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坦克,类似m1a2,豹二A7,还能像二战时期一样在外面挂满士兵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二战电影里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坦克上载满了士兵,威风凛凛地前进。但要说现代坦克,比如M1A2艾布拉姆斯或者豹2A7,还能像二战时期那样在外面挂满士兵吗?答案是:基本不行,至少在战场实战中是极其罕见且不被允许的。 这背后涉及技术、战术以及人员安全等多个层面的巨大变化。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

一、外部结构与设计理念的根本不同

二战时期坦克: 当时的坦克设计更加强调火力、防护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载人”能力。由于通讯技术和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有限,步坦协同更多依赖于步兵紧随坦克,利用坦克的掩护和冲击力来突破敌方阵地。因此,一些坦克的车体设计会考虑留有外部踏板、抓手,甚至是有专门的后部装甲板设计,方便士兵攀附或短暂乘坐。比如一些斯图亚特轻坦或谢尔曼坦克的两侧,你常常能看到士兵们挂在上面。
现代坦克: 现代坦克的设计理念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们是高度专业化的平台,核心是保护乘员和实现高效的战场打击。
流线型和低矮化设计: 现代坦克为了减小被击中的概率,车体设计趋于更低矮、更流线型,并且尽量减少外挂物以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降低红外和雷达信号)。外挂的钩子、踏板这些在二战坦克上常见的设计,在现代坦克上几乎看不到了,或者说非常精简和集成化。
高科技装备的堆叠: 现代坦克集成了大量的先进传感器、观瞄设备、通信设备、主动防护系统(如“战利品”或“鹰眼”)、烟幕弹发射器等等。这些设备的位置都经过精心设计,不能随意被攀附或遮挡,否则会影响其工作效能,甚至导致损坏。
高功率发动机与复杂传动系统: 现代坦克的发动机功率巨大,但同时其外部也集成了很多复杂的排气、进气系统,这些部位通常会产生高温,士兵在上面无法承受。

二、战场环境和作战方式的巨变

火力的爆炸性增长: 这是最关键的原因。二战后期,反坦克武器就已经非常厉害了,到了现代,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如RPG7、AT4、Javelin等)已经发展到可以轻松穿透绝大多数坦克正面装甲。更不用说其他国家的坦克炮、炮射导弹等。二战时期,士兵挂在坦克上,虽然有一定掩护,但面对的是相对有限的火力密度和威力。而现代战场上,RPG弹头、高爆弹破片从各个角度都可能命中坦克,挂在外面的士兵根本无处躲藏,如同活靶子。
步坦协同模式的进化:
二战: 步兵通常是“贴身”掩护坦克,利用坦克的火力压制敌方步兵和工事。士兵跟在坦克后面冲锋,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协同方式。
现代: 现代的步坦协同更强调“协同”,而非“跟随”。通常是坦克提供远距离火力支援、压制性火力以及突破性冲击,而步兵则利用工事、地形,与坦克保持一定距离,但又能互相提供火力支援和信息共享。步兵会在坦克前行之前,通过侦察和清扫,确保前方道路的安全,然后步兵乘坐专门的步兵战车(IFV)或装甲人员输送车(APC)进入战场,并在目标区域下车执行任务。坦克本身则更像是一个移动的炮塔和重装甲平台。
步兵战车(IFV)和装甲人员输送车(APC)的出现: 这是最直接的替代方案。现代军队都有专门的装甲车辆来运载步兵,这些车辆的设计就是为了在复杂战场环境下运送步兵,并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和防护。坦克的主要职责是摧毁敌方重型目标,而不是运送步兵。如果需要运送步兵到前线,自有更合适的装备来完成。

三、安全性的极端重要性

人员伤亡的零容忍(相对而言): 现代军队越来越重视人员的生命安全。将士兵暴露在外部,即使在非战斗区域,也存在许多不可控的风险,比如通信失误导致坦克突然启动、被恶意攻击者袭击等等。在战斗区域更是自杀行为。现代坦克乘员在车内,享受着厚重装甲和先进的防护系统,以最大程度保证生存率。将士兵挂在外面,等于将他们置于坦克最薄弱的部位之外,而且是完全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
内部空间的需求: 现代坦克内部虽然不算宽敞,但需要为车组成员(通常4人:车长、炮手、驾驶员、装填手)提供相对舒适且高效的工作环境。他们需要操作各种复杂的仪器、保持通讯、进行战斗决策。坦克外部挂载士兵,不仅增加了安全风险,也挤占了原本就有限的外部空间,可能会影响到坦克的传感器、排气系统或其他关键部件的正常工作。

四、战术考量

目标显性化: 士兵挂在坦克外面,会极大地增加坦克这个战场的可见度。一旦被敌方发现,不仅仅是步兵面临危险,整个坦克编队的协同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敌方可能会优先攻击挂载士兵的坦克,以此来瓦解我方士气和战斗力。
通信和指挥的复杂性: 如果士兵挂在外面,他们如何与坦克内的乘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指挥?在二战时期,可能依靠喊话或简单的手势,但现代战场节奏快、噪音大,这种方式效率极低且容易出错。

总结一下,现代坦克(如M1A2、豹2A7)之所以不能像二战时期那样挂满士兵,主要是因为:

1. 设计理念和外部结构的根本改变: 现代坦克追求隐身、低矮化和高科技集成,外部设计不再考虑方便士兵攀附。
2. 战场火力的指数级增长: 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威力巨大,外部暴露的士兵无异于活靶子。
3. 步坦协同方式的演进: 现代步坦协同更依赖专业装备(步兵战车)和更分散、更灵活的战术配合。
4. 人员安全性的最高优先级: 将士兵置于车内防护是现代军事安全的核心原则。

所以,尽管画面可能很壮观,但为了生存和效率,现代坦克已经抛弃了这种“挂士兵”的作战方式。士兵们现在坐在更适合他们作战的装甲车辆里,和坦克协同作战,才是现代战场的主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但可以有,连怎么上车怎么排排坐都在Field Manual里给你规定好了。

当然带不了那么多就是了……


AR:自动步枪手(班机)

R:步枪手(普通自动步枪)

GRN:榴弹手

TL:火力组组长

SL:班长

美国佬的军队横行天下不是没道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二战电影里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坦克上载满了士兵,威风凛凛地前进。但要说现代坦克,比如M1A2艾布拉姆斯或者豹2A7,还能像二战时期那样在外面挂满士兵吗?答案是:基本不行,至少在战场实战中是极其罕见且不被允许的。 这背后涉及技术、战术以及人员安全等多个层面的巨大变化。要详细.............
  • 回答
    说起来,这现代坦克和古代的重装骑兵,乍一看似乎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战场上的“硬茬子”,冲锋陷阵的主力。但要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更多是表面的,而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和承载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说说那古代的重装骑兵。你想啊,在冷兵器时代,一套全套的盔甲,那是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 回答
    战后一段时期,主战坦克确实有过装备中小口径机炮的尝试,而且这种尝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现实考量。但就像很多技术发展路径一样,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对手战术的演进以及自身武器系统的升级,这些尝试最终被证明并非最优解,也就不再被主流采纳了。要弄明白这个转变,咱们得从头说起。为什么当初会想到给主战坦克装中.............
  • 回答
    “科斯坦丁尼耶”(Constantinople)改名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语言现象,它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宗教以及民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演变。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一个城市或地方因征服、统治者更迭、文化同化或更广泛的社会变迁而改变名称。要详细讲述类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好想的。说到现代坦克比二战坦克先进多少,那简直是脱胎换骨,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了。要仔细说起来,真是从头到脚,没有一处不进步的。咱们先从最直观的“杀伤力”来说吧。火力:从“砸核桃”到“打飞弹”二战时期的坦克炮,比如著名的88炮,在当时绝对是顶尖的,能穿透大部分盟军坦克装甲。但现.............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现代主战坦克的观瞄设备看起来有些“脆弱”,让人担心一旦受损,战斗力会大幅下降。我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你说的“几乎裸奔”确实有一定道理。仔细看现代坦克,你会发现车体上突出的一些镜片、镜头和传感器,它们确实不像炮塔和装甲那样厚实,而且往往安装在相对显眼的位置。这是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触及到了现代坦克设计中一个相当核心的权衡点。虽然直觉上把动力舱放在前面似乎能更好地利用发动机等部件来抵挡正面攻击,但实际上,现代坦克之所以大多采用后置动力舱和后置主动轮,是出于一套更为复杂和综合的考量,涉及到火力、防护、机动性、可靠性、乘员生存性以及维护性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一.............
  • 回答
    现代坦克装甲是否还有必要?这是一个在军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非对称作战和无人化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必要,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里的“必要”并非指装甲在任何情况下都无可替代,或者说它的形式无需变化。而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坦克作为.............
  • 回答
    那个时代未曾远去:为何105/122mm中口径榴弹炮依然在战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现代坦克主炮纷纷迈入120mm甚至125mm的级别,强大的穿甲能力和毁伤威力毋庸置疑。然而,在这强大的火力面前,曾经辉煌一时的105mm、122mm等口径的“中口径”榴弹炮,是否就此沦为历史的遗物,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答案.............
  • 回答
    对抗来袭的反坦克导弹(ATGM)是现代坦克设计和战术的核心考量之一。坦克的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日益致命的威胁。要理解现代坦克如何应对反坦克导弹,需要从硬件和软件(即战术)两个层面来分析。硬件层面:多层防护体系现代坦克并非仅仅依赖那一层厚重的装甲,而是一个集成了多重防护手段的复杂.............
  • 回答
    这句话“现代坦克是用来反坦克的”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毕竟坦克这种东西最初就是为了突破战壕和反制敌方装甲目标而诞生的。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话说得有点片面,甚至是有点过于简单化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咱们不妨把这话说得更明白一些。首先,要承认这句话的内核没错:坦克确实承担着反坦克的主要任务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三人制”并非现代坦克专属,而是历史悠久的配置,只不过随着技术发展,分工有所调整。你问为什么两个人不行,答案其实很简单:人手不够,活儿太多。你想象一下,一辆现代坦克,就是一个移动的战争机器,它不仅仅是一个会跑的铁盒子。从结构上来说,它有强大的发动机需要驱动,有复杂且精密的火炮系.............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坦克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权衡与妥协。答案并非是现代坦克侧面/背面装甲“普遍非常容易被破坏”就是有某种设计目的,而是这种“相对薄弱”是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权衡下的必然结果。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装甲防护的原理与挑战 防护的本质是“.............
  • 回答
    如果一位精通现代坦克设计理念的设计师,穿越回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将如何利用当时的技术水平,设计出“超时代”的坦克?这绝不是简单地把现代坦克的零件塞进二战的躯壳,而是一个关于技术整合、战术思维和材料科学的博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坦克设计知识”具体指什么。这包括但不限于: 火控系统: 目标捕捉、.............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现代坦克那叫一个“神乎其神”的火控系统,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地把炮管对准目标扣动扳机那么回事,而是现代科技集大成的体现,让坦克在战场上能“看见”、“计算”、“命中”一条龙服务。话说回来,火控系统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为了让坦克这大家伙,能在颠簸的战场环境下,快速、准确地命中移动中的目标,.............
  • 回答
    设想一下,这十辆现代坦克,像是从未来跌落的钢铁巨兽,突然出现在一战的泥泞战场上。这可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会对整个战争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甚至可能缩短战争进程,或者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结束。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现代坦克”的定义。 如果我们说的是诸如M1 Abrams、豹2这样的主战坦克,那.............
  • 回答
    近期乌克兰战场的影像资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对坦克生存能力的担忧,尤其是一些坦克炮塔被击中后解体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这种现象,再加上现代反坦克导弹(ATGM)的普及和威力,确实让不少人产生了“现代坦克在人手一发ATGM下都是钢铁棺材”的疑问。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炮塔为何.............
  • 回答
    IS3 坦克在现代战场上的表现,说实话, pretty grim。这家伙虽然在二战末期叱咤风云,给盟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放到今天,它更像是一个历史的遗物,而不是一个现代化的战斗单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看。首先,咱们得说它的火炮。 IS3 配备的是一门 122毫米 D25T 主炮。这玩意儿在当年够用了.............
  • 回答
    现代坦克,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只会冒烟、笨重的老古董。它们简直是陆地上的钢铁巨兽,集合了最尖端的科技,集防御、火力、机动于一身,简直就是移动的堡垒,战场上的收割者。一、 厚重的“铠甲”:铜墙铁壁的守护现代坦克的防护能力,绝对是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之一。它们的“铠甲”可不是单单一层厚厚的钢板。 复.............
  • 回答
    现代主战坦克(MBT)不再像早期坦克那样使用大角度倾斜装甲,这并非因为倾斜装甲“无用”,而是由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的综合作用,其中复合装甲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是导致这一趋势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他因素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下面将详细阐述: 倾斜装甲的原理与早期优势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倾斜装甲的原理及其在早期坦克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