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跑高速时,马自达比不了宝马,但是低速时感觉二者操控相当,甚至感觉马自达操控高于宝马,求技术讲解?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汽车操控的几个关键点。很多车友都有类似的感觉,觉得马自达在日常低速市区驾驶时灵活得不像话,转向清晰,车身响应也很快,甚至觉得比一些以操控著称的品牌还要好。但一旦上了高速,特别是跑快了,就觉得宝马那种“粘地感”和高速稳定性更胜一筹。这背后其实是工程师在设计理念、底盘结构、动力总成调校以及空气动力学上的权衡和侧重导致的。

咱们就从技术层面来好好掰扯掰扯,把这个问题剖析透。

一、 马自达的“人马一体”哲学与低速灵活性

马自达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人马一体”的驾驶体验,这是一种将驾驶者、车辆和道路融为一体的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点,马自达在许多细节上都做了深入的研发和调校,尤其是在低速和中速的日常驾驶场景下,这些努力的成果往往被放大和感知。

精准而直接的转向系统:
转向比设计: 马自达的转向比通常会设计得相对“小”(即转向行程短,打多少方向盘,车轮转多少角度,这个比例大)。这意味着驾驶者只需要很小的方向盘转动量,就能让车轮产生显著的偏转。这在低速挪车、城市道路穿梭或者狭窄路段变道时,会带来非常敏捷的感受,让人觉得车头响应非常迅速,仿佛随心而动。
转向助力调校: 马自达的转向助力在低速时通常会给得相对轻盈,但又不会轻到让你失去路感。同时,它会保留一定的阻尼感,让驾驶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轮胎与地面之间的反馈。这种设定让低速转向既轻松又不失精准,很容易建立起驾驶者对车头的信心。
转向力矩的细致控制: 马自达工程师在转向机内部的阻尼、回正力矩等方面做了非常细致的调校。这使得方向盘的回馈不会像一些过于轻巧的转向那样“空”,也不会像某些过于沉重的转向那样费力。在低速状态下,这种恰到好处的回馈感,能让驾驶者对前轮的动态有清晰的感知。

轻巧的车身与灵巧的底盘:
车身结构优化与轻量化: 马自达在很多车型上都采用了“创驰蓝天”(Skyactiv)技术,其中就包含了对车身结构的优化和轻量化。相对更轻的车身,在低速时更容易被驱动,也更容易在连续弯道中快速改变重心方向,减少惯性带来的迟滞感。
独立悬挂的精细调校: 无论是前麦弗逊还是后多连杆独立悬挂,马自达都花了大量心思去调校弹簧、减震器和衬套的刚度与阻尼。在低速通过颠簸路面时,悬挂能有效地过滤掉大部分碎震,同时又不会让车身产生过度的晃动。在低速过弯时,车身侧倾被控制得很好,而且车轮的抓地力表现稳定,给驾驶者一种车轮紧紧抓住地面的感觉。
后扭力梁的“巧妙”设计(特指部分车型): 即使是某些使用后扭力梁悬挂的马自达车型(如昂克赛拉等),其扭力梁的结构设计也非常精巧,通过调整扭力梁的形状和连接方式,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模拟独立悬挂的某些特性,提供不错的侧倾控制和舒适性。这一点是很多其他品牌在扭力梁设计上容易忽视的。

油门与刹车踏板的响应:
油门响应的线性与直接: 马自达的油门踏板调校通常偏向于线性直接,踩多少有多少动力输出,没有太多虚位或者电子延迟。这在低速起步和跟车时非常方便,能让驾驶者更精准地控制车速,做出细微的速度调整。
刹车踏板的力度与行程: 刹车踏板的力度和行程也是调校的关键。马自达的刹车通常会让你感觉初段力度比较明显,踩下去就能感受到制动力,这在市区驾驶时,能够让你对车辆的减速能力充满信心。

总结马自达低速操控好的原因:
马自达通过“小转向比+精准助力+轻盈车身+精心调校的悬挂+线性油门刹车”,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在低速和中速情况下极度灵活、反应迅捷、路感清晰的驾驶体验。它让你感觉你的意图能够被车身即时准确地执行,这就是“人马一体”在低速状态下的直观体现。

二、 宝马的高速稳定基因与“粘地感”

宝马作为以驾驶乐趣著称的品牌,其操控的精髓更多地体现在高速和极限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驾驶者对车辆的掌控感上。它的设计思路和马自达在某些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朝着提升操控表现的目标努力。

更偏向高速的转向系统:
转向比设计: 相较于马自达,宝马的转向比在一些车型上可能不会那么“极端”地小。虽然宝马的转向也追求精准,但它可能会在中高速时提供更沉稳、更稳定的转向手感。在高速行驶时,过小的转向比反而容易让驾驶者因为轻微的方向盘抖动而导致车身偏移,影响高速稳定性。
转向助力与阻尼: 宝马的转向助力在低速时可能感觉比马自达稍微重一些,但力度非常扎实,传递给驾驶者的路感信息也更丰富。而到了高速,它的助力会明显“收紧”,提供非常强的回正力矩和阻尼感,让你在高速变道或修正方向时,感觉方向盘沉甸甸的,需要更明确的力道去操作,这大大增加了高速行驶的信心和安全性。
转向系统的扎实感: 宝马在转向机的用料和精度上通常有更高的标准,这使得整个转向系统在高速运转时更加稳定,减少了虚位和异响。

更偏重高速稳定性的底盘调校与结构:
悬挂几何与硬度: 宝马的底盘调校普遍偏向于运动化,悬挂的弹簧和减震器的硬度通常会比马自达更高一些,尤其是在一些运动调校的车型上(如M运动套装)。这使得在高速过弯或快速变道时,车身的侧倾被压制得更低,重心转移更迅速,车轮能够更快地恢复抓地力。
车身刚性与配重: 宝马在车身刚性方面往往有很高要求,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连接部位。高刚性的车身能够让悬挂系统更有效地工作,而不是被车身形变所抵消。同时,宝马对前后配重也十分讲究,通常能做到接近50:50的完美配重,这使得车辆在动态中受力更均衡,更容易预测和控制。
轮胎选择与匹配: 宝马对轮胎的匹配也十分重视,通常会选择抓地力更强、胎壁更硬的轮胎,以提供更好的路面反馈和过弯支撑。在高速行驶时,这些轮胎能提供更强的抓地力,让车辆更稳定。
空气动力学设计(尤其在高性能车型上): 虽然在日常家用车型上可能不那么明显,但宝马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设计,特别是对于一些运动型车型,会考虑高速下的升力抑制和下压力增加,这对于提升高速稳定性至关重要。

动力总成的匹配与响应:
动力输出的持续性与线性: 宝马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组合,尤其是在其经典的直列六缸发动机上,往往提供的是那种绵密、持续且有力的动力输出。这在高速超车时,能够提供强大的推背感和信心。
刹车系统的强大制动能力: 宝马的刹车系统通常也会匹配更强的制动性能,以应对其更高的动力和更快的车速。这使得在高速减速时,驾驶者能获得更充足的制动力和更稳定的减速过程。

总结宝马高速操控好的原因:
宝马通过“沉稳精准的转向+更硬朗的悬挂+高刚性的车身+优异的配重+高性能轮胎+强大的动力刹车匹配”,共同营造了一种在高速行驶时极度稳定、指向清晰、抓地力十足、驾驶者充满信心的操控感受。它让你在速度的刺激下,依然能感受到对车辆的绝对掌控。

三、 为什么会有“低速马自达优于宝马,高速宝马优于马自达”的感觉?

这就是技术设计理念的侧重和用户使用场景的匹配度差异了。

1. 低速场景下,马自达的“敏感度”被放大:
转向的“小”和“轻”:在低速时,马自达的转向比小和助力轻带来的敏捷感和易操作性,是直接而且非常容易被驾驶者感知到的。这让你觉得车子很“听话”,很“灵巧”。
车身轻量化:轻的车身在低速时加速更轻松,转向时惯性更小,更加“泼辣”。
踏板的“直接”:油门和刹车的直接响应,让驾驶者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中,微小的操作都能带来预期的效果。
宝马的“厚重”: 相反,宝马在低速时,转向的“沉”和“韧”,以及相对较重的车身,虽然提供了扎实感,但在市区代步的低速场景下,可能就显得不如马自达那样“轻松有趣”了,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有点“费劲”或“反应慢半拍”。

2. 高速场景下,宝马的“稳定”优势显现:
转向的“稳”和“重”:高速时,宝马转向系统提供的沉重阻尼感和回正力矩,能极大地抑制方向盘的抖动和车身的晃动。驾驶者只需要非常小的修正幅度就能保持车道,极大地提升了高速行驶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底盘的“韧”和“支撑”:宝马偏硬的悬挂和良好的车身刚性,在高速过弯时,能让车身姿态保持得更好,车轮的循迹性也更稳定。
马自达的“轻”和“敏感”成为缺点:反观马自达,在高速时,它那种低速时令人称赞的“小”转向比和“轻”助力,可能会在高车速下变成一个劣势。方向盘反馈虽然清晰,但如果路面有轻微颠簸或者前车溅起水花,都很容易让方向盘产生轻微的抖动,这种抖动在高车速下会被放大,你需要更集中的精力去修正方向,否则车身可能会有不必要的摆动。悬挂相对偏软的调校,在高车速下过弯或者变道时,车身侧倾会比宝马更明显,带来的信心也会相应减少。

最终的结论是:

马自达 通过精妙的低速调校,营造了一种极致的“灵动”和“人马合一”的初级体验,这种体验在日常代步和山路初探时非常吸引人,让人觉得车辆像个听话的伙伴。
宝马 则更侧重于在各种速度区间,特别是高速和极限状态下的“稳健”和“掌控”,这种操控体验需要驾驶者有更高的技术和对车辆的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完全体会,它提供的是一种更高阶、更纯粹的驾驶乐趣。

所以,你感觉到的,正是工程师们在不同场景下对操控特性进行侧重取舍的结果。这不是说谁的操控“绝对”优于谁,而是说在你最常体验的驾驶场景下,你对哪种调校风格更能产生共鸣。 对于大多数日常通勤者来说,马自达那种灵巧的低速感受确实更容易带来愉悦感,而对于那些经常跑高速或者追求极限驾驶的爱好者来说,宝马的稳定性和高速掌控力才是他们所追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是因为你买不起宝马,自我安慰以取得心理平衡吧。

user avatar

跑高速时方向盘转向角度都很小,基本就是跑直线,能感受到什么操控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