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德国国防军后勤那么差?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后勤的“差”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的阶段,德军的后勤保障可以说是相当高效的,能够支撑其快速的地面推进。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线的拉长,德军的后勤体系确实暴露出了许多致命的弱点,最终成为其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入手:

一、 战略层面:对战争性质和持续性的误判

短期速决战略的弊端: 希特勒和德国高层对二战的预期是“速战速决”。他们相信通过闪电战能够迅速击垮对手,避免长期消耗。这种战略设定的前提是德国的工业和资源能够支撑一场短时间的、高强度的战争。一旦战争进入泥潭,尤其是面对苏联这样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拥有庞大战争潜力的国家,德国的后勤劣势便开始显现。
忽视总体战的准备: 德国并未做好充分的“总体战”准备。这意味着他们对战争资源、生产能力以及长期消耗的心理准备都不足。与其他主要参战国(如苏联、英国、美国)相比,德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而且非常依赖从外部获取的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和某些矿产。
资源短缺的固有问题: 德国本土的战略资源储备不足,特别是石油。德国的石油产量非常有限,主要依赖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以及后来在苏联占领区获得的少量资源。一旦这些来源受到威胁或被切断,整个机械化部队的运作就面临巨大危机。

二、 工业和生产能力的局限性

生产能力的瓶颈: 尽管德国的工业技术先进,但其整体工业生产能力无法与英美苏联合起来的生产力相抗衡。特别是到了战争后期,盟军的战略轰炸严重破坏了德国的工业设施,进一步削弱了其生产和维修能力。
分散的生产链和过度的保密: 为了应对盟军的轰炸,德国的军工生产被分散到全国各地,甚至转移到地下和山区。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次轰炸的损失,但也使得生产链条更加复杂和脆弱,物流协调难度大大增加。同时,德国军工生产中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和部门壁垒,技术标准不统一,也影响了生产效率和后勤的标准化。
“特效”武器的研发与后勤的脱节: 德国在一些前沿技术(如喷气式飞机、火箭技术、先进坦克)上取得了突破,但这些“特效”武器往往研发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昂,而且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特殊的燃料、弹药、维修设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而未能优先保障现有部队的装备需求和消耗品的补充。

三、 交通运输体系的压力与不足

铁路系统的限制: 德国的铁路系统在战争初期是其闪电战成功的关键,能够快速调动部队和物资。然而,德国本土的铁路网虽然发达,但其设计并非为支撑长期、大规模的跨区域作战而优化。随着战线的延长,特别是向东线苏联的推进,铁路轨距的不同(欧洲大陆标准轨距与苏联的宽轨)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障碍,需要频繁的换装作业,效率低下,大大延迟了物资的输送速度。
公路系统的薄弱: 虽然德国有发达的“元首之路”(Autobahn),但其公路系统整体上无法支撑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和频繁的物资运输需求。尤其是在冬季或泥泞的道路条件下,公路运输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水路运输的局限: 德国拥有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但在战争期间,这些航道也容易成为盟军攻击的目标,并且受到航行条件限制。
汽车和燃料的短缺: 德军对卡车和其他机动车辆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但德国的汽车工业产能有限,并且面临严重的燃料短缺问题。许多部队的机械化程度受到限制,不得不依赖马匹和其他非机动运输方式。

四、 战略物资的供应与管理

石油危机: 如前所述,石油是德国最大的短板。其本土石油产量微乎其微,主要依赖罗马尼亚的油田。随着战争的进行,盟军对罗马尼亚油田的空袭以及苏军的推进,严重威胁了德国的石油供应。缺乏足够的燃料不仅限制了空军和海军的作战,更严重制约了机械化部队的行动。
橡胶等战略物资的匮乏: 德国也严重缺乏天然橡胶、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这些物资的替代品往往性能较差,成本更高,并且生产也需要消耗宝贵的能源和劳动力。
被占领区的资源掠夺的局限性: 虽然德国在占领区搜刮了大量资源,但这往往是通过暴力和破坏性的手段进行的,对当地经济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供应。而且,被占领区的资源也受到当地抵抗运动的干扰,并且需要大量兵力去维持秩序,反过来又占用了本来就紧张的兵力。

五、 军事指挥和组织上的问题

指挥体系的僵化与官僚主义: 德国国防军的指挥体系虽然层级分明,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一定的僵化和官僚主义。各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协调效率不高。
情报的失误: 在判断敌人的实力和战争潜力方面,德国情报部门存在严重的失误,例如低估了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争动员能力。
“元首”的干预: 希特勒本人对军事的过度干预,尤其是其对战略和战术的非专业性指令,也常常扰乱了正常的后勤规划和执行。

总结来说,二战德国国防军后勤之所以显得“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略上对战争性质的误判,导致准备不足。
工业基础和资源限制,无法支撑长期大规模战争的消耗。
交通运输系统在战线拉长后面临巨大压力和瓶颈。
对关键战略物资(尤其是石油)的极度依赖和供应不足。
军事指挥和组织中的一些弊端。

尽管德军在战术和技术上表现出很多先进之处,但这些优势最终无法弥补其在后勤保障上的根本性缺陷。后勤就像是战争的血液,一旦供给不足,再强大的武器和再勇猛的士兵也难以支撑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内容过于宏大,任何一个细节都足以写出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能力所限只能蜻蜓点水地讲一讲。

首先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横向对比来看,二战德国国防军的后勤表现其实并不差,即使与后勤做得最好的美国相比,德国的后勤工作也可圈可点,略优于英国,超出苏联甚多。

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在1941年以前,在西线的作战几乎没有受到其后勤问题的制约。

我们可以看到,在1941年6月的东线战争中,德国的后勤和交通部门做了最大的努力保证前线的需要。

他们在波兰地区修筑了48条双线铁路,以保证东线的物资输送,该铁路网的负荷能力如此之强导致在战争过程中从来没有满负荷运行过。

他们在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占领区的几千公里的铁路改轨工作(由苏制的宽轨改为标准轨)。

经过苏联1941年的冬季后所有的铁路机车头都经过改造,移走了所有过分精密的部件使其能适应俄罗斯冬季的低温。

从1942年开始德军在每个集团军群的后方紧急修建了两到三条的军用铁路。

他们给每个集团军群都配备了重型运输大队,给每个集团军都配备了独立的后勤运输汽车队。从1942年初,装甲集群升级为装甲集团军后,也拥有了独立的后勤运输车队。

我们可以看到1941年9月下发的东线冬季作战手册——《1941-42年冬季补给命令》(陆总第181941号文件(秘密)),中列举了多达73件的单项命令,里面详细列明了冬季作战所需的物资和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从火炮防冻液到冬衣无一不包。

我们可以看到1941年德军从苏德边境发动进攻,只花了5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前进了700英里打到莫斯科城下,这个行进作战速度是无以伦比的。

我们可以看到后勤部长瓦格纳已经为前线准备了足够多的冬装。整个1941年冬季到1942年春季的冻伤减员只有2%,在前线战事如此紧张而且遭遇了挫败和溃退的背景下德军只有这么少的冻伤减员可以说是后勤工作的巨大胜利。

如果上述描述无法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可以横向对比一下后勤以牛叉著称的盟军,在西线这个交通发达人烟稠密的地区,在1944年6-11月这个气候宜人,不冷不热也不下雨的地中海气候下,拥有世界第一庞大的后勤输送部队和足量的物资,所作出来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从6月6日登陆之后15日的补给情况十分魔幻:

登陆后第一周卸在海滩上的补给品,数量仅为计划数的一半。

6月份美军卸载的全部补给品仅达到计划数的71%。

两座桑葚人工港中,一座英国人的由于丢失了40%的配件所以工作效能远低于预期,一座美国人的由于工程师的不当装配在6月25日的风暴中被冲毁。

原定进攻发起日后对所有的重要港口的占领都晚于计划,最重要的港口瑟堡开始使用的时间比计划晚了6个星期。又过了几个星期,其通过能力才达到预定的每天6,000吨。第9天攻陷圣洛但实际上到进攻发起日后第48天才拿下。格朗维尔和圣马洛,原来估计在进攻发起日后第27天即可使用,实际上直到第50天才从德国人手中夺过来。

而面临了上述如此多的海运问题,诺曼底地区的盟军却没有遭遇到补给危机,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由于美军核定的补给量——一个装甲师每天650吨物资远大于实际消耗量,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由于盟军在诺曼底地区的推进速度远远低于预期。到7月25日眼镜蛇行动实施时,即D日后第49天,同盟军仍然停留在原计划于进攻发起日后第15天到达的一线。在1,570平方英里的地区内,共集结了19个美国师和17个英国师,合计150万人。直到8月初盟军才冲出诺曼底向塞纳河挺进。

8月1日随着巴顿的三集加入战斗情况获得了明显的改观,富有行动力与冒险精神的巴顿抛弃了所有的后勤条条框框在登陆后的三天完成了3集麾下6个师的扇形展开和补给,同时向东面的德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8月6日攻下了拉瓦尔和勒芒。8月16日打到了奥尔良,8月19日打到了塞纳河。8月25日巴黎解放,至此巴顿的军队离瑟堡250英里。

而在8月底越过塞纳河之后,巴顿的3集和其左翼霍奇斯的1集继续向东北方向挺进,但是9月2日3集就因为后勤原因而不得不停止前进。1集勉强多走了几天,最后也停顿下来。他们停止的位置离补给基地只有300英里。

两个集团军停下的原因是遭遇了补给问题,8月的第二周,每天给这两个集团军各前送物资19,000吨;到8月底,后勤地带司令部就只能保证前送7,000吨。

需要告知的情况是,盟军在欧陆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地运力系统:

7月25日美军有227个军需汽车连投入欧洲大陆,英军有140个汽车连。每连有40辆卡车总载重量为200吨。

同时盟军征用了从瑟堡抵达多尔-雷恩地区的铁路,运输能力相当于108个军需汽车连(108*200=2.16万吨)。

同时英军获得了比利时的完整铁路网,8月份每天的运力为2800吨。

到9月份盟军征用的法国和比利时的铁路运力达到了200万吨。

当然还有空运每天1000吨(卸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机场)。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最一流的后勤系统的表现,也不过就是保证了两支机械化集团军,在夏天的法国,在30天不到的时间内向前打了不到300英里,就给它趴窝了。至此巴顿的油料几乎全部耗尽(巴顿对后勤完全不上心所以后世竟然没有3集的后勤补给情况记录),而8月5日第1集团军存有

10.5日的油料储备,9月2日减少到0.3日,一周后已完全没有储备。

下来的故事就是,沿着海岸线向比利时方向挺进的蒙哥马利21集团军群提出的9月17号实施的市场花园行动计划,也就是说不等美军继续前进,由英国第30军向安特卫普发起地面进攻,同时由英美共3.5万人的空降部队采用蛙跳战术依次在63英里战役纵深上的艾恩德霍芬、奈梅亨和阿纳姆三地空降,夺取莱茵河上的桥梁以抢占跨过莱茵河攻入鲁尔区的桥头堡。结果大家知道了,英国佬太慢,桥太远,虎式坦克太近。而如果美军没有因为补给放慢甚至停止突进的脚步,估计也不需要实施市场花园这么冒险的行动,即使实施了,也应该不会那么惨吧?

在二战最牛叉的后勤在世界上道路最发达的地区与最适宜的天气条件下都还保证不了两个集团军30天两百英里的进攻行动,只要补给线超出补给基地200英里,补给就会跟不上,即使盟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汽车运输补给队也无济于事。这个事实面前,你还能够对深入苏联边境700英里的203个德国师的后勤情况说些什么呢?

所以情况并不是德国的后勤特别差,德国的后勤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其战争目标大大超出了德国自身的能力极限所导致的。只是因为德国的军事失败导致其后勤问题被放大,而盟军的军事胜利导致其后勤问题被掩盖造成的错觉而已。

顺便放个资料:WIKI的二战后勤分类。该分类下有诺曼底的英军后勤,诺曼底的美军后勤以及法国北部的美军后勤等词条甚是值得一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后勤的“差”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的阶段,德军的后勤保障可以说是相当高效的,能够支撑其快速的地面推进。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战线的拉长,德军的后勤体系确实暴露出了许多致命的弱点,最终成为其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详细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Schutzstaffel,简称SS)。这两者虽然都效忠于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但在起源、职能、构成、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军”,而党卫军则更像是纳粹党的“精.............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与德国国防军(德军)在综合战斗力上存在显著差距,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工业基础与装备水平的巨大鸿沟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德国的工业实力: 德国作为二战前欧洲的工业强国,拥有先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屠杀,即我们所熟知的“大屠杀”(Holocaust)。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当时德国也存在反犹主义情绪,但并未发生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灭绝。要理解这一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战前及一战期间的德国社.............
  • 回答
    你说的情况并不完全准确。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以其先进的设计和强大的火力而闻名,但并非所有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更不是说像“黑豹”和“虎王”那样的代表性坦克只装备了75毫米和88毫米炮就显得“小口径”。恰恰相反,它们装备的火炮在当时是绝对的先进和强大,而且是针对战场实际需求而设计的。我们来详.............
  • 回答
    二战德国战败是历史的铁证,而如今德国在中欧地区的举足轻重地位,与其说是“主导”,不如说是“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影响力者”。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从战后德国的重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地缘政治的演变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主导”这个词的含义。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主导”通常意味着拥有压倒.............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国为何没有摧毁巴黎圣母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未遂”事件,而是涉及多重因素考量、实际情况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复杂态度。简单地说,这不是一次“漏掉”或者“未被列入目标”的事件,而是经过了权衡和决策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时德国在法国的占领情况。1940年,德国闪电战迅速攻陷法国,巴黎也.............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之所以显得重型坦克匮乏,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经济、技术、战略思想,乃至政治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不是德国完全没有能力制造重型坦克,而是当时他们的优先顺序、资源分配以及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判断,都将重心放在了其他类型的装备上。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德国的国情和战前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如果仔细考究二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政要对战斗机的“偏爱”,并不能笼统地说他们“选择战斗机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情况是,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当时德国军事战略、工业能力、战术思想以及特殊时期的一种宣传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宣传与心理战的需要: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和俄国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但它们的政治走向却截然不同:一个走向了纳粹主义的极端,另一个则完成了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要理解为什么德国没有像俄国那样走向社会主义,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