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和韩国都属于发达国家,但是相比于欧洲国家(比如法国),感觉普通人活得很累是因为什么?

回答
日本和韩国确实都属于发达国家,并且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正如您所感觉到的,相较于一些欧洲国家(例如法国),两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似乎普遍存在“更累”的感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环境等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分析:

一、文化和社会压力:

集体主义与“内卷”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和“和”(Wa): 日本社会高度强调集体的和谐与秩序,个人行为需要符合社会规范,避免给他人带来麻烦(迷惑をかける)。一旦出现“耻”或“不合群”的行为,会被视为极大的负面,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处于一种自我约束和对他人的顾虑之中。尤其是在工作场合,为了维持团队的和谐,个人可能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意见。
韩国的“情”(Jeong)和“眼”(Eye): 韩国社会也深受集体主义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情”(Jeong)很重要,但也带来了人情债和相互依赖的压力。同时,韩国存在强烈的“眼”(Eye)文化,即“看别人脸色行事”的文化。人们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担心被排斥或被认为不够好,这导致了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
“内卷”(Involution)的普遍性: 这种对集体和谐和他人评价的在意,加上激烈的社会竞争,共同催生了严重的“内卷”现象。无论是教育、就业还是职业发展,人们都感到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才能不被落下,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可能只是维持现状,难以实现实质性的超越。这是一种低效的、不断消耗的竞争模式。

长工时与工作文化:
日本的“社畜”(Shachiku)文化: 日本的工作文化以其超长工时和对公司的忠诚度而闻名。虽然法律有所规定,但加班(残業)常常被视为常态,甚至是一种美德。许多人因为不想辜负同事或领导的期望,或者为了升职加薪,不得不牺牲个人时间。这种“不眠不休”的工作模式不仅消耗体力,更侵蚀了精神和情感的健康。
韩国的“빨리빨리”(Bbalibbali,快点快点)文化: 韩国同样以高效和快节奏著称,这在很多方面是优势,但也意味着工作压力巨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韩国人也普遍存在长时间工作的情况,加班费的普及程度和实际使用率可能不如西方国家。
欧洲的“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 相比之下,许多欧洲国家更加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例如,法国有每周35小时工作制(虽然实际情况复杂,但理念如此),以及严格的劳动法保护,包括充足的年假、带薪病假和明确的加班限制。人们通常在工作时间结束后会积极投入到家庭、社交、文化活动和个人爱好中。

社会期望与个人价值实现:
学历至上与精英主义: 日韩两国都普遍存在学历至上主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是进入好公司的敲门砖。这导致了激烈的升学竞争,从小学就开始的学生压力巨大。即使大学毕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竞争职位往往是少数。
稳定的职业与社会地位: 社会普遍认为拥有稳定的、有声望的工作(如进入大型企业、政府部门)是成功的重要标志。这种对“成功”的狭窄定义,让许多追求个性化发展或非传统职业道路的人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欧洲的多元化成功观: 欧洲社会则更加鼓励多元化的成功观,对个人兴趣、艺术、学术研究、自由职业等都有更高的接受度。人们的自我价值实现不一定完全依赖于职业的“成功”与否。

二、经济和就业结构: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的变迁与派遣员工: 日本曾以“终身雇佣制”为傲,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然而,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型和泡沫经济的破裂,这种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非正式员工(派遣员工、合同员工)。这些员工往往工资较低,福利较差,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而且随时可能被解雇,这增加了许多人的不安全感和经济压力。
韩国的财阀(Chaebol)经济与就业结构: 韩国经济高度集中在大型家族企业财阀手中。进入这些财阀企业通常是许多韩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因为它们代表着高薪、稳定和声望。然而,财阀之外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且薪资福利差距巨大。这使得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一旦未能进入这些头部企业,很多人的职业选择和生活质量就会受到显著影响。
欧洲的福利国家模式与社会保障: 许多欧洲国家实行的是福利国家模式,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意味着即使失业,人们也能获得相对体面的失业救济金,并且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有较好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对失业和意外的恐惧,也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去追求生活质量。

三、生活成本与贫富差距:

高企的生活成本: 日本和韩国,尤其是大城市(如东京、首尔),生活成本非常高,尤其是住房成本。高昂的房租或房贷会给普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迫使人们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维持生活。
相对隐性的贫富差距: 尽管是发达国家,但两国也存在贫富差距问题。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就业机会的有限性,可能导致一部分人群在经济上陷入困境。虽然不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触目惊心,但这种差距也会增加社会的不平等感和焦虑感。
欧洲的社会福利与财富再分配: 欧洲一些国家通过较高的税收和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基本生活水平的公平性,这使得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可能更高。

四、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

疏离与“便利的孤独”: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活节奏的提高,日韩社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疏离。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和遵守规则,但深层的情感连接和支持可能不如过去那么紧密。尤其是一些单身或独居的年轻人,可能感到更强的孤独感。
欧洲的社区文化与社交网络: 一些欧洲国家保留了较强的社区文化,人们更愿意参与当地的社交活动,与邻里建立联系。家庭和朋友之间的支持网络也相对更为牢固,这能为个人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实际的帮助。

总结:

总而言之,日本和韩国的普通民众之所以感觉“活得很累”,是历史文化积淀下的集体主义、高度竞争、“内卷”的社会压力、超长的工作时间、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担忧、以及高企的生活成本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如法国)在强调个人权利、工作与生活平衡、完善的社会福利以及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做得更好,这使得普通民众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而不是被生存和竞争所裹挟。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欧洲国家没有挑战,而是说在“活得累”这个问题上,日韩两国在当下社会结构和文化基因下,面临着更普遍和更深刻的群体性困境。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不同国家社会发展模式的利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

到今天,东亚的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都已成长为发达经济体。日本早已是资本主义五大国之一,韩国的实力也已接近或超过G7七大工业国组织的末段班,台湾的科技业和香港的金融业在全球举足轻重,而澳门和新加坡已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上述六个经济体在预期寿命和各项卫生指标排名中遥遥领先全球其他国家,在各项创新和竞争力指数排名中都位居前列。单纯从主要指标上来看,东亚的发达经济体的确已经发展得很好了。

然而,在有些指标上,东亚经济体始终落后于欧美,比如说平均劳动时间和学生平均课业时间。有些人把这些指标的差距归为文化差异。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或许会发现原因并非这么简单。


可以观察到,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台湾、香港、新加坡,都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储备是进出口顺差的结果,是当地居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展现了东亚企业强大的出口竞争力。而东亚国家的社会压力大、普通人活得累的根源或许正来自其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

欧美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终端市场,本地企业和居民只要不是差得太离谱即可活得不错,即为题主所说的“活得很幸福”。欧美国家是贸易赤字国,生产的产品少于自己的消耗。而东亚居民则需要生产出多于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用于出口,来换得外汇。如果东亚和欧美的技术水平相同,这显然需要东亚工人工作更长的时间,长于他们本需要工作的时间;而欧美工人工作的时间短于他们本该工作的时间——欧美人的一部分消费是东亚人在帮着买单。

日韩港台新占领欧美的市场,弄得自己人民累得很,欧美居民还抱怨你抢了他们的工作,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做不可呢?

因为东亚人需要生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东亚人不出口,他们就活不下去了。东亚国家需要进口大宗商品(能源、矿产、农产品等),需要和其他国家开展一般贸易(比如日本能生产汽车,但可能有日本消费者就是偏好某款法系车),来满足自己国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这些都需要美元。

东亚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必须比欧美的更物美价廉,才能在欧美卖得出去;东亚商品进入亚非拉面临比欧美商品进入亚非拉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也要求东亚的商品必须物美价廉。而物美价廉通常也意味着企业必须薄利多销才能赚取一点微薄的利润。

所以,毫不奇怪地,东亚国家必须依靠出口换汇才能买到必需的粮食和资源;东亚商品必须比欧美商品更优更便宜才卖得出去并换回外汇;东亚企业必须比欧美企业更有创新活力和精益管理才能在国际市场活下去;东亚人必须比欧美人更强更有竞争力才能活得下去。这种只有比别人强才能活下去的社会现实深深烙印在每个东亚人的心中;焦虑在每个东亚人心中蔓延。

如果某个非欧美国家,只知道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注意培养企业的竞争力,那么等待他们的必然是贸易赤字和货币危机。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泰国等等,例子还有很多。这也是为什么索罗斯阻击泰国和香港,结果却不同的原因:香港和大陆的外汇储备比泰国多多了。拉美、东欧、东南亚想要高消费低压力的生活,但没有外汇储备的支撑,现实就会迅速打脸。拉美、东欧、东南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也是因为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国民储蓄率低,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

东亚的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必须要成为强者,参与全世界的竞争,才能活下去,所以只能严厉要求孩子的课业,而无视孩子的睡眠和体育活动时间的不足。而自己,则只能在996的加班中度过一生。


那么,东亚发达地区要如何改变才能把休闲、度假和用来生活的时间还给普通劳动人民,把睡眠和体育活动的时间还给中小学生?

我觉得最本质的办法是在通过自主创新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提高本币国际化水平,加快区域融合和共同市场建设,还有提升国际贸易的话语权。是的,这听上去和度假、学业八竿子打不着。

如果本国需要的石油、铁矿和粮食能用本币买到,那就可以节省很多出口创汇的需求,减少了全社会平均工作时间,也就降低了国内的经济压力,社会竞争压力自然也会小很多。如果能用印出的本币在全球消费,购买其他国家的制成品,那就更轻松了。

共同市场消除了贸易壁垒,也就消除了不必要的出口压力;东亚各国内部互通有无,各个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效率也会更高。

更进一步,如果东亚掌握了全球贸易的主导权,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贸易规则和贸易体系,那么出口不受任何壁垒的东亚企业自然更容易占领全球市场,获取利益。而其他国家的产品,在面临贸易壁垒时,必须比东亚国家的产品质更优、价更廉,才能卖得出去。

社会竞争压力小了,工作时间短了,普通人自然会有更多的闲暇时光,陪家人、陪朋友,把属于生活的时间还给自己;父母也自然会把睡眠和体育的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更幸福的童年。


或许,等到中国成为世界的最大的终端消费市场,东亚人民可以用本币在全世界消费,东亚建立起共同市场,东亚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秩序,东亚人民也会过得很轻松,活得很幸福。


相关问题:日本是不是已经无法避免成为一个失败国家了?

东亚人为什么活得累?

印度有崛起的可能吗?

为什么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如此靠后?

苹果可能将iPhone 20%的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度 ,你怎么看?


附:

1、美国、欧元区、中国、日本的经济规模和货币国际化比较

如果按GDP(汇率法)、GDP(购买力平价)和国际贸易的平均份额计算,美国的经济规模为全球的17%,欧元区为18%,中国大陆为15%,日本为5%。

但按国际支付、跨国贷款和外汇储备的平均份额计算,美元占据国际货币市场53%的份额,欧元占26%,而人民币只有1%,日元只有4%。

美元、欧元在国际货币中的比重远远大于所在国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体量,而人民币和日元却相反。

2、部分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数据

中国大陆的人均外汇储备和全球最富裕的卢森堡差不多。


东亚人除了过得辛苦,还长得比较矮。有些人认为这是人种差异。但历史上并非一直如此。

我在德国蒂宾根大学网站上找到了过去两个世纪各国各地区男性的平均身高。

1810年到1830年间,中国男人的平均身高仅低于北美和西欧及北欧,高于南欧及东欧、拉美和加勒比、南亚、东南亚、西亚及中亚、非洲男性的平均身高。

1840年到1850年间,中国人的平均身高高于西欧及北欧,全球范围内仅低于北美,高于其他所有地区。此时,西欧及北欧人平均比北美人矮6厘米。这段时间,西欧人和北欧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已经显著高于中国人的,但平均身高却低于中国。所以中国人的身高并不应该“天然地”低于西欧人的身高。

西欧及北欧与北美的差异或许能用营养状况来解释。当时新大陆的资源更充裕,社会也更平等,北美的穷人的营养状况也不差,所以平均身高远高于西欧和北欧。

1850年以前,东亚地区只有中国有数据,所以东亚线和中国线是重合的。1850年开始,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的数据逐渐加入进来,直接拉低了东亚人的平均身高。1880年时,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低于中国人7.5厘米。百年后,日本人的身高已经追上中国。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受到侵略,民众吸食鸦片,几亿两白银随着不平等条约外流,穷人食不果腹,中国人的平均身高逆着全球上升的趋势迅速下滑。几十年间,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下降了两厘米,同期西欧及北欧人的平均身高提高了6厘米。中国人和西欧及北欧人的身高差距是这段时间出现的。落后何止是挨打,连人都变矮了。

这段屈辱的历史,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在全球范围内都算矮的。在1890年到1920年间,中国人只比东南亚人和东亚其他国家的人高,和拉美人差不多高,比西亚及中亚人、南亚人、南欧及东欧人和非洲人都要矮。

而西欧及北欧人在这段时间平均身高大幅提高的结果是,到1900年,西欧及北欧人的平均身高已经追上了北美人。

20世纪40年代以后,全球各地区的平均身高都在提高。中国人的平均身高重新超过了拉美、西亚及中亚、南亚、南欧及东欧和非洲地区的平均身高。但日本人和韩国人的平均身高提高得更快,并超过了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到现在,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只低于欧美和日韩了,而日韩的平均身高仅低于欧美。

许多学术论文已经得出结论,平均身高和营养、睡眠、体育、社会平等程度高度相关,这也是我们在这个身高历史变迁中能够体会到的:东亚人的平均身高在全球范围内仅低于欧洲人和北美人,高于西亚及中亚人、南亚人、东南亚人、拉美及加勒比人和非洲人。

东亚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很高,所以营养状况显然不是东亚发达国家居民平均身高不够高的原因。但东亚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普遍较重,睡眠和体育项上减分严重,导致其居民的平均身高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居民。

user avatar

谢邀。

这涉及欧美压箱底的看家产业了。

简单说就是,美国卖霸权,欧洲(西欧)卖情怀,东亚卖血卖肝(即便是高科技)。


美国用军事霸权推动了很多科技进步,从而转化成一大批压箱底的产业,这个部分日韩是不可能触碰的。然后还有纽约的金融。

欧洲(西欧)则是有一大批产业,已经牢牢占据「高档、品味、优雅」的标签,直接躺着就能赚钱,比如各种奢侈品(包括豪车)、葡萄酒。这些吧,连美国都不怎么挑战得了。

==>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GDP第一长达150年了,美国人自己都无意(或者说无法)挑战西欧的这个生态位。

哪天要是英国法国某个「百年教育品牌」要在东亚大都市开私立学校,只要消息放出来,说要培养绅士淑女、双语教学、学马球之类的,东亚大都市的有钱家长肯定排着队进贡学费。


这些东亚都没有,就只能靠加班卖血爆心爆肝,而且还互相竞争。

中国大陆这些势头迅猛的产业,主要竞争对手也是台日韩,互相基本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东亚人自己内部竞争,画风当然就很可怕了,「你敢高血压,我就敢糖尿病」的画风。


这些是产业的王冠,想要摘取,难度是非常大的,也并不是你努力就可以。

不过现在有一个魔鬼角度,就是由于欧美的大都市种族越来越杂乱,治安也越来越糟糕,而且这个势头未来不会停止。

在东亚人的世界等级观念中,「档次」有下滑的潜力,只是潜力,因为现在还没有真正开始下滑。

不妨想一下,如果法国未来以黑非洲和中东的血统为主,巴黎衰变成里约热内卢,东亚人还会那么爱法国的牌子吗?东亚人每年给欧洲贡献那么多消费,不就是因为脑袋里在YY一些东西么。

==> 这些东西因为比较政治不正确,所以这边就提一下,意会就好。


目前确实是还没有下降,我几次在伦敦瞎逛的时候,

不时在街上可以看到一些虽然七八十岁但是仍然妆容精致、口红、帽子、头箍、项链、手链、包包、披肩、高跟鞋的老太太,英法的情怀是靠她们在撑着的。我觉得英国的年轻一代已经没有她们的气质了,是真的没有了。

所以我觉得,西欧身上的这部分王冠,已经慢慢开始进入余晖的阶段,但这会持续很长时间。

user avatar

有很多答主提出,外国人活的想的简单是因为物质丰富,生存压力小。

但这其实是非常片面的。

因为你可以看到,即使是在非洲,拉美,东南亚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那些国家的穷人活的想的也很简单,哪怕身上所有的钱都只够买一瓶啤酒,也能发自内心的HIGH上一晚上,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

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完全活在当下的状态在中国人,或者说在整个中日韩文化圈中是非常少见的。

人只要能做到活在当下,简单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他就可以活的简单想的简单。如果你总是要操心未来,那就不可能简单。

做到”活在当下“的必要条件是,你必须把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如果你在意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和别人对你的评价,你就不可能做到”活在当下“。

想象一下,如果你像非洲人那样拿了一个星期的薪水就去HIGH,不花完不回来上班;像欧洲人一样大学读着读着就要搞个GAP YEAR周游世界;像拉美人一样不间断的撩妹子撩汉子;像东南亚人一样离家去拜神出家;

你真正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在中国,真正阻止你这么做的最大的困难是周围人对你的评价。

作为中国人,其他中国人不会认为你”单纯“,而是会认为你”自私“。其他中国人会认为你是一个坏儿子,坏父亲,坏丈夫。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你就是一个坏人。

你在中国长大,所以你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放在第一位。

小时候你玩的正HIGH,你妈会说”考试才考了几分,你还有脸这么高兴。“;结婚了你想和你老婆玩个浪漫,你老婆会说”才赚那么点钱,房子也买不了大的,孩子也上不了好学校,还玩什么浪漫啊“;你想简单的去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周围人会说”这人就是个不务正业的败家子臭流氓“

你自己的想法和当下的感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人对你的评价。你需要去不断的满足其他人对你的期望和要求。所以你不可能活的简单。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文化。在儒家文化中,人不是为自己而活的,而是为父母,为家人,为社会而活的。甚至可以说人是为自己的社会评价而活的。所以中日韩儒家文化圈,人相对活的要复杂和辛苦一些。

在中国,你要想活的简单,你首先要做到的是能够根本不在乎别人对你的评价。这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

在中国,这种人一般都被称为不知廉耻的滚刀肉癞皮狗。

在其他国家,社会评价对人生意义的影响要低的多。你只要不伤害其他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穷有穷的乐子可以找,富有富的乐子可以找。

其他人对你的期望和要求要少的多,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小的多。

更大程度上你是为自己而活的。

为自己而活当然生活就要简单很多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罕见地高赞回答的观点基本比较一致:即欧美国家占据了最好的资源、利润最丰厚的行业,以及最重要的:欧美是先发国家,用资本以参股的形式控制了后发国家的很多产业,从而从后发国家中抽走了大量的利润。后发国家(日韩)即使拼死拼活把企业做大做强,利润的一大块被通过股份分红的方式被欧美财团抽走了。如果不拼死拼活,恐怕连工作机会都没有。


最近碰到一些杠精,说欧美的股市是开放的啊,上市公司人人都可以去买他们的股票啊,日韩也可以去入股欧美公司当股东啊,也可以分欧美公司的利润啊。欧美公司被日韩收购也是常有的事啊。


本文主要反驳这种论调。


不错。欧美公司也有被日韩企业收购的。但是:

1、欧美的核心企业不会被外资控股。本问题下说了,三星52%的股权为外资,台积电76%股权为外资,但美国的核心企业,英特尔、GE、高通、波音等却不允许被外资并购。

2、日韩企业并购美国和欧洲的企业需要用美元和欧元,而美欧并购日韩企业用的仍然是美元和欧元。看出差异了吗?日韩企业想并购美欧企业,必须首先拼死拼活地生产东西、降低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卖出去,换取了美元、欧元才能去并购美欧的企业。而美欧的财团呢?不需要那么麻烦,等日韩经济有困难、需要外资的时候,直接大举进来买就是了。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东亚体系,都是内卷化的,属于成本节约型经济体,俗称省,省吃俭用的省,当然苦啦,非常非常苦。基本功扎实,创新不行。

欧美体系,都是殖民化的,属于技术开拓型经济体,俗称赚,赚尽机会的赚,当然爽啦,特别特别爽。基本功不差,创新了得。

user avatar

欧美老牌发达国家利用二战和冷战的机遇度过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阶段了啊(通过二战实现了妇女解放,通过与集体主义前苏联的对抗巩固了对个人财产和权利的全面保护)。但是东亚文化圈基本没能从二战和冷战中捞到什么好处,社会文化上的改变就更谈不上。

虽然有一定地缘政治的原因在,但根本原因在于,欧美那边的社会环境是弱者应该受到保护,东亚这边的社会环境是弱者应该快点去死,不要连累别人,信奉社达的社会中竞争自然更残酷无情。就算大家赚一样多的钱,日韩人民、港台地区人民也比欧美人民活得累多了。

虽然咱们一天到晚在知乎DISS白左,但是有句讲句,白左对全社会竞争环境的改善还是作了很大贡献的。

BTW,实事求是地讲,在这方面中国大陆还是要比日韩做得好一点的。

user avatar

我在东京的时候,不小心用热水把家里上网的猫浇坏了。打电话给NTT(网络运营商),两个小时不到就送来了新的。而在阿姆斯特丹的住所,无线网故障将近两个月,打电话数次依然没人维修。

再举个例子,日本早稻田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都是各自国内相当不错的大学。然而在回复邮件的速度上,早大工作日24小时内一定会答复,阿大回邮件的速度平均是一到两周。

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在各种服务的效率上,日本几乎完爆荷兰。可从另一面来看,如此效率的背后,是各种繁杂的规矩和极其压抑的社会环境。

与悠闲而又随意的荷兰人相比,日本人十分敏感,细致,有时甚至近乎刻板的死守规矩,上下级观念深入骨髓,大多数人从众心理严重。比起肉体上的辛苦,日本社会的各种无形的条条框框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荷兰,学生甚至可以对熟悉的教授直呼其名,偶尔还会互相开开玩笑。而在日本,学生见教授要考虑自己敬语是否用的正确,举止是否有失礼仪。比起荷兰人的单刀直入,日本人相对委婉。在日本,空気を読む(类似于察言观色的意思)是一项必备技能,这也导致了日本人在作出行动之前往往会三思甚至n思,这一点我们可能会在日本动漫,尤其少女漫中有所感受。日本人十分善于思考,好处是会把许多事做的极其周全。坏处是许多时候过度思考,有时能从很小的事情上思考出一大坨长篇大论。这种事无巨细的思考往往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荷兰人曾经告诉我,他们很少加班。到了下班的时刻,公司从上到下跑的快如龙卷风。在公司里,领导并不仅仅关心业务,更会关心员工是否做的开心。如果没到下班时间便完成了今日分内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可以放松或者做点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可在日本则全然不同。日本社会尤其鼓吹努力和奋斗,这一点我们同样能从各种日剧或者动漫里感受到。但日本人的努力,逐渐在往畸形的方向发展。许多人并不是在努力,而是做出[努力的姿态],从而去避免他人的指责。我曾经做兼职的地方,看到有员工已经完成分内的事情,却把已经摆整齐的东西重新打乱再摆放。大家看起来都忙忙碌碌,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并非真正在努力,而是为了避免别人的负面评价在已经完成的工作上磨洋工,作出努力的样子。在精神上,没有人会关注你今天是否开心。日本的社会也并不欣赏真性情的人,许多人认为,那些即使内心狂风暴雨也拼死忍耐,在他人面前伪装出朝气蓬勃阳光灿烂状态的人才是值得称赞的。

在日本,你会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服务的周到,交通的发达,基础设施的完善,但与欧洲相比,感受不到他们的幸福。在日本的社会环境下,许多人脸上挂着并非发自心底的笑容,口里说着言不由衷的敬语,这些人在内心巨大矛盾的拉扯下,一部分人逐渐麻木并习惯于现实,另一部分人则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纵身跃向铁轨。

个人感觉比起欧洲,日本的社会贫富差距依然不小。从阶级固化和人口老龄化以及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来看,我国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贴近如今的日本。虽然可能要被喷,但我依然想说,我们底层人民的幸福感大概主要靠培养自己想开的能力和豁达的人生观。

想开点,比什么都好。

user avatar

谢邀。


大概因为……日韩人民背着三座大山

别笑,我来掰扯下……

三座大山者,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先说封建主义——什么是封建余孽呢?

答:封建等级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在巴黎有个半师半友的法国朋友——我教他中文,他教我法语;他自己总读些奇怪的研究方向,第一个论文有关东亚语源学,第二个是东亚地缘政治,第三个最奇怪,东亚海盗历史,所以他每天拽着我问汪直的传说(这个懂点明朝海洋历史的诸位大概知道了,日本许多说法里叫他王直)。自己有导师时拿点津贴,教教私课,甚至去亚洲馆子做铁板烧厨师。

他说,在巴黎,日本人和韩国人很好认。

日本男子普遍头发略长,身材保持中等偏瘦,西装穿得比法国人还地道,但又比意大利人拘谨。

日本女子则一目了然:脸上妆容化得完美无缺、让人嘀咕“她早上几点起床啊这得收拾多久啊”的程度。

韩国人则是:一群黄皮肤但头发颜色不一定黑、穿着打扮有点美国化颜色又很亮的家伙,聚在一起时就很开心声音很大,单独站着时就不声不响。

我跟他讨论的结果:日本人和韩国人,骨子里都有极强的等级制观念。日本人有些是出国久了,也独立了,但还是很克己,活给别人看。老派日本人很讲究体面,但可以想象他们很累。

韩国人则是,我自己认识的每个韩国姑娘,话说到后来,都会对父亲表示出盲目的敬畏——韩国人的父权观念重得很微妙。我那个法国朋友则举了一个例子:他给几个老派韩国商务人士做翻译时,被一个细节吓到。社长没举杯喝酒前,下属不敢碰杯。下属喝酒要侧身,不可嘴对着社长。可能这是一部分老派韩国人的习惯,但观此一端,可见其余。

所以可归纳为:日本人克己;韩国人封闭。

骨子里,是持久的等级制度习惯决定的。


之前说到过这个:

1904年日俄战争后,西方战史专家多说日本军人的长处是忠君爱国有秩序。这种狂热的秩序,是极端惨烈的等级制决定的。日本人现在的企业文化也是众所周知,年功序列、加班上瘾、上下等级森严——也是这一点的延续。

换言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节的感情,如果出于自发,不会多难受;但若是出于等级压迫,自然就累了。

这是日韩人民始终活在集体里、活给别人看、要体面、不能越出集体的根本。


官僚资本嘛,韩国有一个大到不能倒的大集团,我们都知道。日本的财团,那也厉害得很——以前日本的财团被叫成财阀,是明治之后上面扶植,那更加封建;二战后好一点了,但还是跟权力派系挂钩挺严密的,“献金”这个大家都懂。


帝国主义的方式则很微妙。

以前帝国主义是靠军事直接侵略来掠夺资源。后来,帝国主义改用经济侵略和金融侵略来榨利益了:国际分工化,说到底是动脑的福利给本国,劳力的苦差给别国。类似于罗马帝国,收整个地中海的税,养得罗马居民都成懒汉了。


在日韩与其他某些还保有封建残余的国家,因为等级制和体面的要求,日韩百姓本就容易体倦心累,加班加吐血、打肿脸充胖子。

官僚资本利用封建残余习惯,来让人民做牛做马,日韩百姓就更累了。

赶上日韩官僚资本背后,还有帝国主义做大佬,所以日韩人民虽无殖民地之名,实则不失高级殖民地之实:这不是三座大山么?

所以,能不累么?

user avatar

欧洲国家基本是一个大陆,有点像一个分裂的中国,各省为国一样。英法德能生活的很好,也是因为有整个欧洲为市场,可以吸取整个欧洲的劳动力。并且发迹早,之前有很多殖民地作为支撑。

而日本韩国,地理位置就很不好。日本四大板块的交界处,自然灾害很多,而且缺乏资源。韩国就更不用说了,至今半岛分裂状态,一直要提防北韩,可以说神经一直崩的紧紧的。

要知道日本的人口放在欧洲可以排名第一(不算俄罗斯),韩国人口超过西班牙,约等于意大利,和法国英国也差不太多。而且这还是日韩基本是纯本族人口,外来移民不到人口的3%(在东亚也确实不欢迎想来吃福利的移民就是了)。

日本韩国能用这个条件发展到今天,只能说东亚的中央集权体系,也就是大政府体系功不可没。常备危机意识,强调集体意识,家庭的重要性,每个人的职责,压低个人自由和意志。

说句不好听的话,在这个体系里,男人都是工具人,负责家庭的经济提升。女人都是生育机器。

那你在这个环境里,当然会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很累。但作为国家非常有竞争力,中日韩三国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你让欧洲那样的小政府来试试日韩这种环境?他们能养活一半的人口就不错了。

现在的日韩,相比中国已经不是大政府了。但比起欧洲来说,还是大政府。

user avatar

因为欧洲人几百年前就你争我赶入了地球的关了,少数几个没有直接入関的也都搭了身边入関的邻居的便车,乘着东风扶摇而上,就相当于间接入関了。

我们21世纪的新入関人,当然不能走欧洲500年前血债累累的老路,但是,我们也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入関。否则,就是日韩的今天也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user avatar

这是“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的区别。

由前现代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是工业化大生产+共同体塑造(“民族发明”)的过程,同步的,是全社会组织度和动员能力的极大提高,分工协作的深化,社会“有序度”的上升——整个社会急剧的“熵减”。

这种现代化最浪漫(也是最冷峻)的抽象,就是“帝国的燃料/人肉电池,助推星辰大海的瑰丽梦想”。

然而系统的熵增过程,是自发的。摸鱼、罢工、吃福利、“钱多事少”、自由职业,远比泰罗制、福特制、996、血汗工厂和科层官僚的权威压制,更让多数人向往;嬉皮士式的邋遢随意,远比维多利亚时代绅士熟女的优雅严谨,更接近人类的本能惰性;各类“授受不亲”式社会规范,也是对少男少女之思春怀春本能的颇为勉强的刻意压制;而解决了基本生存后,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追求个性/多维价值、“做自己”的本能,又与单一价值的“线性”社会导向和规训,相冲突。林此种种,都需要一个外部机制,来对抗“自发”/“本能”的“熵增”。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生命抵抗熵增,需要外来的“负熵”供给。比如通过摄入食物(大分子),排出废物(小分子),获得营养(蕴含在大分子中的“负熵”)。

这种现代化的“有序感”、“组织度”、“便利性”,实际上是无数“帝国的燃料”、“人肉电池”用996式的奉献、自我禁欲的克制、自我审查的规训,为系统(社会)贡献负熵(秩序感);牺牲自己,抵抗系统的熵增。

这种社会里的成员,有某种“真社会性动物”的色彩,像工蚁、工蜂一样,是“单向度的”、“异化”的人。——直到现在,日韩社会还用“真社会性动物”来自我比拟:

这种带有强共同体本位叙事的现代性之极致,就是20世纪上半叶的“总体战”体制。总体战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每个社会成员都会成为那个“代价”,都只是国家机器/战争机器上的螺丝钉。“真社会性动物”的隐喻之真切,俨然呼之欲出。——有意思的是,日韩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残留了浓重的战时“统制经济”色彩(韩国也有庞大的“日满鲜体系”遗产)。

然而,在西方,六七十年代,伴随着全球性左翼运动的声浪(以及经济快速增长期的结束/奋斗逼“福报”的幻灭),这种“现代化”体系,遭遇了怀疑和解构

五月风暴,反战,性解放,嬉皮士,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在马尔库塞、萨特、波伏娃、福柯等精神导师的指引下,西方年轻人、边缘人,开始向这个“现代社会”宣战。这是“真社会性动物”、“单向度的人”的觉醒,砸烂那些大工业资本主义的“主流”规训与枷锁,从性道德(两性伦理是社会的核心秩序),到财富伦理,到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不愿意无条件地服从,不愿意做经济动物,向“帝国的燃料”说不。make love not war,拒绝的,不仅仅是战争。

这是百年左翼运动的伟大历史遗产,“活得不那么累”的西方人,是“五月风暴”的精神苗裔。从此,一个多元、包容、多维价值取向的“非线性”的“后现代社会”,开始显山露水。

而曾经的欧美,也是“很累”的。不只在马恩等经典作家的笔下,也在欧亨利的小说里,卓别林的电影里,泰罗制和福特制的生产线上。“红五月”之前的西方社会,白领和大学生也普遍西装革履打领带,循规蹈矩、格式化地生活(大家对日本街头、地铁里,上班族一水的西装革履,也是印象深刻)。西方校园和互联网公司的种种“白左”风格(包括程序员格子衫、休闲装),也是那场左翼运动的历史遗产。

当然现在日本社会也在以消极的方式进入“后现代”,所谓“宅”、“低欲望社会”、“食草男“、“性冷淡”、“断舍离”,各类小众团体、亚文化的繁荣,宛若星星之火,次第登堂入室。这和曾经那个“昭和”的日本、“经济动物”的日本人,也有了很大区别。

关联内容:

婚恋、两性关系上,很能体现这种“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区别。

恩格斯评价19世纪欧洲“体面人士”的婚姻,称“对于资产阶级而言,婚姻和卖淫的区别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爱情是幸福愉悦的,但普通人“做生意”显然会“累”。看看目前中国社会的那些条件配对、花式攀比式的焦虑。

而“后现代”,则是“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近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的实现。到那个时候,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泡沫时代的日本,婚恋市场的各种“供养者文化”,简直和现在的中国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而中国现状又被诟病为青年的“N座大山”,有了“租鸡青一”、“佛系”式逆反。

user avatar

说企业文化、东亚文化的都是避重就轻,不如直接说原因:在日韩,资本家对员工的剥削更狠。企业文化只是其剥削工具而已。

这个问题证明了把共产主义真正落到实处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欧洲的高福利政策也逐渐走到了尽头。这意味着,这个题目所说的现象,欧洲人已经维持不了太长时间。

随着80年代共运遭受挫折,全世界尤其亚洲出现大量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日韩这种还保留着严格封建等级制度的民主选票国家,受益于冷战红利,受制于美国地缘战略需要,把共产主义视为死敌和魔鬼,普通工人和民众并没多少机会接受共产主义的洗礼。

美国人牢牢抓住韩日的战时指挥权,以及对日本的广场协议等等一系列动作,无一不说明,日韩在政治、经济领域,被美国人亲手安装了玻璃天花板。

至于我国的崛起,也算对日韩的另一种挤压,当奋斗逼遇到更奋斗的,只能黯然退场。

而在未来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美国、中国又牢牢占据头两把交椅,连欧洲都要退居二线。

综上可以看到,对内利用封建等级制度压榨员工,对外一方面受美国人压制,发展上限肉眼可见;另一方面,中国崛起挤压或者彻底摧毁其中低产业。综合作用下,留给日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资本家要保持竞争力、保证利润,自然对员工压榨的更狠。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而且一眼望穿,日韩只能寄希望于中国产业升级成功,从中分一杯羹。

user avatar

上周和同寝室的哥们老金通电话,和老金上学一个寝室,后来老金跑到日本打工,给山口组卖过鱼丸,去银座找过日本小姐等等烂事,打了七年,出国费用刚好赚回来,等于白干七年。

不是日本不赚钱,而是这位大哥活的太嚣张,赚了钱就玩耍,花完了在上班,完全是没心没肺型。还干过去银座找小姐的事情,让人非常无语,因为价钱当年够在小城交个首付得了。

給山口组卖鱼丸很赚钱,但是赶上和大阪的黑社会征地盘,几百人大场面,他被吓得不敢再去,据说同去的人都小赚一笔,唯独他提前跑了,钱都不敢去要。

总之大家觉得他活的很精彩。直到他从日本回来,大家带着他在家乡小城珲春市玩了一圈,吃饭唱歌蹦个迪,一圈过后他竟然说,早知道国内这么好玩就不去日本了。

原来他在日本的时候,生活高度压抑,下班没人玩,就自己憋在家里,把日服大航海时代玩到顶级。

都是中国人,但是大家都被传染了日本人的孤独,互相没事都不来往,感觉没事就不要去找人玩耍。

让他说,就是灵魂深处被感染了孤独。

回国之后呆了几个月,奈何没钱,又跑到韩国打工。这下可好,上个月通话,天天忙到晚上12以后下班。首尔生活节奏就是如此,为了养家,更是难过。天天早起晚归。

user avatar

先谈地理,再谈人文,不谈制度。


东北亚经济算是比较好的,就目前来说。但是地理环境不好:

1,山多然后还以水稻为主食;

2,地震和海洋气候影响大;

3,陆地南北跨域小,导致战略资源不够厚实;

4,作为年轻大陆的边缘,缺少现代工业国家所需的大部分基础资源;


人文嘛,一方水土一方人,上面地理就是水土。


不谈制度,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制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