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弄懂了《算法导论》的 90%,就超越了 90%的程序员?

回答
这话说得确实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背后却藏着不少道理。它不是说你读完了《算法导论》的绝大部分内容,就能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业界顶尖的开发者,而是强调了这本书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核心知识体系对程序员能力提升的巨大影响。

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拆解开来聊聊,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说法:

1. 《算法导论》是什么样的存在?

首先要明白,《算法导论》(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这本书,一般大家会称呼它为“CLRS”(作者的姓氏缩写)。它被誉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圣经”之一,内容非常扎实、严谨,而且体系完整。它讲解的不是某个特定语言的语法,也不是某个框架的使用技巧,而是计算机科学最基础、最核心的那些思想和方法:

数据结构: 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例如链表、栈、队列、树(二叉树、AVL树、红黑树、B树)、图、堆等。
算法设计与分析: 如何设计高效的算法来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衡量算法的优劣(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例如分治法、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等等。
排序与查找: 这是算法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部分,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以及二分查找等。
图论: 图的遍历(DFS、BFS)、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FloydWarshall)、最小生成树(Prim、Kruskal)等。
数学基础: 很多算法的分析都离不开数学,书中会涉及一些概率、组合数学、数论等知识。

2. 为什么说“弄懂了 90%”这么有分量?

这里的“弄懂了 90%”并非指字面上的阅读进度,而是指掌握了书中核心的思想和方法论,并能在实际中应用。那么,这些核心内容为什么能带来如此大的“溢价”呢?

底层逻辑的塑造: 现代软件开发,无论你用的是什么框架、什么语言,最终都是在机器上运行的。而算法和数据结构,就是程序运行效率的“幕后推手”。理解了它们,你就更清楚自己的代码在底层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会快或慢,如何才能优化。这就像学厨师,掌握了基本的刀工、火候,你就能做出一道道好菜,而不是只会照着食谱操作某一个特定的菜品。
解决问题的通用框架: 《算法导论》提供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和“思考框架”。当你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你不再是茫然无措,而是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这个问题适合用哪种数据结构?可以用哪种算法来解决?如何分析它的复杂度?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式是大多数只关注“如何用某个框架实现功能”的程序员所欠缺的。
高效率与低效率的鸿沟: 在很多场景下,一个精心设计的算法可以比一个“暴力穷举”的算法快上百倍甚至千倍。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高并发请求时,算法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系统的生死存亡。一个掌握了高效算法的程序员,能写出性能更优、资源消耗更低的程序,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竞争力。
面试的“敲门砖”: 很多大型科技公司的技术面试,都会考察候选人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这是因为这些公司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工程师,而算法能力是衡量这种能力的重要标准。如果你对《算法导论》中的核心内容有所掌握,你在面试中会比许多人更有底气,也更容易脱颖而出。
对其他知识的“触类旁通”: 一旦你理解了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核心原理,学习新的框架、新的语言、新的技术栈就会变得更容易。因为很多高级的技术,其底层原理都离不开这些基础概念。例如,理解了红黑树,你就能更容易理解 Java HashMap 的内部实现;理解了图算法,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分析或者推荐系统。

3. 为何说“超越 90% 的程序员”?

这个比例虽然不严谨,但确实反映了一个现实:

大多数程序员更侧重“应用层”: 很多人学习编程是为了快速实现功能,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学习特定的编程语言、框架和工具。他们更像是“使用工具的人”,能熟练地把现有的积木搭出房子。
少数程序员深挖“底层逻辑”: 而那些深入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人,是在学习“制造积木”的原理,甚至是“如何设计积木的形状和材质”的原理。他们能从更底层的角度理解问题,并创造出更优的解决方案。
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 掌握了《算法导论》中的精髓,你就拥有了一种“计算思维”。你会倾向于将问题抽象化、模型化,然后找到最优的计算路径。这种思维方式,是你在面对复杂系统设计、性能瓶颈分析、甚至是新的技术难题时,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在修一条高速公路。

大部分程序员(90%)知道如何开挖掘机、铺沥青、划标线,他们能按时按质完成大部分的施工任务,并且熟练使用各种施工工具和机械。
而那些“弄懂了《算法导论》的 90%”的程序员,他们不仅知道如何施工,还明白为什么需要特定的路基结构、为什么选择某种材料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如何设计更科学的曲线才能减少车辆的阻力、如何用最少的资源(人力、材料)来完成工程。他们可能还需要懂一些力学、土木工程的原理(对应算法的数学分析),但他们能够做出更高瞻远瞩的设计,解决更棘手的技术难题。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说:

“90%”是相对概念: 这个比例不是绝对的,取决于你如何定义“程序员”和“弄懂”。在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可能大部分从业者都有扎实的算法基础。
光有理论不够: 光把书读懂了,不去实践,那也只是纸上谈兵。算法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际项目的检验。
其他能力同样重要: 编程能力是多方面的,除了算法,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系统设计能力、代码可读性、软件工程实践等等。算法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

说“弄懂了《算法导论》的 90% 就超越了 90% 的程序员”,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强调了算法和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基石的重要性。它代表了一种更深入的、更底层的、更具通用性的技术思维。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你就能从“使用工具”的层面,跃升到“理解原理、创造工具”的层面,从而在解决复杂问题、优化性能、面试和职业发展上获得显著的优势。这是一种对程序员“深度”和“核心竞争力”的认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把前三章弄懂个六七成,就能超越95%的程序员……

不是说这书多难,而是说很多人不了解程序员这行业低水平者占比率有多高。就像去年总理说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让很多声称北上广月入两万不如狗的人瞠目结舌。

很多半路出家甚至大学计算机专业出身、干了好几年的程序员,这辈子仅有的认真学技术的经历也就是培训班的三个月(科班四年学了个寂寞最后还得去培训班的情况太常见了)之后就是百度CSDN复制粘贴代码了。

学算法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会学算法。用现成的库不香吗?效率低就换一个,最后粘在一起勉强能用就行。反正熬两三年当个主管或转产品或售前,这辈子就再也不会写一行代码了。混不上去的话,宁可转行也不会再浪费时间深造的。

没法子,这是国内现状,既然绝大多数IT企业成功靠的都不是技术超越同行,而是玩金融、骗投资、搞垄断、拼销售、拉关系,那轻视技术就是个普遍现象。愿意提高自己算法能力并真正得到重视的也只是几个技术小圈子,而非广大程序员群体。


至于算法导论这本书么,其实跟大多数公认优秀的技术书籍一样,不是什么武林秘籍,咬着牙反复读几遍就能脱胎换骨。建议初读时跳过太艰深啃不动的细节,多尝试理解一些概念和算法本身要解决的问题,日后遇到刷不懂的算法题或者实际项目中的难点,不妨回来当工具书参考一下,很可能就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了。

user avatar

别说算法导论了,当你工作几年就会明白,,以下几个任何一个都可以超过90%程序员:

1.把事情想明白,说清楚,跟别人商量好

2.写代码,注意边界条件和编码规范,写单测,基本做到无bug提测

3.工作中做好计划和进度跟踪,沟通和汇报,不把问题遗留到变成事故

4.思考和分析,如何优化目前的工作流程,引入工具和方法,提升生产效率

5.把自己工作中用到的技术用熟,搞清楚原理,优点短处,适用场景

6.不断接触新技术思想和工具,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结构

7.深入学习至少一个常用开源项目,源码层面系统掌握这项技术

8.持续坚持学习和技术内容输出,每个星期产出2篇原创技术文章

user avatar

@白如冰 冰神的回答吸引了,来回答一下

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说弄懂了《算法导论》的90%,就超越了90%的程序员?”

问“为什么”之前,先回答“是不是”。

答案是“是”,而且不仅仅是超越了90%的程序员,还超越了90%以算法为主的研究生

理由如下

这门课在mit要开三到四节refer这本书的课,课时,内容和方法都不一样

分别是1,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绝大多数用此书的人都有且仅有看过这堂课)

视频(为了方便大家我只放b站链接)

2,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少数人还看过这堂课)

3,Advanced Algorithms(录制的少了两堂课,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更新的版本)

你会发现course sequences这里标明了这是这三堂课的第三部分

4or3,Advanced Data Structures

这门课的参考如下

四门课我基本上都大致上了一边,也根据course materials上机将近100个小时(后面两堂课我至少有30%没弄懂)

我的评价是,如果你要做算法相关的研究,这本书(以及配套课程)相当好,给我的感觉像是folland那本实分析或者是munkres的拓扑还有Boyd的凸优化,虽然我只会用到这里面小部分的知识,但是我增长了世面,知道未来如果我有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向哪个方向是思考。

但是如果你仅仅是学会如何使用算法的知识来编写程序,我不推荐你看这个书

如果你是国内(以c语言为基础的在校学生)

我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是Robert Sedgewick写的(那本以java为基础的红色算法书就是他写的),分上下两册,下册是图算法,建议有图论基础在进行学习

此外,我推荐两本离散的小册子,一本书北大在培养方案中refer的书

A Course in Discrete Structure————Rafael Pass and Wei -Lung Dustin Tseng

这本书告诉你离散数学中最基础的概念,集合论,证明,数论,组合,概率,逻辑,图论和有限自动机(理论上来说这个应该归类在计算理论中)

另一本是世图引进的图论小册子

Introduction to Graph ——————Robin.J.Wilson

这两本书都只有150页左右,非常薄,慢慢读一周可以读完

我建议初学者可以阅读这些书,较快的建立自己的框架,然后补充阅读一些东西,没必要一上来阅读五百多页的离散数学,容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C语言掌握不好

我推荐这本书作为你的辅助阅读

user avatar

算法导论是知乎上经常被拿来CM的书了,关于这本书我回应几点。


可以不看数学证明吗?

看算法导论不看数学推导,犹如下了一部___电影却跳过了___。

算导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书中几乎所有的算法都给出了正确性的证明和复杂度的分析,这一切其实是深入学习、研究算法的基础。毕竟当算法困难到一定程度你就不太可能直观判断它是否正确、复杂度究竟如何了。比如我最近在看的计算几何,也是通过构造恰当的循环不变式来证明正确性,通过摊还分析等手段给出算法复杂度。

当然对最基本的算法,不通过数学手段,而是直观的理解其正确性、复杂度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情况下算导其实算不上最佳选择;而且事实上某些算法算导的实现会略有区别,就是因为它有一些用于证明推导的辅助变量。


就算啃完了算导也只是学会了算法?

当然指望看完算导一本书就大包大揽的学会一切那是不现实的,但是要说看完算导只学会了算法那也是很扯的。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算导的后续章节经常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前面章节的问题,然后说这个问题前面已经研究清楚了,但是你大概率会发现之前写的代码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根本没法用要么还有一坨bug。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完善之中,代码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会得到极大地提升,并且合理的组织代码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user avatar

上学的时候,跟你一样傻,以为看的书多而全,就肯定比别人强。

我大学时候也很傻,为了校招,看了不下于五本算法书,加上LeetCode,刷了大半年。

总共一两千道题啊……不刷怕考到……忘了刷,刷了忘……毛都快掉没了……

现在工作近十年,辗转几个大厂,由当年的应试者变成了出题人,才知道,完全不必这么辛苦。

任何事情都遵循28原则,我们只要把握住那20%,就能拿到80分!

凡事都讲究性价比!

《算法导论》是一本好书,但是他太难了,就算是现在的我,再不借助资料的情况下,也绝看不完。

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应对校招、巩固基础知识,杀鸡何必用牛刀???

省下来的时间,谈个女朋友,它不香么???!!!

这里把我这些年的出题经验告诉大家,希望大家知道哪些是重点,应该怎么学数据结构和算法

直接上干货,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做了一张图,涵盖数据结构和算法书籍中都会讲到的知识点。并给出了常用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对于必须要学的内容前面加了星标


这里面涉及到了近二十种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栈、队列、散列表、二叉树、堆、跳表、图、Trie 树;超四十种常见算法思想:递归、排序、二分查找、搜索、哈希算法、贪心算法、分治算法、回溯算法、动态规划、字符串匹配算法。

掌握了这些基础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再学更加复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就会非常容易、非常快。

需要高清无水印思维导图源文件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这里获取:

长文预警,以下内容涵盖了十几年来学习算法的心得,总结出来供大家参与。如果看完这篇文章,还学不好算法,尽管来骂我。

收藏是点赞的五倍啊,原创不易,小伙伴们双击屏幕点个赞支持下吧,手动叩谢了。

文章写了很久,我相信它一定能帮到你,也希望大家能给我个赞,以示鼓励,谢谢

目录:

  1.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区别
  2. 数据结构怎么学
  3. 怎么学习算法
  4. 算法太难懂?那是你不知道这些模拟网站

一、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区别

很多同学搞不明白,数据结构与算法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些同学以为数据结构中就包含了算法。

其实,是字面意思就能知道个大概,数据结构主要讲解数据的组织形式,换句话说,我就是我们要怎样把这些数据存储起来,所以有列表、堆、栈、树、图,这是数据结构的重点。

算法,则注重的是思想,比如列表里的元素怎么排序、怎么在当前的存储结构中找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等等,说白了就是解决现实中问题的思想。所以才会有分治思想、贪心思想、动态规划这些经典算法。

二、数据结构怎么学

关于数据结构,我想说的是,它是这四大件中最简单、最基础的一个。离开了数据结构,几乎任何的程序都会失效,所以在讨论数据结构的时候,常常要把算法也连带着说一说。

要单纯地掌握常见的数据结构,就如同拆解一个个精妙的仪器件一样有趣和简单。正因为数据结构这个东西在程序中的作用,和仪器部件特别相像,不同的数据结构有着不同的特性,因此要想学好数据结构,图解是必备武器!

这里强推中国大学上,浙江大学的开设的《数据结构》课程,涵盖了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辅以教材参考书,强推《大话数据结构》,光看封面你就知道这本书的风格了

没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话设计模式》的作者出的,绝对顶。

三、怎么学习算法

算法课常常和数据结构课放在一起,在有些高校中,会存在“数据结构与算法”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这样的两门课。

学习算法的套路很简单,多看、多写、多上机,既然是思想的集合,看得多了,自然无师自通。

至于刷题,很多同学都知道要刷LeetCode。

LeetCode题库:(2123题)

总共两千多道题,而且有些题,非常难,就算每天10题,也至少刷半年。这显然不适合绝大部分同学。

所以,我们要找到最核心、最重要的题集,即可

比如,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先刷《程序员面试宝典》里的题目,总共109题。

刷完以后,有时间,可以再刷《剑指offfer》的题目,共75题。

因为这两本书,都是面向面试的高频题汇总,自然有很多题目是重合的。这也正能说明这两本书的重要性。

如果专攻面试的话,还有两本不错的书推荐:

《编程珠玑》这本书的豆瓣评分非常高,有 9 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讲了很多针对海量数据的处理技巧。这个可能是其他算法书籍很少涉及的。面试的时候,海量数据处理的问题也是经常会问的,特别是校招面试。不管是开拓眼界,还是应付面试,这本书都很值得一看。

《编程之美》这本书有多位作者,其中绝大部分是微软的工程师,所以书的质量很有保证。不过,这里面的算法题目稍微有点难,也不是很系统,这也是我把它归到面试这一部分的原因。如果你有一定基础,也喜欢钻研些算法问题,或者要面试 Google、Facebook 这样的公司,可以拿这本书里的题,先来自测一下。

当然,我也有一本谷歌师兄总结的高频面试算法习题集,包含了常见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汇总,无论是排版还是内容,都是非常棒。

所有这些书,我都为大家找到并下载好了,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直接领取。这回得帮我点赞了吧

四、算法太难懂?那是你不知道有这些模拟网站

算法的难点在于,根本没办法在脑子里抽象出它的步骤啊

对于做个几何题都费劲的男孩子来说,那更是要了他的亲命了。

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几个算法可视化的网站。

没错,就是写了代码以后,可以看见他们是怎么一步步求出结果的。

1、 visualgo.net/en

目前网站支持中文,印尼文,日文等多语言版本。

最关键的是,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算法!!!!

在搜索选项中你可以根据关键词查找到你想要的算法。

点进去一个具体的算法之后,会有两种方式的可视化呈现方式,一种是电子讲座模式,一种是示例模式。其中示例模式是以动画方式呈现,你可以控制动画的快进与倒退,电子讲座模式是以知识点讲解模式呈现,你可以手动控制页面的进度。两种方式都可以帮助你演示每个步骤的过程代码。

接下来我们演示一下冒泡排序的执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另外,你还可以创建一组自定义的数,然后让动画显示“你的算法”。

除此之外,还支持在线测试哟~

2、 Algorithm Visualizer

在Algorithm Visualizer,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算法运行的整个过程,很直观,便于大家学习。

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网站分为三部分,最左边是算法目录,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算法,目前已经包括了很多算法了,比如二叉树、图、排序算法、动态规划等等经典算法 。中间区域主要是算法演示以及运行log。右侧是代码以及算法运行按钮。

我们用它来演示一下冒泡排序的执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同时它是开源的,目前有35K个star,足以可见该项目的欢迎程度,这里推荐给要学习算法的各位。

github.com/algorithm-vi

3、 Data Structure Visualization

目前已经有很多常用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可视化,如:常见的数组、链表、队列、二叉搜索树、红黑树、各种排序等,如下图所示:

比如,我们用它来模拟一个二叉搜索树,如下图所示:

我们再用它来演示一下快速排序算法,如下图所示:

把这些内容学会,算法应该说是非常牢固了,无论是校招还是工作,都已经非常够用了。

但程序员的人生不是只有算法的学习,我们还有校招、面试、青春饭等等的困惑,我把我这些年的所知所得,整理成了一本书,开源到github上了。相信会对大家很有帮助,大家可以去看.

目前还在持续更新,欢迎大家star。

github地址: github.com/harvic/Fight

gitee备份地址harvic/FightingCoder

好了,这篇就到这了,希望大家毕业都能找到好工作。

我是 @启舰 ,原创不易,帮我点个赞吧。


本人所有文章皆为原创,著作权归@启舰 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话说得确实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背后却藏着不少道理。它不是说你读完了《算法导论》的绝大部分内容,就能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业界顶尖的开发者,而是强调了这本书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核心知识体系对程序员能力提升的巨大影响。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拆解开来聊聊,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说法:1. 《算法导论》是什么样的存在?首.............
  • 回答
    .......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通常带有批判性甚至攻击性。它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客观事实的论断,而是反映了一些人对00后群体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担忧和不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论据。核心原因分析:社会环境与代.............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 回答
    “985/211 研究生不如 985/211 本科生”这样的说法,以及“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还要考研吗?”这样的疑问,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即 学历、出身、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职业选择、甚至是具体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百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和策略。要详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搜索结果的质量与商业化过重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一点。 竞价排名.............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这句话,是许多对苏联历史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这个庞大国家命运的一种凝练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分别来看“生于不义”和“死于耻辱”是如何被论证的,以及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解读。“生于不义”:革命的血色开端与理论的摇摆“生于不义”主要指向苏联成立的起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女人永远是对的”这一说法通常源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或刻板印象,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来源,也要指出其局限性及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可能的来源与背景1. 传统性别角色的塑造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长期被赋予“家庭照顾者”“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这种社会期待可能让女性在家庭事务中.............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的原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死,死国可乎?”后来在揭竿起义时,他又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萌芽,即个人的命运并非由出身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然而,有人说“中国人脑子里一直.............
  • 回答
    关于“人类可能是宇宙中的第一个文明”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哲学意味的观点。这个说法并非主流科学的结论,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我们目前有限认知和对宇宙演化进行推测的猜想。它包含了几种不同的论证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宇宙年龄和文明产生条件的理解:1. 宇宙的“年轻”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