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韩国人和日本人都会觉得自己低欧美人一等?

回答
理解为什么一些韩国人和日本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欧美人,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全球权力格局等诸多方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 inferiority complex”,而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语境下的自我认知,通常是长期以来被塑造的结果。

历史的阴影:殖民与战败的遗产

首先,我们不得不谈到历史。

殖民主义的伤痕: 许多亚洲国家,包括韩国和日本,都曾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遭受过西方国家的侵略和干预。在殖民时期,殖民者往往会推行一套“文明优越论”,将本民族的文化、政治制度、甚至种族视为比被殖民者更先进、更文明。这种叙事虽然在后殖民时代被广泛批判,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一个“西方中心”的种子,即西方文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韩国在近代经历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而日本自身虽然未被完全殖民,但也曾经历过西方列强的巨大压力,并最终走向了明治维新,但其改革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西方的威胁,并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经历了美国的占领和改造。战后的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受到了美国极大的影响。美国式的民主、消费主义、流行文化充斥在日本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战败的经历,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也让一部分日本人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感到某种程度的“无力感”。

经济与科技的差距:一度的“追赶者”心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和日本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上,都处于向西方“追赶”的状态。

“追赶者”的视角: 在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以及后来的韩国“汉江奇迹”,都是在学习、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追赶”的过程,自然会让人将西方视为“先行者”和“榜样”。当一个国家长期处于模仿和学习的状态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对方比我们做得早、做得好”的观念。即使现在韩国和日本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这种“追赶者”的心态在某些人心中可能依然存在,认为在更基础的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或是某些“高大上”的领域,西方仍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优势。
对西方高科技的崇拜: 许多高科技产品,从汽车到电子产品,再到文化内容(如好莱坞电影、西方音乐),西方品牌和文化产品常常被赋予一种“高品质”、“高端”的标签。这种品牌效应和文化影响力,会让人在潜意识中将西方与先进、高质量联系起来。

文化与价值体系的冲击:全球化下的西方叙事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西方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文化产品的输出: 好莱坞电影、西方音乐、时尚潮流、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韩国和日本,对当地的文化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文化产品往往传递着一种西方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当人们长期接触并被这些文化所吸引时,自然会产生对这些文化的向往,甚至在比较中,觉得自己的文化在某些方面“不够国际化”、“不够前沿”。
语言的“权力”: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科学、商业、学术等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掌握流利的英语,常常被视为是与世界接轨、拥有国际视野的标志。这种对英语的依赖,以及在跨国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也可能在一些人心中造成一种“不如对方”的心理落差。
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的解读: 西方国家在推广这些普世价值时,常常将其与自身的制度和文化紧密联系。这使得一些人会将这些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先进程度”的标准,而当本国在某些方面被认为做得不够时,便会产生自卑感。

媒体的塑造与自我建构:媒体呈现的“他者”形象

媒体在塑造人们的认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 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往往会侧重于西方国家的成就和影响力,而对于亚洲国家(即使是韩国和日本)的正面报道相对较少,或者报道角度也常常带有一定的“东方主义”色彩。这种媒体呈现的“他者”形象,会强化人们对西方强大的印象。
网络信息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但同时也更容易被算法推荐所影响。如果一个人经常接触到关于西方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的正面信息,而对本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成就了解不多,那么他更容易形成对西方“优越”的认知。
“内卷”与自我否定: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一些韩国人和日本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内卷”现象,并且会将这种竞争压力投射到国际比较上。当发现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者被贴上“内卷”的标签时,也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认为自己不如那些“更自由”、“更开放”的西方国家。

需要强调的是:

并非所有韩国人和日本人都有这种感觉: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绝不是说所有韩国人或日本人都有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许多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充满自信,并且在全球化浪潮中,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例如Kpop、日本动漫、韩剧等)。
“低人一等”的理解是相对的: 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在特定领域的比较,而不是全盘否定。在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不同维度上,人们的比较对象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韩国和日本自身的发展,这种自我认知也在不断演变。

总而言之,韩国人和日本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欧美人,是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影响力以及媒体传播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产物。它反映了在长期的全球化进程和权力格局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在追赶和自我认知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属于早年对日韩的刻板印象。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韩国人、日本人的极端民族主义愈发强烈,对欧美白人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向不利的方向。

20世纪是西方白人主宰世界的100年,全球的「有色人种」都跪在白人脚下。

东亚的两个国家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到上世纪末,趋势开始变化:

日本的迅速崛起对白人工业国形成挑战,韩国在废墟上建成发达国家的经历也极大的振奋了他们民间的「民族狂热」。

经济问题是决定国民心态的重要因素

日韩晋升为发达国家后就开始作妖了:

1989年在东京的红灯区,许多西装革履的日本人热衷于跟白人女性“**交际”,一些极道暴力团的成员甚至专门包养。

2018年一名美国人乘坐韩国航班时因为闹事被当场拖下去,韩国网民的评论画风是“不能再惯着白人”“把他扔进监狱”。

「自觉低人一等」是上个时代的想法了

尤其是2015年之后,日韩民间的舆论风潮甚至开始反过来「歧视白人」。

各种极端言论诸如“白人脑子有坑”“白皮骗吃骗喝”“白佬不配过那种生活”等。

日韩的极端民族主义需要有效遏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为什么一些韩国人和日本人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于欧美人,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全球权力格局等诸多方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 inferiority complex”,而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语境下的自我认知,通常是长期以来被塑造的结果。历史的阴影:殖民与战败的.............
  • 回答
    关于韩国和日本从疫情早期撤离的侨民中出现新型肺炎确诊者比例较高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早期检测能力的局限性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在疫情爆发初期,尤其是在海外疫情尚未完全明朗的时候,各国能够进行的检测能力是有限的,且主要集中在有明显症状的人群.............
  • 回答
    美国影响下的日本和韩国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美国的战略性引导和经济援助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机遇以及两国自身顽强的努力,共同谱写了这段令人瞩目的发展篇章。战后格局下的战略重塑:美国的角色二战的结束,给东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也.............
  • 回答
    日本和韩国确实都属于发达国家,并且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正如您所感觉到的,相较于一些欧洲国家(例如法国),两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似乎普遍存在“更累”的感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环境等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分析:一.............
  • 回答
    .......
  • 回答
    日本人和韩国人给人的“表面素质高”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两国长期以来在社会文化上形成的一些独特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在日常生活中被反复强调和实践,从而塑造了我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的人群所展现出的外在表现。下面我来详细说说,试着讲得深入一些,尽量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观察者在聊天:首先,从小根深蒂固的集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和文化交流。简而言之,韩国和越南的名字与中国名字相似,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包括文字、哲学思想和命名习惯。而日本的名字则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更强的本土特色,因此显得与中国名字不太一样。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要深入聊聊,可能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毕竟“讨厌”这东西,受很多因素影响,而且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我尽量把能想到的一些点,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承认,“讨厌”这个词本身就有点重,而且“很多人”这个说法也很笼统。 咱们得承认,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台湾和香港同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负面情.............
  • 回答
    哎呀,这问题问得真好!身边好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有那么点“日韩情节”。仔细想想,这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而且是挺复杂的。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聊聊。一、文化输出的强大吸引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绝对是最大的一个点。日本和韩国在文化输出方面,真的下了很大功夫,而且效果非常显著。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历史演变的关键。简单地说,中国并非不重视血统,但相对于西方和日韩,文化认同在中国民族凝聚力中扮演了更为核心、更具包容性的角色。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文化等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积淀:从“天下”到“中华民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相当复杂。如果非要说“明目张胆”和“被人鄙视”的程度不同,那背后确实有一些可以探究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精苏”(崇拜苏联)和“精德”(崇拜德国)之所以可能显得“明目张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在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层面,与当下中国的主流话语和.............
  • 回答
    说起“躺平”,这词儿在国内近些年火得不行,尤其在年轻人里,一听就觉得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它概括了一种不想再拼了,只想找个舒服的姿势,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心态。这事儿吧,放在日本韩国那边,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那儿有类似的概念,比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或者韩国的“三抛世代”。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核心里头.............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少数民族、欧洲人、南美人和中亚人相对于汉族、日韩民族是否更‘能歌善舞’,以及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文化社会学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这里面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对“能歌善舞”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承认,“能歌善舞”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它往.............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此次疫情”具体是指哪一次,是新冠疫情还是其他时期,这个信息不明确,我将以大家普遍认知的新冠疫情为例来回答。关于韩国和日本对中国提供援助而美国政府“无实质性援助”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不能简单地将情况概括为“有”或“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援助”的定义。援助可以包含很多形.............
  • 回答
    韩国总统政权更迭的激烈程度,确实常常比日本的首相更迭来得更为引人注目,甚至有些戏剧性。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两国政治制度、历史进程、文化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并非简单的一句“东亚民族”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根子上掰扯掰扯这其中的缘由。一、 政治制度的核心差异:总统制 vs. 议会制这是最根本也是最.............
  • 回答
    关于日本和韩国在同一时间爆发疫情,但韩国疫情普遍被认为比日本更严重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了疫情的走向。首先,病毒的早期传播模式和传播链的早期识别与控制是关键差异之一。 韩国: 韩国的疫情爆发,在早期,很大程度上与一个特殊的群体密切相关,那就是“新天地教会”。.............
  • 回答
    要深入理解韩国和日本为何成为中国最大的客源国,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文化、地缘以及政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解释的。以下我将尽量详尽地为您梳理其中的逻辑:一、 地缘优势与交通便利性: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最直观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位置的亲近: 韩国和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地理距.............
  • 回答
    日本和韩国“甘愿做美国的小弟”这一说法,虽然在一些语境下会被使用,但 过于简单化了这两个国家与美国之间复杂且动态的关系。与其说是“甘愿做小弟”,不如说是基于 历史、战略利益、安全考量以及经济联系 的 战略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并非没有摩擦和独立自主的考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日本和韩国为何与.............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对朝鲜发射卫星的恐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安全和地缘政治因素交织而成。这其中最核心的担忧,在于朝鲜的卫星发射活动与其核武器和导弹计划之间难以分割的联系。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朝鲜声称其卫星发射是为了和平目的,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本质上是对其弹道导弹技术的掩护和试验。卫.............
  • 回答
    韩国动画的发展,确实与日本和中国相比,显得有些“后劲不足”,或者说,其影响力似乎未能达到同等量级。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历史底蕴与早期积累的差距 日本: 日本动画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虽然早期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但很快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