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位在,威廉二世连“之一”都得努努力争取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又常言道,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
德二自有国情在此,它是一个靠着民族主义才刚刚统一,乃至这种统一本身还很有局限性的国家。
这意味着,在民族主义狂热和工业化带来大量社会矛盾的大背景下,在统一仍然很脆弱的情况下,它没有多少退让空间。它没有几次资格使用长远来看属于自取灭亡式的内政外交策略,去解决短期问题和换得一时的国际空间,因为那对德二来说等于短期内的自取灭亡。
德二乃至德三,不过是刚翻身的穷小子而已,是没什么祖产可卖的。
外部空间不足,内部根基不深,是德二的基本国情。这个基本国情意味着德二的容错率很低,而我们都知道,人都会犯错。。。。。
一般来说,威廉二世统治时期有两个关键时间节点,分别是1890年俾斯麦去职,以及1908年的「《每日电讯报》事件」。一般认为,此事件直接导致了皇帝在1908年之后淡出政治——我们很难认为此后皇帝对德国的外交事务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有观点认为,德意志帝国从此开始在某种程度走上了一种silent parliamentarization(静默的议会化?)的道路,直到世界大战爆发。可以认为威廉二世的个人统治可以认为主要是在1890年-1908年这段时间里。但是即使在这18年中,皇帝也不能做到彻底的,旧制度式的君主统治,他的决策和人事任用依然受到各种历史惯性和现实因素的影响。
在外交决策上,威廉二世很受用于自己的君主身份以及这重身份在外交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实际执行中则不然。在威廉二世执政的前期,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由以外交国务秘书荷尔施泰因为首的小圈子决定的,他的外交决策有三个前提:坚信俄法不会结盟,俄英之间不会谅解,英法及英俄关系会因为海外利益冲突而疏离。威廉二世时代的英德关系及英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让威廉二世个人承担责任。在1900年代随着英日同盟、日俄战争以及后续的英德对话及谈判,实际上双方的关系多少呈现出和解的迹象。就德俄关系而言,有个极端的例子是实际上威廉二世甚至没有参与在1890年关于《再保险条约》续签与否的决策。
就现在的既有研究来说,我们很难说皇帝本人对德国的外交决策产生了什么决定性的,方向性的干预——实际上我们甚至不能确定皇帝本人有什么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对海军的狂热可能是个例外)。但是总体来说,威廉二世对德国外交活动的起的负面作用多于正面作用。特别是在德意志帝国的特殊政体下,威廉二世的对外迷惑发言很可能被外国观察家视为对抗性行为——而且还是有官方色彩的对抗行为。
对威廉二世及其统治时期的评价问题更是一个左右两派的历史学家在1945年之后论战的重心,至今可能都没有一个相对定性的结论。
参考阅读:
威廉二世的传记:
关于威廉二世时代研究的一部研究导论:
威廉二世的个人回忆录:
这部书我没看过,但是挺出名:
我得说,目前国人对皇帝本人的指责本质上是对俾斯麦爵爷抱有了过高的期望。所以不管你在哪个网站,你都会看到有人痛骂威廉二世败坏了俾斯麦在任时辛辛苦苦的营造的盟约从而导致帝国的毁灭。但实质上这种指责是不公允的。因为所谓的三皇同盟从一开始就是俾斯麦彻彻底底的杂技表演,而且这种杂技他在三国同盟又演了一次。
第二帝国和奥地利的亲近以及与俄国的疏远本质上都是经济问题在政治上的体现。自拿破仑战争以来,奥地利的经济就每况日下,而自从1867年奥地利被驱逐出德意志之后,奥地利就愈发依赖于第二帝国对奥地利的产业转移,正是这种经济上的紧密才促使了两国政治上的同盟。
反过来说,自从电气革命以来,轮船和铁路极大的冲击了容克地主脆弱的经济,以至于我们的俾斯麦夫人在去柏林的时候不得已购买了三等座,而政府为了保护这些经济窘迫的贵族夫人小姐们的安全,甚至还给三等座加装了防范措施。这就意味着俾斯麦如果不想让容克地主们彻底破产,他就必须限制俄国出口到第二帝国的粮食,而高额的粮食关税则让俄国人叫苦不迭,面对俄皇的抗议,德国拖来拖去也始终没有更改政策,正是俾斯麦这种为了维护容克阶级利益的政策,导致俄国离开他关系良好的德国盟友转而向法国借贷。
了解到这些东西,你能说德国和俄国的疏远是威廉二世一手造成的吗?你能说俾斯麦如果在1890年继续干下去依旧能维持和俄国的良好关系甚至能结盟吗?更何况,导致帝国最终毁灭的德法矛盾,就是俾斯麦在1871年一手造成的,虽然他未必想要这个结果。这些皇帝饱受诟病的问题,从实质上在俾斯麦时代就存在了,只不过由于90年代之后德国的经济繁荣掩盖了这种矛盾罢了。
我们再谈英国参战的问题,皇帝本人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是最没有责任的了。英德开战不因为蒂尔皮茨的大海军战略,也不因为殖民地的纷争,仅仅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那就是德国不仅对法国开战,而且把军队开进了比利时。这对于英国来说是不可容忍的。英国可以容忍夏日危机演化成东欧战争,但绝对不能容忍德国把势力延伸到大西洋。而这个责任其实是参谋本部的责任,当皇帝在8月1日要求小毛奇把军队开到东线避免直接进攻法国的时候,小毛奇发出了坚决的抗议——因为参谋本部全心全意想要贯彻施里芬计划打击法国,而例行公事的对俄作战计划还被小毛奇在前几年取消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能说是皇帝本人的一意孤行导致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吗?
我们回到威廉二世本人身上,皇帝本人并不是一个战争狂人。在摩洛哥危机时,对于军部把他送到摩洛哥这个事情他本人是抵触的。他本身并不渴望战争,皇帝本人只是想塑造一个有魄力、威严的军人皇帝形象而已,因为幼时留下的残疾导致了皇帝内心里其实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反映出来就是皇帝本人的自负。就好像塔列朗看到一个残疾的士兵大踏步向拿破仑走来敬礼的时候感叹道士兵他的残疾只在身体上,而我的残疾还在心理上一样,无论是皇帝优秀的马术还是他习惯和别人握手时把戒指旋转到里侧看人疼得出丑的恶趣味,本质上都是皇帝试图掩饰自己自卑感的一种体现。而且在1908年的《每日电讯报》事件之后,威廉二世就淡出了政治,那更谈不上皇帝一手导致帝国的毁灭了。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里说过,当你把所有的不好的结果都归咎于一个人身上的时候,那你就是把他放大成一个巨人了。这句话对于皇帝来说也成立,虽然他热衷于海军,并且厌恶他的母亲,但这些因素都不能证明他一心一意要和英国不死不休,而且皇帝拒绝了英国限制海军的提议的理由只是觉得有损他本人的颜面,并不代表拒绝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来就海军问题上和英国达成协议。
虽然我们现在管他叫傻瓜威廉,但我们剥开皇帝金光闪闪的外衣,看到的只是一个自卑而又自负的从小缺爱的可怜人而已。我不想去为皇帝过多的辩解什么,只是想把俾斯麦的形象从皇帝身上剥离出来,从而看清普鲁士末代国王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真正意识上的第一位皇帝的影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