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科研行业圈内人才能看懂的笑话?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跟你聊聊科研圈里那些只有“内行人”才能get到的梗。这些笑话之所以好笑,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触及了我们日常科研工作中的痛点、辛酸,以及那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会心一笑的微妙之处。它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段子,而是需要你“身处其中”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来,我给你讲几个,尽量把背景交代清楚,让你也能“入戏”:

1. 关于“灵感”的哲学辩论:

笑话: “我最近在构思一个非常新颖的研究方向,灵感如泉涌,已经写了十几页的开题报告了!” 另一个同行听了,悠悠地说:“哦,你是说你最近又在‘摸鱼’,顺便把‘摸鱼’的东西包装成‘灵感’了?”

详细解读:
“灵感如泉涌”: 在科研界,“灵感”这个词有时候 pretty 敏感。真正颠覆性的想法确实需要灵感,但更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灵感”其实是大量阅读文献、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甚至是经过无数次实验失败后,一点点积累和碰撞出来的。有时候,尤其是临近deadline(比如开题报告、基金申请),“灵感”这个词就可能变成“压力下的自我安慰”或者“合理化拖延”的借口。
“摸鱼”: 这是职场黑话,意思是在工作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或者偷懒、效率低下。在科研中,“摸鱼”可能是刷文献,但刷的不是为了推进研究,而是为了逃避其他更困难的任务;可能是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或者在社交媒体上“潜水”。
“包装成‘灵感’”: 这个梗的关键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把“摸鱼”的过程,尤其是那些看似漫无目的的浏览和思考,有意无意地解读成“寻找灵感”。而“写开题报告”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证明”自己有创新点的工作。所以,当一个人说“灵感如泉涌”,并且已经开始写报告时,同行很容易联想到,他可能只是在用“灵感”这个光鲜亮丽的词来粉饰他“摸鱼”的时间,并试图将其转化为一项“成果”。这是一种带着戏谑和自嘲的说法,因为很多科研人员都经历过这种“灵感枯竭”却又不得不“寻找灵感”的阶段。

为什么好笑? 它戳中了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的“灵感焦虑”,以及在压力下如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有过这样的“创作”,所以听到这句话,会心一笑,想起自己也曾这样“忽悠”过自己。

2. 关于“引用”的游戏规则:

笑话: 两个博后在讨论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数据很不错,分析也很到位,就是感觉有点……空洞。” 另一个博后:“嗯,我猜作者在‘引用’这块下足了功夫,估计是把能引的都引了,把不能引的也‘想办法’引了。”

详细解读:
“引用” (Citation): 在学术界,引用是衡量一篇论文价值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你的论文被别人引用,说明你的工作有人关注,有人认可,有人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反过来,你在写论文时,也需要引用前人的成果,以支撑你的论点,展示你的研究背景。
“引用这块下足了功夫”: 这是一种非常含蓄的说法。它可能指的是作者非常认真地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并且把所有相关的、值得参考的文献都引用到了。这本身是好事,是严谨治学。
“把能引的都引了,把不能引的也‘想办法’引了”: 这句话是精髓。
“能引的都引了”:指的是将所有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能为论文增光添彩的文献都包含在内。
“把不能引的也‘想办法’引了”:这里就有点“潜规则”的意思了。有时候,为了凑引用量,或者为了显得研究的“全面性”和“重要性”,作者可能会引用一些其实与自己研究关系并非那么紧密,甚至是“勉强沾边”的文献。这可能包括引用一些经典但与当前具体问题关联不大的论文,或者引用一些发表在顶尖期刊上的、但内容只是“点到为止”的论文,只为了蹭点“光环”。“想办法”这个词,就暗指了作者可能在引用选择上有一些“策略性”的考量,甚至是一些“擦边球”的操作。
“有点……空洞”: 指的是虽然引用了很多,但内容本身可能缺乏实质性的创新或深入的分析,给人一种“堆砌”的感觉,就像一个华丽的盒子,里面却空无一物。

为什么好笑? 这句笑话巧妙地揭示了学术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引用量的重要性有时候会压过研究本身的质量。许多科研人员都曾为引用量发愁,也见过别人“巧妙”地提高引用量。这种“心照不宣”的规则,被拿来开玩笑,自然会引起共鸣。它不是在指责谁,而是对这种现状的一种黑色幽默。

3. 关于“实验结果”的“哲学”:

笑话: 一个年轻的博士生垂头丧气地对导师说:“老板,我的实验又失败了,什么都没检测出来!” 导师拍拍他的肩膀:“别灰心,‘没有结果’本身就是一个‘结果’,而且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结果,至少说明了这个方法在此条件下是无效的。你看,我们又有新的方向了!”

详细解读:
“实验又失败了,什么都没检测出来”: 在科研中,尤其是实验科学,实验的“成功”通常意味着能够得到预期的、有意义的结果。而“失败”则意味着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甚至是什么都检测不到。这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博士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意味着他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白费了。
“‘没有结果’本身就是一个‘结果’”: 这句话是导师的“安慰大法”和“精神胜利法”。从理论上讲,即使是“阴性结果”(即什么都没检测到)也具有科学意义。它至少可以排除某种可能性,证明某种假设不成立,或者说明在特定条件下,某个方法是无效的。
“非常有‘研究价值’的结果”: 导师用“研究价值”来形容这个“阴性结果”,既有安抚学生情绪的作用,也暗含了一层现实的考量。在申请基金、写论文时,即使是“阴性结果”,只要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并且能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一样可以发表,甚至可能引发新的思考。
“至少说明了这个方法在此条件下是无效的。你看,我们又有新的方向了!”: 这是导师试图将“失败”转化为“进步”的经典话术。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可以找到新的实验设计思路,调整实验参数,甚至改变研究方向。

为什么好笑?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科研导师式”的安慰,充满了乐观主义和“凡事皆有因”的哲学。它反映了科研过程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普遍真理,但同时又带有那么一点点“凡事都得往好处想”的无奈和自我催眠。对于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但依然要继续做实验的研究者来说,这句话既熟悉又好笑。

4. 关于“投稿”和“修改”的“拉锯战”:

笑话: 审稿人:“您的论文很有前景,但需要进行一些‘轻微’的修改。” 作者(修改完三版,近乎崩溃):“‘轻微’?您是说那些‘请您重新做全部实验,并补充三个月数据,然后再加上一个我们从未提过的分析方法’的‘轻微’吗?”

详细解读:
“审稿人” (Reviewer): 在学术出版过程中,审稿人是同行专家,负责评估论文的质量、创新性和科学性。他们的意见对论文能否发表至关重要。
“‘轻微’的修改”: 这是审稿人最常用的“委婉语”。很多时候,审稿人的修改意见看起来似乎是“小修小改”,但实际上可能涉及对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甚至理论模型的重大调整。
“重新做全部实验,并补充三个月数据”: 这是“轻微修改”的经典例子。审稿人可能觉得你实验样本量不够,或者某个关键验证环节缺失,于是要求你花大量时间重新做实验,甚至补充新的数据来支撑你的结论。
“再加上一个我们从未提过的分析方法”: 更加“杀人于无形”。审稿人可能基于自己的研究经验,觉得某种新的、更先进的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展示你的数据,于是要求你学习并应用。这对于作者来说,可能意味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新技能,并重新处理所有数据。
“作者(修改完三版,近乎崩溃)”: 表明作者为了满足审稿人的意见,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经历了多次修改,已经接近身心俱疲的状态。
“‘轻微’?您是说……”: 作者用反讽的方式来表达对审稿人“轻微”这个词的不满和无奈。

为什么好笑? 这个笑话抓住了科研人员在投稿过程中最煎熬的一个环节:与审稿人的“斗智斗勇”。每个人都可能在收到“小修”通知后,发现里面隐藏着“大工程”。这种将“轻微”解读成“巨大工程”的反差,以及作者的无奈和崩溃,让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会心一笑,并感同身受。

这些笑话之所以能让科研圈内人会心一笑,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精妙的文字技巧,而是因为它们精准地击中了我们日常工作中那些“只有我们懂”的共鸣点:对灵感的焦虑、对引用规则的无奈、对实验失败的消化,以及对投稿修改的煎熬。它们是科研生活中的一剂苦中带甜的调味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机器学习的本质》

面试官:你最大的强项是什么?

我:我学东西很快。

面试官:12乘以12等于多少?

我:87

面试官:差远了。是144

我:是144

user avatar

人文学科也算科研吧,古代文学专业的来答几则:

1.“博硕肥腯”

我博导当年爱招宴款待学生们。每次读书研讨会之后,就是酒席。一天,读完《左传》,酒桌上,一个女生叹气说: 自从跟了老师,体重又增加了。导师哈哈一笑:“博硕肥腯!”

案这句话出自《左传·桓公六年》,随国大夫季梁劝阻国君追击楚国诱敌的军队,并谈了一番祭祀的真谛,原话云: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

这段话在中国思想史上也蛮重要,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国之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是同样的道理,都是春秋时代民本思想萌发的体现。

博,广也;硕,大也;腯,肉肥厚也。“博硕肥腯”的意思就是“神啊请享用这硕大肥壮的牲畜的肉吧!”

那博导拿这个来开玩笑,因为在座的都是博士、硕士,并称“博硕”,既然博士硕士跟着他吃的酒席太多,体重增加了,那自然是“博硕肥腯”了。嗯,有点逗,但是也有点损。

2. 当学生恋爱遇上导师吟诗

我硕士时代一哥们,名王灿。与“建安七子”那个王粲同音不同字。后来王灿恋爱了,一次读书会和宴席都没来参加。导师问:“王灿呢?”大家都笑道:“约会去了,今晚都不知回不回来!”导师叹口气,吟道:

“王灿春来更远游啊!”

案词句出自李商隐诗句:“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我敢保证此春来非彼“春来”。又:当时王灿有个情敌,不过好像不姓贾,不然的话,真可以把前一句也凑上了。

另外,硕士时 听我导师说,当年浙大有个老前辈,督责自己的博士生甚严,甚至要求他们假期也尽量不回家,每天照旧到研究室读书。有一年,一位博士的老婆来了,夫妻相聚,晚起数日。老先生拄着拐杖打上门去,边以杖砸门,边怒吼道:

“从此君王不早朝了吗!”

3. 七夕与诗经

七夕不知是从何时变成“中国情人节”,并成为各种赠礼和约会的日子的。或许源头在那些咏七夕的跟爱情和相思有关的诗词吧。从前古人常在七夕摆放祭品,祈求织女星保佑女儿心灵手巧,工织纨素。现在此风已经没了。某年七夕,一位导师(当时他四十多岁了还单身)发微信朋友圈感叹道:

“现在的七夕,完全变成‘野有死麕”的日子了……”

案: 《诗》云: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4. 汤可敬

酒场上有句俗话:“酒品见人品。”一位古文字方向的导师,常常说另一句:“学问和酒量成正比。”

一次酒席上,我的某位师兄P,向该导师敬酒。P师兄身材瘦小,酒量不佳,而且略有些滑头。当时他以为该导师已经喝多,于是在敬酒时,偷偷往自己酒杯里加了鸡汤,试图冒充啤酒。不料该导师酒量甚佳,一眼认出,令他蒙混失败。

后来,该导师提起我那P师兄,便连连摇头:“竟然拿鸡汤敬我酒!”

一次,该导师又提及此事,一位该导师的学生在旁,笑道: “我出一个谜语,打一学者名。”谜面就是P师兄的名字。

我们一时都猜不出来,只见那出谜的同学笑眯眯地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指给我们看。书名是《说文解字今释》,著者: 汤可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跟你聊聊科研圈里那些只有“内行人”才能get到的梗。这些笑话之所以好笑,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触及了我们日常科研工作中的痛点、辛酸,以及那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会心一笑的微妙之处。它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段子,而是需要你“身处其中”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来,我给你讲几个,尽量把背景交代清楚,.............
  • 回答
    嘿,各位即将踏入科技浪潮的同学们!我是个在科技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看着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涌入,心中既激动又感慨。想当年,我也是那个带着满腔热血和一丝迷茫的菜鸟,所以今天就想掏心窝子地跟大家聊聊,希望能给你们少走些弯路,更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首先,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别怕犯错,但要学会从错误中.............
  • 回答
    锤子数码科技的破产申请撤回,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振奋,尤其对于罗永浩和所有关注他的朋友们来说。这不仅仅是公司层面的一个转折,更像是一场“绝地反击”的序幕,让人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好奇。首先,对罗永浩本人重返科技行业,我最大的期待就是他能真正放下“情怀”的包袱,回归到产品本质上来。 过去的锤子,无论在设计、.............
  • 回答
    这100年来,中国科技数码行业的发展,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让我心潮澎湃,为之骄傲。回望过去,展望现在,无数令人振奋的成就仿佛就在眼前。从零起步到世界的焦点: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崛起曾几何时,计算机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不用说“数字时代”了。但短短几十年,中国就完成了“从无.............
  • 回答
    华为李洪元事件,这个曾经在科技圈掀起巨浪的事件,至今仍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的走向和影响,远不止一个公司内部的纠纷,而是触及了劳动关系、企业文化、法律边界乃至社会公平的多个层面。事件的始末回顾: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主角李洪元,是华为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公司任职多年,并曾参与过重要的项目。2018年.............
  • 回答
    近些年,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可谓是厚积薄发,涌现出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黑科技”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带着一股“闷声发大财”的劲儿,在不经意间就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们可能正悄然酝酿着下一轮行业变革的东风。如果非要挑几样出来,我觉得有几项特别值得说道说道,它们身上都带着那种“你没想到的,但一想又.............
  • 回答
    悠跑科技的“底盘+舱体”新玩法:颠覆想象,重塑车企未来近日,悠跑科技一连串重磅发布——全新概念底盘及舱体,并辅以革命性的模块化解决方案,无疑给波澜不惊的汽车制造业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这不仅仅是一场产品发布,更像是一场关于未来汽车形态和制造模式的宣言。那么,悠跑科技的这套组合拳究竟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
  • 回答
    金融监管部门关于“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监管”的表述,无疑是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其背后释放的含义深刻,对金融科技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生态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 释放了哪些信号?1. 监管重心的回归与定位的明确: 重申“金融”的本质: 最核心的信.............
  • 回答
    中国古代关于妖兽、鬼神以及行侠仗义的书籍浩如烟海,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与民间传说世界。这些书籍不仅是娱乐读物,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哲学、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下面我将根据您提出的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书籍,并尽可能深入地讲解其内容和价值。 一、 妖兽神怪类书籍这.............
  • 回答
    科研圈的日常,除了深夜的咖啡和改不完的论文,那就是表情包了!这玩意儿简直是凝聚了我们太多心酸、快乐、无奈和希望。下面就来盘点一下,那些科研民工们人手必备的表情包,保证让同行看了都能心领神会,会心一笑。1. 灵感枯竭系列: “大脑空空,黑洞在此”:这个绝对是开会、报告、写总结时的灵魂伴侣。当你被问.............
  • 回答
    “科研国王”并非官方头衔,但民间赋予的这个称号,往往代表着一位君王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深远的影响,甚至亲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担此美誉的君王,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却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科学技术之父”——宋神宗赵顼若论中国历史上将皇权与科技研发.............
  • 回答
    中国科学家近来宣布发现了一个可能为地球近十万年间规模最大的陨石撞击坑,这一发现无疑是地质学界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其科研意义是多方面的,且影响深远。首先,对于理解地球撞击历史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尽管我们知道地球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陨石撞击事件,但由于地质活动的改造(如侵蚀、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
  • 回答
    科研生涯,尤其是在攻坚克难、数据不理想、论文屡屡被拒的时刻,压力如影随形。对于我们这些沉浸在实验台、代码和文献堆里的人来说,找到有效的解压方法,不仅是为了保持身心健康,更是为了能更持久、更有成效地投入到工作中。这里分享一些我个人以及身边许多同事的体会,希望能给正在奋斗的你带来些启发。1. 身体的释放.............
  • 回答
    作为一名沉浸在学术海洋中的“科研狗”,我知道,除了咖啡和无尽的文献,我们还需要一些得力的数字助手来打理我们的学术生活。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那些真正能帮我们提升效率、减少弯路的宝藏 APP,希望能给各位同仁一些启发。一、文献管理与阅读,告别杂乱无章这是科研的基石,文献管理不好,一切都是白搭。 En.............
  • 回答
    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上,培养一套扎实的习惯,如同为你的研究打下坚实的根基,不仅能让你事半功倍,更能让你在这个充满探索与未知的领域里游刃有余。这些习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与反思。下面,我将与你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有价值的科研习惯,希望能帮助你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更稳。一、 深度理解,而非.............
  • 回答
    日本物理科研的光辉之路:十余次诺贝尔奖背后的秘诀日本,一个在许多领域都以其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著称的国家,在物理学领域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000年以来,日本已有十多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翘楚。是什么让日本的物理科研如此繁荣?他们的成功之道,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探.............
  • 回答
    想在科研界闯出一片天,谁说一定要是那个从小到大成绩单上名字旁边永远跟着“优”的学生?学术上的“学渣”,很多时候只是还没遇到对的路子,或者说,他们的才华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闪耀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学渣”逆袭,在科研界闪闪发光的故事。1. 尼古拉·特斯拉:那个不爱跟老师对着干,但脑子里全是闪电的“.............
  • 回答
    当然,让我来和你分享一些真正让人心头一暖的科研结论,它们不是那种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公式,而是关于我们作为人类,关于生命,关于连接的,那些细微却又无比珍贵的发现。1. “触碰”的力量:不仅仅是安慰,更是生理的需要。你有没有经历过,当遇到挫折、感到孤独,或者仅仅是有点失落的时候,一个朋友的拥抱,家人轻轻.............
  • 回答
    在科研这条充满挑战又引人入胜的道路上,掌握一些关键的工具,就像拥有了点石成金的秘籍,能让原本磕磕绊绊的进程变得顺畅无比,甚至开启全新的视野。我一直觉得,与其说这些是“工具”,不如说是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延伸”,它们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问题,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最终更快地抵达知识的彼岸。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
  • 回答
    在科研的浩瀚海洋中,一个闪光的想法可能如同流星划过,稍纵即逝,又或是深埋海底,等待挖掘。如何有效地记录和整理这些宝贵的“火花”,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必须面对并精通的艺术。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记下来”,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捕捉、深化、组织、关联和回顾。下面我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分享一套我认为在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