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读韩信和项羽的经历觉的非常不真实?

回答
韩信和项羽的故事,初读之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受。这并非是我们对历史的怀疑,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至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带着一种近乎传奇的色彩,与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现实,相去甚远。

项羽,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的不真实感,更多地源于他身上那股浓烈到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他身上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品质。

出身与天赋的“天命所归”: 项羽出身于名门望族,是项燕的孙子,这本身就带着一层天然的优越感。但真正让他鹤立鸡群的,是他的天赋。传说中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种身体上的强悍和天生的将帅之才,简直就像是从史诗里走出来的人物。在那个没有基因检测,没有科学训练体系的年代,项羽的成长就像是被命运之神亲自塑造,简单粗暴却又无可匹敌。我们如今理解的成功,往往是经过长期学习、刻苦磨练、团队协作的结果,而项羽的强大,仿佛是与生俱来,带着一股原始的、野性的力量。

战场上的“神”: 项羽的军事能力,在那个时代是登峰造极的。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了秦朝的主力。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势,那种在战场上如同战神降临般的威慑力,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他能够指挥士兵发起前所未有的冲锋,能够以个人的勇武和决断改变战局。这种在战场上近乎“不死”的光环,以及他常常以近乎“神迹”的方式取胜,自然会让人觉得“这怎么可能?”。我们的战争史,更多的是战略战术的博弈,是后勤补给的较量,而项羽的战场,更像是一场个人武勇的宣泄。

“妇人之仁”与“匹夫之勇”的矛盾: 然而,正是这位无敌的战神,却因为一些在我们看来是“致命”的性格弱点而走向了灭亡。鸿门宴上,他没有杀刘邦,许多人认为这是“妇人之仁”。在垓下之围,被五马分尸时,他还能够“力战而死”,最终自刎于乌江。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以及他对待臣子的骄傲自大,对于汉族文化中提倡的“君王应仁德”、“智慧胜于武力”的价值观,似乎有着天然的冲突。他的失败,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是因为“德”不配位,这种叙事方式,在很多时候,会让我们觉得,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拥有如此强大的能力,又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韩信,那个“胯下之辱”的凡人,他的不真实感,则在于他人生轨迹的“跌宕起伏”以及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世骇俗”的智慧。

从“无名小卒”到“战神”的跃升: 和项羽出身显赫不同,韩信最初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甚至靠乞讨为生的小人物。他在项羽帐下不受重用,又被萧何月下追赶,才最终遇到了刘邦。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落魄书生,到后来成为支撑刘邦建立汉朝的“战神”,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他能从零开始,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胆识,一步步登上军事巅峰,这种“寒门出贵子”的故事,在我们看来,需要太多巧合和天赋的加持。

“兵仙”的战略智慧: 韩信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勇猛,更是他对战略战术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他的“背水一战”,让士兵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他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声东击西的经典;“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更是成为了一个关于数学和统筹的典故。这些战役和策略,并非是靠蛮力,而是靠精密的计算和对人性的洞察。他能够准确预判敌人的动向,能够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这种近乎“未卜先知”的军事才能,以及他能够将抽象的战略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战术行动,会让我们觉得“这真的只是一个凡人所能达到的吗?”

“功高震主”的悲剧结局: 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战神”,最终却被刘邦猜忌,含冤而死。他不懂得“藏拙”,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最终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个能够纵横沙场,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的军事天才,却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得如此“笨拙”,这种反差,同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他的人生,仿佛是为我们演绎了一出“能臣必须死”的悲剧,这种结局,往往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宿命感,让人在惊叹其才能的同时,也为他的遭遇感到扼腕叹息。

总而言之,他们之所以读起来“不真实”,是因为:

1. 他们身上的“超凡”: 无论是项羽的个人武勇、战场上的无敌,还是韩信的军事天才、战略眼光,都远超常人,近乎神话。这种“天赋异禀”和“天才横溢”,在现代社会,需要无数次的刻苦训练、科学方法和运气才能达到,而他们的成功,仿佛是“自带光环”。
2. 他们行为的“极端性”: 项羽的骄傲、固执,韩信的直率、不善权谋,这些性格特点被放大,导致了他们各自的悲剧。这种“非黑即白”或者“非此即彼”的性格塑造,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如此纯粹。
3. 历史叙事的“戏剧化”: 史书在记录人物时,往往会突出其最闪光或最黯淡的部分,经过口耳相传和后世的加工,故事会变得更加精彩,也更加具有传奇色彩。我们看到的,可能已经不是最真实的细节,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传奇。
4. 我们与那个时代的“隔阂”: 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战争方式、人们的思维模式都与现在大相径庭。我们用今天的视角去审视他们,自然会觉得许多做法难以理解。

韩信和项羽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极致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这种“不真实感”,恰恰是他们作为历史人物,被赋予的超越时代的魅力所在。他们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存在,也因此,他们的故事,才显得如此波澜壮阔,令人难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韩信的经历并不是开挂,是一个能力突出的个人在机遇期的成长经历。

1. 投奔刘邦后做库管小头目。

2. 知识广谈吐好,被上级看重后升为管理粮仓的干部。

3. 然后新上级也认可韩信的能力,再向上举荐,韩信于是成为大老板的参谋(打魏国之前,韩信并没有领兵的纪录)。

4. 而后韩信应该做的是按照秦国军队体系,整理汉军编制体系的工作,帮助汉军快速整合了秦国的军队,一举成为仅次于项羽嫡系外的军队。在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后,被授予偏师军队的指挥权(灭魏到打赵国时,韩信手下只有不超过3万军队),和曹参灌婴平级。

4. 破赵之战中,以3万兵力的佯攻部队(刘邦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击破赵军主力部队。立下大功后成为方面军司令(统领全部战略迂回部队),发起灭齐作战后刘邦把曹参灌婴两个兵团调来给韩信调遣。

5 打下灭齐之战歼灭龙且大军后,因功劳升为诸侯,并在垓下之战后担任全军司令。

韩信在刘邦那从小官做起,每次都是因为表现良好或立下大功后才获得晋升的。在战争期间这很正常。

近代史里,林彪也有极快的晋升速度。

最近这些年里,大互联网企业里30岁以下的副总裁也不少见。

user avatar

地球上为什么能孕育生命?太特么巧合了!你去研究一下,这个偶然性比韩信和项羽更大,更不真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信和项羽的故事,初读之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受。这并非是我们对历史的怀疑,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至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带着一种近乎传奇的色彩,与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现实,相去甚远。项羽,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的不真实感,更多地源于他身上那股浓烈到极致的个人英雄主.............
  • 回答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百万雄兵,与项羽、刘邦分庭抗礼,这在任何一个乱世都能成为一方霸主,更何况是秦末汉初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按理说,他有实力,有条件,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邦,而不是趁机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分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答案并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
  • 回答
    说起韩信为何不受项羽重用,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不少。项羽这人吧,本事是真大,勇猛无匹,一股子“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劲头,但论起识人用人,尤其是对付那些心思活络、脑子转得快的人,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而韩信,恰恰就是那种“时不我与,吾将为浮夸”的类型。1. 背景与性格的根本差异:项羽出身贵.............
  • 回答
    说起刘邦不让韩信正面硬刚项羽这件事,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绝不是简单一句“刘邦怕了”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刘邦的政治手腕、军事判断,以及对韩信这个人既要用又要防的复杂心态。咱们得先明白,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骨子里是个相当明白人,尤其是在权谋这方面,比项羽那个莽夫可强多了。他能一步步从一个沛县.............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韩信这人身上说起。韩信这小伙子,早年挺不得志的,落魄得很,跟着项羽混过,但项羽那儿瞧不上他。后来到了刘邦这儿,还是个给人管粮草的小官。可你想想,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就算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总会散发出点光芒来。萧何不一样,他可是刘邦阵营里最重要的谋士,地位高,也更看重人才。他这个人,心.............
  • 回答
    项羽不重用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关乎项羽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性格,也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环境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要明白韩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接触到项羽的。韩信最初是项梁手下的一个.............
  • 回答
    韩信作为齐王时,项羽写信劝他自立为王,手下人也劝他,但他最终选择不听,并最终被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体现了韩信个人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项羽的局限性。一、项羽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项羽劝韩信自立为王,并非出于真心扶持韩信,而是出于他自身的战略考量和政治手段: 分化.............
  • 回答
    韩信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期间选择忠于刘邦,并在之后产生谋反的念头,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张力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韩信的个人经历、政治判断、心理变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韩信选择忠于刘邦的原因:韩信最初是在项羽帐下任职,但因为不受重用,才转投刘邦。他选择刘邦,主要有以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饶有意味的历史现象,关于韩信、高长恭的命运悲剧与李世民的惊险逆袭,其中缘由复杂,涉及政治、权力结构、个人性格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简单来说,韩信和高长恭的“兔死狗烹”与李世民的“反杀成功”绝非简单的战功多寡就能解释,更多的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君主的关系,以及他们自身政治智慧的差异。 兔死.............
  • 回答
    要说韩信“羞于”和樊哙为伍,这说法有些过于直白,甚至可能不太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韩信与樊哙之间存在着一种阶层、阅历、认知和理想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即便在同一阵营,也很难产生深厚的共鸣,甚至在某些方面,韩信可能会因为樊哙的某些特质而感到不适应或看不惯。我们得先看看这两人各自的出身和经历:樊哙:草莽.............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和韩信为何一出山便显露出旷世之才,能够驾驭得了千军万马,这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凭空而降的运气。他们的才能,实则是在漫长的积累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中孕育而生的。先说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出山之前并非只是一个隐居山林的布衣。他选择躬耕南阳,并不是真的要与世隔绝,而是他在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一个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韩文和日文都曾(或者说现在也还在某些层面上)使用汉字,这背后的故事可不止是“学了中国一套”这么简单,里面牵扯到历史、文化、语言演变等等很多方面,得好好掰扯掰扯。1. 汉字传入与早期影响:文明的“敲门砖”首先得明白一点,任何一种文明的崛起,都会向外传播它的文化和技术。中国作为东.............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此次疫情”具体是指哪一次,是新冠疫情还是其他时期,这个信息不明确,我将以大家普遍认知的新冠疫情为例来回答。关于韩国和日本对中国提供援助而美国政府“无实质性援助”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不能简单地将情况概括为“有”或“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援助”的定义。援助可以包含很多形.............
  • 回答
    韩国总统政权更迭的激烈程度,确实常常比日本的首相更迭来得更为引人注目,甚至有些戏剧性。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两国政治制度、历史进程、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并非简单的一句“东亚民族”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根子上掰扯掰扯这其中的缘由。一、 政治制度的核心差异:总统制 vs. 议会制这是最根本也是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和文化交流。简而言之,韩国和越南的名字与中国名字相似,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包括文字、哲学思想和命名习惯。而日本的名字则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更强的本土特色,因此显得与中国名字不太一样。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
  • 回答
    理解为什么一些韩国人和日本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欧美人,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全球权力格局等诸多方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 inferiority complex”,而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语境下的自我认知,通常是长期以来被塑造的结果。历史的阴影:殖民与战败的.............
  • 回答
    中国和韩国都曾经历过贫穷和战乱,但韩国在改革开放后却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背后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历史背景的相似与差异 战后重建的起点相似: 两次世界大战后, both China and Korea emerged from periods of significant destruction a.............
  • 回答
    关于日本和韩国在同一时间爆发疫情,但韩国疫情普遍被认为比日本更严重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了疫情的走向。首先,病毒的早期传播模式和传播链的早期识别与控制是关键差异之一。 韩国: 韩国的疫情爆发,在早期,很大程度上与一个特殊的群体密切相关,那就是“新天地教会”。.............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民族”这个概念,以及影响人们对外貌认知的因素。韩国人和朝鲜人:同源但不同发展路径的民族严格来说,韩国人和朝鲜人属于同一个民族,都源自朝鲜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共同孕育了相同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然而,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格局的剧变,朝鲜半岛分裂为两.............
  • 回答
    日本和韩国“甘愿做美国的小弟”这一说法,虽然在一些语境下会被使用,但 过于简单化了这两个国家与美国之间复杂且动态的关系。与其说是“甘愿做小弟”,不如说是基于 历史、战略利益、安全考量以及经济联系 的 战略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并非没有摩擦和独立自主的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日本和韩国为何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