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末期如果德国把自己周边领土包括沿海赠送给瑞士,是不是盟军就打不进去了?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想象力的设想,二战末期德国把自己周边领土赠送给瑞士,盟军就无法入侵了?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个假设。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赠送”的可能性。在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是在风雨飘摇之中,希特勒和纳粹政权虽然疯狂,但他们最根本的目标是统治欧洲,而不是把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他们对领土的占有欲是极其强烈的,而且“赠送”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天方夜谭,不符合任何现实逻辑。纳粹德国的核心理念就是扩张和征服,他们不会主动放弃任何他们认为属于自己的土地,更不用说拱手送人了。如果真要进行这种“赠送”,恐怕需要一个完全推翻了纳粹政权并建立一个全新政府的可能性,但这本身就意味着德国已经失去了抵抗能力。

好,咱们姑且抛开这个“赠送”的现实性,纯粹从战略角度来探讨一下。如果德国真的慷慨地把瑞士周边,尤其是沿海地区,比如法国北部沿海、荷兰、比利时这些地方,“赠送”给了瑞士,这对盟军的进攻会有多大影响呢?

第一点:对盟军登陆作战的影响。

盟军在欧洲战场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就是他们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力量,并且能够发动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比如诺曼底登陆,就是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打破僵局的核心行动。

如果德国把法国北部沿海地区给了瑞士,那会发生什么?

瑞士的定位问题: 瑞士在二战期间奉行中立政策,它是一个内陆国家,并没有海军。即使它拥有了法国北部的沿海港口,比如加莱、勒阿弗尔,它也没有能力去组织和维护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抵御盟军的登陆。瑞士的军事力量是以步兵和山区防御为主,海军和空军几乎为零。
盟军的反应: 盟军如果看到这些“瑞士领土”被德国如此“转移”,他们会怎么做?首先,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德国设下的巨大阴谋,试图用这种方式让盟军停止进攻,或者给他们的行动增加一些“合法性”上的阻碍。但盟军的战略目标是击败纳粹德国,而不是去顾及这种荒诞的领土划分。
直接登陆的可能性: 盟军很可能会直接在这些沿海地区登陆。瑞士作为一个中立国,虽然不应该被攻击,但如果它被卷入了德国的“赠送”中,且这些领土是德国军事防御的重要区域,盟军可能会将其视为德国军事行动的一部分。或者,盟军会直接与瑞士政府沟通,要求其允许盟军进入这些地区,以联合对抗纳粹德国。如果瑞士拒绝,盟军可能会在不直接攻击瑞士主体领土的前提下,强行登陆并控制这些沿海区域。
“盟军”对瑞士的立场: 如果瑞士真的接受了这些领土,并且因此与德国站在一起,那么瑞士就从一个中立国变成了德国的“盟友”,或者至少是德国的“附属”。在这样的情况下,盟军将不再顾忌瑞士的中立地位,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阻碍。

第二点:对整体战略格局的影响。

这个“赠送”并不能改变二战末期德国最核心的劣势:

陆地力量的劣势: 到19441945年,德国在东线已经被苏军压制,在西线也面临着盟军的强大攻势。它本土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即使把这些周边领土“送给”瑞士,德国自身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增强,反而可能因为放弃这些战略要地而削弱了自身的防御纵深。
空军和海军的差距: 德国在战争后期,其空军和海军力量已经无法与盟军抗衡。即使瑞士拥有了沿海地区,它也无法提供有效的空海防御支持。盟军可以凭借其压倒性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依然可以自由地在这些“瑞士领土”上进行登陆和推进。
德国的战略重心: 德国在战争末期的战略重心是保卫本土和尽可能拖延战败。将这些周边地区“赠送”出去,反而会让德国失去一些天然的防御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比如,如果法国北部沿海地区还在德国手中,德国可以利用那里构筑更深的防线,而不是直接把它们交给一个在军事上毫无用处的瑞士。

第三点:政治和外交上的考量。

即使假设德国“赠送”了领土,盟军在政治上也不会因为这个荒诞的举动而停止进攻。

盟军的目标: 盟军的目标是彻底击败纳粹德国,并且建立战后的世界秩序。他们不会因为这种“领土交易”而改变战争的根本目标。
对瑞士的压力: 如果瑞士真的接受了这些土地,它将被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盟军可能会向瑞士施加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要求其拒绝德国的“馈赠”,或者允许盟军通过。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瑞士,不太可能冒着与盟军为敌的风险,去接受德国的领土。
“赠送”的合法性: 这种“赠送”在国际法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在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将占领的领土转让给第三方,尤其是以这种方式,其合法性会受到质疑,并且盟军很可能不予承认。

结论:

所以,即使德国在二战末期“慷慨地”将周边领土赠送给瑞士,也绝不会让盟军无法打进去。这个设想太过于理想化,并且忽略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战略的现实性。

瑞士没有能力去防御这些地区。
盟军不会因为这种“赠送”而停止进攻。
这个行为甚至可能将瑞士卷入战争,使其失去中立国的地位。
德国自身也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其军事实力或改变战略劣势。

盟军的胜利更多地是建立在他们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周密的战略部署、以及德国在资源、 manpower 和战略上的全面枯竭之上。一个“赠送领土”的政治把戏,在战争的洪流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他们依然会通过海陆空各个方向,继续向德国本土推进,直到纳粹德国投降为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14年一战爆发后不久,德国就向当时中国北洋政府表示,愿意无条件交还青岛等德租界。

而垂涎青岛和山东已久的日本一面给北洋政府施压,要求北洋政府不得接受德国的归还,另一方面加快调集军队,最后在英国的协助下攻占了青岛。

1945年的盟军不至于还不如1914年的日本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想象力的设想,二战末期德国把自己周边领土赠送给瑞士,盟军就无法入侵了?让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个假设。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赠送”的可能性。在二战末期,德国已经是在风雨飘摇之中,希特勒和纳粹政权虽然疯狂,但他们最根本的目标是统治欧洲,而不是把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他们对领土的占.............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个假想的二战情景:如果当时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现实二战中的战略重心。希特勒的野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帝国”,并且对苏联东部土地虎视眈眈。将德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调往亚洲,并.............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如果在本土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并“最大程度减少武器生产中的浪费”,是否能赢得战争?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胜负背后复杂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的核心。乍一看,这种假设似乎能大幅增强德国的实力,但深入剖析,即便做到这两点,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依然渺茫,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首先,我们来分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设想。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国选择与中国和日本结盟,而不是与日本单独结盟并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其战略格局和最终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要“打赢”二战,这个词本身就非常复杂,需要明确是以什么为目标:是彻底击败盟国(英、美、苏),还是仅仅在欧亚大陆占据主导地位?考虑到.............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如果没有其他国家介入,德国是否能够独自击败苏联,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从未成为现实的历史假说,但我们可以基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部署以及战争的内在逻辑来探讨其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德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优势与计划: 闪电战的成功范例: 德国在.............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抛开战争的残酷和德国阵营的立场,仅从军事指挥才能和个人品格来审视二战时期的埃尔温·隆美尔,他无疑是一位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传奇人物。他的军事生涯如同其标志性的“闪电战”,迅猛、精准,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胆识,也因此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战场上的鬼才:战术的创新者与执行者隆美尔最耀眼的舞台无疑是北非战场.............
  • 回答
    二战时期的德国战斗机设计,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甚至有些理念在今天看来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与此同时,它们的设计也确实对初学者不太友好,这背后藏着一番复杂的考量和那个年代德国航空工业的独特性。设计上的亮点:速度、火力与先进技术首先得承认,德国人在二战期间的战斗机设计上,确实展现出了惊.............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战俘的待遇,总的来说,比对苏联战俘要好,但并非总是仁慈。他们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俘的军衔、国籍(尽管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英国战俘),以及俘虏他们的德军部队的性质。然而,一些普遍存在的方面是可以详细描述的。首先,值得明确的是,德国在1929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该公约规定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战时期德国党卫军(SS)和国防军(Wehrmacht)的战斗力对比。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仅是武器装备那么简单。首先,得明确两者的性质和起源。 国防军(Wehrmacht): 这是二战时期德国的常规军队,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它的根.............
  • 回答
    战火与瘟疫:穿越历史的镜像——二战时期与新冠疫情下德、美、日三国表现的深层对比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危机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社会心理和领导力的不同面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今天新冠疫情的阴霾,虽然性质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德意志、美利坚与日本这三个重要国家。将它们在两个时代的表现进行.............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表现出的策略差异,确实存在一些“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战略态势、政治考量和资源分配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处境和希特勒政权的思维模式。战略困境与东西线的分野到了1944年末和1945年初,纳粹德国.............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二战时期,轴心国三大主要成员——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在意识形态和战略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它们的军事实力、装备水平以及战争动员能力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它们各自的战场表现,也对同盟国(特别是中国)的抵抗方式和最终的战争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日军、德军、意军军力差距要理解这.............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由“虎式”坦克构成,是否就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工业、战略以及战场实际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虎式”坦克的非凡之处。在它被投入战场之时,其设计理念、火.............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确实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黑科技”。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而应从当时德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多重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德国在战前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工业基础。德国在19世纪末20.............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末期历史中最令人痛苦也最复杂的一环,关于美国是否“正当”使用原子弹以及日本坚持抵抗的后果,从来就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也注定会引发激烈的争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各方的考量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回到1945年夏天那个异常艰难的时刻。太平洋战争已经.............
  • 回答
    一个关于二战末期日本提出的用本土置换满洲的投降方案,如果被同盟国采纳并付诸实施,这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假想情境下的可能走向,力求细致入微,并摒弃任何可能暴露人工智能痕迹的生硬表达。首先要明确,日本在战败边缘提出这样的“交易”,其背后必然是军国主义政府在绝境中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单人战斗机安装火焰喷射器,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想法。咱们来捋一捋,这玩意儿在当时的语境下,战术价值到底有多大,或者说,有多鸡肋。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单人战斗机”指的是那种驾驶舱里只有一名飞行员的飞机,比如大家熟知的“斯图卡”、“野马”、“喷火”之类的。而火焰喷射器,在那个年代,主要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