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是最体现科技差距的,比如说雷达就曾经制造过很多次单向优势:
维拉湾海战(Battle of Vella Gulf,1943年8月6日-8月7日)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海上战斗。在此次海战中,4艘运送兵员和补给品的日本驱逐舰在科隆班加拉岛和维拉拉维拉岛之间的水域遭遇6艘美国驱逐舰。在随后的战斗中,美军利用雷达优势击沉3艘日本驱逐舰,而自身毫无损伤,从而取得了此次海战的决定性胜利。
当天夜间晦暗无月,伸手不见五指,对日军擅长的目视观测不利,却有利于美军充分发挥雷达优势。由于此前日舰在维拉湾水域多次活动都没有遭遇美军水面舰艇,日军认为这一带水域还较为安全,因而各舰并没有进入战备状态,也没有加强了望。此时穆斯布鲁格正率领 6 艘驱逐舰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接近,双方的距离逐渐缩短至不到四海里(约合 7400 米),日舰仍没有察觉到什么异样。 23 时41分,美军第一队与日舰的距离缩短到仅5700米,穆斯布鲁格当即下令发射鱼雷!第一队3艘驱逐舰各自发射了八枚鱼雷,穆斯布鲁格深知日军擅长鱼雷攻击,发射鱼雷后指挥全队高速右转、成单横队向东退出,以规避日舰的鱼雷。因为美舰的鱼雷发射管均装有消焰器,发射时没有明显的火光,所以日军直到这时仍然一无所知。 23 时42分,日军了望隐约发现在科隆班加拉岛的深色背景中似有几个可疑的黑影在移动,经过仔细辨识终于发现是美军驱逐舰,日军这才立即开始准备战斗。舰员们还在手忙脚乱地进行鱼雷发射准备和火炮射击准备,了望就已经发现了疾驰而来的鱼雷航迹——由于双方是相向运动,美舰发射鱼雷时相距5700米,而鱼雷实际航行距离还不到4000米,后知后觉的日舰此时再想要规避已经来不及了:“荻风”号和“岚”号首先中雷,锅炉舱被击中,随即起火爆炸;“江风”号被直接击中弹药舱,引发了连锁爆炸,舰艏被炸飞。唯有殿后的“时雨”号祥瑞之力附体——美军发射的鱼雷因定深太深从其舰体正下方穿过,“时雨”号逃过一劫,立即向右急转,连射八条鱼雷后施放烟雾急速向西北撤退。由于美舰已呈单横队高速退出,“时雨”号发射的鱼雷无一命中。 ……此次海战称为维拉湾海战,日军称为“维拉湾夜战”。日军实施“东京快车”的四艘驱逐舰除了“时雨”号幸运逃脱外,其余3艘驱逐舰“荻风”、“江风”和“岚”号均被击沉,搭载的船员和陆军士兵中1210人葬身大海,指挥官杉浦嘉十侥幸捡回一条命、与百余名幸存者游上附近的维拉拉维拉岛,日军的输送作战第一次遭到如此惨重而彻底的失败。而美军在穆斯布鲁格的出色指挥下无一伤亡,6艘参战驱逐舰毫发无损,这也是美军在海上夜战中第一次取得全胜。
此前1942年的萨沃岛海战,日军带了一票20年代生产的老船,趁夜色杀入美军编队。利用多年训练积累的夜战能力,日军打沉了4艘美国巡洋舰,重创了一大票,打死1732个美国水兵,放到陆战都算大捷了。若非返程的时候潜艇捡漏干掉一艘日本巡洋舰,日军的损失只有区区几十人。科隆班加拉岛海战,雷达也没有帮美国人打赢,只能逼退(完成任务的)日本舰队。
不过科技进步终究会压倒人的肉体,日军的夜战观测能力再强,瞭望员的眼睛再能穿透黑暗,最终还是输给了雷达。美帝维拉湾一战,虽然战果不算夸张,但确立了夜间炮战的碾压信心。从此日本人不仅失去了白天的空战优势,晚上也不敢靠炮舰乱扫来维持战线了。
(萨沃岛海战,凶残的日本炮舰编队)
相关回答:
1
2
"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什么战例?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00094/answer/128623560
说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吧。
家里94年就买了第一台AST牌的386电脑,父母抱着美好的期望希望我能成为未来领跑的优秀电脑人才,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仙剑奇侠传,三国志4, 大富翁2,三国志群英传完美的消磨了我的意志,使得我成为了电脑游戏的奴隶。
于是,家里不让我每天玩电脑,大概周末能有那么两三个小时时间,甚至假期也不允许我过多的开机,那怎么办?相信小时候大家都有和家长斗智斗勇偷看电视、玩游戏机、上街机厅的经历,我大约也是这么个流程过来的。
关机后未能完美恢复电脑布的遮盖方式,被揍(>﹏<)
电脑布遮盖正确了但忽视了母上大人放在键盘上的两根头发丝,被揍(>﹏<)
夏天玩电脑未能如期完成显示器降温,被揍(>﹏<)
……
长此以往的斗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甚至锻炼出了,不掀开电脑布隔着薄薄的一层白纱玩英杰传的本领,暑假的时候父母8点上班,可以抓紧时间玩到11点,然后立刻关机用电风扇吹半个小时等老爸老妈中午回家。
就在我以为我将要获得长期斗争的胜利,获得一个幸福快乐完整的童年时,最后一次失败彻底打消了我继续斗智斗勇的勇气:
某一天当我做好了一切的一切,电脑温度正常,整个电脑桌前连灰尘都保持原样,似乎我真的一早上都在补习英文。然而老爹老妈回到家第一件事,看了眼电表。
父母胜利的狞笑:“说吧,今早这3度电你是怎么用掉的。”
作为电力工程师的父母终于祭出了终极大招:用科学的手段叫我心服口服。
当时我感觉父母的得意感就是:
好吧,这次没有被揍,父母心平气和的教导了我一番,和我签订了一个和平的协议,以保证以后学业和玩游戏的兼顾,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愧对父母的,父母给我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我却把一切聪明才智用在自娱自乐之上,时间都去哪儿了?如果一切都能重来,我愿意从BASIC语言学起,即使最后我依然可能是个普通没有成就的人,至少不会让父母后悔那么早就省吃俭用为家里购置电脑吧。
海湾战争。
截止海湾战争结束,伊军伤亡人数大约10万人(其中2万人死亡),8.6万人被俘,损失飞机324架,坦克3847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舰艇143艘,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
多国部队方面伤亡4232人,其中美军阵亡148人,战斗受伤45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非战斗受伤2978人。其他多国部队阵亡192人,受伤318人。美军损失飞机56架(多国部队共68架)、坦克35辆、舰艇2艘。
为何号称中东第一强国的伊拉克如此轻易被打穿?相关研究太多,只谈几个战例感受一下科技差距:
1月26日巴士拉附近美军两个装甲师和一个骑兵师,同伊军共和国卫队麦迪那装甲师,汉莫拉比师和光辉装甲师(均为伊拉克军的精锐师)遭遇并激战。
美军3个师共装备M1A1坦克470辆,330辆M2步兵战车,而伊军共和国卫队3个师装备300辆先进的T-72坦克和大量老式苏制和中国制坦克。
伊军由于没有有效的夜视仪器,夜战中只能发现800百米内的目标,且无法准确瞄准射击。而美军主战坦克使用高效的夜视装备,可以在2000米到2500米距离上准确射中伊军坦克,伊军在战斗中没有办法有效发现美军坦克,完全成为瞎子,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美军第二骑兵团E分队一个连十几辆坦克,23分钟内摧毁伊军T-72坦克28辆和55辆其他坦克装甲车。而美军第一装甲师第二装甲旅45分钟内全歼麦地那师1个装甲旅,摧毁55辆T-72和近百辆其他坦克装甲车,混战中美军自己只损失3辆M1A1坦克(基本都是轻伤),这种打击效率极为惊人!
混战中,一辆美军坦克因掉队,被3辆伊军坦克发现,伊军首先在1000米近距离内连续射中美军坦克数炮,都无法击穿其正面装甲,只打出几个小坑。M1A1随即还击,2炮就击毁2辆T-72,剩下1辆赶快逃走隐蔽,最后也在2500米距离上被一炮击毁。(赤裸裸的吊打)
1月17日上午10时10分~10时17分,6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如同彩排演练般轻松的依次击中了伊拉克国防部大楼,世界很多电视台的现场直播画面反映了当时的场面:后一枚导弹甚至追寻着前一枚导弹在建筑物上炸开的缺口飞入,在建筑内部爆炸,一次又一次猛烈的爆炸基本摧毁了雄伟的伊拉克国防部大楼,大楼变成了一堆破破烂烂的建筑垃圾,完全丧失了使用功能。在明亮的白天里,人们能清晰的看到一枚又一枚战斧巡航导弹从超低空依次飞入,在巴格达的大街上空飞行。然而疯狂开火的伊拉克防空火力却无法命中它们,由于伊拉克的火控雷达根本就没能锁定这些巡航导弹,当然也就不可能正确的引导高炮和防空导弹命中它们。而人工操纵高炮和高射机枪开火,由于不知导弹从何而至、不知几时而至、还不知往何而来,对于超低空高亚音速目标的局限性,和难以及时有效开火、受地面建筑物和地貌的遮挡,是相当显著的。这种震惊的眼看着国防部大楼被摧毁,却不能及时击落来袭巡航导弹的经历,严重动摇了伊拉克军人和百姓作战的决心。
下面聊聊另一场不对称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
先放数据:
英国伤亡523人。
中国伤亡22790人。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的失败固然有其政治,经济上的弊端,但战争最基本的实质仍然是两支军队的对抗。我们来看看两军武器装备如何。
许多人印象当中,1840年的清军仍是手持大刀长矛的冷兵器军队,这实在是一种误解。鸦片战争时的清军,严格来说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虽然中国发明了火药和管型火器,但中国一直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和实验体系,导致火器发展受到根本性的制约。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衣炮”等西洋火器。其中,清军使用的鸟枪是主要的单兵火器之一,原型可追溯到嘉靖27年的葡萄牙火绳枪。而英军当时装备了柏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Brunswick前装击发枪,对比两种主要武器(鸟枪和Brunswick前装击发枪),我们可以发现:
清军鸟枪的缺陷是:
枪身太长导致填药和装药均不方便。(清:英=2.01米:1.42米)
点火装置落后(风雨天难以点火)
射速慢(清:英=1-2发/分钟:3-4发/分钟)
射程小(清:英=100米:300米),
再考虑到中国制造工艺的落后(在鸦片战争中,由于鸟枪不足,各地纷纷赶制一批劣质鸟枪配发作战部队),这种差距在战场上十分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清军并非没有优质的枪械,在当时配备最优良的为御用枪,其次是京营八旗所用枪,再次是驻防八旗所用枪,最次是绿营,而绿营便是迎战英军的主力。
比完枪,再比比火炮。
鸦片战争绝大多数战斗是清军的岸炮和英军的舰炮之间的炮战,熟悉军事的朋友都知道,岸炮依托陆地可以不计重量,后坐力等因素,理论上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然而在鸦片战争中,清军的岸炮没能击沉任何一艘敌舰。但实际上,中英火炮式样大体相同,真正造成差距的在于清朝铸炮工艺落后,铁质差,以及炮弹威力小,瞄准器具不重视等,导致了清军火炮射速低,射程近,威力小。这里除了有两国科技的差距,还有兵器制造者偷工减料:
关天培检查炸裂火炮,发现“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多孔眼,内可注水四碗。”
因此,虽然看起来两国科技差距并非很大,但武器装备上微弱的差距,已经足以在战场上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清军往往一触即溃,虽也涌现了大量誓死不退的官兵,但由于时代的差异,他们给敌人造成的杀伤却实在微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初六日,英国侵略者以大小船只百余艘,陆军万余人,全力进攻吴淞要塞。六十七年的老将陈化成一直出帐挥旗发炮,与侵略军对击。在两江总督牛鉴的议和主张,誓与阵地共存亡后,陈化成带领亲兵数十人,坚定守卫孤立无援的西炮台阵地。他驰塘督战,炮兵缺处,则亲点火药,连开数十门。还坚持指挥抬枪队、鸟枪队,向登岸侵略军射击。登陆英军大队拥至,他拔出佩刀,带领士兵与爬上炮台的敌人肉搏。搏斗中陈化成多处负伤,在杀退了几个敌人,陈化成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在炮台上。最后和所部官兵8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西炮台失守。东炮台守军溃散。宝山未战而失
引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
双方兵力:
西班牙:62名骑兵和l06名步兵
印加帝国:约8万人军队
结果:7000印第安人死亡,伤者不详,西班牙伤亡可忽略。
详细过程见《枪炮,病菌与钢铁》,总结起来,西班牙人的胜利原因:
以枪炮、钢铁武器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
欧亚大陆的传染性流行病;
欧洲的航海技术;
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贴一段当时皮萨罗随从的日记:
"阿塔瓦尔帕把书要过去,他想看一看。于是修士就把书合着递给了他。阿塔瓦尔帕不知道怎样把书打开,修士就把手伸过去帮忙。这时,阿塔瓦尔帕勃然大怒,对修士的手臂打了一拳,他不愿别人帮这个忙。于是,他亲自把书打开,他发现书上的字和纸并没有任何令人惊异之处.就把书扔出去五六步远,满脸涨得通红。
"修土回到皮萨罗身边,大叫:'出来吧[出来吧,基督徒们!向这些拒绝上帝福音的狗敌人冲过去!那个暴君竞敢把我的<圣经)扔在地上:你们难道没有看见刚才发生的事?在平原上全是印第安人的时候,我们干吗还要对这个过分傲慢自大的狗杂种讲究谦恭礼貌呢?向他们冲过去,我会宽恕你们的罪孽的!'
"于是,总督向坎迪亚发出信号,坎迪亚开始开炮。与此同时.喇叭也吹响了,全副武装的西班牙部队,有骑兵有步兵,从他们埋伏的地方向在广场上挤成-团的手无寸铁的印第安人冲去,一边喊着酉班牙的战斗口号:"圣地亚哥!'我们已经在马身上缚了响器来吓唬印第安人。枪声、喇叭声和响器声使印第安人陷入一片惊慌。西班牙人向他们攻击,动手把他们砍成几段。印第安人吓得互相践踏,形成一个个人堆,彼此都因窒息而死。因为他们手无寸铁,任何一个基督徒都可毫无危险地攻击他们。骑兵纵马把他们撞倒,把他们杀死的杀死,打伤的打伤,对逃跑的就穷追不舍。步兵对剩下的人发动狠狠的攻击,其中大多数人很快就都成了刀下之鬼。
"总督本人一手拿剑一手拿匕首,带着身边的几个西班牙人冲进密集的印第安人群,并且非常勇敢地来到阿塔瓦尔帕的轿子旁。他大胆地一把抓住阿塔瓦尔帕的左臂,口中大喊一声'圣地亚哥!',但他无法把阿培瓦尔帕从轿子里扯出来,因为轿子被举得很高。虽然他杀死了举着轿子的几个印第安人,但别的印第安人立刻接上来把轿子举得高高的,就这样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制服和杀死印第安人。最后,七八个西班牙骑兵策马赶来,从一边向轿子猛冲,用很大力气把轿子推得侧倒在地。阿塔瓦尔帕就这样被捉住了。总督把阿塔瓦尔帕带到他的住所。抬轿子的那些印第安人和护卫阿塔瓦尔帕的那些印第安人没有丢弃他:全都在他的身旁死了。
"留在广场上的那些惊慌失措的印第安人被枪炮的射击和马匹吓坏了--这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东西--他们设法推倒一段围墙,逃离广场,跑到外面的平原上去。我们的骑兵从围墙的缺口一跃而出,冲进平原,一边大声喊叫:'追那些穿花衣服的!一个也不要让他逃走,用矛刺他们,阿塔瓦尔帕带来的其他印第安土兵全都在距离卡哈马卡一英里的地方严阵以待,但没有一个人移动一步,在发生所有这一切期间,没有一个印第安人拿起武器来对付一个西班牙人。当留在城外平原上的一队队印第安人看见别的印第安人喊叫着逃跑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惊慌起来,拔脚就逃。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观,因为整个山谷在15或20英里范围内完全塞满了印第安人。夜色已经降临,而我们的骑兵仍在田野里用长矛刺杀印第安人,这时我们听到了要求我们回营集合的号声。”
"要不是夜色降临,这4万多人的印第安人部队中能够活下来的人不会有几个。6000--7000个印第安人死了,更多的印第安人被斩去了手臂或受了别的伤。阿塔瓦尔帕本人也承认说,那一仗他的部下被我们杀死了7000人。在一顶轿子里被杀死的那个人是他的大臣--救查的领主,那是一个深得他的宠信的人。给阿塔瓦尔帕拾轿子的那些印第安人似乎都是一些高级首领和顾问。他们全都被杀死了,还有坐在别的轿子和吊床上的那些印第安人也都被杀死了。卡哈马卡的领主和其他一些人也被杀死了,但他们人数多得数不过来,因为来侍候阿塔瓦尔帕的人全都是大领主。如此强大的一个统治者,来时率领了如此强大的一支军队,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俘,这实在令人惊异。的确,这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做到的,因为我们的人数是如此之少。这是上帝的恩泽,而上帝是伟大的。”
《枪炮,病菌与钢铁》
在西班牙人对印加人的征服中,枪炮只起了一种次要的作用。当时的枪(所谓的火绳枪)既难装填,又难发射,皮萨罗也只有十来支这样的枪。在它们能够凑合着发射出去的那些场合,它们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心理作用。重要得多的倒是西班牙人的钢刀、长矛和匕首,这些都是用来屠杀身体甚少防护的印第安人的强有力的锐利武器。相比之下,印第安人的无棱无锋的棍棒虽然也能打伤西班牙人和他们的马匹,但很少能将其杀死。西班牙人的铁甲或锁子甲,尤其是他们的钢盔,通常都能有效地对付棍棒的打击,而印第安人的护身软垫则无法防御钢铁武器的进攻。
西班牙人因其战马而取得的巨大优势,在目击者的记述中跃然纸上。骑兵可以很容易地超越印第安哨兵,使他们来不及向后面的印第安部队发出警报,骑兵还可以用马把印第安人撞倒,让马蹄把他们踏死。一匹战马在冲锋时的冲击力量、它的机动性、它可能有的进攻速度以及它所提供的居高临下并且得到保护的战斗位置,使得空旷地带的步兵几乎无招架之力。马的作用并不是仅仅由于它们在第一次与它们交锋的士兵心里产生恐怖的感觉。到1536年印加人大反叛时,印加人已经学会如何在狭窄的通道上伏击和消灭西班牙骑手,在抵抗骑兵部队时最有效地保卫自己。但印加人和所有其他步兵一样,从来没有能够在空旷地带打败骑兵部队。继阿塔瓦尔帕之后为印加帝国皇帝的是曼科,曼科的最优秀的将军是基佐?尤播基。1536年,当基佐在利马围困西班牙人,并打算向该城发动猛攻时,两个中队的西班牙骑兵向一支比自己大得多的印第安军队发起了冲锋,在第一次冲锋中就杀死了基佐和他的所有指挥官.从而击溃了他的军队。一次由26名骑手组成的骑兵队的类似冲锋击溃了曼科皇帝亲自率领的最精锐的部队.他当时正在库斯科围攻西班牙人。
马匹改变战争是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黑海北面的大草原上对马的驯化开始的。马匹使得骑马的人能够通过比步行远得多的距离,去进行奇袭,并在防御部队集合前逃之天天。马因其在卡哈马卡所起的作用而为一种军用武器提供了例证,这种武器6000年来直到20世纪初一直是举足轻重的,并最终在所有大陆得到运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骑兵在军事上的支配地位才最后宣告结束。如果我们考虑一下西班牙人因为有了马匹、钢铁武器和盔甲而取得了对手无寸铁的步兵的优势,那么西班牙人总是能够以寡敌众,所向披靡,就没有什么可以使我们感到奇怪的了。
在两山轮战时期,解放军凭借处于绝对优势的炮兵火力粉碎越军一个加强师的反扑,是为十年对越作战最大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间:1984年7月12日
地点:云南省麻栗坡县船头地区
双方参战步兵:解放军119团、120团、122团 ;越军6个步兵团及2个特工营
双方参战炮兵:解放军14个炮兵营;越军13个炮兵营
作战方向:1072高地、662.6高地、那拉、八里河东山
战果:对于这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的歼敌人数,不同的资料来源有不同的说法,而且由于统计口径不一,有的数据之间出入颇大。比如:
成都军区两山作战基本总结称:计毙敌2000余人,敌内部反映为3000余人。
14军老山作战总结称:共毙伤敌1329人,俘敌5人。
14军保卫边疆史称:共毙伤敌3300余名,俘敌5名。
昆明军区军事工作大事记称:歼敌1500余人,俘敌6人(敌内部反映损失3000余人)。
根据自情自报原则,一般来讲,自己的损失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统计最接近真实情况。所以我军部分史料中,采用了“敌内部反映为3000余人”这一说法。至于这个敌内部反映,由于未见具体资料,不知道究竟从何而来,推断起来无非两种情况:一是技侦截获越军无线电通信内容,二是我在越南内部发展的谍报人员向我提供相关数据。
炮兵的决定性作用:14军炮指在防御前沿4公里内分别计划了3道拦阻线,40师炮指在清水至何江公路计划了19个拦阻点(线),军师炮指共计划火力300余个、各炮群补充计划640余个。战斗中,团炮群百分之七十、师炮群百分之五十的射击均在计划内。在战斗过程中,我大炮小炮明确分工,组成多道拦阻火力,团营属炮兵主要打击阵地前沿展开、进攻之敌和穿插迂回之敌;团炮群主要打击前沿100米以外展开、发起进攻之敌和敌浅纵深炮兵;师炮群对敌进行全纵深打击,主要打击纵深敌炮兵和敌其他目标。师团炮群由远及近,团营属炮兵由近及远,构成绵密重叠火网,距我阵地越近火力越强,密度越大,并适时向主要方向集中火力,给予越军有生力量以重大杀伤,精神上以巨大震撼,从而挫败了敌人的进攻。如5时40分,敌刚占领我主动弃守之150号、169号高地,立足未稳,即遭我119团炮兵群榴弹炮2营2个连的集中射击,死伤惨重。6时20分,敌依托150号、169号高地展开两个连进攻149号高地。119团炮兵群榴弹炮2营与团营属炮兵密切配合,一阵炮击毙敌140名。8时20分,敌876团以两个连向坚守634高地的4连2排实施第三次攻击,师榴弹炮2营即以两个连的火力对牛昆塘东北侧压制射击,4连60炮压制防御前沿80米处路段,大小炮火力夹击,使敌首尾难顾、进退两难,进攻仅持续14分钟即被打退。在14个小时的战斗中,我师属以上炮兵对373个目标进行了443射击,消耗炮弹16223发;连同团营属炮兵,当天共消耗炮弹1261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欢迎关注:南疆烽烟正十年
新四军的第二师的军工所有位大神叫吴运铎,制造的枪榴弹筒口径45毫米,全长400毫米,起初射程为540米。后几经改进,射程达700多米。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兵工厂共生产了2196个枪榴弹筒和284900发枪榴弹装备部队,投入战场使用后发挥了明显的军事效益。
1943年5月,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在六合县桂子山同日军遭遇,用自制的枪榴弹筒远距离就向敌人开火,击毙日军80多人,轻松取得战斗胜利。
PS:鬼子的口径是50毫米,43年陕甘宁边区兵工厂用土铁打造出60毫米掷弹筒,射程超过日制50毫米掷弹筒200米···········
-----------从东北的抗联到南方的新四军,土八路们的兵工厂都把钢材的目标盯向了铁路·······
军事博物馆里现在还有当初土八路拿铁轨钢拼出来的一门75山呢··山东胶东根据地离青岛近,也拼出来一门平射炮,可惜都是手工产品,弹药也少,都当宝贝,胶东的平射炮,恨不得开一炮都要许世友将军下命令才能用···
虽寿命低射程近威力小等等等各种缺点··但是,烧火棍再短,也比你用手拨拉好啊·····
分区兵工部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根大曲轴,工人们将它切断,做成了一个炮筒。然后用它把那门92式步兵炮的旧炮筒换了下来。此后又开始仿制92式步兵炮的全部零部件。工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后,一门崭新的92式步兵炮终于生产出来了:它的炮筒是用火车的大轴挖成的,坐力簧是用蓝牌钢打造的,密封用的甘油是工人们自己提炼的,炮筒的膛线则是工人们用自己创造的拉线杆一道道挖出来的。
就这样,兵工厂先后共生产出4门92式步兵炮。它们随我军转战南北,攻城取镇,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早制造出的那门大炮如今静静地蹲在军事博物馆里,向参观的人们诉说着它当年的骄人战绩。
-----------------------不相信的,请自己去军博,就不要扯什么所谓的
“”首先,造炮的优质钢材哪里来?拔铁轨么?铁轨钢和炮管钢可以通用吗?即使可以,你怎么把铁轨融化,在不参入杂质的情况下做成炮管?怎么保证每架炮的规格一模一样?怎么量产?更不要说炮弹了,证明一件事很难,反对则很容易,不要看了两篇回忆性质的文章加上爱国热情就随意相信呐“
”啦·······················科科······
精选评论里,有一段将军工的,实际上大家可以看抗战时时候斯大林和炮党特使的谈话,大林子是真心想让炮党修建几个重工厂,特使是真心要装备。建国后主席和总理访苏,大林子也是真心想帮修几个重工厂,总理说我们已经在修了,修的时候遇到的困难,现在还差什么····
这差距····所以啊 。也别怪当年有留美高材生去了台湾结果待几年又跑了,然后在美帝拿了图灵奖,今年又加入中国国籍了···
这炮党啊 ,除了在经国太子当政时候啊,剩下的时候就没一点脊梁骨···
感谢安心院薰染 先生的补充,其实日军的火力是一个体系,野战炮啊92步兵炮啊迫击炮啊掷弹筒啊重机枪啊,是层层递进,成体系的
我们把掷弹筒射程造这么远也是没办法,无奈之举····重炮造不出来···
我回答里的战斗,也是在丘陵地带,日军的重武器进不来的情况下才有的一次酣畅淋漓的战斗的
------------------------恕不搭理三无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