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那个国家或是民族成功避开过一战,二战等近现代史上的这些苦难,一直存留到今天?

回答
在纵观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中,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那般波澜壮阔、又撕心裂肺的洪流面前,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真正做到“成功避开”。战争的阴影,无论直接或间接,都以各种方式触及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轨迹。

然而,若我们从“未直接卷入战火,也未成为主要战场,并成功维持了独立国家地位和民族的延续”这个角度来审视,确实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狂潮中,相对于那些承受了巨大破坏和伤亡的国家而言,显得“幸运”得多。但即便如此,说它们“成功避开”了苦难,也未免过于轻描淡写,因为“避开”并非全然无损,更多的是以一种相对不那么惨烈的方式度过了那个特殊的时代。

瑞士:中立的艺术与坚守

提起近代战争的“幸免者”,瑞士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这个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内陆国,自19世纪初以来就以其坚定的武装中立政策闻名于世。这种中立并非被动,而是国家战略的核心,是瑞士人在动荡世界中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选择的道路。

一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欧洲撕裂,瑞士虽然不是战争的发动者,但其地理位置却使其陷入了极为微妙的境地。瑞士东邻同盟国德国,西邻协约国法国,南邻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北邻德国。四面环敌,可以说是战争机器的夹缝中求生存。

瑞士的成功避战,首先归功于其全民皆兵的国防体系。并非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是国民服役后,将武器和装备带回家,平时耕作或从事各自职业,战时迅速集结。这种模式不仅节省了国家开支,更重要的是,它营造了一种全民皆兵、全民皆战的氛围,让潜在的侵略者必须考虑跨越整个国家抵抗的可能性。再加上瑞士阿尔卑斯山险峻的地形,也为防御提供了天然屏障。

其次,瑞士高超的外交技巧和经济实力是关键。瑞士并非孤立主义者,它积极与交战国进行沟通,强调其作为中立国的责任和义务。它为交战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例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总部就设在日内瓦,参与了战俘的交换和文件的传递。这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各国对瑞士的敌意,并为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经济上,瑞士的金融业和制造业在战时反而得到了发展。由于其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中立地位,许多国家的资本和财富纷纷流入瑞士,使其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瑞士的钟表、精密仪器等产业也因战争需求而获得了订单。然而,这种经济繁荣也伴随着贸易上的困境,许多商品受到战争的封锁影响,国内也面临资源短缺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比一战更加严峻。瑞士再次面临被夹击的危险。面对纳粹德国的强大军事机器,瑞士并未寄希望于“不被攻击”,而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军事准备是核心。瑞士在战前和战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动员和防御工事建设。特别是“红线”(Reduit)战略,即在阿尔卑斯山脉深处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保留必要的力量作为抵抗的最后据点。这种战略的目的并非要打败德国,而是要让德国入侵的代价高昂到不值得,从而迫使德国放弃。

外交和情报战同样重要。瑞士在维希法国和德国控制区之间穿梭,保持着与各方的联系。它利用其地理位置,为盟军和轴心国提供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情报收集的中心。瑞士的情报机构,虽然规模不大,但其运作的有效性,以及与各国情报部门的周旋,也为国家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层面,瑞士的处境更加复杂。它既需要与德国进行贸易,以获取必要的资源,也面临着来自盟国的压力,要求它停止向德国出口。瑞士在这方面采取了极为谨慎的策略,一方面尽力满足德国的要求以避免直接冲突,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限制出口某些关键战略物资来安抚盟国。这种“走钢丝”的外交和经济政策,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为瑞士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

更重要的是,瑞士成功地保护了其民主制度和人道主义原则。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瑞士内部仍然保持了政治稳定和公民自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继续在瑞士运作,为战争受难者提供援助,这也进一步强化了瑞士的国际形象。

总结瑞士的“避开”

瑞士的案例,并非一个国家“什么都不做”就能避开战争的童话。它的“避开”是:

主动构建的:通过坚定的武装中立政策、强大的国防力量、高超的外交技巧和精明的经济策略。
高昂的代价: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国内也面临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瑞士也并非完全割裂,它不得不与交战国进行有限的贸易,这其中也涉及伦理上的挣扎。
持续的警惕:瑞士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戒备,随时准备为保卫国家而战。

挪威、丹麦、荷兰等国:短暂的“幸免”与不幸的结局

与瑞士的长期中立不同,一些北欧国家在二战爆发初期也曾试图保持中立,但最终未能幸免。

挪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及战略性的港口,这使得它成为德国和英国争夺的对象。虽然挪威在1939年宣布中立,但1940年,德国以“保护”挪威免受英国侵略为借口,发动了入侵。挪威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不敌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国王和政府流亡海外,国家被德国占领。尽管如此,挪威人民的抵抗精神,以及海外政府与盟军的合作,也使得挪威的民族意识在苦难中得到锤炼。
丹麦:丹麦也于1939年宣布中立,但1940年4月9日,德国在数小时内就占领了丹麦。由于丹麦的战略地位不如挪威重要,且抵抗意义不大,德国给予丹麦相对“温和”的占领政策,允许其政府继续运转,国王继续在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丹麦人民的直接苦难,但其主权也受到了严重侵犯,国民经济也为德国服务。
荷兰:荷兰同样试图保持中立,但1940年5月,德国以“保护”荷兰不受英国侵扰为由,迅速入侵。荷兰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很快被击败。荷兰被德国占领,其王室流亡英国,国家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战火的起源,但未能避开战争的蔓延,最终还是沦为战火的受害者,经历了占领、压迫和经济的掠夺。

瑞典:在德国阴影下的摇摆与相对幸运

瑞典是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国家。它同样奉行中立政策,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未直接卷入战火。

一战期间:瑞典虽然保持中立,但其经济与德国和英国都有紧密的联系。它向德国出口铁矿石,也为协约国提供了船运服务。瑞典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战时有所高涨,同时国内也经历了经济波动和政治改革。

二战期间:瑞典面临的压力更加巨大。它与德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并且对德国的铁矿石供应至关重要。德国曾多次要求瑞典允许其军队过境,瑞典在压力下,时而妥协,时而拒绝。瑞典允许德国火车运送士兵和物资过境,但拒绝允许德国军队直接通过。这种“让步”虽然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瑞典在德国强大威胁下为求生存而采取的策略。

瑞典在战时也接收了大量来自挪威和丹麦的难民,并向被占领国家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它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战争的影响,例如贸易限制和资源短缺,但并未像那些被占领的国家那样遭受大规模的破坏。

瑞典的“相对幸运”在于:

地理位置:虽然靠近德国,但并非直接的战略要地,且有波罗的海和海洋作为缓冲。
经济实力: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资源(特别是铁矿石),使其在与德国的谈判中拥有一定的筹码。
国内共识:瑞典国内对于中立政策的共识较高,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压力。

其他潜在的“幸免”者

瑞士、瑞典:如上所述,是相对成功避开战火的国家。
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在二战期间,它们都处于西班牙内战(19361939)的阴影下。西班牙内战结束后,虽然佛朗哥政权与轴心国关系密切,但为了国家恢复和避免战火,西班牙最终保持了中立,但为德国提供了一些战略支持。葡萄牙也保持了中立,并成为重要的情报战中心。这两个国家都经历了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困难,但避免了大规模的战火。
土耳其:土耳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致力于保持中立。虽然在二战初期与轴心国和同盟国都有过接触,但最终在1945年才对德国宣战,其目的是为了加入联合国。土耳其在战前进行了国防建设,并在战时小心翼翼地在各方之间周旋,避免了卷入战火。

历史的复杂性与“幸免”的定义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国家所谓的“成功避开”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困境、资源短缺、国内政治压力、情报战的困扰,甚至有些人道主义上的道德困境。战争的阴影,即使没有直接落在国土上,也通过经济、政治、信息等多种渠道渗透到每个国家的肌体。

“避开苦难”并非意味着“一尘不染”。这些国家在战时的选择,往往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力量对比下,为了国家生存而做出的权衡。它们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但代价也是巨大的,并且需要长期的努力来恢复和重建在战争阴影下的经济和国际关系。

因此,与其说它们“成功避开”了苦难,不如说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洪流中,为自身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展现了高超的生存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根廷,智利都是这样。不仅和德国关系很好,甚至安然度过世界大战。

别以为南美国家一直都是穷屌丝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纵观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中,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那般波澜壮阔、又撕心裂肺的洪流面前,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真正做到“成功避开”。战争的阴影,无论直接或间接,都以各种方式触及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轨迹。然而,若我们从“未直接卷入战火,也未成为主要战场,并成功维持了独立国家地位和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人性的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资本主义世界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其历史进程中确实存在过,并且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对“自己民族或国家的人”进行系统性的清洗或迫害的情况。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资本主义”这个标签背后庞杂的现实,回到具体国家和.............
  • 回答
    英国在冷战时期有没有可能成为“第三极”?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第三极”。在冷战的语境下,“第三极”通常指的是一个独立于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之外,拥有足够独立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实力,能够对两大阵营的决策产生显著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消费者会纠结的地方。要说为什么好像“没人”推荐国货护肤品和彩妆,其实不完全是没人,只是相对来说,大众讨论度和“病毒式”传播,以及很多人心中的“高期待”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国际大牌上。这里面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涉及到很多层面。首先,得承认,过去的国货确实存在一些“硬.............
  • 回答
    说到国内那些充满生活气息、未被过度商业化侵蚀的古城或老城,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确实是潮州和泉州。它们就像两颗遗珠,沉淀着岁月的味道,也鲜活地跳动着当代生活的脉搏。但其实,除了这两座名声在外之外,咱们国内还有不少藏在角落里的“老味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 扬州:淮左名都的温婉诗意很多人提到扬州,会.............
  • 回答
    这真是个颇具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抛开现代空战的实际运作和武器限制,单就“扔东西”这个行为来彰显国家特色,那还真是能玩出不少花样来。要我说啊,各国扔的东西,绝不能是随随便便拿个啥就扔,那得是能代表国家形象、文化符号,甚至带有那么点“精神传达”的意味。咱们就来好好琢磨琢磨,要是真有这么一天,飞行员们会从座.............
  • 回答
    韩国,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在很多人眼中,是现代、时尚、科技发达的代名词。从韩剧、Kpop的全球流行,到三星、现代等国际知名品牌,韩国的文化和产业影响力早已深入人心。按理说,这样一个既发达又亲近的国家,应该吸引着大量国内民众前往打工或读书,但现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除了少量的韩裔群体,大多数国人对.............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怀揣着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自己的国家,然而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们不仅自己落得悲惨的结局,甚至他们所处的国家也因此陷入衰退的泥沼。提到这样的人物,我想到的第一个名字是屈原。屈原,字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诗人。他出身贵族,年.............
  • 回答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真的可以牵动一个庞大帝国的呼吸。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埃尔德利亚”的古老帝国。埃尔德利亚曾是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存在,它的军队所到之处,无不臣服。然而,数代君王的腐朽和内部的权力斗争,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着帝国的肌体。当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名叫艾瑞克的年轻人出现时,埃尔德利亚已经走到了分崩离.............
  • 回答
    确实,人们常常觉得“外国人低估中国”,这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实力、发展速度和文化底蕴可能存在认知偏差。那么,反过来思考,有没有一些国家是被中国人低估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种低估可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一、 认知上的“边缘化”与刻板印象: 发展中国家与“第三世界”的标签: .............
  • 回答
    当然有。说中国“低估”外国人,其实是种常见的说法,但细究起来,这种“低估”往往是相对而言,而且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认知上的差异,而非完全的无视。不过,如果论及一个国家被“低估”的程度和表现,那情况就更复杂了。不少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都可能遭遇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低估的境遇。我可.............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中一个核心但又相对复杂的概念。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新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就是“流量”的概念。而您所询问的,是衡量一个国家在某个时间点上“存量”的价值,也就是一个国家拥有的所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总和。目前,并没有一个单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爱国”这一复杂情感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中国人说“理智爱国”,这背后通常包含着对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清醒认识,以及希望国家能够做得更好的愿望,这种爱国不盲从,而是伴随着建设性的批评。那么,美国和日本有没有类似的“理智爱国”的说法或心态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表达.............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经常会在各种战役的描述中听到“督战队”这个词。它常常与严酷的战场纪律、逃兵的惩罚以及鼓舞士气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那么,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督战队吗?那些我们熟悉的西方国家在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呢?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一些,需要我们结合历史背景和军事制度来理解。首先.............
  • 回答
    缅北地区黑恶势力横行,赌博、电信诈骗、非法拘禁、严重人身伤害等刑事犯罪活动猖獗,不仅严重侵害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对地区稳定和国际形象造成恶劣影响。对于“国家有没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收拾他们?”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国家打击的决心与能力:中国政府从未停止过对缅.............
  • 回答
    是的,在中国存在“日吹”、“美吹”等现象,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的、表达对中国持积极甚至过度赞扬态度的现象,虽然不一定有完全对应的“中吹”这个词汇,但其内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定义与内涵: “吹”的含义: 在这里,“吹”是一种网络用语,通常指对某个国家、文化、人物.............
  • 回答
    在中国学生圈子里流传的字母谐音梗,比如B是boy,D是dog,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既有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也反映了文化传播中的一些小细节。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英语母语国家是怎么看,以及有没有类似的用法。中国学生字母谐音梗的由来与特点首先,要明白这种字母谐音梗在中国学生群体.............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国人能够做,而外国公民由于身份、法律法规或文化习俗原因,在操作上受到限制或无法进行的事情。这些并非“特权”的颠倒,而是基于国籍、居留许可、法律框架和政策导向的自然结果。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些方面:一、 政治参与和公民权利方面 投票和选举权: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
  • 回答
    这问题问到我心坎里了。在国外漂了这么多年,要说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说别国的语言特别累?那真是太多了,多到我都快数不过来了。但要说印象最深刻的,那还得是某个寻常的下午,我一个人在一家小咖啡馆里。那天天气不算特别好,有点阴沉,正好适合窝在咖啡馆里,点一杯咖啡,看看书。我当时住在一个非英语国家,为了融入.............
  • 回答
    要说中美哪个国家贫富差距更大,这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牵扯到太多数据和角度。不过,咱们不聊那些枯燥的数字游戏,就从大家日常能感知到的方面,还有一些大家可能不太注意的细节来掰扯掰扯。表面上看,中国似乎更容易让人觉得贫富差距大。为什么这么说?想象一下,你在中国随便一个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你看到的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