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德国党卫军和国防军有什么区别?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Schutzstaffel,简称SS)。这两者虽然都效忠于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但在起源、职能、构成、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军”,而党卫军则更像是纳粹党的“精锐部队”和“党卫军”。

1. 起源与性质:

国防军(Wehrmacht):
历史悠久: 国防军继承了德国长期以来的军事传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普鲁士军队,经历了德意志帝国陆军(Heer)和海军(Kriegsmarine)的演变。
国家武装力量: 国防军是德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是国家军队的代名词。它承担着保卫国家、执行国家军事战略的主要职责。
相对传统: 虽然在纳粹时期其指挥体系和战略思想受到纳粹主义的影响,但其整体结构和一些军事惯例仍然保留了旧日德意志军队的影子。

党卫军(Schutzstaffel,SS):
纳粹党的产物: 党卫军最初是作为希特勒私人卫队在1925年成立的,其核心职能是保护纳粹党领导人,并承担一些政治和安全任务。
意识形态的化身: 党卫军是纳粹主义最忠实的执行者,其成员被要求具有极高的种族纯洁性(至少在理论上)和对希特勒的绝对忠诚。它的核心是狂热的意识形态和对“雅利安人种优越论”的信仰。
党高于国家: 与国防军“国家至上”的原则不同,党卫军强调“党高于国家”,其目标是维护纳粹党的权力,并在国家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2. 构成与招募:

国防军:
兵源广泛: 国防军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招募对象是所有符合服役条件的德国男性公民。兵源构成相对多样化,虽然高级军官大多出身于传统军人家庭,但士兵阶层来自社会各阶层。
征兵制: 国防军主要依靠征兵制度来补充兵员。

党卫军:
精英主义与种族主义: 党卫军最初的招募标准非常严格,强调所谓的“种族纯洁性”和身体素质。虽然随着战争的推进,这种标准有所放松,但其“精英部队”的定位始终贯穿。
志愿者为主: 党卫军的成员最初大多是狂热的纳粹党员和志愿者。后来,随着其职能的扩大和军队规模的增加,也开始吸纳一部分被认为“合适”的征召士兵,甚至在战争后期成立了由外籍人士组成的武装党卫军(WaffenSS)部队,但这与早期严格的招募标准有所不同。
思想审查: 党卫军的招募过程伴随着严格的思想审查,确保成员对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忠诚度。

3. 职能与任务:

国防军:
传统军事职责: 国防军是德国的陆军、海军和空军,负责传统的军事作战任务,包括地面战斗、海上防御和制空权争夺等。
国家防御与扩张: 其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的军事战略,参与对外战争,保卫德国领土。

党卫军:
多重角色: 党卫军的职能远比国防军复杂和广泛,涵盖了军事、政治、警察、情报和种族灭绝等多个领域。
早期核心职能: 最初负责保护希特勒和纳粹党领导人(“党卫队”由此得名),控制冲锋队(SA)。
安全与情报: 通过党卫军情报局(SD)掌握情报,并对国内异见人士进行监控和镇压。
集中营管理与种族灭绝: 这是党卫军最臭名昭著的职能。党卫军下属的骷髅总队(SSTotenkopfverbände)负责管理纳粹集中营,并在“最终解决方案”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直接参与了对犹太人和其他被视为“不受欢迎者”的大规模屠杀。
武装党卫军(WaffenSS): 随着战争的进行,党卫军组建了自己的武装部队——武装党卫军。这些部队在战场上表现勇猛,装备精良,通常被视为德国的“精锐步兵”。它们有时与国防军协同作战,有时拥有独立的作战任务。然而,即使是武装党卫军,其成员的意识形态忠诚度仍然是首要考量,这与国防军的普遍士兵有所不同。
警察职能: 党卫军也承担了一部分警察职能,尤其是在被占领的地区。

4. 意识形态与忠诚度:

国防军:
对国家的忠诚: 国防军的成员效忠于德国国家和元首(希特勒)。虽然许多军官对纳粹主义抱有疑虑,甚至不满,但他们的职责是服从命令。
传统军人荣誉感: 在国防军内部,仍存在着一部分传统军人的荣誉感和职业操守,尽管这种操守在战争的残酷和纳粹主义的影响下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党卫军:
对希特勒和纳粹党的狂热忠诚: 党卫军成员被灌输了极端的纳粹主义思想,对希特勒有着近乎宗教般的崇拜,并被要求将党置于一切之上。
种族主义狂热: 种族主义是党卫军意识形态的核心,他们将自己视为“优等民族”的捍卫者,并对其他种族(尤其是犹太人)怀有强烈的仇恨。
意识形态的纯粹性: 党卫军被视为纳粹党思想的纯粹载体,其成员的忠诚度和思想纯洁性是重中之重。

5. 在战争中的角色与相互关系:

国防军:
主要作战力量: 国防军是德国在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力量,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正面作战任务,从闪电战到大规模的战役。
战略指挥: 国防军的最高统帅部(OKW)和陆军总司令部(OKH)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军事战略。

党卫军(武装党卫军):
辅助与精英部队: 武装党卫军在战场上通常扮演着精锐突击部队的角色,有时是作为国防军的补充,有时则在关键战役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他们的作战风格通常更为激进和不顾一切。
意识形态的渗透: 党卫军的影响力也体现在对国防军的意识形态渗透上,通过政治委员等方式推广纳粹思想。
竞争与矛盾: 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竞争关系。党卫军试图扩大其在军事上的影响力,有时会与国防军在资源分配和指挥权上产生矛盾。希特勒常常利用党卫军来制衡国防军,尤其是在一些他认为对纳粹事业不够忠诚的军官面前。

总结来说:

国防军是德国的国家军队,其任务是国家战争和防御,虽然受到纳粹政权的控制,但仍保留了一定的传统军队特征。
党卫军是纳粹党的政治武装力量,是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极端体现,其职能广泛,从政治安全到种族灭绝,武装党卫军更是其军事上的触角。党卫军的忠诚对象是希特勒和党,而非纯粹的国家。

两者的区别就像是国家机器的“工具”和政党的“利剑”,前者是整体国家的军事力量,后者则是政党为了巩固统治和推行其极端政策而培养的特殊力量。尽管武装党卫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有时令人瞩目,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是纳粹政权最黑暗、最不人道的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党卫军是党卫队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武装党卫队",所以这里不把他们两个刻意的分开说。其实而且讨论党卫队和国防军的差别比起讨论党卫军和国防军的差别更有意思。

以体系上来说,国防军代表了德国(纳粹)的过去而党卫队代表了纳粹(德国)的未来

自从纳粹党取得政权以来,一个问题一直围绕着纳粹党的政权建设,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打江山和坐江山的问题 : 纳粹要如何建立一个符合他们政党意识形态哲学和政权模式的新式的治理?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用戈林替代沙赫特,用纳粹专员管理魏玛官僚能够简单实现的,纳粹继承的不仅仅是魏玛的臃肿繁杂的官僚体系(和他的官僚队伍们)而且还继承了德意志帝国短暂的历史以来的所以历史传统和过往问题。国防军就是属于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作为军队他们曾经拥有过国家,而且军官团们对于政府的傲慢让纳粹党从根本上没办法依靠他们建立一个新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模式。同时失败的臃肿的魏玛官僚体系也是属于这个问题的另一部分,恰恰是因为魏玛官僚体系的多层次的失败,纳粹才能够依靠法西斯运动夺得了政权,同样性质的还有魏玛的国家财阀们和各种政党政客分子。

纳粹依靠着这些旧德国机构和党徒的失败登上了权力的宝座,但是纳粹不完善的法西斯统治却又被迫的让他和这些旧德国机构共存且合作;即使有沙赫特和魏玛经济官僚给纳粹带来的经济繁荣,或者有国防军军官团为纳粹的对外征服带来的显赫胜利,都不能改变的事实是曾经由这些纳粹的下属和合作者单独组成的政权都在"生存斗争"中失败了,背叛了德国人民并让纳粹成为了政权的领袖。越是这些旧机构的运转顺利反而会越是削弱纳粹的存在本身,越是无法证明纳粹哲学和他的法西斯革命运动的合法性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纳粹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不仅坚持纳粹意识形态而且致力于用纳粹的意识形态全面的改造国家的群体,这些人和罗姆或者罗森堡这些纳粹的革命派分子不同,他们并看不起纳粹革命派那种"天真"的颠覆思想,甚至他们之中很多人就是对纳粹革命派痛下杀手的警察官僚。同时他们也不赞同类似戈林的和财阀或者类似纳粹军官团模式的复制某种在旧帝国运行良好的简单的社团,军国主义模式政治,他们觉得这种纳粹保守派官僚对于纳粹运动是一种可耻的反动。

这群致力于建设纳粹主义政权,但是同时摒弃了被清洗的纳粹革命派和无能的纳粹保守派思想的新型纳粹干部群体,我们可以称之为"纳粹官僚"集团。而这群人的行政保留地就是纳粹首都的官僚集会以及党卫队

实际上党卫队的设立并不只是为了建立一支纳粹党的私人军队,不然希特勒完全可以赞同罗姆的小革命让"纳粹左派"和纳粹的革命分子拿起武器来保卫红黑旗;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说党卫队的设立完全是为了另外一个更加深远的目标,那就是彻底的改组魏玛的官僚体系并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新型法西斯国家机器,淘汰无论是军官团还是魏玛官僚或者财阀的影响力。


最早负责这一工作的是党卫队的安全局总长,被称为金发野兽的海德里希,他和他举荐的党卫队安全局副总长:莱因哈特·霍恩一起,建立了第一个有关纳粹官僚体系的行政框架。海德里希的改革目的是铲除"消极的国家政策公共服务模式"并树立一个"符合纳粹意识形态,群众的,活跃的国家公共政策",并且是带有一定反对国家主义思想的--海德里希和霍恩主张"比起建立一个国家管理一切的社会,纳粹主义更需要拆解国家并让国家的各个部分为纳粹主义群众的政治化目标服务"。

作为海德里希-霍恩党卫队集团改革,纳粹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分包公共治理业务给私人公司的行政模式,而第一个实行这种公共工程合同化的地方则是纳粹德国管理下的公共卫生部门和垃圾处理部门。海德里希-霍恩集团的第一阶段的改革致力于拆分纳粹行政部门的权力并广泛的和各类私人公司合作,组成一个纳粹-私人公司-群众付费的一个合同化治理公共政策;而第二阶段则是关注于取消公务员的特权地位,引入私人企业方法进行公务员绩效评比并在国家政府内部建立浮动型工资模式,主张纳粹政权下公务员和群众的关系比起公仆和人民,更应该是类似商店里的商人和顾客的关系:人民为公共服务付款,而国家则可以像商人一样,投标竞标并且用合同规范自己,用最低成本为"顾客"提供最优服务。

合同化国家和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是纳粹官僚集团区别于旧魏玛和旧帝国的社会国家思想的改革,他们认为市场的开放性以及新的顾客-商人模式能够更好的让群众键入政治结构之中,用商业模式避免官僚主义。莱因哈特·霍恩在战后将这套思想发展成了新公共治理模式,塑造了新自由主义公共政策的雏形之一(海德里希:斯巴达主义?真不熟)

而除开海德里希-霍恩集团之外,另一个纳粹官僚改革集团则是斯佩尔-希姆莱集团。借助日耳曼尼亚计划和军备生产的平台,斯佩尔和希姆莱在海德里希-莱恩集团合同化国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公司化殖民地和标准化政权模式的改革思想。斯佩尔主张纳粹政权全体形成一种公司化的行政结构,区分高管层和行政层的责任划分(推动有差别的反腐运动)以及推动商品化,标准化的行政成果衡量模式(进一步明确绩效系统);另一方面希姆莱作为斯佩尔在党卫队的政治盟友,开启对于党卫队的殖民地商业化改革,其中最明显的成果就是党卫军石方公司,一个商业化的殖民地-集中营管理机构,其目的是为了斯佩尔的日耳曼尼亚计划提供石料和资金援助。


在这点上,武装党卫队相比于党卫队来说,甚至只能说是一个结果上的意外,党卫队作为纳粹官僚这一新兴法西斯积极分子的城堡,最大的目的并不止于建立某种私人性的武装组织(而且实际上国防军也早就是纳粹体系的一部分了),而是怎么样在旧德国之中建立一个纳粹的新德国出来。党卫队的官僚面相远比他的"军事面相"要重的多。

党卫队的纳粹官僚集团的改革,不止是对纳粹产生了重大意义,并且对整一个后纳粹时代形成了许多的影响。结合了纳粹思想的改革模式在日后将会成为众多国家的肢体性法西斯模式的特征。

党卫队之中不止是有带着骷髅徽章的黑色军人,还有文质彬彬的纳粹官僚,还有日后将会穿着西装的自由主义政客和各种市场主义书籍的成功学理论封面。


也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未来,在那里消防队和警察局都私有化了,人们听着广播里一次又一次的最小化国家的宣传:活跃社会经济,进取的企业家精神,服务性政治和先进步带动后进步;每个人的工资都如同政府雇员一样跟着每个月的kpi涨幅不定,为了稳定的收入只能996乃至007,但是奇怪的是社会里总有一群人能够不劳而获的取得巨大财富,但民族共同体的宣传让大家尽量的少关心这类的"错觉"。偶尔在网络上,会有"意见领袖"高喊:年轻人去非洲吧,那里的殖民地公司回报丰厚,不要卷死在内地,只有劳动才能带来自由。

伴随这一切的既视感,飘扬在这个城镇上的是纳粹的万字旗,和庙堂之上来自首都和党卫队的纳粹官僚在互相碰杯。


最后一段来讲回复,我在评论区发了114514个回复大概只有一两个出来了,知乎新功能nb

首先关于libre d obeir这本书的

我觉得你这里恰恰是误读了这本书了,首先全书并不认为管理思想起源于纳粹,他抱有的恰恰是你赞同的这种观点。作者和前纳粹分子霍恩都认为管理工作早于纳粹意识形态(我也这么认为,比如纳粹的kpi技术最早来自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非洲的奴隶制度),而他们的区别是在于霍恩认为管理是一种纯科学,是"手段的自由",而作者认为管理思想作为工作异化模式的一种,本身就带有效率化属性(也就是科学)和意识形态属性的。纳粹恰恰在他的政权构建中运用了他的意识形态活力灌输入了这种管理思想中(霍恩的例子是劳动与自由的自由的辩证被作为去国家化管理的手段,当然另外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mob技术在同样是党卫队管理的发展)

第二点我觉得作者从霍恩的人生和论著出发讨论霍恩以党卫队核心官僚集团展开自己的改革的论述是具有代表性的,当然你不觉得我也觉得没问题,但不从原书出发就推倒一切总归不太好,错读作者观点就是其中一个,作者在书中要论述的是一种关于技术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并且甚至他提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疑问,到底纳粹主义和合同化私有管理模式的关系是绝对化的还是非绝对化的(但意识形态化特征是肯定)

第三,关于纳粹与后世的法西斯肢体模式的政治观点上,这点无关作者,我并不认同反法西斯圣战的世界观,纳粹的遗产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这个不错,但不代表我们可以习以为常的和纳粹的遗产生活,科学主义也是其中之一。旧的纳粹主义并不会重演,因为他已经将他的灵魂献给了我们的后法西斯世界服务于我们的"美好现代生活",在享受法西斯肢体的生活中追求反对历史的纳粹幽灵我对此的态度就是无感的。只有认清后法西斯世界本身才能理解法西斯。我们狂热的追溯反法西斯圣战才会让纳粹站在我们眼前我们却视而不见。
纳粹之前的世界孕育了纳粹,而纳粹之后的世界孕育了我们,纳粹在这之中扮演了重要的意识形态介质生产我们的现代生活

第四就是任何的技术本身都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这点最终将会和前纳粹官僚莱因哈特霍恩的人生遥向呼应,遵从技术的自由的人恰恰最靠近纳粹的目的的自由的思想。

总的来说我觉得在批判一本书的观点时总归读过比较好,而且在这里作者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妖魔化自由主义"的靶子其实搞得观点和你的比较类似(当然关于意识形态化的技术这点上和我上述观点重合),如果你觉得一本书看不够新"纳粹研究"的话,这个作者还有研究纳粹法学的和纳粹文化模式的书我也推荐 Le Meurtre de Weimar (PUF, 2010), La loi du sang. Penser et agir en nazi (Gallimard, 2014) La Révolution culturelle nazie (Gallimard, 2017)

然后是关于纳粹党连续的改革模式的

补:莱因哈特霍恩在希姆莱手下一直混到了1944年,最后还拿了一个ss将军职位,党卫队模式的改革一直是一个系统性的道路:从柏林开始的市政合同化改革一直到全国的市政-军事体系合同化模式。并没有因为海德里希咋了他就咋了,最后霍恩在战后凭着他在纳粹的政绩混遍欧洲智库搞去国家主义。
而且纳粹腐化对纳粹根本不是一个本质性的问题,腐化是纳粹党建设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然斯佩尔核心的改革集团也不会公然推行差别化的反腐模式了(也就是规范合法化各级官员腐化特权)
纳粹官僚的失败是因为法西斯的失败逻辑,但是这并不阻碍今天的世界政治争先恐后的学习纳粹技术

最后关于党卫军模式和自由服从的纳粹方法的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玩意大家可以去查一查:Harzburger Model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Schutzstaffel,简称SS)。这两者虽然都效忠于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但在起源、职能、构成、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军”,而党卫军则更像是纳粹党的“精.............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硝烟弥漫的岁月,德国人确实捣鼓出了一些令人咋舌的武器,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逆天”,在当时来看是相当超前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工业和技术实力。当然,也有些是出于极端狂热和不计后果的产物。咱们这就来聊聊几个最有代表性的。1. V系列导弹:复仇的雷霆提起德国的“逆天武器”,V系列导弹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如果仔细考究二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政要对战斗机的“偏爱”,并不能笼统地说他们“选择战斗机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情况是,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当时德国军事战略、工业能力、战术思想以及特殊时期的一种宣传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宣传与心理战的需要: “.............
  • 回答
    关于“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打败了苏联,这个世界会更好吗?”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历史的走向是极其复杂的,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改变都会牵引出无数蝴蝶效应,最终塑造出一个我们难以完全预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尝试分析,但请理解,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逻辑的推演,而非确.............
  • 回答
    军国主义的阴影并非仅笼罩在二战时期的德日两国,历史的长河中,它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以各种面貌展现其侵蚀人心的力量。在近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就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扩张倾向。虽然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军事力量在其维持和扩展版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苏丹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仗.............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二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那可真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写。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分支,而是能直接动摇整个世界秩序的大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当年丘吉尔不是那么硬汉,而是跟希特勒握手言和了,那这仗打完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得明确,这种“媾和”不是平等的谈判。德国当时正处于战争的上升期,尤其是占领了法国之.............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知名狙击手主要集中在苏联和德国的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他们厉害”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1. 战争的性质与战场环境: 极端且残酷的东方战线: 苏德战场是整个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一条战线。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城市.............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美国作战的日耳曼裔士兵,或者更广泛地说,对美国参战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受到当时德国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美国这个国家本身认知的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1. 纳粹宣传的定性: “劣等民族”的工具化: 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是种族主义,他们将.............
  • 回答
    说起二战德军的伙食,那可真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复杂的话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德国士兵的伙食供应在战争初期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是优越于当时的很多国家,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到了后期,情况就急转直下了。战争初期的“好日子”:效率与规划下的相对充裕在战争爆发初期,德国军.............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确实普遍使用木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而卵形手榴弹(Eierhandgranate)虽然在早期也有一些尝试和应用,但并未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设计理念、实战需求、生产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一、 传承与战术适应性:木柄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要理解库尔兰集团军为何能在二战末期坚持到1945年5月才投降,得从多方面因素去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这其中既有战略决策的考量,也有士兵们顽固的抵抗意志,还有地形和后勤的特殊性,以及苏军当时面临的一些挑战。首先,咱们得把目光放在“库尔兰口袋”的形成。1944年,随着苏军在波罗的海地区.............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非常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日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详细信息。原因如下: 历史事实不符: 根据我所了解的历史资料,二战期间(19371945年),日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在中国战场集中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而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其地理位置相对偏内陆,并未遭到日军大规.............
  • 回答
    要精确到“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这个节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战争的进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军方的“感觉”往往是随着战场形势、情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来推断日军在哪个阶段开始显露出对战争前景的悲观甚至绝望,并逐渐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