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的日本天皇有没有实权?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天皇是否有实权的问题,这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体制、天皇的角色以及各个权力中心之间的互动。

从制度上看:天皇是国家元首,但并非绝对权力拥有者

从日本的宪法和法律条文来看,天皇在名义上是国家元首,是国家和国民的象征。《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赋予了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拥有宣战、媾和、任命官员、发布敕令等权力。

然而,这份宪法也明确了“帝国议会”作为“国家之最高机关”,并且“帝国的统治权,是依朕之惠与此”。这意味着,尽管天皇是权力的最终来源,但实际的统治权是通过政府、内阁和议会来行使的。内阁必须对天皇负责,但天皇的决策往往是基于“辅弼”的建议。

从实际权力运作上看:天皇的“实权”体现在“指导”与“象征”

在昭和天皇(裕仁天皇)时期,尤其是在战争的进程中,天皇的“实权”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指导”和“象征”层面,而非直接的、日常的政治决策。

1. “指导”与“权威”:
御前会议: 天皇会定期出席由首相、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等核心人物组成的“御前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天皇并非只是一个旁观者,他的发言和意见会被高度重视,甚至可能影响决策的方向。虽然他未必是拍板者,但其“神性”和“权威”使得他的倾向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国家神道与天皇的“神圣性”: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大力推行国家神道,将天皇塑造成“现人神”,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这种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使得天皇的旨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党派和派系之争,获得国民的狂热支持,也影响着军方和政界高层的行为。
军方的影响力: 必须强调的是,军方在昭和时期逐渐掌握了主导权。陆军省和海军省拥有独立于内阁的参谋本部,可以直接向天皇报告,并利用天皇的权威来推行自己的政策,甚至绕过或压制文官政府。因此,天皇的“指导”有时也成为了军方干预政治的接口。

2. “象征”与“责任”:
战后甩锅的“道具”? 战后,对于天皇是否是战争的罪魁祸首,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天皇及其周围的权力集团利用了天皇的“神圣性”和“象征性”地位,将战争的责任推到了军方身上,从而保护了天皇制度。天皇本人在战后也并未被追究战争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幸运”。
“和平”的象征: 另一方面,天皇在战争末期,尤其是在苏联参战和原子弹爆炸后,确实在促成日本投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据史料记载,天皇曾表达过对战争残酷性的担忧,并最终下定决心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使得他在战后成为了日本和平主义的象征。

权力博弈与制衡:

二战时期的日本政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权力博弈。天皇、内阁、议会、陆海军、财阀等各个权力中心都在相互影响和制衡。

文官政府的衰落: 随着军国主义抬头,文官政府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内阁首脑(首相)虽然由天皇任命,但往往是军方提名的妥协结果,其权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军方的关系。
军方的主导: 尤其是在战争时期,陆海军成为实际的主导力量。参谋本部和军务局在外交、经济、军事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拥有极大的发言权。
天皇的角色: 天皇在这种权力博弈中,更像是一个“裁判”或者“最高顾问”,他可以支持某一方,也可以在关键时刻介入。但他的介入方式通常是通过“建议”或“指示”,而非直接的行政命令。

总结来说:

二战时期的日本天皇,在名义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实际上,其“实权”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复杂的存在。 他既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拥有无可比拟的权威和影响力,能够“指导”国家走向,但也身处于一个由军方、政治家和官僚组成的复杂权力网络之中。

他并非像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那样,完全没有实际权力,但也不是像君主专制下的沙皇那样,拥有绝对、随心所欲的统治权。 他的权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存在即权力”的状态,通过象征、指导和关键时刻的“决策”,影响着国家的命运,但他的行动和决策,也受到当时权力格局和围绕在他身边的各种力量的制约。

理解二战时期日本天皇的权力,需要抛开简单的“有”或“无”的二元对立,而是去体会那种“象征与实权交织”、“权威与制约并存”的复杂历史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扩大一下题目:战前天皇有无实权。

这个问题应从1889年明治宪法的矛盾说起:
第1条规定:日本万世一系由天皇统治
第4条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宪法而实行

两条象征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第1条声明日本由天皇统治,还万世一系由一个家族统治,这是绝对君主制的说法;第4条虽然提到统治权,却又说“依宪法而实行”,这就说明天皇不能违背宪法,典型是君主立宪制。

两者区别这么大,究竟为何?

宪法制定者伊藤博文存在两种不同考量:一方面日本倒幕结束,百废待兴,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一个领袖,于是祭出天皇家族。事实上“万世一系”4个字在江户时代以前(1868年以前)很少见,基本算是新造词。另一方面伊藤博文希望建立英式君宪制,当有人质疑第4条“依宪法而实行”时,伊藤博文当即表示:“这一条不必再论,这是本宪法核心。”

按明治宪法,天皇是虚君。但在宪法解释中,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穗积八束将第1条解释为绝对君主制,认为国家是天皇私产,天皇就是国家主人,是神权君主。这种中世纪性质的思想为明治藩阀(萨摩、长州)所接受,因为只有这么解释,他们才能绕过国会,以天皇名义直接指定首相及内阁人选。明治初期,国家实权本身掌握在藩阀手中,天皇本人又能“成神”,明治天皇当然不会说什么,明治40余年(1868-1912),天皇除巡幸各地、签字颁诏、御前会议象征性拍板,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天皇权力到大正时期(1912-1926)更加恶化,一来大正天皇本人能力的确有限;二来东大内部也出现了美浓部达吉祭出“天皇机关说”,即认为天皇只是国家最高机关,而不是国家本身;三来大正民主浪潮兴起,民众运动增多,桂太郎、寺内正毅等藩阀内阁相继倒台,以立宪政友会(伊藤博文成立)原敬、高桥是清等人为首,政党内阁建立,进一步削弱了藩阀及军方的势力。

但由于政党内部分裂,国际局势恶化,政党开始寻求军部支持,军部借机反噬,推翻“天皇机关说”,重新将昭和天皇放到了神的位置上,1935年,美浓部达吉(时任贵族院议员)本人被迫辞职。事实上美浓部辞职之前,昭和天皇本人还嘟囔过“我其实支持(天皇)机关说”。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天皇想坚持的东西很难坚持,对军部有利的原则反而获得支持,这本身就说明在天皇、军部博弈中,天皇处于弱势,虽然军人一个个喊着为天皇而死,一个个都说完全支持天皇决定,但高层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只把天皇当工具。天皇本人名义权力不小,但他确实无法出面阻止。

有人会说,即便实际上无法阻止,表面上阻止一下也可以吧?个人认为这跟昭和天皇性格有关。

首先昭和这人不太爱表现,感觉有点内向。其次他非常鸡贼,政府、军部分裂时,他不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让两方都去干,谁干好了,功劳归我,谁干不好,自己受罚。这点从1931年满洲事变(918)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都是如此。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让日本备受难堪,1941年太平洋战争之前,其实日本内部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开战无利,但美国已经石油禁运,并要求日军全面撤出中国,这就导致无人敢来下令制止,天皇本人也不发话,最终导致战争爆发,个人认为这一系列过程中,昭和天皇行为虽然可以解释为鸡贼,但不说话本身就是大过,甚至是大罪。

扯远了,大体来说,天皇本身权力并非想象中那么大。

user avatar

簡單的判斷方法:

如果天皇對於終戰有貢獻,做出聖斷,那麼天皇對開戰的決定就有責任。

如果天皇對開戰沒有責任,那麼終戰最大貢獻者是鈴木貫太郎,天皇只是西瓜。

user avatar

大正德谟克拉西的时候是没有

但招核法西斯的时候是有

这要从《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及政治惯例讲起

旧宪法其实是伊藤博文参照二德子宪法制定的,而二德子宪法恰恰是一部绝对虚君宪法,德皇的权力是通过其作为绝对君主制国家普鲁士的国王以及普鲁士邦在帝国各级统治机构中的优位实现的

然而日本没这玩意儿

所以招核他通过扶持统制派追认下克上打破惯例实现自己的独裁权力

到大政翼赞会成立,招核大体达到了西汉前期的君主权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天皇是否有实权的问题,这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体制、天皇的角色以及各个权力中心之间的互动。从制度上看:天皇是国家元首,但并非绝对权力拥有者从日本的宪法和法律条文来看,天皇在名义上是国家元首,是.............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昭和天皇是否拥有实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问题。简单地说,他的“实权”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战争进程和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波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日本的政治体制和天皇的实际角色。天皇的神圣地位与宪法赋予的权力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
  • 回答
    二战前日本的首相,实权的大小,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时而稳稳站立,时而风雨飘摇。这其中的复杂程度,可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我们得从那个时代日本独特的政治结构说起。表面上看,首相是内阁的首脑,负责组建政府,领导国家。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日本当时并非一个完全民主的议会制国家,而是融合了天皇制.............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对二战时期的日本实力抱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既有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也有心理因素的投射,甚至还有一些刻意的宣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那些被光环笼罩的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首先,是“崛起的神话”在作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确实经历了惊人的现代化转型.............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是否像卢沟桥事件那样有一个“借口”,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卢沟桥事件,那可是日本在中国挑起全面战争的导火索,理由看似是“士兵失踪”。那么,在东南亚,日本的逻辑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日本在东南亚的动作,跟在中国的套路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他们不像在中国那样,需要.............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和美国不仅有空军,而且空军在战争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力量之一。作为资深军迷,我来给你细细道来,保证不是AI那种干巴巴的陈述。日本海军航空兵:崛起与辉煌(但短暂)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就非常重视发展航空力量,尤其是在海军领域。当时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是世界顶尖的,.............
  • 回答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想要清晰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一、战后经济的重建与高速增长:从废墟到奇迹战争的创伤是巨大的,日本本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体系几乎荡然无存。然而,正是这种近乎“从零开.............
  • 回答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征兵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其目的在于满足战争对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并将其与日本特有的社会观念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为国献身”的氛围。要详细了解其严厉之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普遍性与义务性: 全民皆兵的理念根植: 日本的征兵并非仅仅是某些特定时期的临时措施,而是.............
  • 回答
    理解您的需求,您想寻找一本关于日本二战历史的客观、详实,并且语言风格自然的中文书籍。要写得既客观详细,又避免AI痕迹,最好的方式是结合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人文关怀的温度。在日本二战历史的众多著作中,有一本书籍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以其 严谨的考证、多维度的视角以及引人入胜的叙述 而被广泛.............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兵器领域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能力和领先水平,尽管总体工业实力与同盟国相比存在差距,但其独特性和高效性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探讨的方面:1. 航空技术与舰载机:零式战斗机(零战)及其战术提起二战时期日本的领先科技,零式舰载战斗机(Reishiki Kanji .............
  • 回答
    “罪孽深重的是日本军人,而不是日本人民”这种说法,是在试图将日本政府和军队的罪行与日本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似乎暗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二战时期日本国家体制的特殊性、日本社会对战争的动员以及个体责任的多重性。要反驳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国.............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留下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用时下流行语来说,就是“智熄”操作。这些操作并非完全是愚蠢,很多时候是根植于他们独特的文化、军事思想以及对战争进程的误判。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尽量剥掉AI的痕迹,让它读起来更像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见闻。1. 狂热的“神风”特攻:燃烧生命的绝望.............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学界曾出现过一股“元清非中国论”思潮,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以及对外政策紧密相连,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深层含义。简单来说,它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来为日本侵略和统治中国寻找“合法性”与“理论依据”。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为侵略寻找合理性“元清非中国.............
  • 回答
    当然,日本在二战时期并非铁板一块,也涌现出不少反对侵略、呼唤和平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在当时被强大的军国主义洪流所淹没,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面不灭的火炬,值得我们细细道来。要讲这些和平斗士,首先得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日本的军国主义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教育、宣传、.............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有没有在性能和可靠性上比肩ASH82FN的量产航空发动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ASH82FN作为苏联二战后期一款非常成功的发动机,以其强大的动力输出、良好的可靠性和相对简洁的设计而闻名,是苏联许多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心脏”。要找到一个完全对标的日本发动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
  • 回答
    想要找描绘二战时期日本平民视角、质量又比较高的电影,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大多数二战的影视作品,要么聚焦于战场上的士兵,要么侧重于宏大的政治决策和历史进程。而把镜头转向普通日本民众,尤其是他们在战争中的经历,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提到这个主题,我脑海里首先会想到的是几.............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埃尔文·史密斯指挥的战役,尤其是那些围绕着壁外调查展开的行动,确实能让人联想到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困境,尽管两者之间的对照并非完全对应,但某些方面颇为相似,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看看埃尔文的指挥风格和战略目标。埃尔文作为调查兵团的团长,他所追求的并非简单的“胜利”.............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二战中后期的日本。征兵令如同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想躲过,那可得费尽心思,还得冒着极大的风险。不过,如果真有这么一位一米八、身形魁梧、体格健壮,而且还是东大文学系毕业的年轻人,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门路,只是这门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日本战时,特别是.............
  • 回答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并非简单的一腔热血,而是一整套被极端思想灌输、社会文化催化以及战时绝望情绪推波助澜的复杂产物。要把这件事讲透彻,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理解的透的。一、 战争的绝境与“一亿玉碎”的疯狂理念1944年,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硫磺岛、冲绳等岛屿的.............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