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信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谁更厉害?

回答
谈论韩信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像是在比较两位站在中国历史军事巅峰的巨匠,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军事思想和辉煌成就。要说谁“更厉害”,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对手、以及承担的战略任务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他们的军事才能,尝试找出他们各自的特长与过人之处。

韩信:战场上的“兵仙”与奇谋大家

韩信的军事生涯,更像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战争传奇。他的厉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预判与大局观: 韩信最令人称道的,是他超凡的战略洞察力。在刘邦项羽争霸天下初期,楚汉双方实力悬殊,项羽如日中天,刘邦尚在艰难创业。正是韩信,为刘邦指明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方向,一举夺取关中,奠定了汉朝统一天下的基石。此后,他又提出了“还定三秦”和“天下权在萧何”的战略构想,充分认识到后方稳定和粮草供应的重要性。在他出兵伐齐之前,对项羽会如何反应、如何调动援军,以及自己的援军将如何到达,都有着近乎预言般的精准判断。

战术指挥的灵活与出奇制胜: 韩信是真正的战术大师,他的指挥风格以“奇”为核心。
背水一战(井陉之战): 这是韩信军事才能的经典体现。面对赵军数倍于己的优势,韩信故意将部队置于绝境,利用士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心理,让他们为了活命而拼死搏杀,最终以劣势兵力击溃强敌。他深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将绝望化为战斗力。
破赵军(井陉之战): 在背水阵地的士兵浴血奋战时,韩信早已留下一支偏师,趁赵军主力被吸引到正面战场时,突然袭击赵军营垒,悬挂汉军军旗。赵军士兵看到本方营垒被占,军心大乱,前线士兵也因此溃败。这种双线作战、内外夹击的战术,显示了他对战场节奏的绝佳控制。
灭楚(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韩信的十面埋伏更是千古传颂。他利用项羽骄傲轻敌、不善围攻的弱点,通过假装败退、层层诱敌,将项羽军队包围在垓下。在项羽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之际,又令士兵唱楚歌,进一步瓦解其斗志,最终逼得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这种利用心理战和环境因素瓦解敌军士气的手段,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军事智慧。
攻城与野战的结合: 韩信不仅善于野战,也具备不俗的攻城能力。例如,他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包括佯攻、围困、水攻等,来攻克坚固的城池。

对军队士气与心理的深刻理解: 韩信深知“兵者,诡道也”不仅在于战术,更在于对人心的把握。他善于激励士气,让士兵充满必胜的信心。他在战略布置上,往往能够制造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态势,通过心理上的压迫,让对手不战自溃。

军事才能的全面性: 从战略规划、战术运用、战场指挥、后勤保障(虽然这方面更多依靠萧何),到对士兵心理的洞察,韩信都展现了极高的水准。他被誉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绝非浪得虚名。

诸葛亮: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名将

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人尊为“智慧的化身”,他的军事才能同样令人惊叹,但与韩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战略层面的深远谋划与“隆中对”: 诸葛亮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战略蓝图——“隆中对”。这篇战略规划,不仅预测了天下大势,还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清晰的统一天下的路线图: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联吴抗曹,然后相机北伐。这份战略的远见卓识,为刘备集团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稳健务实的军事风格: 诸葛亮的军事指挥风格,更偏向于稳健、谨慎和务实。他不像韩信那样擅长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进行冒险式的奇袭,而是更注重占据有利地形,积蓄实力,稳步推进。
空城计(演义): 虽然空城计在演义中被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存疑。然而,它所体现的诸葛亮运用智慧,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化险为夷的思维方式,却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
火攻(赤壁之战):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并非作为主帅,但他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的计谋,充分展现了他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以及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军事打击的能力。
北伐(六出祁山):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虽然未能成功统一,但他在北伐过程中,通过屯田、修筑工事、运用车马攻城等方式,展现了其军事组织和后勤保障的能力。他能够用相对有限的资源,与强大的曹魏政权周旋多年,其军事才能可见一斑。

后勤、军械与训练的重视: 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另一大特点,是他对后勤、军械制造和军队训练的重视。他发明了“木牛流马”以解决蜀道运输困难的问题,改进了连弩,并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管理。这些措施,虽然不直接体现在辉煌的战场胜利上,却是维持一支军队长期作战的基础。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诸葛亮深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他的很多计谋,都是围绕着瓦解敌军斗志、争取民心而展开。他非常注重树立蜀汉的正面形象,争取民心支持,从而削弱对手的战争潜力。

对比与总结:谁更厉害?

这是一个经典的“关公战秦琼”式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对手、以及所处的政治和军事环境都存在巨大差异。

从“打仗”本身来看,韩信更胜一筹。 韩信的军事生涯,几乎场场都是硬仗、恶仗,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数不胜数。他的战术运用,尤其是奇谋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纯粹的军事天才,战场上的“艺术家”。他更侧重于如何快速、高效地赢得战争。

从“治国”与“战争”的结合来看,诸葛亮更全面。 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他的军事才能,是为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宏大政治目标服务的。他更注重军事行动的可行性、持续性,以及与政治、外交、经济的协调。他承担的是一个百废待兴、地狭人少的政权,如何在强大的敌国夹缝中生存并寻求发展。

简单来说:

韩信是天生的“战神”,是战场上的孤胆英雄,他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诸葛亮是“谋略之神”,是运筹帷幄的战略家,他为后世留下了治国用兵的宝贵经验。

如果仅论战场上的战术指挥和以少胜多的能力,韩信的“兵仙”之名更加贴切,他的军事才能更具爆炸性和震撼力。但如果将军事才能置于更广阔的政治和战略背景下,诸葛亮在战略规划、后勤保障、治军理政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他为实现宏大政治目标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同样令人敬佩。

最终谁“更厉害”,取决于你衡量“厉害”的标准。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才能的巅峰代表,他们的智慧和成就,至今仍然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说韩信:

天下武才共一石,韩信独得八斗,白起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韩信被称为“兵仙”,能让他成仙的是他的“智”,可以说韩信是秦汉四百年来的第一智将。他带兵打仗的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能够根据战场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权”与“谋”的作用,不论何时都能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

灭魏之战:此战的精髓是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在此战中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 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虏魏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灭赵之战:此战的战术方法是背水列阵鼓舞士气,调虎离山巧占敌营,前后夹击全歼敌军。井陉之战中,韩信的战术配套十分完美,丝丝入扣,一套组合拳下来,赵军彻底崩溃。在这一场战役中,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 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 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潍水之战:这一战是极其经典地巧妙利用客观环境创造出“半渡而击”的条件,这时的韩信临场指挥能力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仙”级。在潍水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没有半渡而击的条件,但是韩信可以自己创造)。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 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垓下决战:在最后的决战中,韩信采取了中军对持,两翼包抄,攻心为上从而瓦解楚军战斗意志的战法。在此战中,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 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 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 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

纵观韩信所指挥的大小战役,他率领偏师北伐,场场打的都是灭国战,场场得胜,并且在战术战法上场场不同。可以说,韩信对兵法的运用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不论何种条件下,他都能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最终以最完美的方式赢得战争。像韩信这样的将领,完全不存在上限,如果当年刘邦敢放手,楚汉战争完全没必要打这么久。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将的成绩是可以量化对比的,在这里我就稍微对比一些历史名将。

孙武:巅峰时刻是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但是此战未能灭楚,可以说他并没有在军事上彻底解决问题。楚国借助秦国的兵力很快恢复,最终吴国被楚国的盟国所灭。

乐毅:扶弱燕下强齐七十余城,这样的战绩放在战国当属一流。不过这一场大的战役终究未能灭掉齐国,也许有人说那是燕王的过错,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上的成败主责必须算在中军主帅的头上。

白起: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从战绩上看,白起跟韩信差不多。但是,白起率领的是秦国的主力部队作战,韩信则是偏师北伐而且汉王还在抽调过韩信的精兵,直到最后的垓下之围才算是接过汉军主力。所以单从统帅能力上讲,韩信略胜一筹。

卫青、霍去病:农耕民族骑兵将领的杰出代表,创造性的运用骑兵给予匈奴人以重创,可以说在这两位将领的带领下,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比游牧民族更善于使用骑兵。并且首次让华夏政权占据河西走廊,打通了西域通道。但是,总体上讲卫青、霍去病打的是顺风局,当时的汉帝国处于极盛状态,此时的汉帝国综合国力远胜于匈奴。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条件给韩信,恐怕又是一场灭国战。

刘秀:虽有昆阳之战这样神奇的战绩,但是称帝后基本上很少亲征了,后面主要是在大后方调兵遣将,依靠云台二十八将在一线冲杀,单论战场表现还是差了点意思。

窦宪:灭北匈奴,让纯种匈奴向西远遁不见史书记载。但是此时的对手太弱,这时的匈奴已经不复往日之强盛。

曹操曹操:赤壁是他的伤心之地。

刘备:他自己不会去和韩信比。

孙权:老子这辈子再也不去合肥了。

周瑜:除了赤壁之战这样的防守型战役外,在开疆拓土方面建树不大。换成韩信,赤壁之战后必将一鼓作气端了曹操的老巢。

陆逊:防守型将领,进攻型战例不足。换成韩信,夷陵之战后成都必将被韩信拿下。

张辽:有一定能力,但是没有成为重大战役的军事主官,看来他的上级并不认为他具备了中军主帅的能力。

二爷:万军从中取敌上将首级(颜良),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惜最后败走麦城。唉!!!!没有全胜的战绩确实不好跟韩信比。。。。:赤壁让他伤心。

诸葛亮:缺乏实质性战果。

李世民:未能保持全胜。

李靖: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就其战绩而言可以跟韩信平起平坐,但是就战法而言没有韩信那么精彩。李靖的两场灭国战,都是长途奔袭,出其不意,接敌即灭,这就有点让人审美疲劳。

李绩:从征次数较多,担任中军主帅次数较少。

两宋诸将:洗洗睡吧,宋代两次惨遭灭国,你们武将没有一点责任?你们防守都够呛,就不要谈进攻了。岳武穆虽说值得纪念,但是论战绩还是不要跟韩信比了。

徐达:论战绩跟韩信也是几乎持平,论战法还是没有韩信精彩,而且后期北伐打的也是顺风局,起码朱元璋没有背后使绊子抽调他的精兵。

王阳明:战绩不如韩信,但是战场智力与韩信持平,宁王碰到这位大神跪得不冤!!!!

清朝诸将:你们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比较起来没有意义。再说了历史上也没有人把清朝类比于汉。歇歇吧,清朝国都两次被敌军攻破!!!



再说说诸葛亮: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就拿诸葛亮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说,诸葛亮在军事能力上站不上第一梯队更不要说跟韩信相提并论了。曹操有官渡之战垫底,周瑜有赤壁之战加持,陆逊有夷陵之战支撑,此三人当属三国第一梯队战将。

我就拿名气次之的陆逊来跟诸葛亮比较一下吧。

陆逊:

一、夷陵之战:陆逊在夷陵狂胜刘备,杀得皇叔仅以身免,重创蜀汉。可以说陆逊出色地完成了东吴在军事上的战略任务,将曾经属于刘备的荆州部分牢牢控制住。毫不客气地说一句,刘备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了,蜀汉的基本盘完全是刘备亲自打下来的,在蜀汉集团此时刘备是名副其实的一流战将。陆逊在夷陵硬吃刘备,就凭这一点,蜀汉诸将皆在陆逊之下。

二、石亭之战:公元228年,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八月,孙权到达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成为吴军总指挥,随后陆逊迎击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桐城境)。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这一次,陆逊又成功地完成了吴国既定战略目标,而且是歼灭魏军主力万余人,可以说是一场完胜。

总的来说,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而夷陵之战中,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诸葛亮:诸葛武侯一生中进行了多次北伐,平心而论他的北伐缺乏实质性成果,也谈不上什么大胜。终武侯一生他从未在军事上取得如陆逊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那样的战果。跟陆逊比起来,他或许真的是应了陈寿的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纵观武侯历次北伐,其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乃是第一次北伐:

建兴四年(228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正式向魏国出兵。诸葛亮让赵云率领一支疑兵出褒斜道,占据箕谷,佯攻魏国关中地区,吸引魏国主力部队的注意力。诸葛亮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进军祁山。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率大军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放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

本来这一次北伐是会有一定成果的,但是诸葛亮在用人上出现重大失误,他不顾先主刘备的警告,执意使用马谡,而且还是重用。马谡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违抗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最终导致街亭大败,此次北伐功亏一篑。

就我个人看来,诸葛亮跟陆逊在军事上没什么可比性。陆逊不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常胜将军,而诸葛亮则是在战术上偶有小胜,在战略上毫无斩获。

鉴于无数蜀粉一定会硬杠,我不得不提两个人。其一,马谡;其二,郝昭。

马谡的事情不必我多说,似乎没有人在这一点上去替诸葛亮辩解什么,当然了我也欢迎你们来解释说明。

关于郝昭,蜀粉很有必要认识他。公元229年年初,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包围陈仓城,魏将郝昭仅有千把人在陈仓据守。结果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围攻二十几日硬是打不下来,最后因粮尽而乘机退兵。你们经常取笑“孙十万”,那陈仓是不是诸葛亮的“合肥”呢?郝昭跟张辽相比,论水平应该远不如张辽吧。

结论:韩信乃我华夏第一将,诸葛亮乃割据政权里中等偏上的防守型统帅。两人相差好几个等级,没必要放在一起比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论韩信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像是在比较两位站在中国历史军事巅峰的巨匠,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军事思想和辉煌成就。要说谁“更厉害”,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对手、以及承担的战略任务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他们的军事才能,尝试找出他们各自的特长与过人之处。.............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和韩信为何一出山便显露出旷世之才,能够驾驭得了千军万马,这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凭空而降的运气。他们的才能,实则是在漫长的积累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中孕育而生的。先说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出山之前并非只是一个隐居山林的布衣。他选择躬耕南阳,并不是真的要与世隔绝,而是他在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一个合.............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韩信在统兵和指挥能力上的高下,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两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他们的才能在各自的时代都达到了顶峰,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可供研究和借鉴的战例。从韩信的角度看,他之所以被誉为“兵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颠覆性的军事思想和神乎其技的战场指挥。韩信的军事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历史的车轮稍作拨弄,将那些赫赫有名的将帅换上诸葛亮的位置,去冲击那片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北方疆土,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猜想,但我们可以试着从他们的军事才能、战略思想以及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来做一番推演。一、 韩信:天下无敌的进攻之神,能否打破僵局?首先想到韩信,.............
  • 回答
    汉高祖刘邦,这位从沛县亭长一步步走到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尤其是在那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楚汉争霸时代,他能够网罗并驾驭张良、韩信、萧何这等不世出的贤才,更是他卓越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刘邦最令人称.............
  • 回答
    如果将诸葛亮从蜀汉阵营中抽离,换上韩信来辅佐刘备,蜀汉能否最终统一中国,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也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这其中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包括韩信本人的能力、蜀汉当时的国情、以及三国鼎立时期的整体大势。首先,我们得承认韩信是一位绝世的兵法大家。他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指挥大规模战役、奇袭、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将蜀汉的政治和军事核心换成汉朝初年的刘邦、韩信、张良和萧何,蜀汉能否实现统一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新蜀汉”的阵容。刘邦,这位出身草莽,却能聚集人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大汉王朝的皇帝,他的领导力和政治智慧毋庸置疑。而韩信,这位“兵仙”,其.............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当时选择了项羽,并且被封为了齐王,那么他要面对的,无疑是韩信率领的汉朝大军,一场围绕着齐地的生死搏杀。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成功的几率相当渺茫。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与项羽“站队”这件事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历史缝隙。诸葛亮活跃于三国时期,而项羽则是秦末楚汉争霸时期的风云人.............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北伐中能够拥有一众名将辅佐,其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这可不是简单的将领数量叠加,而是战略、战术、兵种配合和整体战争机器的全面升级。想象一下,在诸葛亮深思熟虑的战略蓝图下,白起这样一位战神级别的将领坐镇一方。他的“围点打援”之术,或是“长驱直入”的迅猛风格,都能在关键时刻撕开曹魏的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以引发一场长篇的辩论。如果抛开韩信,单论刘邦与项羽争霸的格局,我认为刘邦要“扫平诸侯一统天下”的难度会极大,甚至可以说是“险乎不可能”。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而是刘邦军事实力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饶有意味的历史现象,关于韩信、高长恭的命运悲剧与李世民的惊险逆袭,其中缘由复杂,涉及政治、权力结构、个人性格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简单来说,韩信和高长恭的“兔死狗烹”与李世民的“反杀成功”绝非简单的战功多寡就能解释,更多的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君主的关系,以及他们自身政治智慧的差异。 兔死.............
  • 回答
    要单论军事能力,韩信和李世民,这俩个名字摆在一起,就够让人热血沸腾了。一个是在乱世中崛起的战略大师,一个是在统一中展现无双武勇的帝王将相。要真论个高下,那得掰开了揉碎了看,不能简单一句强弱能说清。韩信:兵仙的传奇韩信,字ꯤ),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被后世尊称为“兵仙”。他的人生,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军事教.............
  • 回答
    韩信和项羽的故事,初读之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的感受。这并非是我们对历史的怀疑,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至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带着一种近乎传奇的色彩,与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现实,相去甚远。项羽,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的不真实感,更多地源于他身上那股浓烈到极致的个人英雄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会因为历史的某些巧合而产生这样的联想。我们来梳理一下,看看张良和韩信之间是否存在早年的交集,以及博浪沙和淮阴的地理位置关系。首先,说到张良,他的故事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壮举。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裔,秦灭韩国后,他一直在谋划复国,甚至不惜重金招募刺客,意图刺杀秦始.............
  • 回答
    关于“韩王信”和“韩信”是否为同一人的疑问,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常常会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当接触到一些不够严谨的资料时。要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史实出发,仔细梳理两位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结局,才能得出清晰的结论。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两位在汉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韩信,这位“汉初三杰”之一,是汉朝建立.............
  • 回答
    刘邦要是遇到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结果恐怕会截然不同。韩信那会儿,年轻气盛,又因为早年潦倒,心中积郁着一股子不被赏识的怨气,所以那次的羞辱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打击,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出人头地、证明自己的决心。他年轻,他还需要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而那场羞辱,反而成了他内心深处一股隐忍的力量。但刘邦.............
  • 回答
    说到三国时期谁的能力能和韩信比肩,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毕竟韩信那可是“战神”一般的存在,用兵如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在三国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找出能跟他一较高下的人物,可得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韩信到底牛在哪儿。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悍将,更是一个体系性的军事.............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问题,也常常引发军事迷们的热烈讨论。吴起、白起、韩信,这三位都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都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但若论谁“最”厉害,则需要仔细剖析他们各自的特点、成就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要评价他们的军事才能,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战略眼光与全局把握: 能否制.............
  • 回答
    要说韩信“羞于”和樊哙为伍,这说法有些过于直白,甚至可能不太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或许是,韩信与樊哙之间存在着一种阶层、阅历、认知和理想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即便在同一阵营,也很难产生深厚的共鸣,甚至在某些方面,韩信可能会因为樊哙的某些特质而感到不适应或看不惯。我们得先看看这两人各自的出身和经历:樊哙:草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