热;孙悟空不遇唐僧,怎么能成斗战胜佛!!!

user avatar

重用?怎么算重用?

执戟郎中,300石,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没有400石的进阶,在上面就是600石的执戟中郎,后来的州刺史就是这个级别。

最重要的是它这个位置是亲卫!!!

这个作为初始位置低吗?

三国时期,乐进初到曹操账下,为账下吏。账下吏是什么?比百石都没有,是斗食这个级别。

鲍信迎曹操为兖州牧,于禁被封为都伯。

伍长、什长、都伯,也就是统领百人的小军官。

还要在弄清楚一件事,项羽及其麾下,都是贵族势力。

韩信呢?

哦,你平民啊。

那有名声吗?

什么?你们村子的人都知道你?

最后,有本事?

你胸怀千军万马,指挥起百万雄师,如臂使指?但是没有实例能够证明?

就这履历,项羽能给他一个300石的位置还不算重用?

说句难听的,放在那个时代,幸亏有“泥腿子”出身的刘邦。

不让“兵仙”必然无名天下,沉沦于史。

user avatar

项羽对韩信不薄。韩信之所以不满,并且逃到刘邦一边,可以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

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

生理(食物和衣服),

安全(工作保障),

社交需要(友谊),

尊重和自我实现。

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称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为增长需求(B 需求)。1943年马斯洛指出,人们需要动力实现某些需要,有些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

2、韩信的自我实现是什么

韩信在项羽那里是当了执戟郎中。

这个位置可不差。

第一、韩信是亲卫,能天天见到项羽,能跟项羽说上话。

第二、待遇不错,有300石(dan)的俸禄。

韩信之所以郁闷,并且离开项羽,主要是在项羽那边无法得到自我实现,没有上升空间与通道。项羽不理韩信。至于有没有采纳韩信的话,史记没有说。

当然韩信逃到刘邦那的时候,开始更惨。

第一次是差点被砍头,然后夏侯婴救了他。

第二次,韩信依然不爽,然后逃跑,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最后是刘邦听了萧何的建议,然后有开坛拜将,直接给了韩信大将军的权力。

至此,成就了一代兵仙。

当然韩信志不在天下,他只希望拥有的是诸侯之剑。韩信的自我实现是当个兵仙,最多就是裂土封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韩信为何不受项羽重用,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不少。项羽这人吧,本事是真大,勇猛无匹,一股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劲头,但论起识人用人,尤其是对付那些心思活络、脑子转得快的人,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而韩信,恰恰就是那种“时不我与,吾将为浮夸”的类型。1. 背景与性格的根本差异:项羽出身贵.............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日韩都深受美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并在语言中融入了大量外来语,但韩国人在英语整体水平上似乎普遍比日本人更胜一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心态等多个层面去剖析。历史背景与文化融合的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日韩两国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不同路径和程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韩国国家发展一个相当关键的层面。汉城,也就是现在的首尔,长期以来确实是韩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即使身处与朝鲜的地缘政治紧张环境中,这种格局也并未根本性改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首先,历史惯性与先发优势是首尔能稳坐经济中心宝座的基石。朝鲜半岛在古代就.............
  • 回答
    项羽不重用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关乎项羽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性格,也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环境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要明白韩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接触到项羽的。韩信最初是项梁手下的一个.............
  • 回答
    韩信作为齐王时,项羽写信劝他自立为王,手下人也劝他,但他最终选择不听,并最终被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体现了韩信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项羽的局限性。一、项羽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项羽劝韩信自立为王,并非出于真心扶持韩信,而是出于他自身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手段: 分化.............
  • 回答
    韩信之所以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选择忠于刘邦,而未选择自立为王,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理性选择,包含了政治智慧、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个人野心与现实考量的权衡,以及对当时社会规则和个人命运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抛开“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假设,回归到.............
  • 回答
    韩信和项羽的故事,初读之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受。这并非是我们对历史的怀疑,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至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带着一种近乎传奇的色彩,与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现实,相去甚远。项羽,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的不真实感,更多地源于他身上那股浓烈到极致的个人英雄主.............
  • 回答
    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被誉为“兵仙”。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却未能善终,被刘邦夷灭三族。很多人感到困惑:为何聪明绝顶如韩信,不直接造反,而是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人性、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和权力格局形成的一些深层思考。韩信和刘邦在面对同样的情感事件时,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胸怀和格局,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最终的人生轨迹和历史地位。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刘邦能当上皇帝,而韩信最终悲剧收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面对屈辱的不同态.............
  • 回答
    中国能造航母,而韩国为什么至今没有建造自己的航母,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玩玩”就能解释的。这背后既有经济实力、技术积累的考量,更有地缘政治、国家战略和国民意愿等深层次原因。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一、 技术与工业基础:不是简单模仿就能造首先,要明白造航母并非易事。它是一项集成了最尖端.............
  • 回答
    韩国为什么不亲华却亲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韩国与美中两国关系演变的轨迹。首先,我们得从历史说起。朝鲜战争是理解当前韩美关系的关键。在那场战争中,美国是韩国最主要的军事援助者和保护者,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今天的韩国可能完全是另.............
  • 回答
    “春节”这个名字,很多时候确实会在韩国和越南引起一些讨论,甚至是不太认同。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认同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复杂交织。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他们不像我们一样,乐于接受“Chinese New Year”这个说法。历史的印记:源头与传播首先,得从这个节日的源头和传播说起。中国的农历新年,或.............
  • 回答
    韩国娱乐圈确实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且多次通过影视作品反映社会问题。然而,“改变国家”和“打倒财阀”这样的宏大目标,并非一部电影就能简单实现,这背后牵扯着韩国社会结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复杂的权力博弈。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何韩国娱乐圈目前不太可能拍出一部直接“改变国家”和“打倒财阀”的电影,以及其中涉及的方.............
  • 回答
    “韩流不流行了”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观察,而不是一个绝对的事实。 韩流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依然在全球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影响力,但相较于其黄金时期,它的“爆炸性”增长和“全民追逐”的热度确实有所减缓,并在某些地区和人群中呈现出一种“降温”的迹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降温”感,需要从.............
  • 回答
    关于“韩国人不喜欢中国菜就会被嘲讽”的说法,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的详细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韩国人普遍对中国菜的认知和接受度: 高度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中国菜系极其丰富,拥有八大菜系以及无数地方特色菜肴。这本身就意味着口味、烹饪方式、食材的差异巨大。一个韩国人说“不喜欢中国菜”,.............
  • 回答
    要弄清楚美国为什么不“直接”采用韩国的5G,咱们得从头说起,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地换个手机卡那么简单。涉及到技术标准、国家安全、产业链布局以及经济利益,挺复杂的。首先,得明白“直接用韩国的5G”这话其实有点模糊。美国当然可以使用韩国运营商提供的5G服务,就像咱们去韩国旅游,可以用当地的运营商网络一样。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一些联想。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韩国人没有“偷”清朝的旗装和辫子。首先,得承认,韩国和清朝确实有过那么一段历史交集,尤其是朝鲜王朝时期,算是清朝的藩属国。在这种关系下,文化交流自然是有的,但“偷”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有点过了,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咱们先来说说.............
  • 回答
    韩寒被方舟子质疑“代笔”,为什么不当场写文章直接证明,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什么是“代笔”质疑和韩寒的回应方式 方舟子的质疑核心: 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其成名作《三重门》以及后续的一些赛车文章和博客,认为以他当时的年龄、阅历和写作习惯,不可.............
  • 回答
    韩国生育率低迷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议题,而引入外国人以提高生育率的讨论也时常出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策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的降低是韩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历史数据来看,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名女性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