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科斯坦丁尼耶」改名「伊斯坦布尔」类似的历史语言现象?

回答
“科斯坦丁尼耶”(Constantinople)改名为“伊斯坦布尔”(Istanbul)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语言现象,它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宗教以及民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演变。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一个城市或地方因征服、统治者更迭、文化同化或更广泛的社会变迁而改变名称。

要详细讲述类似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举例:

一、 改名背后的普遍动因

在探讨具体例子之前,理解改名背后的普遍动因至关重要:

1. 政治征服与统治者更迭: 这是最常见的因素。新统治者常常会通过更改地名来象征他们的权威、抹去旧政权的痕迹,并确立新的政治象征。
2. 文化与宗教的转变: 随着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力发生变化,地名也可能随之改变,以反映新的主导文化或宗教。
3. 民众习惯与语言演变: 有时候,地名并非由官方强制更改,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民众长期以来以一种新的发音或拼写方式称呼某个地方,最终这种习惯被官方采纳或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4. 象征意义的重塑: 一个新的名字可能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与新的统治者、新的历史叙事或新的民族认同相关联。
5. 商业与贸易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方便贸易或与特定文化群体沟通,地名也可能被简化或改变。

二、 “科斯坦丁尼耶”到“伊斯坦布尔”的案例分析

在深入其他例子之前,我们先来详细看看“科斯坦丁尼耶”到“伊斯坦布尔”的演变:

原名: 科斯坦丁尼耶(Constantinople)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30年建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罗马帝国和希腊文化的烙印。
名字的含义: “Constantinople”的希腊语形式是“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Kōnstantinoúpolis),意为“君士坦丁的城市”。
奥斯曼征服: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了这座城市,结束了拜占庭帝国一千多年的统治。
名字的转变:
早期: 在奥斯曼统治初期,官方名称仍然可以使用“Constantinople”,但“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字已经开始在民间流传。
“伊斯坦布尔”的起源: “伊斯坦布尔”(Istanbul)这个名字被普遍认为源自希腊语短语“εἰς τὴν Πόλιν”(eis tḕn Pólin),意为“进城去”或“到城里去”。在拜占庭时期,当地居民就习惯性地用这个短语来指代这座伟大的城市,尤其是在说:“我们要去城里”(eis tḕn Pólin)的时候。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口语化表达。
奥斯曼官方接受与推广: 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斯坦布尔”这个名称逐渐被奥斯曼帝国所接受,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尤其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试图进行现代化改革,推广土耳其语和土耳其民族认同,“伊斯坦布尔”作为更贴近土耳其语发音习惯的名字,得到了更广泛的官方使用。
现代官方名称: 1930年,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将城市官方名称定为“伊斯坦布尔”。这标志着与旧帝国时期的历史割裂,也反映了现代土耳其国家的主体性。

总结“科斯坦丁尼耶”到“伊斯坦布尔”的特点:

由征服者命名(君士坦丁)转变为民间口语(eis tḕn Pólin)的演变。
名字的转变并非立即发生,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间习惯到官方采纳的过程。
体现了语言本身的演变规律,即口语化、简化和本土化的趋势。
与政治权力更迭和民族认同的重塑紧密相关。

三、 其他类似的历史语言现象案例

1. 圣彼得堡 → 列宁格勒 → 圣彼得堡 (St. Petersburg → Leningrad → St. Petersburg)
原名: 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由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并以他自己和使徒圣彼得的名字命名。这是一个带有西方化和彼得大帝帝国雄心的名字。
第一次改名: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反德情绪高涨(St. Petersburg听起来像德语)的背景下,城市被改名为“彼得格勒”(Petrograd),意为“彼得的城市”。
第二次改名: 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被改名为“列宁格勒”(Leningrad)。这个名字在苏联时期长期使用,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重要象征。
第三次改名: 1991年苏联解体后,通过全民公投,城市恢复了其历史名称“圣彼得堡”。
类似点: 这个例子完美地展示了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事件(战争、领导人去世、政治制度更迭)对地名产生的影响。名字的变化反映了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动。

2. 扬子江 → 长江 (Yangtze River → Chang Jiang)
原名: 许多西方人早期将中国的长江称为“Yangtze River”。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来源于长江下游一个名为“央子”(Yangzi)的渡口或地区名称。
中国官方名称: 中国的官方名称是“长江”(Cháng Jiāng),意为“长河”。
语言现象: 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对东方事物命名,但并非由当地主要民族或文化所创。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加深,以及中国国家主权和文化认同的提升,使用其本名“长江”变得更为普遍和尊重。虽然“Yangtze”在英文语境中仍被理解,但“Chang Jiang”也越来越被接受和使用,甚至在某些官方和学术场合被优先使用。
类似点: 体现了文化交流中“自我命名权”和“本名使用”的重要性。由外部文化或地区性名称转变为国家层面的官方和文化认同名称。

3. 君士坦丁堡 → 伊斯坦布尔 → 还有类似例子吗?

是的,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上述动因:

罗马 (Rome) → 鲁米亚 (Rumiyah)
背景: 在伊斯兰世界,尤其是早期阿拉伯时期,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拜占庭帝国)被泛称为“罗马”(Rûm)。因此,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自然也被称为“鲁米亚”(Rumiyah),即“罗马的城市”。
与科斯坦丁尼耶的区别: 这是一个非官方的、基于文化和宗教认同的称呼。虽然官方仍称科斯坦丁尼耶,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文献中更常用“鲁米亚”。
类似点: 体现了不同文化视角下的地名认知和称呼习惯。从一个核心文化(希腊罗马)的自命名,到另一个文化圈(伊斯兰)的衍生意译。

亚历山大 (Alexandria) → 斯坎达里亚 (Skanderia / Iskenderiye)
背景: 亚历山大由亚历山大大帝建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阿拉伯化: 在阿拉伯征服埃及后,城市名称遵循了阿拉伯语音变,变成了“伊斯坎达里亚”(الإسكندرية‎ / alIskandariyya),这是对“亚历山大”的阿拉伯化转写。
类似点: 这是一个相对温和的语言演变,主要由征服者的语言习惯和语音规则驱动,但核心名称的来源(亚历山大)被保留并转化。这与“伊斯坦布尔”从希腊语到土耳其语的转变有相似之处,都是源于当地语言的自然音变和习惯。

伯利恒 (Bethlehem) → 拜特拉哈姆 (Bayt Lahm)
背景: 伯利恒是一个拥有古老希伯来名称的城市,希伯来语名称“בֵּית לֶחֶם‎”(Bet Leḥem)意为“面包之家”。
阿拉伯化: 在阿拉伯语中,城市被称为“拜特·拉哈姆”(بيت لحم‎ / Bayt Laḥm),意为“肉之屋”。虽然字面意思不同,但发音上存在一定关联。
类似点: 这个例子更多地是关于不同语言中对同一地名的翻译或音译,而非名称本身的彻底替换。但它也反映了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力转移。

萨拉热窝 (Sarajevo) 的变迁:
历史名称: 萨拉热窝(Sarajevo)在奥斯曼时期形成,其名称被认为源于土耳其语“Saray”(宫殿)和斯拉夫语词根“ovo”(山谷),合起来意为“宫殿的山谷”。
更名尝试: 在南斯拉夫时期和之后的波斯尼亚战争期间,曾有过改名以反映不同民族认同的讨论或提议,但城市一直保留了其历史名称。
类似点: 虽然未发生实质性改名,但这个例子展示了在多元文化和复杂历史背景下,地名可能成为民族认同和政治诉求的焦点。

四、 总结性思考

“科斯坦丁尼耶”改名“伊斯坦布尔”的现象,就像一个缩影,展示了地名演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变化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历史洪流中多种力量交织的体现。

从“东方”到“西方”或反之: 有些名字的转变是因为征服者带来了新的文化和语言(如拜占庭→奥斯曼),有些则是因为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探索和命名(如长江的英文名)。
从政治核心到民间习惯,再回归正式名称: 有的名称是政治强权下的产物(如圣彼得堡由彼得大帝命名),有的则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伊斯坦布尔的“eis tḕn Pólin”),最后又可能回归到历史上的某个名称以寻求合法性或文化延续。
名字本身承载的历史记忆: “科斯坦丁尼耶”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代表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文明、基督教世界的一段辉煌历史。而“伊斯坦布尔”则代表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身份认同。

理解这些地名变迁的背后故事,就像是在翻阅一部部生动的历史地图,它们记录着文明的兴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人类社会永不停息的变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从民族主义导致地名更迭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也是一个例子。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这座城市都是以德语名普雷斯堡(Pressburg)而闻名。拿破仑在取得奥斯特里茨的辉煌胜利后与奥地利的和约便是在这里签署的。作为匈牙利王国境内的城市,它在匈牙利语里则是被称为波索尼(Pozsony)。1919年斯洛伐克的民族主义者在独立之后便将这座城市更名为如今的名字,以纪念传说中这座城市的建立者,一位生活在8到9世纪的斯拉夫人王公Vratislav。而实际上德语名普雷斯堡多半也来源于此。在10世纪初的《萨尔茨堡年鉴》里,在记述日耳曼人与马扎尔人之间的冲突时提到了一个城堡Brezalauspurc。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逐渐演变成了Pressburg,甚至连斯洛伐克人自己也跟着把这座城市称为Prešporok。波兰西里西亚地区的城市弗罗茨瓦夫,它的德语名是Breslau,地名来源同样是为了纪念名为Vratislav的捷克公爵,从极其近似的拼写上也可以推测出这种关联。在1919年以前除了小部分斯洛伐克民族主义者,布拉迪斯拉发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而且大部分市民的母语也是德语,包括德意志人和犹太人。至于匈牙利语地名的来源,目前还没有特别有力的定论。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问题描述就是错的,“伊斯坦布尔”被作为官方名称,不是凯末尔时代才有的事,也不是民族主义的结果,而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字很早就在奥斯曼的官方文件中频繁出现,就连16世纪苏丹给普世牧首的任命书,都称普世牧首为 Istanbul Rum Patriği,直译就是“伊斯坦布尔罗马牧首”。1876年的奥斯曼宪法,也说“伊斯坦布尔城” (İstanbul şehri) 是奥斯曼国家的首都。可见这一名称转变早在20世纪前就已完成。

至于题主说的因为民族主义而改名,希腊反而是更好的例子。由于希腊建国时崇尚古典,贬低中世纪的思维,很多地名被强行改成古典时代的地名,比如比雷埃夫斯港,希腊建国前被称为“Porto Draco”/“Porto Leone”,就是“狮子港”的意思,得名于当地著名的狮子雕塑(这个雕塑在17世纪末的大突厥战争期间被威尼斯夺走,摆放在了威尼斯军械库),希腊建国后才被改成了现在的名称。

另外,近代希腊的地名更改运动,应该放在整个希腊民族主义乃至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大背景下去看。建国之初的希腊精英希望恢复古文,但又知道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就搞出一个过渡性的“净化语”,即“净化”当时希腊语中的突厥和斯拉夫词汇,地名更改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放在整个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大背景下看,当时几乎所有巴尔干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外来语,几乎所有巴尔干民族国家在建国后都大举清洗语言,地名当然也不例外。关于希腊的“净化语”和之后的白话文运动,可以参考我之前这篇回答:



user avatar

我想说这个题目就是错的,因为【科斯坦丁尼耶】和【伊斯坦布尔】在奥斯曼时期其实不是一个意思。

根据《奥斯曼帝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the Ottoman Empire)的说法,起初【伊斯坦布尔】仅指狄奥多西城墙以内的城区,不包括郊区(例如加拉塔、于斯屈达尔和艾于普等地)。指代整个城市的称呼仍然是【君士坦丁堡】(科斯坦丁尼耶)。即使是1453年之后,西方文献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这座城市称为【君士坦丁堡】,而将城区称为【斯坦布尔】:

Originally, the name Istanbul referred only to the walled city and excluded all suburbs (including Galata, Üsküdar, Eyüp). To describe the whole city, the Ottomans continued using the Byzantine name Constantinople (Kostantiniyye), along with a number of metaphorical terms: Deraliyye (Sublime Gate), Dersaadet (Gate of Felicity), Asitane-i Saadet (Threshold of Felicity), or the short-lived Islambol (City of Islam or Plenty of Islam) in the 18th century. For the duration of Ottoman rule, western sources continued to refer to the city as Constantinople, reserving the name Stamboul for the walled city.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Turkey, all previous names were abandoned and Istanbul came to designate the entire city.

直到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以后,伊斯坦布尔才开始指整座城市。

至于所谓的“伊斯坦布尔是希腊语【进城去】的音译”很可能也是错误的,其原意应该是“进入君士坦丁堡”;其他语言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英语的Atterbury和Attenborough:

user avatar
有哪些“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类似的历史语言现象?
伊斯坦布尔,即为希腊语“进城去(城,指君士坦丁堡)”,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经常作为君士坦丁堡的非正式名称。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出于土耳其民族主义,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这里,必须要提到耶路撒冷。

耶路「ʕer」,是耶路城人对自己城邦的自称,意为“城”。

这种语言可以认为与同为迦南语支(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西北闪米特语支)南部亚支的希伯来语(ʕivrit/Hebrew)互为方言,与同属迦南语支的亚拉姆语也是近源语言。在希伯来语中“城”这个词发音为「ʕir」。

希伯来(ʕivrit)意为“渡过”,自称祖先是渡过幼发拉底河来到迦南的苏美尔人。

根据包括希伯来圣经(Torah以及Tanakh)在内的神话以及历史记载中,在包括希伯来十二支派在内的迦南语支诸城邦的相互征伐、以及来自海上的希腊语族族群菲利士人对迦南的入侵之下,耶路城邦越来越弱,到希伯来城邦进入士师时代末期时,耶路城邦只剩下一个城市,也就是耶路(城)。

希伯来十二城邦(支派)击败了从海上入侵的希腊语族群菲利士人,随后兼并了迦南南部大多数的城邦,并使迦南北部(圣经中称为“黎巴嫩Lebanon”)地区的一些城邦臣服。这时候为了调和希伯来各城邦之间的矛盾,弥赛亚大卫(弥赛亚Mashicha,意为“被膏立为祭司/国王的”)决定在各城邦中立区会盟。

耶路作为此时迦南南部夹在各希伯来城邦之间的唯一一个非希伯来城邦,与弥赛亚大卫商议,决定耶路投靠希伯来城邦为会盟地,这样既避免了未来发生征服战争带来的伤亡、保全了耶路的市民,同时还能保证耶路城不并入任何一个希伯来城邦、保持相对独立地位。

刚刚经历过苦难的弥赛亚大卫接到这个结果非常高兴,于是把耶路改名为耶路撒冷「ʕer wShālaim」(平安之城),此为耶路语(或希伯来语耶路方言),在圣经希伯来语中对应的是「ʕir haShālom」。

Shālaim是平安(闪语共同词根S-L-M/Shalām)在耶路语里的发音,与希伯来语的Shālom、亚拉姆语的Shlāmā、阿拉伯语的Salām、马耳他语(天主教西西里阿拉伯语)的Sliem、吉茲語(埃塞俄比亚语)的Sälam等,都是同源词。

后来经过了亚述(东闪米特语支北分支及迦南语支的亚拉姆语)、巴比伦(东闪米特语支南分支)对迦南的征服,黎巴嫩和分裂后的希伯来城邦都未能幸免,亚拉姆语开始在迦南地区占优势,希伯来人也被迁徙到了亚述(叙利亚)、巴比伦等地,犹太教也传播到这些地区,进一步传入波斯,使一部分亚述人和波斯人也皈依了犹太教。

随后波斯人完成了对整个美索不达米亚的征服,并以亚拉姆语为官方语言,大量亚拉姆语词汇融入印欧语族的波斯语中,而在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亚述、巴比伦、迦南)亚拉姆语成为的通用语,并形成了东西两大方言(亚拉姆语西方言,接近于希伯来语等迦南诸语为VSO、NA的屈折语;亚拉姆语东方言,包括犹太亚拉姆语,除了词汇保持亚拉姆语基础词,各方面接近于亚述-巴比伦语,成为了SOV、NA的黏着语),其她语言则基本上消失了。耶路撒冷「ʕer wShālaim」这个词,也保留着耶路语的原始发音,融入了亚拉姆语中。


在希伯来语和亚拉姆语中,耶路撒冷还有一个非正式的名称「haQādosh」(The Holy,圣城)。在伊斯兰教兴起,半岛阿拉伯人征服了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以后,建立了伍麦叶王朝,将耶路撒冷俗称为「alQuds」(The Holy,圣城),即为「haQādosh」在阿拉伯语中的同根词。

后来,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均阿拉伯化,放弃了亚拉姆语,改说阿拉伯语方言。「alQuds」在叙利亚阿拉伯语和埃及阿拉伯语方言中演变成为了耶路撒冷的正式名称。


波斯伊斯兰化以后,阿拉伯语借词大量取代波斯语中原本的亚拉姆语借词。但在统治波斯的各伊斯兰教政权的官方文献用语中,耶路撒冷仍然被称为奥路撒冷「Aurshalëm」(ʕer wShālaim在近古波斯语中的音译)。

然而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后,继“美苏英中”被列为“四大撒旦”之后,80年代打赢了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战争,“伊斯兰革命”教权政府与包括“人民圣战者”在内的民主共和派、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彻底翻脸,由于摩萨德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过伊朗国内民主派和共产主义者,以色列也被列为“小撒旦”,双方关系持续恶化。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官方文件中,耶路撒冷的正式名称从「Aurshalëm」改为阿拉伯语中的「alQuds」。

而在海外波斯人中,仍然广泛保持耶路撒冷的官方名称为「Aurshalëm」,包括目前正与法塔赫处于盟友关系的“伊朗人民圣战者”。




更多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