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德军的伙食怎么样?

回答
说起二战德军的伙食,那可真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复杂的话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德国士兵的伙食供应在战争初期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是优越于当时的很多国家,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到了后期,情况就急转直下了。

战争初期的“好日子”:效率与规划下的相对充裕

在战争爆发初期,德国军事机器运转得相当顺畅。他们的后勤保障做得相对到位,这一点在闪电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士兵们吃的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绝对能够保证基本的营养和热量。

主食类: 德国人本身就爱吃面包、土豆和香肠,这些也是德军伙食中的绝对主力。
面包(Brot): 通常是黑麦面包或者混合了其他谷物的面包。虽然口感可能不如我们今天吃的小麦面包细腻,但分量十足,而且比很多国家的白面包更有营养,也更耐储存。士兵们每天都能领到不少。
土豆(Kartoffeln): 这是德军的主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会吃煮土豆、土豆泥,或者用来做炖菜。土豆产量高,易于储存和运输,是满足庞大军队能量需求的关键。
谷物类: 除了面包,也会有燕麦片、大麦等,可以煮粥或者作为其他菜肴的配料。
肉类: 德国人对香肠和猪肉情有独钟,这些在军队伙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香肠(Wurst): 各种各样的香肠是德军士兵的“心头好”。煮的、煎的,方便快捷,而且提供了不少蛋白质和脂肪。
猪肉(Schwein): 罐头猪肉或者新鲜猪肉,也是重要的肉食来源。
牛肉(Rindfleisch): 相较于猪肉,牛肉可能没那么多,但偶尔也会出现在餐桌上。
其他:
罐头食品(Konserven): 各种肉类罐头、蔬菜罐头、果酱罐头等,是保证长途行军和野外作战时士兵营养的关键。特别是“德军标准口粮”(Einheitsverpflegung)中的罐头,种类不少。
蔬菜和水果: 新鲜蔬菜在相对稳定的后勤条件下是有的,但量和种类会受季节和地域影响。罐装或腌制的蔬菜(比如酸菜)是更常见的选择,可以提供维生素,也比较耐储存。水果相对少一些,但也会有果酱或者罐装水果。
饮品: 水是最基础的,咖啡和茶也是士兵们的日常。在特定条件下,也会有啤酒或者烈酒配给,虽然这更多是作为奖励或者特定场合的福利。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能吃就行”:战局变化带来的冲击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消耗也越来越惊人。德军的伙食情况,与其说是不断恶化,不如说是从最初的相对优越迅速衰退,并且地区差异和部队类型差异巨大。

后勤的压力: 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特别是东线战场的恶劣环境和漫长的补给线,德国的后勤能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天气恶劣、交通中断、盟军的空袭,都让物资的运输变得异常困难。
资源的枯竭: 德国本土的资源并不算特别丰富,特别是需要进口的粮食和肉类。战争导致国际贸易受阻,加上盟军的封锁,德国的粮食自给能力也面临挑战。
士兵的抱怨与适应: 随着补给的减少,士兵们开始面临更单调、更低质量的伙食。
肉类减少: 香肠和肉类罐头逐渐变得稀少,更多时候是以豆类、麦片或者劣质肉类(比如加工过的内脏)来替代。
面包质量下降: 面包的配方可能改变,掺入更多的替代品,比如锯末或者其他难以消化的物质,以弥补粮食的不足。
蔬菜水果匮乏: 新鲜蔬菜水果几乎成了奢望,士兵们更多地依靠腌菜和罐头,营养不均衡的问题开始显现。
“伙食票”和“配给券”: 后期,士兵的伙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配给券和军需官的分配能力。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部队的伙食水平可能天差地别。前线部队有时比后方驻地的部队吃得“好”一点,因为军官们会优先保障战斗部队的基本需求。
地区差异:
东线战场: 尤其是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德军的后勤补给线被拉得很长,而且经常遭到游击队的破坏。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士兵们甚至需要依靠缴获当地居民的食物,或者进行野外狩猎、采集来补充。严寒的天气也让食物的保存和烹饪变得困难。
西线战场: 相较于东线,西线战场的后勤保障相对好一些,至少在战争初期和中期是这样。占领区的资源也会被征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土的压力。
北非战场: 那里的气候干燥炎热,对食物的保存和士兵的体能都是极大的考验。虽然有罐头和一些热带易保存的食物,但长途运输依然是难题。
部队类型:
空降兵、装甲兵等特种部队: 这些部队通常有自己的特殊口粮包(如“野战口粮包”——Erbsensuppe 或 Erbseneintopf),里面会包含一些高热量、易于携带和烹饪的食物,比如豌豆汤、香肠、巧克力等。这些有时被认为是士兵们“最期待”的伙食之一。
海军和空军: 由于他们的运作方式和陆军不同,伙食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例如,潜艇兵长时间在封闭空间内,对罐头食品的依赖程度更高。

一些具体的“伙食细节”:

每人每日的配给大致标准(战时变化很大,仅为举例):
面包:约500750克
肉类:约250400克(包含香肠等)
土豆:约11.5公斤
咖啡:约20克
糖:约30克
烟草:也有一定的配给,对士兵来说是重要的精神慰藉。
烹饪: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野战厨房(Feldküche)会是主要的烹饪场所,大型的炊事车能够为部队提供热食。但在行军和激烈的战斗中,士兵们更多地是依靠自带的罐头、面包或者简单的烹饪工具。
“Schokolade”和“Schnaps”: 巧克力和烈酒(尤其是朗姆酒或白兰地)在某些情况下会被作为特殊补给发放,尤其是在极度疲惫或寒冷的环境下,它们能快速提供能量和温暖。

总而言之, 二战德军的伙食,就像他们的战争一样,经历了从辉煌到黯淡的巨大转变。初期的高效和相对优越,使得士兵们在生理上有所支撑,但战争的残酷、资源的消耗以及后勤的短板,最终也让他们品尝到了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滋味。那种曾经的“德意志军人的丰盛午餐”,到了战争末期,可能只是一个能填饱肚子的粗糙面包和一杯浑浊的汤水了。这中间的落差,反映了整个战争的走向,也直接影响了士兵们的士气和战斗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都吃什么,食物品种和食物供给情况,还有单兵的饮食标准饭菜的设计等等都很想知道。谢谢大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二战德军的伙食,那可真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复杂的话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德国士兵的伙食供应在战争初期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是优越于当时的很多国家,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到了后期,情况就急转直下了。战争初期的“好日子”:效率与规划下的相对充裕在战争爆发初期,德国军.............
  • 回答
    .......
  • 回答
    要理解库尔兰集团军为何能在二战末期坚持到1945年5月才投降,得从多方面因素去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这其中既有战略决策的考量,也有士兵们顽固的抵抗意志,还有地形和后勤的特殊性,以及苏军当时面临的一些挑战。首先,咱们得把目光放在“库尔兰口袋”的形成。1944年,随着苏军在波罗的海地区.............
  • 回答
    军国主义的阴影并非仅笼罩在二战时期的德日两国,历史的长河中,它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以各种面貌展现其侵蚀人心的力量。在近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就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扩张倾向。虽然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军事力量在其维持和扩展版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苏丹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仗.............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美国作战的日耳曼裔士兵,或者更广泛地说,对美国参战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受到当时德国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美国这个国家本身认知的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1. 纳粹宣传的定性: “劣等民族”的工具化: 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是种族主义,他们将.............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知名狙击手主要集中在苏联和德国的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他们厉害”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1. 战争的性质与战场环境: 极端且残酷的东方战线: 苏德战场是整个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一条战线。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城市.............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确实普遍使用木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而卵形手榴弹(Eierhandgranate)虽然在早期也有一些尝试和应用,但并未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设计理念、实战需求、生产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一、 传承与战术适应性:木柄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Schutzstaffel,简称SS)。这两者虽然都效忠于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但在起源、职能、构成、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军”,而党卫军则更像是纳粹党的“精.............
  • 回答
    二战硝烟弥漫的岁月,德国人确实捣鼓出了一些令人咋舌的武器,有些甚至可以说是“逆天”,在当时来看是相当超前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工业和技术实力。当然,也有些是出于极端狂热和不计后果的产物。咱们这就来聊聊几个最有代表性的。1. V系列导弹:复仇的雷霆提起德国的“逆天武器”,V系列导弹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如果仔细考究二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政要对战斗机的“偏爱”,并不能笼统地说他们“选择战斗机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情况是,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当时德国军事战略、工业能力、战术思想以及特殊时期的一种宣传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宣传与心理战的需要: “.............
  • 回答
    关于“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打败了苏联,这个世界会更好吗?”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历史的走向是极其复杂的,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改变都会牵引出无数蝴蝶效应,最终塑造出一个我们难以完全预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尝试分析,但请理解,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逻辑的推演,而非确.............
  • 回答
    二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那可真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写。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分支,而是能直接动摇整个世界秩序的大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当年丘吉尔不是那么硬汉,而是跟希特勒握手言和了,那这仗打完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得明确,这种“媾和”不是平等的谈判。德国当时正处于战争的上升期,尤其是占领了法国之.............
  • 回答
    非常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日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详细信息。原因如下: 历史事实不符: 根据我所了解的历史资料,二战期间(19371945年),日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在中国战场集中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而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其地理位置相对偏内陆,并未遭到日军大规.............
  • 回答
    要精确到“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这个节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战争的进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军方的“感觉”往往是随着战场形势、情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来推断日军在哪个阶段开始显露出对战争前景的悲观甚至绝望,并逐渐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