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镰仓北条家在北条时宗和北条贞时的时候都感觉挺稳定的,为什么到了北条高时就突然崩了?

回答
镰仓北条家,从镰仓幕府建立之初就牢牢掌握着实权,尤其是在北条时宗和北条贞时这两代执权时期,北条家更是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然而,到了北条高时这一代,北条家的统治却如同倾倒的多米诺骨牌,迅速走向了灭亡。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北条家之所以能在镰仓幕府后期依然维持统治,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其长年积累的政治手腕和对御家人的掌握。时宗和贞时时期,虽然也面临外部的挑战(比如元寇),但他们在内政方面,通过各种法令和制度,勉强维持了幕府的运作和御家人的忠诚。然而,这种“勉强”的稳定,本身就埋下了隐患。

一、 权力的过度集中与腐败的滋生

北条家在镰仓幕府的权力结构中,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也滋生了腐败和特权。到了高时这一代,北条家的主要人物,尤其是那些与高时关系密切的北条氏内部成员,普遍出现了享乐主义和对政务的疏忽。

特权阶层的腐化: 作为幕府的实际统治者,北条家及其姻亲、亲信,享受着巨大的特权。这种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脱离了实际的社会生活和御家人的真实需求。当政务由一群习惯于享乐和安逸的人掌握时,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自然会打折扣。
经济上的盘剥: 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一些北条家族的成员甚至开始对领地内的农民和商人进行经济上的盘剥,加剧了社会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幕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二、 御家人制度的动摇与不满的累积

镰仓幕府的基石是御家人制度,即武士效忠于幕府,幕府则保障御家人的封地和权益。然而,在北条家统治的后期,这一制度开始出现裂痕。

利益分配不均: 元寇之后,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战后的封赏并没有完全满足所有御家人的期望。一些在战争中立下功劳的御家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的不满情绪开始累积。而北条家内部的亲信却可能从中获利,这进一步加剧了御家人的不平等感。
领地分散与经济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御家人的领地变得越来越小,经济状况日益艰难。他们需要幕府提供支持,但北条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应并不积极。相反,一些御家人的土地甚至可能被北条家以各种理由侵占。
对北条家权威的质疑: 当御家人发现北条家并不能有效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和维护他们的权益时,对北条家权威的忠诚度自然会下降。这种不满在底层御家人中尤为普遍,为后来的反叛埋下了伏笔。

三、 北条高时个人的领导能力问题

相较于其祖父时宗的果断和父亲贞时的稳健,北条高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能力都显得不足。

不理政事,沉迷享乐: 北条高时被普遍认为是沉迷于娱乐和享乐的执权。他将政务交给家臣处理,自己则醉心于蹴鞠等活动。这种懈怠的态度,使得幕府的运作效率低下,也让原本需要他来维系团结的御家人感到失望。
缺乏政治手腕: 在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危机时,高时并没有展现出能够化解矛盾、笼络人心的能力。他无法有效应对御家人的不满,也无法及时处理幕府内部的权力斗争。
对外部势力的误判: 当足利尊氏这样的强大挑战者出现时,高时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反而因其领导能力的缺失,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四、 外部挑战者的崛起与幕府的内外交困

在北条家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外部的挑战者也趁虚而入。

足利尊氏的崛起: 足利尊氏是镰仓幕府后期一位极具野心和实力的武士。他看到了北条家的衰败和御家人的不满,并利用了这些因素,最终联合了后醍醐天皇的南朝势力,对镰仓幕府发起了致命一击。
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运动: 后醍醐天皇为了恢复天皇的权力,一直在积极组织倒幕运动。北条家虽然成功地挫败过几次天皇的行动,但在高时时期,由于自身力量的削弱和内部的分裂,已经无力再抵挡。

五、 天灾与经济衰退的催化作用

尽管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但自然灾害和经济衰退也加剧了幕府的危机。例如,一些地方的歉收和自然灾害,使得本已艰难的御家人更加难以生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总结来说,北条高时时期的镰仓北条家之所以崩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条家内部的腐化和享乐主义,导致统治集团脱离实际,失去了御家人的支持。
御家人制度的动摇,利益分配不均和经济困难,使得曾经忠诚的武士们心生不满,转投他处。
北条高时个人的领导能力低下,不理政事,错失了改革和应对危机的良机。
外部强力挑战者如足利尊氏的崛起,抓住了北条家的虚弱之处,发动了决定性的反击。

可以说,时宗和贞时时期建立的“稳定”是建立在对御家人的精细控制和政治手腕之上,这种稳定本身就带有脆弱性。当北条家内部出现了松懈和腐化,失去对基层武士的有效管理时,这种脆弱性就暴露无遗,最终导致了镰仓幕府的覆灭。北条高时时代的崩塌,并非因为某个突发的事件,而是长期以来累积的矛盾和问题的总爆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量变促成质变。

抗元战争胜利后,幕府的统治转向衰落。同承久之乱时不同,抗元战争后幕府没有得到没收自政敌的土地,幕府无法使获有战功而纷纷来到镰仓要求恩赏的御家人得到满足,从而破坏了由“奉公”取得“恩赏”的这个幕府同御家人关系的基础。御家人为弥补战争给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恢复自己的实力,就加紧侵占“公地”并通过大搞自13世纪中期开始采取的“地头请”和“下地中分”的办法蚕食庄园,加速了地头、庄官等既脱离“本所”、“领家”,又脱离幕府,形成独立的封建领主的过程。但是多数御家人却因战争负担而穷困没落了,开始把土地典当给高利贷者或卖出。幕府为了防止其政治军事支柱继续削弱,曾禁止御家人出卖土地给商人、高利贷者,但禁令并无多大效果,贫困的御家人仍设法偷偷出卖。于是永仁5年(1297)幕府颁布《德政令》,规定禁止买卖、典当御家人的领地,非御家人和商人买得御家人的领地须无偿归还原主,并且此后不再受理有关向御家人贷款问题的诉讼。《德政令》引起了经济混乱,商人抬高物价,高利贷不再向御家人通融资金。所以令颁后还不到一年,幕府就不得不将它取消。御家人的贫困没落加速了御家人制度的崩溃。农民的处境更加恶化。御家人不论是转为领主或贫困下去,为转嫁战争负担,都加强了对以“百姓名主”为主的农民的掠夺,致使农村荒废,饥谨频发,加剧了阶级矛盾,农民只得以逃散的方式来抵抗。早在抗元战争前,“百姓名主”中就有一部分上升为武士。这样的武士是没有和幕府结成主从关系的非御家人。这些新兴名主,在货币经济较发达的近畿地方尤多。他们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就利用反抗领主的贫困百姓名主、逃亡的下人和所从等下层群众的力量,把他们集合在自己的周围,用弓矢甲胃武装起来,对抗幕府和领主,阻碍年贡的征收,袭击年贡运送队,夺取年贡。统治阶级把这类武装集团称为“恶党”,视同盗贼。在先进地区,恶党暴动早就发生,例如公元1236年在大和,公元1248年在山城国都曾发生过。及至抗元战争后,即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农民处境更加恶化,“恶党”到处出现,它的活动已遍及北起出羽、陆奥,南至淡路的日本各地。还有一些不满幕府的御家人,例如一些地头和守护,出于他们反对幕府、蓄养自己实力的需要,往往把恶党拉到自己一边,有的甚至成为“恶党巨魁”。恶党的活动构成了对幕府统治的严重威胁。在人民反抗日益激烈的同时,幕府内部的矛盾也加深了。迄今在御家人财产继承上通行析产继承制。幕府为防止御家人领地分得过细、带来御家人的贫困,遂改为长子(“惣领”)继承制,庶子由长子扶养。有一些御家人就以“惣领”为中心加强团结,形成强大的守护,甚至足以同北条氏抗衡,就象足利氏那样。于是北条氏加强了“得宗”(北条氏嫡长世袭制的家主)的专制统治。作为中央机关的“评定众”和“引付众”等要职皆由北条氏一族担当,置于得宗统治之下。地方守护之职也尽可能由北条氏一族任命。北条时宗借用防备元军来袭,从九州到山阴、山阳各地增加了出身北条氏一门的守护,至幕府灭亡前夕,全日本近半的30国守护之职都被北条氏一族垄断。得宗权力至北条时宗之子贞时(公元1271年一公元1311年)、孙高时(公元1393年—公元1333年)之时,进一步加强。得宗权力主要依靠家臣“御内人”行统治,赋予重要职务。“御内人”势力的增大引起“御内人”同“御内人”以外的御家人“外样”的尖锐对立,终于导致“御内人”代表人物内管领平赖纲同“外样”代表人物安达泰盛(公元1231年—公元1285年)之间的战争。在公元1285年的“霜月骚动”中,安达泰盛一派失败,安达氏一族及其一派的御家人被大量消灭。内战削弱了御家人的力量,并进一步加剧了御家人之间的矛盾。末代执权北条高时又恰恰是一个无所作为之辈,耽于游宴,荒废政事。至此,不论是外样御家人或非御家人,大部分武士的心都已离开了幕府,伺机反叛。而反叛所需要的只是一面能够把他们结合起来的旗帜了。

节选自《日本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