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库尔兰半岛的德军为什么直到1945年5月才投降?

回答
要理解库尔兰集团军为何能在二战末期坚持到1945年5月才投降,得从多方面因素去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这其中既有战略决策的考量,也有士兵们顽固的抵抗意志,还有地形和后勤的特殊性,以及苏军当时面临的一些挑战。

首先,咱们得把目光放在“库尔兰口袋”的形成。1944年,随着苏军在波罗的海地区发起一系列大规模攻势,尤其是白俄罗斯战略进攻(代号“巴格拉季昂行动”),德军在东线节节败退。在1944年夏天,苏军推进神速,德军在波罗的海国家节节失利。为了阻止苏军向东普鲁士渗透并保住波罗的海沿岸的战略要地,德军高层决定在库尔兰半岛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在此集结兵力,形成了所谓的“库尔兰口袋”。

这里面的“口袋”并非是指被完全围住的绝境,而是指虽然被苏军陆上包围,但通过海路仍然可以获得补给和人员调动的可能性。德军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在这里消耗苏军的力量,为其他战线的德军争取时间,同时也在赌战争的结局,希望能在西方盟军和苏军之间制造某种缓和或冲突。

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坚持这么久呢?有几个关键原因:

坚定的防御策略与意志: 希特勒本人对库尔兰半岛的战略价值有着近乎偏执的重视。他认为这里是抵挡苏军向北进攻,以及保护东普鲁士的重要屏障。因此,他命令驻扎在这里的部队——即后来的“库尔兰集团军”——“坚守阵地,永不投降”。这种命令在德军中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尤其是在战争后期,军人的荣誉感和效忠意志被反复强调。士兵们被告知,投降就是背叛国家和战友。

地形的优势与工事的坚固: 库尔兰半岛的地形相对崎岖,多森林、沼泽和河流,这对苏军的坦克和重型火炮的推进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德军在此地修建了大量的野战工事,包括坚固的掩体、反坦克壕、雷区以及一系列层层叠叠的防御阵地。这些工事是在数月的时间里,利用当地资源和被俘人员修建的,其坚固程度在东线战场也是数一数二的。每一次苏军的进攻,都意味着要啃下一块异常难啃的“硬骨头”,伤亡率居高不下。

海路补给线的维持: 尽管被陆地包围,但库尔兰集团军在海路补给线上仍有相当的依赖。德国海军利用其残存的舰艇和运输船,以及空军的运输机,持续向库尔兰半岛运送弹药、食品、医疗物资,甚至替换下来的部队和新招募的士兵。尽管这种补给在战争后期受到苏军海空力量的严重威胁和打击,但德军还是尽力维持着一条“生命线”。海路也为可能的撤退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尽管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苏军的战略选择与承受能力: 苏军虽然兵力占优,但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解放波罗的海地区,并伺机进攻德国本土。虽然他们发动了多次旨在消灭库尔兰集团军的大规模攻势,比如著名的“库尔兰战役”(也有称为“波罗的海战役”的一部分),但每次都付出巨大的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稳步推进、解放更多领土、削弱德军的有生力量,比急于消灭库尔兰口袋里的这几十万德军更为重要。并且,苏军也面临着自身的伤亡和后勤压力,尤其是在进行大规模城市攻坚战时。如果强行攻打库尔兰口袋,可能会拖慢其进攻德国本土的步伐,承担更多不必要的损失。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苏军已经把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放在了柏林战役和向德国腹地的推进上。

德军残余部队的顽固与士气: 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库尔兰集团军的士兵们也展现出了极大的顽固。一方面是上层的命令和宣传,另一方面,他们中的许多人也知道一旦投降,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尤其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残酷战斗后。有些人甚至抱有“与阵地共存亡”的想法。此外,德军的指挥体系虽然混乱,但在库尔兰口袋内,相对来说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组织度,尤其是在一些精锐部队的带领下。

最终,当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时,库尔兰集团军的最高指挥官——装甲兵上将阿尔弗雷德·施陶丁格——才下达了投降的命令。在那之前,他们虽然已经被苏军重重包围,但“口袋”里的德军依然在作战,甚至在1945年初还发起过几次反击,试图打破包围圈,但都未能成功。

可以说,库尔兰集团军的坚持到最后,是德军整体战略的残余,是顽固命令和士兵意志的体现,是地形和工事的支撑,也是苏军战略考量的结果。这几十万德军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成为了苏军在东线战场上不得不长期牵制的强大力量,也为德国的战败添上了一个极其悲壮而又令人不解的注脚。他们不是因为还有希望赢得战争才坚持,而是因为被命令、被地形、被士气所驱使,一直坚持到了德国这个国家彻底战败的那一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药,首先来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网络段子,就是“库尔兰德军=武装战俘营”,这个说法虽然不是头一次见,但是非常好玩,好玩在哪呢?因为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到底是想乳苏还是想乳德。我们先来看,库尔兰集团军群(1945年1月25日北方集团军群改名为库尔兰集团军群)在库尔兰半岛前后总共和对面苏军波罗的海沿岸几个方面军打了六次战役,且不说前三次(时间基本在1944年10月-1945年1月,且双方参战部队成分较复杂),发生在1945年1月以后的第4-6次库尔兰战役,苏军前前后后投入了巴格拉米扬,叶廖缅科和马斯连尼科夫的三个方面军去对付库尔兰集团军群,尤其第四次库尔兰战役苏军纸面兵力达到101个步兵师,2个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18个坦克旅对付库尔兰的24个德军师,直到5月8日前,苏军还在库尔兰集团军群对面部署了第1突击集团军,第22集团军,第42集团军,第4突击集团军,近卫第6集团军和51集团军,可以确信苏军几位方面军司令员是5月之前肯定想歼灭库尔兰集团军群大捞一笔的。

如果说苏军的前后整活和部署情况不能说明他们多想歼灭库尔兰德军的话我们再来看看伤亡情况吧,豪普特的资料 (Heeresgruppe Nord, 343)估计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5月,攻击库尔兰的苏军总共有90000人阵亡,300000人受伤,4000人被俘,另有2651辆坦克和722架飞机被毁。如果说豪普特的资料不够“苏维埃”,最近俄方资料统计者古尔金提供了一些数据(Liudskie poteri Sovetskikh Vooruzhennych Sil,表1第67号)其中显示,光是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从1945年2月16日到1945年5月8日就损失了160948人,其中30501人是不可恢复损失,而在1944年10月开始的六场库尔兰战役中,库尔兰集团军群总共损失为117871人,也就是说库尔兰战役开始到结束。排除第一和第二次库尔兰战役有来自中央集团军群的德军部队参战造成的杀伤,苏德的战损比大致在1:3(苏方口径)-1:4(德方口径)之间徘徊。如果这样还要按照某些人说的“库尔兰不过是个武装战俘营”,那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试图镇压武装战俘营的苏联红军竟然会被蛐蛐武装战俘们持械打的损失惨重,到底该说这是红军指挥员在磨练自己部队的看门艺术,还是在故意拿自己的部队给战俘练手刷经验?搞不懂啊。。。

好,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库尔兰作为一片未被征服的傲土一直到5月8日才宣布被放弃?首先要明确一点,库尔兰半岛表面上是被围困的状态,但实则还通过海运保持着供给和运输,由于苏联空军和海军的无能和德国海空军的活跃(直到5月份德国海军的巡洋舰和雷击舰还在从库尔兰和东普鲁士运送德国军民撤到德国西部),库尔兰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包围网,德军一直能够通过海运和空运调配物资,运走伤员,补充新兵。

之后我们来看库尔兰德军的组成部分。

库尔兰集团军群下边除了好几支从1941年开始就一直在北线摸爬滚打,身经百战的步兵师外,主要力量还包括狂热的党卫军拉脱维亚志愿部队和12,14两个装甲师还有一些如第912突击炮旅这样的独立装甲单位,这些部队大部分战斗力量保存完好且战斗经验丰富,团,营,连长中有不少骑士铁十字勋章和橡叶饰获得者,德军在仅240-300公里的狭窄战线后修筑了4-6条完善的防线,军,师一级指挥官则按照“弹性防御”的准则在2-3道防线部署了机动防御部队和突击炮,这使得该部能够高效防御的同时节约自己的兵力,而苏军由于攻击面狭窄无法展开其优势兵力只能靠轮换作战来消磨德军,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突破。

这使得库尔兰集团军群的战斗力一直维持在一个可观水准,一份4月1日的集团军群报告告诉我们,库尔兰集团军群下的第11,24,81,121步兵师和12装甲师仍被认为是有着良好战斗力(评级为“非常好”)的部队,这说明这几支部队的战斗力量保存完好,在6000-7000人左右,其次的126,205,225,263,329步兵师战斗力被评估为“好”,战斗力量在4000-5000人左右,我们的确很难想象时至1945年4月,第三帝国行将就木之时,德军还有一支集团军群还有那么多的可用力量。直到5月8日德国投降,库尔兰集团军群也还剩下189112名官兵以及1.4万名拉脱维亚志愿者。国内关于库尔兰的读物也有,就是《永不言败:库尔兰战役》这本书,这本书大部分资料来自德方战史,硬伤在于没有详细的苏德两军伤亡对比,以至于部分群体利用这个漏洞做文章来发明“武装战俘营”之类的段子,对于这些群体来说,搞学术或者历史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搞出段子来博人一笑,毕竟,谁关心为了打赢库尔兰或者为了打赢苏德战争红军牺牲了多少人,Who care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库尔兰集团军为何能在二战末期坚持到1945年5月才投降,得从多方面因素去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这其中既有战略决策的考量,也有士兵们顽固的抵抗意志,还有地形和后勤的特殊性,以及苏军当时面临的一些挑战。首先,咱们得把目光放在“库尔兰口袋”的形成。1944年,随着苏军在波罗的海地区.............
  • 回答
    非常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日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详细信息。原因如下: 历史事实不符: 根据我所了解的历史资料,二战期间(19371945年),日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在中国战场集中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而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其地理位置相对偏内陆,并未遭到日军大规.............
  • 回答
    要精确到“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这个节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战争的进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军方的“感觉”往往是随着战场形势、情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来推断日军在哪个阶段开始显露出对战争前景的悲观甚至绝望,并逐渐认识.............
  • 回答
    战火纷飞下的日本:一场改变命运的社会与心理变迁二战的硝烟,如同笼罩在日本列岛上空的阴霾,一点点侵蚀着这个曾经沉浸在崛起之梦中的国度。从欣欣向荣到疲惫不堪,日本国内的景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的枯竭,更是社会结构、民众心态乃至生活日常的深刻重塑。最初的狂热与掩盖的忧虑:战争初期,日本民众.............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的投降(或更准确地说,是法国政府在1940年的军事失败和随后的政治重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对于法国民众而言,投降带来的利弊交织,其影响深远且因人群、地域和个人经历而异。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投降带来的“利”需要强调的是,从抵抗者的角度来看.............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美国作战的日耳曼裔士兵,或者更广泛地说,对美国参战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受到当时德国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美国这个国家本身认知的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1. 纳粹宣传的定性: “劣等民族”的工具化: 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是种族主义,他们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二战期间台湾人是否被编入日军的神风攻击队,答案是:是的,有台湾人参与了神风特攻队。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台湾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割让,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回归中华民国。在这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是否有日本人为中国做过好事,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宏观的战争背景和整体的侵略行为,聚焦于个体和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具体行为。而且,我们得尽量用一种不那么“官方”或“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讲述,仿佛是在听一个老人回忆往事,带着一些个人化的色彩和情感。首先,我们.............
  • 回答
    二战期间,空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数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是一些各国空军的传奇故事,力求详细讲述: 英国皇家空军 (RAF) 的传奇1. 不列颠空战:最后的堡垒之战 背景: 1940年,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欧洲大陆,.............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军人在战场上面临的严酷现实,确实与美军有所不同,尤其体现在近距离格斗这个方面。将这种差异归结于身材的强弱,固然有其朴素的道理,但背后更有着复杂的历史、装备、战术和国家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中国军人的拼刺刀:绝境中的选择首先要说,拼刺刀并非中国军队的“被迫”选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
  • 回答
    二战时期涌现了无数胆识过人、身手不凡的间谍,他们如同一颗颗隐匿在黑暗中的棋子,在无声的战场上左右着战争的走向。如果要问“特别厉害”的间谍,那可真是众说纷纭,因为“厉害”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是靠智慧扭转战局?还是靠勇气深入虎穴?亦或是靠忠诚献出生命?但如果要我提一个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传奇,并且在战后.............
  • 回答
    二战,一场席卷全球的宏大冲突,其背后是无数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领袖的博弈。要说清楚“各国军界一把手”,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一把手”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且战争的规模和性质决定了军事指挥体系的层层叠叠。但我会尽量梳理出那些在各自国家军事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关键.............
  • 回答
    二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拒绝与希特勒和谈,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希特勒政权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英国国家利益和全球命运的判断。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决定,背后交织着政治、道德、战略以及无数英国人民的牺牲。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丘吉尔的个人经历和政治理念。丘吉尔是一位坚定的帝国主义者,他深信英国的繁荣和.............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的战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其战略决策失误、经济与资源困境、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最终导致其崩溃的决定性打击。首先,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误是导致日本走向失败的起点。 1941年偷袭珍珠港,虽然在短期内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为日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来自空中威胁,各国在防空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种类之多、技术之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地面上的防空炮所能概括。除了我们熟知的密集阵列的防空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防空武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空对空作战:制空权是根本最直接的防空手段,莫过于派己方.............
  • 回答
    二战时期,一艘主力战列舰,那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就是海上的移动堡垒,是钢铁巨兽,一旦开动起来,能搅得敌人头破血流,让整个战局都为之倾倒。你说它能产生什么影响?那可太多了,我给你掰扯掰扯:一、 战术层面:海上霸权的直接体现 炮战中的绝对优势: 这可是战列舰最直观的作用。装备着那门门比汽车还粗的.............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无疑是点燃太平洋战争导火索的关键一环。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美国在长期的战略考量下,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和侵略行为做出的强硬回应。要理解这一举措的背后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日本的资源依赖性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本的石油.............
  • 回答
    二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那可真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写。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分支,而是能直接动摇整个世界秩序的大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当年丘吉尔不是那么硬汉,而是跟希特勒握手言和了,那这仗打完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得明确,这种“媾和”不是平等的谈判。德国当时正处于战争的上升期,尤其是占领了法国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