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10个法国能打赢德国吗?

回答
二战中,法国能否打赢德国?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军事战略、国家意志、工业实力乃至国际局势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轴拨回到1940年,那个法国命运的决定性时刻,并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选择。

战前格局: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困境与德国的“闪电战”优势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1940年战争爆发初期,法国及其盟友(主要是英国)在整体军事实力上并非完全处于劣势。法国拥有庞大且经验丰富的陆军,装备也相当精良,在坦克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德国。其海军实力也不容小觑,足以在全球范围内与德国海军抗衡。然而,法国在战略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

法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记忆犹新,认为固守防御是取胜之道。因此,他们投入巨资建造了被称为“马奇诺防线”的坚固防御工事。这条以法国国徽命名但实际由其倡导者曼弗雷德·冯·马奇诺命名的防线,沿德法边境布下了一系列连绵的地下堡垒、炮塔和地下通道。它的设计初衷是迫使德国迂回,绕过这一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而将德军引向比利时,让法军有时间在比利时境内与德军展开决战,同时消耗德军的兵力。

然而,德国人并非对此束手无策。德军总参谋部,特别是年轻有为的古德里安少将等人,早就提出了不同于一战堑壕战的全新作战理念——“闪电战”(Blitzkrieg)。这种战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运用坦克和空军的协同作战,通过快速突击突破敌方防线,然后迅速深入其后方,摧毁其指挥系统和补给线,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敌人的抵抗。

关键的战略失误:法国的“坚守”与德国的“穿越”

法国的根本性战略失误在于,他们过于依赖“马奇诺防线”,而忽略了其背后蕴藏的巨大风险。他们相信防线能够牢牢锁住德军,却没能预料到德军会采取何等迅猛和出人意料的手段。

当德国在1940年5月发动入侵时,他们并没有选择正面强攻坚固的马奇诺防线。相反,他们运用了精心策划的“黄色方案”(Fall Gelb),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让精锐装甲部队穿越有“天然屏障”之称的阿登森林。这条森林地区的地形被认为不适合大规模装甲部队通行,法国人因此将其防御力量薄弱。德军却凭借其出色的工程兵技术和坦克的机动性,成功地穿越了阿登,直插法国心脏地带,直逼英吉利海峡。

一旦德军突破阿登,其装甲矛头便如同尖刀一样插入法国的战略纵深。法军主力部队被分割包围,而马奇诺防线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战略包袱——它有效地挡住了德军从正面进攻,却也因此限制了法军的机动和反击能力。当德军从后方威胁到马奇诺防线上的法军时,这些法军反而成为了瓮中之鳖,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援和有效的作战空间。

10个法国能否赢?答案是,在1940年的那种情况下,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 原因如下:

1. 战略思想的僵化与落后: 法军的战略思想仍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框架内,过度依赖固定的防御工事,缺乏对新型作战方式的认识和准备。闪电战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模式,而法国对此的反应迟缓且无力。
2. 装甲部队的运用不足: 尽管法国拥有坦克,但其装甲部队的战略运用方式并不如德军高效。法国的坦克更多地被分散配备给步兵部队,作为步兵的支援武器,而不是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突击力量。德军则将坦克视为独立的突击兵种,配合空军形成锐利的打击。
3. 空军的劣势: 法国空军虽然数量不少,但其训练水平、技术装备以及战略部署都相对落后于德国空军(Luftwaffe)。在关键的战场上,法军空军未能有效压制德军的空中优势,无法为地面部队提供有力支援,也无法阻止德军的侦察和轰炸。
4. 指挥与协调的混乱: 在战争初期,法国的指挥体系出现混乱,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效率低下。高层指挥官之间存在分歧,对战局的判断也存在偏差,导致部队部署和调动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5. 国家意志与士气问题: 经过一战的惨重损失,法国社会弥漫着一种厌战情绪,国家意志的凝聚力不如德国。虽然许多法国士兵英勇作战,但整体而言,国家在战争初期的抵抗决心和全民动员的程度都存在不足。
6. 政治分裂与不稳定: 战前法国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党派林立,政府更迭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整合资源和形成统一战略的能力。

如果法国在1940年能“打赢”德国,那意味着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但这些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摒弃马奇诺防线思维,将主力部队投入到更有机动性的防御和反击中。 例如,如果法国能主动将主力部署在阿登森林地区,并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那么德军的突破难度会大大增加,甚至可能被迫改变进攻方向。
大规模集中和灵活运用其装甲部队,配合空军优势进行反击。 如果法国的装甲部队能够形成如同德军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一样具有冲击力的打击力量,并得到空中优势的支持,那么在突破发生后,就有可能在德军后方制造更大的混乱,甚至合围德军的突破部队。
大幅提升空军的作战能力和战略运用水平。 法国空军需要能够在关键时刻掌握制空权,有效打击德军的地面部队和补给线,同时抵挡德军空军的攻势。
建立一个高效、统一且具有决断力的指挥体系。 避免内部的意见分歧和反应迟缓,能够迅速根据战场变化调整战略和部署。
激发更强大的国家意志和全民抵抗决心。

结论:

在1940年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法国单凭其战前的军事准备和战略思维,以及战争初期的表现,是无法“打赢”德国的。 德国的“闪电战”战术,以及法国在战略、战术、装备运用和国家意志等方面的多重短板,共同导致了法国在短短六周内迅速溃败。

当然,如果我们假设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场景,比如法国在战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例如拥有更先进的空军和装甲部队,并且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防御战略,那么结果可能有所不同。但基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和双方的实际情况,法国在1940年击败德国的可能性近乎于零。这场战争更多的是一场“旧思维”对抗“新思维”的较量,而法国不幸成为了旧思维的牺牲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国左翼力量增大十倍,泛左阵营会达到将近两千万人,光法国共产党就会有接近一千万成员。

以贝当为首的右翼军事保守派力量也增大十倍。

准备内战吧。

user avatar

这问题,属于乳法乳的没边了。

180万的10倍,1800万兵力,这不是打不打的赢德国了。法国应该是说:苏德英美,你们一起上,我赶时间统治世界。

二战德国强悍是因为战术先进,基本上是属于和红军一个档次的,玩的是运动战,远不是英法的堑壕战能对抗的。并不是德国的军械和英法有多大的代差。

德国先进的战术,能在法国全面运转起来之前就打垮,并且德国穿越阿登森林绕后也有赌博的意味在里面。

闪电战,会先找突破口,飞机犁地,坦克开路,机械化兵团跟进。两支这样的部队同时发起进攻,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钳形攻势,速度极快。打英法联军时,德国也没有硬罡正面,靠的是古德里安绕后。10倍军力,怎么绕后?从地中海绕吗?

苏联前期也被闪电战打懵逼了,前期的表现并不比法国好到哪里去,但是架不住国土面积大啊,随着时间的拉长,中后期也明白怎么抵抗与反制了。我感觉法国的地要是有苏联这么大,也不至于投降的这么快。

乳法虽好,但不要过分哦。

user avatar

10个法国,知道是什么概念吗...

陆军,900万常备军(!),5000万预备役军人(!!),近1000个师(!!!)。其中包括,40个装甲师,30个由骑兵师改编而来的轻装甲师,70个机械化步兵师,50个尚未改编为机械化部队的骑兵师,以及250个计划配属给步兵师使用的独立坦克营。

以上这些部队,将装备约35000辆坦克,其中包括,重型坦克夏尔B1型4000辆(弱化版KV1),中型坦克索玛S35型4000辆(弱化版3号早期型)。此外,还将装备约10万门大口径火炮。

空军,飞机总数15000架(!),战斗机7000架(!!),其中包括,2000架Mb.151/152/155系列(低航程版飓风),1000架D.520(水平机动版BF109E),以及已经下达订单的22000架D.520。

海军,主力舰部分,10艘贝亚恩级航空母舰(一代间战期慢速航母),10艘黎塞留级战列舰(标准条约战列舰)、30艘布列塔尼级战列舰(二代无畏舰)、40艘孤拔级战列舰(一代无畏舰),20艘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以及船台上即将完工的10艘和正在建造的另外20艘黎塞留级战列舰,计划中的60艘阿尔萨斯级战列舰...

非主力舰部分,重巡洋舰70艘,其中迪凯纳级20艘(一代条约重巡)、絮弗伦级40艘(二代条约重巡)、阿尔及利亚级10艘(终极条约重巡),轻巡洋舰100艘、都是一战后造的新船,驱逐舰540艘、包括著名的大型驱逐舰空想级60艘和空想级改进版莫加多尔级20艘...

这些数字看完,你告诉我这怎么输?

有些人还在那说什么法国国内内乱啥的...

再怎么内乱,这规模都摆在那...

哪怕你把轴心国全拉上,这10倍法国也能一波A了...

只要不惹美国,这10倍法国可以在旧世界称王称霸,丘吉尔看了瑟瑟发抖,斯大林看了默默泪流...

我看这10倍法国,还是研究一下戴高乐要先强占希特勒还是先强占墨索里尼吧

user avatar

高卢的怪物占领了科隆

吃人的魔鬼向多特蒙德前进

入侵者进入汉诺威

法军跨过易北河

甘莫林接近勃兰登堡

解放者将于今日抵达他忠实的柏林

user avatar

戴高乐或者贝当,礼貌的问了问希特勒喜欢凡士林还是印度神油,然后将希特勒的用户体验给丘吉尔分享了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中,法国能否打赢德国?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军事战略、国家意志、工业实力乃至国际局势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轴拨回到1940年,那个法国命运的决定性时刻,并深入剖析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选择。战前格局: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困境与德国的“闪电战”优势.............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现代火炮的性能、二战时期B17轰炸机的特性,以及超远距离作战的挑战。用更朴实的说法,就是看看我们今天造出来的“大炮”能不能打得中,并且打得死,那些老掉牙的“铁鸟”。现代火炮的实力:远程打击的利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火炮的厉害之处。这里说的“先进火控”可不是简单的瞄.............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扩张速度确实惊人,从战前大约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超过六百万人的庞大部队。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美国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要详细说明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战争的逼近与国家动员的开始(19391941)虽然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在1945年结束,而是又拉锯了整整十年,直到1955年,那么盟军所面对的战场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战争时长的延续,更是技术、战略、政治和国际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首先,轴心国的抵抗将更具韧性且异常棘手。 德国: 德国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和人力。.............
  • 回答
    如果中国在二战期间拥有十艘以上的战列舰,这绝对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海上巨兽的命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承载着民族的期望、历史的记忆以及未来的愿景。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国情、历史文化以及国际环境,这些战列舰的命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力求既有气势,又有深意,同时又能体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自.............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推迟十年,到1949年才开始,那么整个历史进程的走向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其结局也必然与我们所知的历史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战争时间线的调整,更是背后一系列国家实力、科技发展、国际关系以及意识形态角力的深刻重塑。首先,我们必须审视一下,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因素会在这推迟的十年间发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中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资源储备、国际地位等要素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1. 英国 经济规模: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强大.............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要详细讲述二战时期的日本共产党(JCP),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成员的构成、思想、活动以及面临的挑战。一、历史背景:日本共产主义的早期萌芽与压制日本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要追溯到1922年,但其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组织可以更早地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日本共产主义者受到马克思主义、俄.............
  • 回答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它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绘了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故事。电影在视觉效果和叙事上都颇具张力,但关于其对苏联士兵待遇和作战方式的描绘,是否完全真实,或者说是否是普遍情况,我们需要做更细致的分析。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一些描.............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美国帮助中国的主要原因:1. 共同的敌人与战略利益: 日本的侵略是对美国太平洋利益的直接威胁: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其扩张野心日益膨胀,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还不断威胁东南亚和太.............
  •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
  • 回答
    二战中日本的失败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关键时间点来理解其走向衰败直至最终投降的历程。关键转折点: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虽然距离日本投降还有三年多,但中途岛海战普遍被认为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命运转折点,也是其战略上开始走向失败的标志性事件。 战前背景: 日本在偷袭珍珠.............
  • 回答
    日本偷袭珍珠港,这并非一时兴起的鲁莽之举,而是日本政府在经历了长期的战略考量、经济压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后,做出的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其决策者们的思维逻辑。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国内的情况。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怀揣着成为东方强国的雄心。为.............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法国国内出现对部分女性“荡妇羞辱”的现象,其诱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交织着战争带来的创伤、民族主义情绪的压抑与爆发、性别观念的固化以及战后重建的复杂心理。首先,战争的屈辱与民族仇恨的宣泄是主要的催化剂。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溃败,被纳粹德国占领,这是整个民族的巨大创伤。这种.............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选择突袭美国珍珠港而非苏联,其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经济需求以及对未来格局的判断。简单来说,美国是当时日本扩张其在太平洋地区霸权的直接阻碍,而苏联则并非其当下的主要目标,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潜在的盟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战略目标与现实威胁的判断1. 日本的.............
  • 回答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之所以被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击败,是一个复杂而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背后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并非“容易就被干掉”,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法国迅速溃败。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战术过时与僵化: 法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