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如果单人战斗机安装火焰喷射器,战术价值大吗?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单人战斗机安装火焰喷射器,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想法。咱们来捋一捋,这玩意儿在当时的语境下,战术价值到底有多大,或者说,有多鸡肋。

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单人战斗机”指的是那种驾驶舱里只有一名飞行员的飞机,比如大家熟知的“斯图卡”、“野马”、“喷火”之类的。而火焰喷射器,在那个年代,主要是陆地上步兵对抗工事、坦克、碉堡的利器,通过喷射高温火焰来摧毁目标。

把这玩意儿搬到天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技术可行性。

燃料储存和输送: 火焰喷射器需要储存大量的易燃燃料(通常是凝固汽油或者重油混合物)和压力气体(如氮气)来喷射。在飞机上,尤其是尺寸相对有限的战斗机上,这得解决体积、重量和重心的问题。要把一个沉甸甸的油箱和喷射系统塞进战斗机,对飞机的设计是巨大的挑战。燃料的储存安全也是个大问题,毕竟这玩意儿爆炸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被击中,飞行员就等于坐在一个移动的炸弹上。
喷射方式和射程: 火焰喷射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压力将燃料喷出,然后点燃。在飞机高速飞行时,空气的阻力会非常大,火焰的形状、射程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想达到像地面部队那样有效的火焰覆盖范围,恐怕需要非常强大的喷射压力和流量,这又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飞行员操作喷射时,火焰很可能因为气流而向机身自身蔓延,造成危险。
点火和控制: 远程的点火系统和精确的喷射控制也需要克服。飞行员在激烈的空战中,还要分神去操作一个如此“暴力”的武器,对飞行员的负荷也很大。

抛开技术上的种种困难不谈,咱们假设技术都能勉强解决,那来看看战术价值。

可能有点用的地方(但可能性很小):

近距离攻击地面目标: 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比如支援地面部队,轰炸工事、弹药库或者小规模的集结部队,火焰喷射器或许能产生一定的心理威慑和摧毁效果。想象一下,一架战斗机俯冲下来,喷出一股火龙,虽然范围不大,但对着暴露的士兵或简易工事,可能会带来混乱和损失。尤其是在防御工事不太坚固,或者有人员暴露的情况下。
对付某些类型的飞机(理论上): 如果真的要往飞机上喷火,理论上可以尝试攻击敌机脆弱的部位,比如发动机舱、翼尖油箱等。一旦引燃,可能会导致敌机失去控制或空中起火。但这里的难度就更大了:
瞄准难度: 要在空战中精准地将火焰喷射器对准高速移动的敌机并命中其关键部位,需要极高的飞行技巧和极近的交战距离。
火焰扩散: 即使喷上了,能否有效地引燃并导致其坠毁也是个问题。战机结构复杂,很多部位有防火隔板。而且,一旦火焰喷射器被击中,后果不堪设想。
效率低下: 对比机枪和机炮,火焰喷射器在空战中的命中率和效率会低得令人发指。子弹或炮弹的穿透力和杀伤力,在那个年代已经是成熟的空战武器。火焰喷射器更像是“烧烤”,而非“穿透”。

绝大部分情况下的劣势(鸡肋的原因):

战场环境的限制: 空战的核心是速度、机动性和火力密度。火焰喷射器体积大、重量重、射程短、精度差,严重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这意味着战斗机在空中会变得笨重,更容易成为敌机的目标。
战术定位的冲突: 单人战斗机的核心任务是争夺制空权,击落敌方飞机。它需要的是快速反应、高机动性和精准的远程火力。火焰喷射器这种近距离、大范围、低精度的武器,与战斗机的定位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它更适合重型攻击机或者专门的地面攻击机,但即使是那样,也未必能发挥好。
效率低下且风险巨大: 相对于机枪和机炮,火焰喷射器在对付敌机方面,其效率低得可怜,而且自身风险极高。一次失败的攻击可能就意味着飞行员的死亡。
缺乏实战价值的证明: 纵观二战的战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会给单人战斗机装备火焰喷射器。这并非没有原因,如果真有价值,肯定会有一些国家尝试或应用。没有,恰恰说明了它的不切实际。

总结一下:

如果给二战时期的单人战斗机装上火焰喷射器,从技术可行性、战术定位、效率和安全性等多个维度来看,战术价值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负面价值为主。它会严重削弱飞机的性能,而且在空战中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可能只有在极少数、极其特定的对地支援场景下,才能勉强发挥一点点心理威慑和低效率的杀伤作用,但那也得冒着巨大的风险。

总而言之,这更像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但很不切实际的设想。飞机设计者和军事指挥官们追求的是效率和优势,火焰喷射器在当时的飞机设计理念和空战规则下,实在是没有生存的空间。它更像是把一个陆战武器强行塞进了一个完全不匹配的平台,结果可想而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难说,因为根本没有成型的产品。

德国方面最初是考虑将火焰喷射器作为机载自卫武器,其实战效果不佳。后来又尝试了使用火焰喷射器进行对地攻击,不过在试验阶段战争就结束了。英国方面也进行了使用火焰喷射器进行对地攻击的有限尝试,同样止步于试验阶段。

不过考虑到在飞机上携带火焰喷射器所需的高压的气体和易燃液体的风险,以及火焰喷射器极其有限的射程,我个人对于这种武器的价值抱有极大的怀疑。考虑到英德两国都实际进行了研制和试验,机载火焰喷射器的实用性可能和很多试验项目一样,介于完全骗不到研发经费的脑洞项目和有实际应用前景的项目之间,并且显著的更靠近前者。

另外图片中火龙这个效果是很难实现的。战争期间即使是车载的大型喷火器射程也只有100米左右,喷射出的油液受风的影响也很大。这意味着向前方喷火比较理想的条件包括:一架能够容纳大型的火焰喷射器的大中型飞机,保证目标位于射程内的低高度和降低气流影响的低速飞行……对面的高炮射手一定高兴的要死。英德两国最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向后下方喷射的火焰喷射装置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附录:

德国空军的记载火焰喷射器

注意:内含大量都市传说。

机载火焰喷射器的想法最初是在1939年晚些时候,由KG 51的技术军官Stahl中尉提出的,他设想在轰炸机和远程侦察机尾部安装火焰喷射器来驱逐敌方战斗机,尾追而来的敌机会冲入机尾喷出的油烟中,顿时陷入一片漆黑。

1940年2月,机载火焰喷射器的概念在He 111和Ju 88上进行了实验。而实战测试一般认为是在41年的俄国前线由KG 51进行的。不过实际上的实战测试可能要早得多,范围也广的多。Fly Past杂志2003年的10月的一篇文章就记述了1940年9月15日皇家空军与一架Do 17的遭遇。这架属于8.III/KG76的Do 17无线电呼号为F1+FS,是当天前去空袭伦敦的19架Do17之一(机长为Feldwebel Rolf Heitsch,机组有Schmid、Pfeiffer和 Sauter),该机在后机身搭载了一台步兵用的火焰喷射器作为自卫火力的补充。

交战中多名盟军飞行员都注意到该机尾部喷出火焰,这使他们多次以为该机已经遭到致命一击。由于火焰喷射器在16000英尺高度发生了故障,无法正常点火,参与追逐的504中队的一架飓风还沾满了燃油。然而在火焰喷射器正常工作时其火焰长度也不过100码左右,当战斗机从400码外开火时完全无法产生什么效果。此外传说部分He111部队也跟在KG51后面试用了这种新的自卫武器。

不过相对于后来设计的专门设备,这些早期尝试留下的多是飞行中的照片,并没有留下多少设备细节,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机载火焰喷射器本身的照片还是大多为新设计的专用机载喷火器FmW-51,或称Gero I型,该型喷火器安装在后机身,两个喷管从尾翼下伸出,储油罐位于机身内部,每罐储藏有120升Flammöl 19燃料,罐内压力为21个大气压,使用时依靠罐内压力喷射,没有独立的气瓶,喷射距离仅有40米,点火方式不明。这个射程较之步兵喷火器FmW-35和FmW-41的25米射程自然是大大提升了,但依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虽然41年的KG 51确实还使用了一部分装有火焰喷射器的飞机,但这个设想最终还是被抛弃了。

然而机载火焰喷射器的设想在1944年得到了部分的复活,不过这次是作为对地攻击武器。新设计的火焰喷射器代号Gero II型,其外形类似一个副油箱,可以挂在Fw1 90F-8腹部的ETC 504挂架上,主体部分装填有高压的汽油基燃烧剂,前部有喷嘴指向后下方,使用中通过飞跃目标来焚烧敌人。Gero II有A、B、C三个亚型,A型和B型非常类似,C型则小得多也轻得多。这种新武器研发由Haupt上校指挥的一个实验大队负责,相关工作于1944年10月在明斯特启动,到1945年2月时福克沃尔夫被要求提供一架后机身和机尾进行防火处理的Fw 190F-8,根据计划,阿拉多和道尼尔也将参与生产型飞机的改装工作。然而在战争末期的混乱中,这种武器也和许多其他项目一样无疾而终了,目前没有任何这种新式火焰喷射器进行测试或参战的任何资料。


性能诸元

Gero IIA 和Gero IIB
全长3120毫米
直径 470毫米
燃料储量 375升
空重 230公斤
全重 540公斤

Gero IIC
全长 1920毫米
直径 450毫米
燃料储量 164升
空重 173公斤
全重 300公斤

英国皇家空军的机载火焰喷射器

参看另一回答提供的视频。除了皇家空军研制了一套机载火焰喷射装置并于1944年4月搭载在一架波弗特式轰炸机上进行了测试外,并没有太多关于这一项目的信息流传出来。


延伸阅读:
KG 51自称在机载火焰喷射器方面是首创,相关说法来自他们编写的​队史Kampfgeschwader Edelweiss。
Fw 190搭载火焰喷射器的情况来自Classic社的Fw-190 Volume Three。
Luftwaffe im Focus​ 2贡献了部分图片。
其他各种细节来自不可靠的网络资料。
user avatar

首先火焰喷射器射程之近最多也就能打到3米多,再远就没用了。像你图上的龙喷地上的士兵,按现实物理起码要几百米长的飞机才能办到。有怎么大的飞机如果要飞的太矮了并且一直喷那就会被防空炮教做人。我老老实实飞个两三千米的高度投炸弹对面防空炮打不到不安全又爽吗?

再次火焰喷射器在空旷地面杀伤实在有限,你以为的火一喷过去人马上就然就死了 实际上如果在空旷地面没有补刀别人一被喷到就一个驴打滚不仅火灭了人还跑掉了。所以火焰喷射器一般是用来攻击地道,碉堡等空间狭小的地方用的,并且在上火焰喷射器前还要保证了对地道碉堡的火力压制才上的。

最后飞机带凝固汽油弹能造成的杀伤远比带个火焰喷射器要强个无数倍,而且还安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单人战斗机安装火焰喷射器,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想法。咱们来捋一捋,这玩意儿在当时的语境下,战术价值到底有多大,或者说,有多鸡肋。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单人战斗机”指的是那种驾驶舱里只有一名飞行员的飞机,比如大家熟知的“斯图卡”、“野马”、“喷火”之类的。而火焰喷射器,在那个年代,主要是.............
  • 回答
    二战时期,单座战斗机飞行员的战绩,尤其是在激烈且混乱的空战中,其真实性的核验绝非易事,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常常充满挑战的体系。绝不是简单地数数击落的飞机就能定论,而是需要多方面证据相互印证,才能最终被官方承认并计入飞行员的个人档案。一、 直接目击与交叉验证:空战的“现场勘查”最直接的证据来源是其他僚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二战时期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设计理念、作战方式以及所处的战场环境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如果单就“防空能力极佳”这一点来设想,让一艘战列舰去“单挑”航母,这更像是一种假设性的情景推演,而不是实际作战的可行方案。我们先来仔细审视一下,所谓的“防空能力极佳”的战列舰,.............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德军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和英军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来一场单挑,这无疑是海军史上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想场景。这两艘战舰都代表了各自国家在战列巡洋舰设计上的顶峰,但它们的设计理念、服役经历和技术特点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使得这场对决的结果充满变数。我们先来审视一下“胡德”号。作为皇家.............
  • 回答
    咱们聊聊现代空战里,空空导弹这玩意儿对飞行员的“杀伤力”,跟二战那会儿的机炮比,到底谁更狠。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得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空空导弹和机炮在设计理念上就不一样。机炮是近距离的“肉搏战”,靠的是一连串实心弹丸,把飞机打成筛子,或者直接撞击破坏关键部位。那时的飞行员,运气好点就是.............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如果没有其他国家介入,德国是否能够独自击败苏联,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从未成为现实的历史假说,但我们可以基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战略部署以及战争的内在逻辑来探讨其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德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优势与计划: 闪电战的成功范例: 德国在.............
  • 回答
    二战时期,若仅凭航空兵,能否有效摧毁严密的重型岸炮阵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从理论上讲,航空兵的确拥有摧毁岸炮的潜力,但实际操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制约。首先,我们得理解重型岸炮阵地的特点。它们通常被精心构筑,拥有厚实的混凝土掩体,能抵御相当程度的轰炸。炮管本身虽然暴露,.............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个假想的二战情景:如果当时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现实二战中的战略重心。希特勒的野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帝国”,并且对苏联东部土地虎视眈眈。将德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调往亚洲,并.............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如果在本土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并“最大程度减少武器生产中的浪费”,是否能赢得战争?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胜负背后复杂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的核心。乍一看,这种假设似乎能大幅增强德国的实力,但深入剖析,即便做到这两点,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依然渺茫,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首先,我们来分解.............
  • 回答
    那可真是不得了的宝贝!要是能回到二战时期,手里有二十吨永远不会坏、还能自己热乎乎的自热火锅,这可不是简单的“收益”,简直是能搅动风云、改变历史进程的超级王牌!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二十吨自热火锅能玩出什么花样来,顺便保证听起来像是我这土老冒一把鼻涕一把泪、眼冒金星想出来的点子。首先,得明确一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颠覆性的设想。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国选择与中国和日本结盟,而不是与日本单独结盟并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其战略格局和最终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要“打赢”二战,这个词本身就非常复杂,需要明确是以什么为目标:是彻底击败盟国(英、美、苏),还是仅仅在欧亚大陆占据主导地位?考虑到.............
  • 回答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设想!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苏联的对调,世界格局会发生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地图挪一下那么简单,整个历史的走向都会被彻底改写。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位置互换”会带来的直接影响。苏联(原美国位置):广袤的北美大陆 地理优势与.............
  • 回答
    在二战时期超无畏舰与冷战后导弹驱逐舰进行纯粹的炮战,战列舰拥有胜算,但绝非板上钉钉。这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博弈,需要从双方的攻防能力、战术运用以及一些关键性的“变量”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如果”的设定:双方都进入了对方主炮的有效射程。这就剔除了导弹驱逐舰可以远远地用导弹“点名”战列舰的场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二战时期的中国能建造出战列舰,那无疑将是中国海军史上一页浓墨重彩的篇章。要推测其风格,我们需要从当时的中国国情、技术能力、国际援助以及目标定位等多个维度来考量。一、 现实的制约与可能性:首先要明确,二战前后的中国,即使拥有再强的意志,其工业基础、技术人才储备以及关键原材.............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轨迹扭转,让二战中的日本和美国调换阵营,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并非简单的国家身份互换,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地缘政治和军事思想的重塑。下面,我将试图细致地描绘出这番诡异情景下的战争图景,力求写出有血有肉的分析,而非生硬的逻辑堆砌。序幕:一个错位的世界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也触及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复杂变化。简单来说,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人是否容易被煽动而成为纳粹分子,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其个人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当时德国的整体社会环境。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一、 煽动效应的温床:战败、屈辱与经济危机要理解纳粹为何.............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由“虎式”坦克构成,是否就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工业、战略以及战场实际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虎式”坦克的非凡之处。在它被投入战场之时,其设计理念、火.............
  • 回答
    将现代战舰上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俗称近防炮)放到二战时期,能否完全取代当时战舰上的中小口径防空火炮?这是一个很有趣但也颇具挑战性的设想。答案是:不能,或者说即便在理论上,也无法做到“完全”替代。 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技术代差、作战理念、以及二战时期防空作战的独特环境。让我们掰开揉碎了聊聊.............
  • 回答
    如果你出生在二战时期的日本(19301945年),能否顶住军国政府的宣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的心理与道德选择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军国主义宣传的核心手段日本在二战前(特别是1930年代后)通过系统性宣传构建了严密的意识形态控制,其.............
  • 回答
    二战时期,轴心国三大主要成员——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在意识形态和战略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它们的军事实力、装备水平以及战争动员能力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它们各自的战场表现,也对同盟国(特别是中国)的抵抗方式和最终的战争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日军、德军、意军军力差距要理解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