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二战时期的中国建造出了战列舰,那么风格会偏向于什么系的?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二战时期的中国能建造出战列舰,那无疑将是中国海军史上一页浓墨重彩的篇章。要推测其风格,我们需要从当时的中国国情、技术能力、国际援助以及目标定位等多个维度来考量。

一、 现实的制约与可能性:

首先要明确,二战前后的中国,即使拥有再强的意志,其工业基础、技术人才储备以及关键原材料的获取能力,都与当时的几个主要海军强国(英、美、日、德)存在巨大差距。建造一艘像样的战列舰,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先进的造船技术、精密的火炮和装甲制造能力,以及能够支持庞大舰船运作的配套工业体系。

因此,如果中国真的能够建造战列舰,这很可能是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发生的:

强有力的外部技术与资金援助: 例如,在某种超现实的国际局势下,某个或某几个大国为了制衡日本或其他势力,向中国提供了极其慷慨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甚至帮助中国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苏联在早期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以及后来与共产党政权的关系,都可能成为一个参考点。
独立的、但异常超前的国家崛起: 这是一个可能性较小的设想,意味着中国在二战前就经历了一场更为彻底和高效的工业化革命,并且成功抵御了外国的侵扰,积累了雄厚的国力。

二、 风格推测:兼容并蓄的实用主义路线

基于以上现实的制约和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国二战时期的战列舰风格,大概率不会是某个单一国家的“纯粹”风格,而是一种兼容并蓄、以实用为导向的混合风格。它会是吸收了当时最先进、最成熟、也最容易获得的舰船设计理念和技术,并根据中国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调整的产物。

具体来说,风格可能会偏向以下几个方面:

1. 借鉴英美风格为主,兼顾苏联元素:
整体设计理念: 考虑到英美在海军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国在民国时期与英美之间较为频繁的经济和军事往来(尽管有限),设计风格很可能在整体布局、舰体线条、船楼结构等方面,会大量借鉴英美的“万国造”传统。例如,可能采用类似英系战列舰的“两前一后”炮塔布局,或者借鉴美系战列舰的厚重装甲和高干舷设计。
船体与动力: 船体设计会侧重于在相对较低的吨位内实现较好的适航性和稳定性,这对于海洋环境复杂的中国海疆至关重要。动力系统可能倾向于成熟可靠的蒸汽轮机,但具体技术来源可能多样化,例如从英美引进技术,或由苏联提供关键设备。
武器配置: 主炮口径可能会选择当时国际上相对主流但又易于获取的口径,例如14英寸或15英寸。副炮和防空武器则会非常强调数量和多样性,以应对来自空军和鱼雷艇的威胁。这里可能会看到很多从苏联引进的“二战特色”防空炮,例如高射机枪和中型高炮的组合。
苏联影响: 如果有苏联的深度参与,那么在一些细节设计上,比如舰桥的造型、某些武器的类型(特别是防空武器和鱼雷发射管),以及舰体焊接技术的运用上,可能会带有苏联风格的粗犷和注重实效的特点。

2. 强调实用性与适应性:
“能造出来”是首要目标: 中国当时的工业能力,决定了设计必须优先考虑“能够建造出来”,而不是追求最前卫、最复杂的设计。这意味着会选择相对成熟、工艺要求不那么极致的技术。
适应中国沿海作战: 由于中国海军的主要战场很可能是在近海,因此舰船设计可能会更注重浅吃水,以及在复杂的港口和水道中的操作灵活性。
防空与反鱼雷能力: 面对日本强大的空军和海军陆战队,中国战列舰的防空能力将是重中之重。会装备大量的高射炮和机枪,可能还会加装鱼雷防护网等早期防御措施。

3. 舰载机的配置考量:
二战时期航空母舰开始崛起,但战列舰也常搭载水上飞机进行侦察和火力校射。中国战列舰可能会配备弹射器和起重机,搭载一两架国产或引进的水上飞机,但不太可能成为设计重点。

4. 装甲与火力平衡的现实选择:
要达到和日本“大和”级或欧美主力战列舰那样的厚重装甲和强大火力,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因此,中国战列舰的设计很可能会在装甲厚度和主炮口径上做出一些妥协,寻找一个在“能承受的代价内,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平衡点。或许更倾向于设计成一艘“重巡洋舰之上,经典战列舰之下”的舰型,以满足“拥有战列舰”的战略需求,而不是追求与日美同等的海上决战力量。

5. 命名与象征意义:
命名上,很可能会沿用中国传统的命名方式,例如以省份、城市、历史人物或著名山川来命名,例如“中山舰”(虽然是巡洋舰)、“镇海号”、“平津号”等。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 具体风格举例推测:

如果硬要举个例子,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在1930年代末期,能够得到苏联的全面援助,建造一艘中型战列舰(可能吨位在3万吨左右),它可能:

船体: 拥有相对饱满的船艏,良好的抗浪性,可能是全装甲舰体的设计,但装甲厚度会比欧美顶级战列舰稍薄。
炮塔: 装备三座双联装主炮,可能口径在356毫米(14英寸)左右,炮塔造型可能参考英美战列舰,但工艺上可能更朴实。
副炮与防空: 装备多门130毫米或152毫米副炮,用于反水面舰艇,防空火力会非常密集,可能包括大量40毫米博福斯式(如果能引进技术)或苏联的37毫米高炮,以及8毫米和12.7毫米机枪。
船楼: 船楼结构可能会比较紧凑,但防御性较好,内部的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会是中国自己研制和安装,技术水平可能不如日美,但会尽力做到可靠。
航空设施: 一个弹射器和用于水上飞机的起重机。
涂装: 可能会采用当时中国海军的标准海军灰涂装。

总结:

中国二战时期的战列舰,如果真的能问世,它不太可能拥有纯粹的某个国家的设计风格。它更像是一个集合了当时国际先进技术,并根据中国自身薄弱的工业基础、特殊的战略需求和有限的资源,所打造出的一个 “中国特色”的、务实主义的海上巨兽。它会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的象征,是中国工业尝试突破的里程碑,其风格必然是坚韧而又充满智慧的。与其说像哪一系,不如说它会是中国人自己对“战列舰”这个概念的一次勇敢而艰辛的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0年代中国就能造出了战列舰,倒推回去,甲午未败,日俄不战,大清朝多半在太平天国时期亡了,亡于曾国藩或其他汉人重臣之手。

一甲子的开明新王朝,战略盟友大概率仍会是美利坚,顺利强盛的大中华帝国,有效抑制了日本的崛起,但广阔的东海对手仍旧会是日本,以及不再会革命的俄国。

于是,海军战略意义重大的琉球、台湾以及朝鲜都不会丢,但新王朝建立前夕,海参崴和库页岛被割让,构成了此后数十年的国际纠纷及史诗级的中俄对马海战。

美西战争以后崛起的美国拥有的菲律宾,对中华帝国非常友善,苏比克湾与属国金兰湾的基地都是南洋舰队的重要锚地,东南亚成为中英激烈争夺亚洲主动权的重要战场,此后的新加坡登陆战标记了欧洲殖民主义的退潮。

说到这里的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怎么变成中德日同盟国对阵英法俄协约国了呢?画风有点乱,我得回家理一理。

回来说战列舰,很可能在德国技术与美国材料之间徘徊了,舰身可能被看出了衣阿华级的影子,舰桥就是俾斯麦级的翻版。得不到马关赔款的日本,不会有大和号的菊花舰首了,秀云号的32000吨在花莲军港的访问,傍依着6万吨的光武号,颇有兄妹情深之感,也是纪念对马胜利的辉煌,以及陈述两国在鄂霍次克海的微妙斗法。

user avatar

首先明确一点,历史上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上即无可能,也无必要建造战列舰,所以各种移花接木的削足适履的设定,就是放到架空层面也没有多大讨论意义的。

中国需要并且能够建造战列舰的前提的只能是在19世纪能够初步完成工业化,最不济也要达到沙俄、奥匈、意大利、日本那种工业实力。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来说,只要工业化,工业实力上要达到这个程度并不算太困难。当然,仅仅达到这种程度的工业化,那么人均比沙俄还低得多,即便同样的经济规模,能够用于发展军备的资源也会比其它列强少得多。所以,即便仅仅是达到沙俄的人均水平,中国的工业实力也会跃居世界前列,超过英、德。这种国力支撑下,当然可以开始建造头等性能的战列舰。

类似意、俄无畏舰,缺乏海外殖民地,可以砍掉不需要的续航力,加强火力,为适应西太平洋海况,采用艏楼型,提高干舷,比意、俄澡盆无畏舰拥有更高的适航性,因此整体上接近德系无畏。但是不需要在家门口面对RN的主力,又不需要靠主力舰搞破交(东亚也没什么那么密集的航线给你破交,打IJN可以用国力碾压),所以相比防护更重视火力和航速(相比德国狭窄的海岸线,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需要防御,主力舰需要有较高的航速能够快速部署到需要的方向),总之就是在东海、黄海和南海确保控制权,作为一支绿水海军的主力舰,能够在近海掩护己方轻型作战舰艇与敌舰队作战。

给瓦姐架空(刘宗敏义子收拢闯军残部于17世纪中叶创建朝代)小说里的无畏舰设定做的建模。

随着英国皇家海军无畏舰的服役,在1905年南洋战争中几乎损失舰队全部主力的汉帝国海军发现自己损失的老旧战舰不过是一打过时的包袱,现在轻装上阵反而与列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似乎忽视了有经验的舰员和海军军官的惨重损失和舰队士气遭到的毁灭性打级)

通过1906-1908年的数次海军部、海军工程局及海军发展委员会的会议,新型战列舰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为应对日本及英国可能部署到远东舰队的无畏舰,海军部认为应当在火力上取得压倒性优势,正舷侧可以投入交战的火炮数量不应该少于10门。对于装甲防护,则认为主装甲带需要抵御在10000米以距离上305毫米炮弹的打击(但这个初始防护指标在被帽穿甲弹出现后又做出了较大调整)。

1908年海军工程局拿出了六个草案:

其中一个方案采用艏艉中轴线三个双联装炮塔(艉部背负布局),舯部左右舷交错布置两个双联装炮塔的布局,能够在非常有限的航向角内投入10门主炮。这是一个保守但技术上成熟的方案。

两个三联装炮塔方案,1个是艏艉中轴线背负布置4个三联装炮塔,1个艏艉和舯部中轴线平铺布置4个三联装炮塔。这两个方案都可以在舷侧获得12门主炮的火力,背负炮塔方案能够获得更强的艏艉方向火力,但需要付出结构重量的代价。同时,三联装炮塔所需大直径轴承和复杂的液压或电气驱动装置,也让项目成本和工期变得不可控(国内制造商需要购买新的设备和专利)。

两个双联装和三联装混合方案,事实上是前述两个三联装方案的变种,即将两个三联装炮塔替换为双联装,节省下的重量用于提升装甲。

最后一个是折中方案,沿中轴线布置5个双联装炮塔——艏部一座,舯部两座,艉部两座(背负式),海军发展委员会希望能够再增加一座炮塔,达到12门主炮的舷侧火力,但被工程局拒绝,理由是现有船台长度难以建造舰长超过180米的战舰,并且无法保证装甲带的覆盖长度。

由于工程局和胶州海军工厂三联装炮塔研制进度的拖延(期间福建船政提交的一型三联装炮塔设计,因其只配置了两部提弹机而被海军部拒绝采纳),最终海军部还是倾向于中轴线布置5个双联装炮塔的最后一个方案。但同海军发展委员会的观点一样,希望将舷侧火力提升到12门。

工程局为此进行了重新论证,通过调整锅炉舱和轮机舱的布置来压缩动力舱长度(以牺牲水下煤舱宽度为代价),以容纳艉部多出来的一座炮塔,为了平衡船体纵向荷载,取消了后部的装甲舰桥。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最终方案仍无法达成,海军部被迫做出让步,允许工程局使用燃油锅炉设计动力系统,并讨论了运用新装甲结构的可能性。

经过了几轮修改后,前部锅炉舱使用燃油锅炉代替燃煤锅炉,取消了穹甲结构,放弃艏艉装甲覆盖,采用了全新的装甲盒概念防护设计,强化弹药舱和动力舱防护,以节省装甲重量,确保必要的装甲覆盖。

1910年4条安装305毫米主炮的无畏舰分别在海军部船厂,江南造船厂和北方旅顺造船厂开工(与此同时传来了日本向英国订购狮级战列巡洋舰的传闻,海军部即开始谋划14英寸主炮战列舰的设计工作)。

1912年四舰分别下水,并于1914年战争前夕完成舾装。

1916年,四艘华山级无畏舰编成的第二战列舰大队与四艘平海级战列巡洋舰(3+2+3布置8门356毫米主炮)编成的装巡大队在东海与日本主力舰队遭遇,用14分钟击沉比睿号战列巡洋舰,而三号舰太白号亦被金刚号发射的一发14英寸穿甲弹击穿弹药库发生殉爆沉没。

1910年初代无畏舰

长180米,宽27米

6坐305毫米L50双联装主炮

14门130毫米L50炮廓炮

主装280毫米,水平装甲100

最大航速23节,巡航12节

标准排水量24300吨,


与USNY怀俄明级对比

1916年超无畏舰(20年代续建完工状态)

长222米,宽30米

3坐406毫米L45三联装主炮

14门130毫米L50炮廓炮

4座意大利奥托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炮

主装350,水平装甲100

最大航速25节,巡航14节

标准排水量36400吨,

与051和鞍山摆在一起

其实我觉得瓦姐的这个方案还是过于保守,俄国海军1914年波罗的海战舰布勃罗夫方案才带劲,12门16英寸主炮战列舰。

USR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华夏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社会主义、花剌子模社会主义共和国,鲜卑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共产国际级战列舰

建造4艘,首舰1940年开工建造,1942年下水,1943年建成。

长280米,宽38米,吃水10.2米(满载吃水10.5米),12门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152毫米副炮,6座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炮,9座四联装37毫米高炮。水平装甲160毫米,垂直装甲380毫米(5度内倾,水线上3米,水下延申2米)。

标准排水量62151吨,满载排水量68543吨,轮机功率21万马力,最大航速30节,16节续航8000海里。

舰桥装甲塔参考了中式宝塔,比IJN的危楼更简洁大方。


本位面中国唯一自行建造的战列舰——037型黄水战列舰

user avatar

(意大利方案、英国方案与法国方案已经画好,懒得看前言的诸位看官可以直接往下翻)

首先我们要搞懂即将面对的敌人是谁?

毫无疑问的是我们这支设想中的海军的假想敌是IJN,而中国海军作为弱势海军则必然是一支防御型海军,考虑到实力差距,甚至难以建设一支存在舰队(毕竟通常来讲,存在舰队的主力舰数量至少也得有假想敌相应区域海军主力舰数量的三分之一,算下来这就是至少四条战列舰了,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我们不应该发展岸防空潜快吗?雷击舰队、水下狼群与鱼雷轰炸机配合各式机动岸炮它不香吗?搞什么战列舰啊楼主?)

咳咳。。。。。。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当时中国没比埃塞俄比亚与保加利亚好多少的重工业实力和弱不禁风综合国力,设计一款可以正面生刚IJN的正牌战列舰是完全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拥有大型正牌战列舰来玩存在舰队。

同时考虑到以下几点问题(当然并不全面):

1、是否有足够大的船坞或船台或浮船坞,以及配套的龙门吊、移动吊车等设施

2、是否拥有足够多的的高素质且至少有中专学历的技术工人,且他们最好有过生产大型军标或高标民标(比如大型高速邮轮)的经验

3、是否拥有自主设计战舰的能力,且这种能力是否靠谱(与设计经验成正相关,且最好中间不要断代断代,德国舰船的各种...设计就是其铁证)

4、是否拥有生产与加工生产可靠的大型金属构件的能力、是否有生产高强度与高硬度钢材的能力与技术

5、其他门类繁多的配套产业是否齐全

在上述条件中,旧中国哪怕一条满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国都不可能生产出哪怕只是合格的船壳,说句实在话,工业总体实力的提升是个漫长的过程,就算是在新中国时期我们也花了快二十年才造出了仅仅是能用的中型水面舰艇,要让那个年代的中国自制战列舰,还是太难了点。



那么接下来的假设就不再考虑民国或是整个中国的实际购买能力(实际上国府当然买不起任何万吨以上的正牌战舰,且若是有真有此等能力也就不用我再写这个问题了)只考虑对当时的中国性价比最好且价格尽可能低的战列舰设计。

由于技术的飞速进步,像瑞典级一样相对容易建造且便宜的慢速岸防战列舰在1910年前配合着北欧海岸多群岛的特点或许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1930年代之后只能成为海军航空兵与大型战列舰的活靶子(从荷兰的老七省级岸防战列舰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表现即可见一斑)为了满足“要造一型战列舰”与“至少有点用”这两个必要条件,我认为最好把设计重点放在破交上。毕竟日本是典型的资源贫乏型国家,基本上啥都缺,尤其缺石油。若是可以截断其海运,则可以极大的延缓其对中国的侵略速度,(毕竟船都开不出来了)发挥本国人多力量大的特点,将敌人拖入持久战中,拖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那么对于一种破交型战列舰,它应该具有那些特点呢?

我们先要明确一点,破交舰是孤独的猎手,我们永远不要用用于舰队决战的正牌战列舰来套他,破交舰第一要务是不能被敌人的主力舰队抓住。

相比于德国海军,中国海军的破交舰似乎更容易实现这一点

只考虑非主力舰的航速的话,日本海军在当时世界诸列强中算是中等偏上,但比不上英国,专门提一嘴英国的唯一原因是英国是在当时唯三拥有战巡的国家(英、法、日),而胡德小姐姐又快又猛,声望姐妹花也不赖,29节老衲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日本海军只有金刚一型战巡,除此之外其他都是相对航速较慢的超无畏舰,故相对容易应对一些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日本海军主力舰的各舰航速:

扶桑级(1935年技术状态):24.7节

伊势级(1937年技术状态):25.2节

长门级(1936年技术状态):25节

金刚级(因为愈演愈烈的米暴动而导致没钱换好锅炉锅炉状态,毕竟改完的她实在是太快了,我们让她就换个新舰桥吧,和她的朋友们统一一下):28节

大和:大和先你坐下吧,来管这小船船做甚么,你的敌人可在东边啊亲。。。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舰最大的敌人是金刚级战巡,事实上,该级舰也是二战中日本海军出动率最高的战列舰。为了不被上述诸舰逮住,我们的航速至少要比上述诸舰快两节,为了安全暂设为快2.5节吧,那么该舰的最大航速则至少应为30节。至于她的重油专烧锅炉与蒸汽轮机,我觉得可以试着联系一下通用公司,综合技术还好,虽然能量密度好像比法国低一点,但毕竟便宜啊。

其次作为一条破交舰,续航里程可谓是刚需,总不能跑一半就没油了吧?说到油,我在最初设想中本来想给该舰安装煤油混烧锅炉的,毕竟咱是贫油国嘛。但为了高航速的考虑,只能用重油专烧锅炉了。故油料的问题恳请后勤与地质勘探的同志们解决一下吧。

那么她的续航里程具体应该有多少呢?刚才随便的瞎量了一下,为了完成破交的需求,再有一定余量,其续航里程怎么着也得在7500海里以上,就按7500来算吧。

那么这条船开出来了,日军必然会对其进行拦截,我们看看日军能追上这条船的诸多重巡中搭载的威力最大的武器是什么?以高雄级装备的三年式203mm/50炮来讲,其在15000m处对垂直放置的NVNC装甲钢的穿深为150mm,假设中国可以通过某种渠道从外国获得到等同或超过与nvnc的装甲钢,其等效垂直厚度应不小于160mm。建议使用30mm的剥弹帽装甲加20°放置的140mmKCN主装甲板以及一定厚度的防崩落背板。为了应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压力,其也应具有较好的水平装甲,考虑到它的主要敌人其实可能是各类航弹,建议采用一层25mmWh的引信引爆甲板加90mmWh主装甲板的配置。大概就可以随意免疫日本各种重巡主炮及39年前常用的的航空炸弹了。

对于水下防护能力,由于其舰体宽度的不足导致其防雷带的厚度不会太大,故我并没有指望着这船能防住93酸素鱼雷,对于93酸素,最好的防御方法是干掉所有撒雷的小学生。该舰的防御重点应是可由日舰载机携带的九一改一雷,其装药量为240kg,稳妥一点,该舰的水下防护能力就按照600磅TNT来算吧,大概可能需要一条80-25mm递减的甲带加上3-4层总计4.5米以上的隔舱与双层底。

之后我们再来讨论火炮,火炮必然从外国购买,让民国自己研发大口径、高膛压火炮是不可能的,这辈子也不可能的(实际上直到今天,某“国”仍然没有自研过哪怕一款大口径、高膛压火炮),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可能从外国购买到什么武器。出于对华武器禁运及九国公约的限制,我们在当时似乎不太可能获得整个大口径火炮加炮塔,思索了半天,我们只能假设没有对华武器禁运吧。那么炮从何处来?个人认为或许最廉价的方法是购买被华盛顿海军条约击沉的各舰遗留的炮塔及备用炮管拼凑出勉强能用的主炮系统,考虑到我们的敌人是重巡洋舰及或许会出现的“超甲巡”,故我们没必要装备什么16寸大管子,大量生产12寸虽然必然便宜,威力也基本够用,但技术未免太落后了些,我们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大英剩下的MK5型13.5寸/45炮,该炮的综合性能不错,且存货余量不少,应该不会太贵,我们就买上几门吧。(实际上出于校射的考虑,一条现代战列舰应拥有不少于六门主炮)

关于副炮,个人认为,在35年之前所有的大口径高平两用炮没一个靠谱的,故我们直接放弃其对空能力,而强调对舰能力。同时由于日本的丧心病狂氧气雷与出了名的特级驱逐舰,我们需要一款大威力的副炮防止它们近身,个人推荐意大利用于侦察巡洋舰的双联装135mm炮,这炮劲大,射速也还凑活(9-10rmp),对付这些小学生正合适。本舰可以采用成熟的装备于安德莉亚多利亚级战列舰的三联装炮塔(一级副炮)与装备在罗马领袖级侦察巡洋舰上的双联装炮塔,这种炮也可以以用于伴随的轻巡洋舰或是大型驱逐舰上(假如还有钱的话)

对于防空炮,由于日本海军的优势在与其强大的海军航空兵力量,故靠谱的、威力足够大的防空炮群是必不可少的,大口径防空炮可以采用德制双联装SK-C/33双联装105mm炮,倒不是因为它多优秀,只不过是因为它或许是在1935年前能买到的炮中最好的了。退而求其次,也可以采用英国的双联装四寸炮或是意大利的90mm炮。中小口径无疑应采用40mm双联博福斯加20mm厄利孔的经典配置,专克一切试图俯冲或是甩雷的小朋友。

之后的问题是这条船能在哪里造呢?中国自造是不太可能的,江南造船厂在当时生产过的最大、最复杂的船舶也不过是一条万吨轮而已,其不可能拥有生产这种眼瞅着舰长已经超过200米、排水量超过20000吨的战列舰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找个生产商。思来想去或许可以让德国来建造,倒不是因为其技术能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或许愿意通过造一到两条这样的战巡来重拾自己的造船工业,同时给个低点的报价,但是设计最好还是找英美意来设计,德国的大型舰船设计嘛……嗯,通海阀不错。

至于鱼雷与水上飞机等其他杂项武器装备,根据二战的经验,我不建议在这条战巡上装备鱼类,在实战时无用(实际交战距离普遍较远)且危险(一打就炸)。至于水上飞机,建议配备三架级以上,以提高其搜索能力,别一脑门子直接撞敌方舰队上了。可能可以使用英国的海象水上飞机。

下面到了具体设计环节

1、意大利方案

轻量化战列巡洋舰 安莎尔多公司(意大利)方案,结合苏联级、up102、维内托与安德里亚 多利亚现代化改进方案综合设计



舰体尺寸:

全长:225米

水线长:221米

宽:28米

吃水深度:(轻载排水量)6.8米

(满载排水量)7.6米

排水量:(轻载)21850吨

(满载)27700吨

动力系统:六台重油专烧锅炉 三台蒸汽轮机

输出功率:130000匹马力

航速:31节

续航力:8000海里/18节

燃料:3500吨

武备:

主炮:三座双联装英制MK V(H)型13.5inch(342.9mm)45型舰炮

副炮:四座三联装、两座双联装意制135/45 OTO(技术提前一年)型舰炮

五座双联装德制SKC/33型105/60型高平两用炮

高炮:12座双联装博福斯40mm防空炮

一定数量单联装双联装厄利孔20mm机关炮

装甲:

主装甲带:动力舱:30mmKCn剥弹帽,135mm20°KCn主装甲板(3.5m至-0.8m),20mmWh防崩落背板,80-30mm递减TDS

弹药库:35mmKCn剥弹帽,160mm20°KCn主装甲板(3m至-0.8m),20mmWh防崩落背板,100-30mm递减TDS

露天甲板:25mmWh

主装甲板:90mmWh(轮机舱)

105mmWh(弹药库)

炮塔:(由于炮塔整体购买自英国,尽可能保持原厂设置)

正面:11inch

侧面: 8inch(建议用锉刀挫薄点,大概锉到5inch就足够了)

炮座:10inch

顶部:3inch加35mm附加装甲板

指挥塔:180mm KCn(正面、侧面)

120mmKCn(其他)

光瞄及火控:可以从铁公爵级上淘尾货,或许需要新的火控计算机,但个人认为测距仪之类的用原品就得了。

水上飞机:三架,弹射器一台

该舰工期在25个月左右,若想在38年前形成则其应在1934年一月前开工

造价约为1100-1250万英镑左右

2、英国方案

选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原因:设计经验绝对丰富,要是认真设计出来的战舰绝对靠谱(可能可以以帮助英国协防殖民地的名义得到点减免,但考虑到大英“一分钱也是钱”与八寸主装的特点,估计降不下多少钱,也或许难以淘到好货,这里暂时按英国良心发现的情况来写)


尺寸:

全长:220m 水线长:216米

宽:29米 水线宽:28.5米

方形船尾

吃水深度:7m(轻载) 7.8m(重载)

排水量: 29500t 轻载:24600t

动力系统:八台重油专烧锅炉,四台蒸汽轮机

输出功率:140000匹

最大航速:31.5节-32节

续航里程:7500海里/18节

装甲

主装甲带:210mm 20°Kcn装甲板(弹药库)

免疫区:三年式2号203 8500m

175 20°Kcn装甲板(轮机仓)

免疫区:三年式2号203 11500m

水平装甲:

露天甲板:25mmWh

主装甲板:90mmWh(轮机舱)

105mmWh(弹药库)

正面:11inch

侧面: 8inch(建议用锉刀挫薄点,大概锉到5inch就足够了)

炮座:10inch

顶部:3inch加35mm附加装甲板

指挥塔:180mm KCn(正面、侧面)

120mmKCn(其他)

武备:

主炮:四座双联装英制MK V(H)型13.5inch(342.9mm)45型舰炮

副炮:八座三联装意制135/45 OTO(技术提前一年)型舰炮(绝对能打爆所有日本小学生,防止被雷击)

五座双联装德制SKC/33型105/60型高平两用炮

高炮:三座四联装、六座双联装博福斯40mm防空炮

一定数量单联装双联装四联装厄利孔20mm机关炮

造价:1300万镑以下

就上述两方案来讲,经过一些软件的模拟,我认为英国方案在价格增值相对不高的前提下达到了除tds(水下防护能力)之外对意大利方案全面压制的效果。但考虑到两舰都已经足以胜任其既定任务(相对来说还是英国方案更能胜任,毕竟其反小学生能力更强),故选择还是需要海军部的同志具体定夺。

其他有可能投标的国家与其对应的生产厂家

1、法国布列斯特海军造船厂,原因:法国的前无畏舰与无畏舰的设计虽然有些一言难尽,但是其一直没有断代。且在1931年,其设计了代表当时先进设计理念的敦刻尔克级,相对也靠谱,不过还是照搬墩子的话要不就要换成法国的330炮,造减装甲的墩子,要不就另设计炮塔或是另设计舰体,但这样如何体现法式风格就成了问题,可能采用前一中二后一的布局吧(复古警告)若是采用早期的全中置的布局的话恐怕还是得用四联装,就不能白嫖炮了。同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同样理由减免费用,但是其似乎没有外贸战列舰的设计经验,在这里暂且打一个问号。

2、美国,原因:美国造船业发达,在海军假日之前战列舰制造能力快速发展,已进入第一梯队。同时可能可以通过钳制日本海军为由获得部分减免。但个人认为,美国在启动北卡设计之前,在间战期并没有设计什么战列舰,且北卡本身也存在一定的bug,故其在35年前的靠谱程度很存疑。

3、德国........某1047还没出现呢好吧,沙恩霍斯特级虽然大体上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其造价不一定是民国海军承受得起的,同时其设计理念也很不先进,故还是算了

除此之外好像就没有其他有能力的国家了吧……

啥,你说日本,大哥,这可不是宁海啊亲,第一它对皇国可能真有点威胁,其次它也不是播磨造船厂那样的野鸡小厂能造的了的,要造也只能找横须贺、吴、川崎之类的,小心人家尊皇讨奸警告哦

另外大家有什么好点子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要是有好的点子可以继续架空新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二战时期的中国能建造出战列舰,那无疑将是中国海军史上一页浓墨重彩的篇章。要推测其风格,我们需要从当时的中国国情、技术能力、国际援助以及目标定位等多个维度来考量。一、 现实的制约与可能性:首先要明确,二战前后的中国,即使拥有再强的意志,其工业基础、技术人才储备以及关键原材.............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个假想的二战情景:如果当时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现实二战中的战略重心。希特勒的野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帝国”,并且对苏联东部土地虎视眈眈。将德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调往亚洲,并.............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如果在本土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并“最大程度减少武器生产中的浪费”,是否能赢得战争?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胜负背后复杂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的核心。乍一看,这种假设似乎能大幅增强德国的实力,但深入剖析,即便做到这两点,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依然渺茫,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首先,我们来分解.............
  • 回答
    将现代战舰上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俗称近防炮)放到二战时期,能否完全取代当时战舰上的中小口径防空火炮?这是一个很有趣但也颇具挑战性的设想。答案是:不能,或者说即便在理论上,也无法做到“完全”替代。 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技术代差、作战理念、以及二战时期防空作战的独特环境。让我们掰开揉碎了聊聊.............
  • 回答
    把二战时期的日本舰队换上现代中国的1130炮,这可不是一笔简单的账,它会彻底颠覆二战海战的格局,但日本舰队最终能否打赢二战海战,情况会变得极其复杂,很难简单地说“能”或“不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1130炮的厉害之处。它是一种近程防空武器系统,火力极其密集,号称“密集阵”,每分钟能发射数千发炮弹,.............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情感纠葛的问题,尤其是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作为一名生活在抗战时期的普通中国百姓,我的脑海里会同时涌现出许多相互矛盾的想法和感受。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会感到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在那个年代,日本军队的暴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伤痛。我可能亲身经历过或者听闻过太多关于日军的残忍,他们烧杀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触及两国深层历史情感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要探讨中国人能否原谅日本人,关键在于“日本像德国一样反思二战的错误”具体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反思能否触及到中国人民心中最敏感的神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式的反思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德国的战后反思,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公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关于国家实力、军事科技和历史进程的想象。咱们这就掰扯掰扯,把这个“现在中国穿越到二战”的场景,尽可能细致地分析一番,看看这穿越来的“中国”到底有多能打。首先,得明确咱们穿越过来的“现在中国”是什么样的。我猜您说的“现在中国”,指的是咱们2024年左右的中国,一个经济体量.............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设问,它将历史的已知与虚构的假设相结合,能够激发我们对战争、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意志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我们不妨抛开“AI撰写”的痕迹,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充满历史想象力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一、如果淞沪会战的敌人是德国,战役能打多久?想象一下,1937年的淞沪战场,炮火纷.............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轨迹稍有偏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没有在中国大地燃烧,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那几十年的安稳,或许能让中国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个我们今日难以完全描绘,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首先,人口的命运将是截然不同的。战争的残酷,不仅夺去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更让无数家庭破碎,带来了难以愈.............
  • 回答
    二战时,如果中国的对手变成了意大利,而不是日本,那场战争的走向,以及中国自身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改变了交战双方,更意味着整个亚洲战局的基石都将动摇。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个假设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意大利在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上,与日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日本是亚洲.............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期日本如果“专心进攻中国”,中国能否挡住,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专心进攻中国”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当时的真实情况。前提假设:日本的战略重心转移通常我们理解的二战日本,其战略是多线开花的,既有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又有向东南亚和太平洋扩.............
  • 回答
    如果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投降,这将是一个对世界历史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假设。其后果之深远,足以改写二战的进程和格局,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1. 领土完整与主权丧失的灾难性后果: 日本全面控制中国: 国民.............
  • 回答
    中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在理论上是有权利在日本驻军的,这在国际法和历史惯例上都有先例可循。然而,最终中国并没有在日本驻军,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内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一、 战胜国的权利与驻军的国际惯例在二战结束后,战胜国.............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在某个关键节点发生了偏离,如果二战的战局走向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今天的世界又会是何等景象?尤其是对于遥远的东方,对于我们自己,又会是怎样的命运?一个被纳粹铁蹄笼罩的世界如果希特勒的德国赢得了二战,那么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纳粹主义和它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将.............
  • 回答
    这个假设非常大胆,也很有意思。如果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实力真的能凭空增长三千倍,那结果将是天翻地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有多少门道,以及能否实现“把日本推下海”这个宏伟目标。首先,咱们得明白“工业实力乘3000倍”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可以说是“.............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我们不能仅仅将其归结为个别人的“丧心病狂”,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社会的深层土壤和战争环境所形成的合力。这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是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军国主义的狂热思想在日本社会根深蒂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答案也非一成不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日本击垮中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绝非板上钉钉,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多种因素的演变,并且这个过程会比我们历史所见更加漫长、惨烈,并且结果也更不确定。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日本的战略目标与中国战场的定.............
  • 回答
    如果中国在二战期间拥有十艘以上的战列舰,这绝对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海上巨兽的命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承载着民族的期望、历史的记忆以及未来的愿景。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国情、历史文化以及国际环境,这些战列舰的命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力求既有气势,又有深意,同时又能体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