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镰仓幕府走向终结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镰仓幕府的衰落与终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外部的严峻挑战,也有内部的制度弊病和人心向背。如果我们剥开历史的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个有机体因多种疾病的侵蚀而逐步走向死亡的过程。

首先,蒙古袭来是压在镰仓幕府头上的一座沉重山岳,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改变了幕府的命运轨迹。两次蒙古入侵(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虽然最终被击退,但对幕府而言,这并非一场全然的胜利。

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为了抵御蒙古,幕府不得不倾全国之力投入军备。征兵、造船、修建防卫工事,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然而,与一般对外战争不同,蒙古的威胁并没有带来战利品的增加,反而耗尽了幕府本已不充裕的财政。许多武士为保卫国家而奔赴前线,他们获得的赏赐与付出的牺牲不成正比,很多武士因此负债累累,生活困苦。幕府未能有效应对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这使得武士阶层的不满情绪开始滋生。
武士阶层的不满:许多武士认为他们为守护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尤其是一些从地方赶来参战的御家人,他们认为幕府对本土地主和寺社的财富视而不见,反而让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战争负担。这种“无功不受赏”的失望,以及对幕府分配不均的不满,为日后的动荡埋下了种子。
信任危机与幕府权威的动摇:尽管成功击退了蒙古,但幕府在战时的动员和指挥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些武士认为幕府的决策迟缓,未能充分发挥其军事潜力。更重要的是,当全国武士都为抵抗外敌而齐心协力时,幕府却未能给予他们充足的信任和支持,这无疑削弱了其在武士阶层中的凝聚力和权威。

其次,内政的腐败与制度的僵化是幕府走向衰亡的另一关键因素。镰仓幕府依靠“御恩(保护)与奉公(效忠)”的契约关系来维系武士阶层的忠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出现了裂痕。

御家人的经济困境:幕府初期,土地是武士阶层的主要财富来源。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御家人的封地有限,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开销和对财富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有钱的商人或农民通过各种手段购入土地,形成新的地主阶层,而御家人则越来越难以通过扩大封地来维持生计。此外,幕府的继承制度也常常引发土地分割,导致许多武士经济拮据。
金钱经济的冲击: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镰仓幕府的经济基础主要还是建立在土地和实物之上。当武士阶层越来越依赖货币来维持生活时,他们原本赖以生存的封建经济体系就显得捉襟见肘。幕府也试图通过发行纸币等方式来缓解经济压力,但这些措施往往适得其反,加剧了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
政治腐败与官员专权:幕府的统治机构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幕府重臣,如北条氏,权力日益膨胀,形成了事实上的世袭统治。虽然北条氏在幕府初期起到了稳定作用,但后期其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对其他御家人的压制,也加剧了幕府的内部矛盾。同时,一些幕府官员的腐败现象也屡见不鲜,这进一步损害了幕府的公信力。

第三,社会矛盾的激化与新势力的崛起是导致幕府最终崩溃的催化剂。

农民与武士的矛盾:在经济压力下,一些御家人为了增加收入,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剥削农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农民的不满情绪也在不断积累,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起义或逃亡的现象,这给幕府的统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寺社势力的影响:虽然幕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衡寺社势力,但一些强大的寺社仍然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并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幕府统治不稳时,这些寺社也可能成为反对幕府的力量。
足利尊氏的崛起与天皇权力的复兴:当幕府内部矛盾重重,民心不稳之时,一些有野心的武士或地方势力便开始伺机而动。足利尊氏正是抓住时机,他原本是效忠于镰仓幕府的强大武士,但看到了幕府衰败的趋势,并与不满的御家人和朝廷势力相结合,最终成为了推翻镰仓幕府的关键人物。与此同时,后醍醐天皇也希望重振皇权,摆脱幕府的控制。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变得摇摇欲坠。

最终,1333年,伴随着新田义贞等人的起义,镰仓幕府被推翻,结束了其近150年的统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多种历史力量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蒙古袭来的外部压力,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内在弊病,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共同促成了镰仓幕府的灭亡,也为日本历史上新的政治格局——建武新政和室町幕府的出现,打开了大门。可以说,镰仓幕府的终结,是那个时代日本社会转型阵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謝邀。基本上教科書裡寫的大致沒錯。

鎌倉幕府的時代,日本大多數的家族是分割相續 --- 就是家長去世了之後,將家產分給每個兒子繼承。這造成家產不斷的被細分,傳了幾代之後大家的家產都變得非常少。但是對幕府要提供的義務 -- 輪流駐紮京都鎌倉,提供兵役(需要的人員糧草費用都是自己準備)-- 還是不變。而家產細分之後的效率低下,讓幕府的御家人(幕府直屬的武士家族)都開始入不敷出。

造成大家最嚴重赤字的事件,就是元寇來襲。幕府雖然幸運的抵擋了元朝兩次進攻,但大幅而長期的動員各地御家人參戰備戰,修築防禦工事,對各地武士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而和元朝的戰爭是防禦戰,雖然戰勝了幕府是沒有多餘的土地可以獎賞大家的。雖然幕府努力的自掏腰包封賞有功武士,但對於大家實際上的支出只是杯水車薪。

大家背著赤字怎麼辦?只好向商人借錢。但本來就是入不敷出的狀態又怎能還得出錢來?於是作為抵押的土地就被人拿走了……。雖然幕府幾次從中干涉,頒布德政令讓御家人欠的錢一筆勾銷,但這只有一時的效果。而當時的商人可不是現在的商人,在社會混亂的情況下要能經商,都必須要自行武裝。商人們當然不爽幕府的德政令,加上他們原本就是幕府體制外的存在(請參戰我以前的答案

源氏创立镰仓幕府,为什么到最后将军却由皇族出任,实际执掌政权的幕府执政北条氏也与源氏无直接血缘关系?

,幕府是為保護農民地主(武士)的權益而成立的),他們就成為一股反幕府的勢力。

御家人窮困而不滿幕府不能保護自己,商人逐漸壯大而在幕府管制之外,就是幕府衰退的時代背景。在這個時候,碰巧又出現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皇 -- 後醍醐天皇。後醍醐是個權力慾極重、意志力超強的人,他不想把天皇位按照協定傳給持明院統(從幾十年前開始,天皇家兩個兒子因為皇位內鬥,最後幕府出面調停讓雙方子孫各做十年天皇之後傳給對方),也不滿幕府控制政治而天皇沒有權力,於是糾結了商人勢力以及部分非御家人的武士家族起來造反。

天皇對幕府造反這事,後醍醐不是第一個幹的。一百多年前後鳥羽天皇就曾經反過一次,結果被幕府迅速平定,並被放逐到孤島上終其一生。後醍醐第一次舉兵也被幕府迅速平定,人也被流放到隱岐島。但這人不平常的是,他竟然還硬著幹第二次。

第二次的造反結果也失敗,但楠木正成以寡兵面對數十倍的幕府大軍在千早城僵持了一個月而驚動全國。原本大家雖然對幕府不滿,但總覺得幕府勢力龐大不可動搖。楠木正成在千早城創造的奇蹟讓大家驚覺幕府其實已是腐朽將倒的大樹,從此各地不滿幕府的勢力紛紛舉兵(多半集中在朝廷勢力以及舊平家勢力集中的西部),一時聲勢浩大。後醍醐也趁此機會逃出隱岐島,再次號召各地武士造反。

面對聲勢浩大的反叛軍,幕府請出了源氏嫡系,也是幕府內最有實力的足利尊氏出兵討伐。但沒想到尊氏行軍到前線,居然宣布支持天皇倒幕,並率軍攻占京都 --- 這成了壓垮幕府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個月之後,新田義貞領兵攻占鎌倉,鎌倉幕府滅亡。


最後一點題外話:對於分割相續造成武士家族弱化的反思,大部分的武士家族在室町幕府之後都開始採用長子相續制 --- 家產集中傳給長子,之後一直延續到江戶時代。

若不明白御家人以及幕府制度等等,請參照之前的答案

日本的幕府是怎样的一种分封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