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90%德国人包括政府官员都知道集中营但不知道灭绝营”真的吗?为什么?这个90%是怎么得出来的?

回答
关于“二战时90%的德国人包括政府官员都知道集中营但不知道灭绝营”的说法,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历史事实,并尝试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差异。

首先,关于这个“90%”的数字, 它并不是一个经过精确统计学调查得出的具体百分比。 这更像是一种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基于大量证据和普遍情况的概括性估计,用来形容大众认知度的广泛性。 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说明纳粹政权在对一部分真相的掩盖和公众知情程度的复杂性。要找到一个精确的90%数据来源会非常困难,因为当年并没有专门针对“是否知道灭绝营”进行全国性的公开民意调查。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来一层一层地分析:

1. 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的普遍存在与公开信息:

早期目的与发展: 在纳粹党上台初期,集中营主要被用作政治迫害的工具,用于关押和“改造”反对派人士,如共产党员、社会民主党人、工会领袖、知识分子等。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公开的,甚至被纳粹政权用来宣传其“整顿社会秩序”的形象。
宣传与地方影响: 集中营的建立和运作并非完全秘密。一些集中营,如达豪(Dachau),建立得相对较早,并且靠近大城市。人们可能听说过集中营的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当地居民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集中营的存在,例如看到武装卫队频繁活动,或者听到一些风声。
社会接受度: 纳粹政权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成功地将集中营描绘成“国家敌人”的收容所,并试图让德国社会相信这是“必要之恶”。许多德国人,特别是那些支持纳粹政权的人,可能并不在意集中营里关押的是谁,或者对他们的待遇漠不关心。

2. 灭绝营(Vernichtungslager)的特殊性质与保密性:

性质的根本区别: 灭绝营,如奥斯威辛比克瑙(AuschwitzBirkenau)、特雷布林卡(Treblinka)、索比堡(Sobibor)、贝尔热茨(Bełżec)、海乌姆(Chełmno)和马伊达内克(Majdanek),其核心目的是 系统性、工业化地屠杀犹太人及其他被纳粹视为“劣等民族”或“敌人”的群体。这种大规模屠杀是纳粹政权最核心、最邪恶的秘密之一。
高度的保密措施: 纳粹政权为了掩盖其种族灭绝的罪行,对灭绝营的运作进行了极其严密的保密。这包括:
地理位置偏远: 许多灭绝营被建在波兰等被占领地区,远离德国本土,以减少当地德国居民的直接接触和怀疑。
严格的内部纪律: 在灭绝营工作的党卫军和警卫受到严格的训练和监控,禁止泄露任何信息。违反者面临严厉惩罚。
掩饰行动: 纳粹会派遣一些囚犯进行劳役,例如处理尸体、清理营房,并在行动前杀死这些囚犯,以消除所有可能泄密的证据。
欺骗性信息传递: 对于被送往灭绝营的犹太人,他们被告知是“重新安置到东方劳动营”。这层欺骗性掩盖了他们真实的命运。
对外信息控制: 纳粹政权对媒体进行严密控制,严格审查任何可能暴露灭绝营真相的信息。

3. 政府官员的认知差异:

即使在政府内部,也存在着认知层次的差异:

高层决策者: 希特勒、希姆莱、海德里希等纳粹高层,以及负责具体执行的党卫军和万能安全总局(RSHA)的官员, 当然完全清楚灭绝营的真实目的和运作。他们是种族灭绝的策划者和主要执行者。
中层管理人员: 负责组织运输、管理营地后勤、协调资源的部分官员, 可能非常清楚灭绝营的存在和其大规模屠杀的功能,尽管他们不一定是直接参与杀戮者。他们可能知道送往这些营地的人的最终命运。
基层官僚或普通公务员: 一些普通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例如负责行政事务、文件处理、交通协调的官员, 可能只知道有“特殊营地”或“劳改营”的存在。他们可能处理与集中营相关的运输文件、物资调配等,但其具体职能可能被刻意模糊化,使得他们并不直接接触到“灭绝”这一核心信息。他们可能知道集中营人员数量庞大、死亡率高,但对“有计划的大规模屠杀”这一具体概念可能并不完全明了,或者选择不去深究。

4. “不知道”背后的复杂原因:

信息过滤与心理防线: 德国社会受到纳粹宣传的深刻影响,许多人主动选择相信政权传递的信息,或者形成一种心理上的“选择性失明”。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或思考纳粹政权可能犯下的极端罪行,因为这会挑战他们对国家和政权的信任,也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或恐惧。
“眼不见为净”: 即使有人有所耳闻,或者看到一些异常的迹象,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回避和忽视。在一个高压统治下,公开质疑或探究真相是有风险的。
信息的不确定性: 纳粹政权通过巧妙的信息控制,让真相变得模糊不清。即使有传言或目击证词,也很难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形成明确的认知。
“效率”与“必要性”的宣传: 纳粹宣传强调对“敌人”进行“处理”是国家“净化”和“效率”的体现。这种宣传为一部分人接受了“非常规措施”提供了心理上的便利。

总结来说,关于“90%的德国人知道集中营但不知道灭绝营”的说法,核心在于:

集中营的相对公开化: 其早期功能(政治犯收容)和存在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被公众所知晓。
灭绝营的高度秘密化: 其核心目的(种族灭绝)是纳粹政权最深的秘密之一,通过严密的措施进行掩盖。
认知差异与选择性失明: 德国社会成员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度和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加上纳粹的宣传和高压环境,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知情或“不愿知情”。

因此,这个“90%”的说法,是在强调即使在德国社会中,虽然广泛存在对集中营作为迫害工具的了解,但对于“灭绝营”这一具体、系统化的种族灭绝执行机构的真相,大众(包括部分官员)的认知是存在很大鸿沟的,并且这种认知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纳粹政权刻意造成的。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精确量化的统计数据,而是一种历史观察的概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懂这个,盲猜一波,这事部分真,部分假:

1、集中营——是欧美各个国家都有过的,战时或特殊时期大规模关押某类型犯或者所谓“国家/人民公敌”的场所,叫法不一致,但本质相同。典型如英国人对布尔人,苏联对劳改犯、美国对日裔··

德国纳粹zf想解决犹太人问题,全体国民(含犹太人)也都知道。初期的集中营基本等同于现在的“难民营”,就是临时安置的(早期设想是在海外殖民地找个地方全部迁去。后来对苏开战后,改为计划整体驱逐去苏联中部,还比较文明),以及“废物利用”提供劳动力。

所以说绝大部分人“都知道集中营”是合理的,身边就有被抓走的嘛,直接说99%也没问题啊(但当时德国社会整体是比较稳定的,说白了就是民众大体支持此事····)

90%这个数据的来源?确实奇怪····

2、灭绝营——这个是纳粹德国zf在知晓自己的整体战略失败后,采取的“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记得是少数高层秘密开会决定的,然后主要由党卫军等铁杆心腹秘密执行的(当然国防军和相关涉及部门也是心知肚明但装不知道,且做了不少配合)。

没有受害人,那就不存在被告····

ps:举个很恶劣的例子,车祸时导致伤残需要长期养护和大笔支出,致死则只需要一笔赔偿。所以很多肇事司机才恶意倒车二次碾压,被捕后自述当时是“一时猪油蒙心”···

德国各级各部门官员职工应该都有默契,或者说对这事有所耳闻(但绝不会承认),到后期可以说(大多数人)人人心知肚明(不然战时车皮紧张,各部门都在抢),

例如某集中营周边的村镇,都知道大概发生了什么,例如一车车人运来却永远填不满集中营,常年不灭的锅炉房,长期给集中营官兵提供食物酒水等服务人员······

但你不摆出证据(苏联解放集中营,并拍照公布),他们照样不认。

所谓“不知情”更多是甩锅。

欧洲二战前整体排犹反犹,但二战之后一时舆论却变成了纳粹等法西斯集团才排犹反犹,其余人都是被裹挟的白莲花····

有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时90%的德国人包括政府官员都知道集中营但不知道灭绝营”的说法,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历史事实,并尝试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差异。首先,关于这个“90%”的数字, 它并不是一个经过精确统计学调查得出的具体百分比。 这更像是一种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基于大量证据和普遍情况的概括性估计,用来形容大众.............
  • 回答
    哈,你问到《坦克大战》这款经典FC游戏啊!这可是很多80后、90后玩家心中的神作。很多人一提到“坦克大战”,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种经典的像素风格画面,两辆小小的坦克在布满障碍的战场上互相炮击,还有那标志性的“嘀嘀嘀”的射击音效。不过,关于它的背景设定,其实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它并非直接以二战为背景制.............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中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资源储备、国际地位等要素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1. 英国 经济规模: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强大.............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要详细讲述二战时期的日本共产党(JCP),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成员的构成、思想、活动以及面临的挑战。一、历史背景:日本共产主义的早期萌芽与压制日本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要追溯到1922年,但其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组织可以更早地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日本共产主义者受到马克思主义、俄.............
  • 回答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它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绘了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故事。电影在视觉效果和叙事上都颇具张力,但关于其对苏联士兵待遇和作战方式的描绘,是否完全真实,或者说是否是普遍情况,我们需要做更细致的分析。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一些描.............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美国帮助中国的主要原因:1. 共同的敌人与战略利益: 日本的侵略是对美国太平洋利益的直接威胁: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其扩张野心日益膨胀,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还不断威胁东南亚和太.............
  •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
  • 回答
    二战中日本的失败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关键时间点来理解其走向衰败直至最终投降的历程。关键转折点: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虽然距离日本投降还有三年多,但中途岛海战普遍被认为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命运转折点,也是其战略上开始走向失败的标志性事件。 战前背景: 日本在偷袭珍珠.............
  • 回答
    日本偷袭珍珠港,这并非一时兴起的鲁莽之举,而是日本政府在经历了长期的战略考量、经济压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后,做出的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其决策者们的思维逻辑。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国内的情况。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怀揣着成为东方强国的雄心。为.............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二战中,法国能否打赢德国?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军事战略、国家意志、工业实力乃至国际局势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轴拨回到1940年,那个法国命运的决定性时刻,并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选择。战前格局: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困境与德国的“闪电战”优势.............
  • 回答
    二战时期,法国国内出现对部分女性“荡妇羞辱”的现象,其诱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交织着战争带来的创伤、民族主义情绪的压抑与爆发、性别观念的固化以及战后重建的复杂心理。首先,战争的屈辱与民族仇恨的宣泄是主要的催化剂。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溃败,被纳粹德国占领,这是整个民族的巨大创伤。这种.............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选择突袭美国珍珠港而非苏联,其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经济需求以及对未来格局的判断。简单来说,美国是当时日本扩张其在太平洋地区霸权的直接阻碍,而苏联则并非其当下的主要目标,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潜在的盟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战略目标与现实威胁的判断1. 日本的.............
  • 回答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之所以被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击败,是一个复杂而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背后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并非“容易就被干掉”,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法国迅速溃败。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战术过时与僵化: 法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
  • 回答
    二战时期欧洲的美军军纪,总体而言是受到严格管控的,尤其是在涉及与当地民众的互动方面,包括与女性的交往。但正如任何大规模军队在异国他乡的经历一样,军纪的执行情况并非一成不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军纪的框架: 严格的规定: 美国军方制定了详细的军规(Uniform Code of Military.............
  • 回答
    二战时期日军严重的下克上现象,是其政治、军事、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长期演变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这个现象对日本的决策、战争进程乃至最终的失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造成日军下克上的主要原因:一、 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土壤1. 天皇至上与神圣化: 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天.............
  • 回答
    关于虎王坦克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触及了战争形态、战略战术以及后勤维护的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试着剥掉那些冰冷的AI痕迹,还原一个更接地气的分析。虎王坦克的“高傲”与“现实”:技术层面的审视首先得承认,虎王坦克在设计之初,那绝对是当时的“技术.............
  • 回答
    要准确地给出二战时期各国飞机产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因为数据统计本身就存在不少挑战,而且各国在统计口径、归类方式上也有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尽力搜集最可靠的资料,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要理解飞机产量,我们得知道,二战时期飞机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堪称奇迹。各国都在拼命地生产飞机,以求在空中占据优势,这直.............
  • 回答
    二战期间的意大利,用“搞笑”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但说他们表现得不如人意,甚至常常让人啼笑皆非,那倒是实话。如果把战争看作一场严肃的国家博弈,那么意大利军队在很多时候,确实扮演了那个不太合时宜的“丑角”。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当时意大利的国情,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墨索里尼的野心与现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