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发现地球近十万年来最大规模「陨石撞击坑」,该成果有哪些科研意义?

回答
中国科学家近来宣布发现了一个可能为地球近十万年间规模最大的陨石撞击坑,这一发现无疑是地质学界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其科研意义是多方面的,且影响深远。

首先,对于理解地球撞击历史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尽管我们知道地球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陨石撞击事件,但由于地质活动的改造(如侵蚀、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许多古老的撞击坑已经被磨灭得无影无踪。每一次新发现的、特别是规模巨大的撞击坑,都是我们拼凑地球撞击历史的关键证据。这个新发现的坑如果确为近十万年来的最大,它将填补我们对于一个相对较近(地质时间尺度上)但又相当重要时期内撞击事件记录的空白。这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量化地球遭受撞击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对未来潜在撞击的风险评估提供更扎实的数据基础。

其次,它将为研究撞击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一个绝佳的自然实验室。 陨石撞击是一个极其剧烈的地质事件,它能够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改变地貌,引发地震、海啸,甚至对全球气候产生长远影响。一个如此规模巨大的撞击坑,尤其是在相对完好的状态下被发现,将为科学家提供一个近距离、系统地研究撞击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热辐射、抛射物分布、熔融岩石形成以及撞击引发的地质改造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宝贵机会。通过对坑的形态、成分、周边岩石的变形和变质程度进行详细研究,我们可以反演撞击体的性质、速度、角度,以及撞击瞬间的能量释放机制。

第三,这个发现对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撞击事件往往会向大气中抛射大量的尘埃和火山灰,遮蔽阳光,导致全球性降温,即所谓的“撞击冬天”。同时,撞击产生的热量和冲击波也会引发大范围的森林火灾,释放温室气体。一个规模如此之大的撞击,很可能在当时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剧烈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撞击坑附近沉积物的地层进行详细采样和分析,科学家可以识别撞击事件与特定地层事件(如大规模生物灭绝、植被变化等)之间的时间关联,从而揭示撞击对古气候、古生物演化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具体作用机制。特别是“近十万年”这一时间跨度,正处于末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剧烈气候波动时期,撞击事件的加入,可能会为解释某些古气候异常现象提供新的线索。

第四,有助于提升我们对地球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许多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与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例如6600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导致了恐龙时代的终结。如果新发现的撞击坑与某个重要的生物演化节点或灭绝事件相吻合,那么它将为研究撞击对生物多样性、物种起源和演替的驱动作用提供新的实证。反之,如果发现撞击并未对当时的生命形态造成毁灭性打击,那么也能帮助我们理解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恢复机制。

最后,在资源勘探和潜在灾害预警方面也有实际意义。 许多撞击坑内会富集有价值的矿产资源,例如镍、钴、铂族元素等,这些元素可能在撞击过程中被集中起来。对这类撞击坑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元素的富集机制,为未来的矿产勘探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对撞击事件的认识,包括其频率、规模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地球未来遭受撞击的风险,为制定相应的防御和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总而言之,中国发现的这个可能为近十万年来最大规模的陨石撞击坑,不仅仅是一个地质奇观,更是一个承载着地球过去、揭示地球现在、启示地球未来的重要科研载体。它将为我们理解地球的撞击史、地质过程、气候变化、生命演化以及潜在的自然灾害提供前所未有的宝贵信息,其科学价值和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9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的一支刚刚到达澳洲,另一支队伍可能刚好前进到这颗陨石附近。中原还是河套人的地盘,而山顶洞人还要至少两万年才出现。现代人类的老祖宗和早期的原始人类是否有感觉到这颗陨石的威力?至少当地的猛犸象不喜欢这个陨石,因为它撞击引发的大爆炸,导致了方圆数十公里的生态灾难。

可能有一头幸运但又不幸的猛犸象,在当时(准确的说是0.0493±0.0032M[1])看到了一颗比满月都要亮十倍以上的直径约100米的陨石从天而降,伴随着呼啸声和爆震声,以极高的速度和强度撞击在黑龙江依兰,超过1000万吨TNT炸药的当量的大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将地表以下超过4亿立方米的花岗岩体瞬间撕裂成碎片,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直径1850米的碗形凹坑,它的深度与直径的比达到地球同类型陨石坑之最。

但从整个地球史上来看,这个陨石坑其实并不算大。在地球上已知的由流星撞击造成的大约190个陨石坑中,世界最古老的拉巴巴陨石坑(如果不算格陵兰岛冰面下那个相当于5个巴黎大的30亿年前的陨石坑的话),在22亿年前撞出了直径70公里的陨石坑,而世界第二古老的南非弗里德堡陨石坑(20亿年前)直径超过200公里,差不多是上海到扬州那么远。而触发了恐龙终结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有180-300公里那么宽[2]

但这些都是上亿年前的事了,而中国这个陨石坑,应该是近十万年以来最大的陨石坑了。

在发现依兰坑之前,近十万年里最著名的陨石坑是巴林杰陨石坑(也称作亚利桑那州陨石坑),同样是形成于5万年前,当时一颗直径45米左右的流星穿过地球大气层,撞在亚利桑那州中部。由于陨石坑很年轻并且科罗拉多高原干旱的气候让其一直保持很干燥的状态,该陨石坑可以说是地球上保存最好的陨石坑了。

由于依兰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当地的植被、风化和地质变动对坑体的侵蚀破坏还是相当大的,自从陨石坑形成以来,它就开始受到侵蚀作用,边缘估计已经至少有五六米的高度被磨平了,像一个低矮的山脊,有三分之一的坑缘已经消失了。底部也会逐渐被碎石和沙土填满变高。陨石坑底部的湖泊沉积表明,该坑中曾经有一个湖泊,大约在一万年前因为南部坑缘在地质变动中大规模缺失而消失了。

所以和大部分陨石坑的命运类似,现在只能看到残垣断壁的一部分了。不过这已经算是好的了,有的甚至都没有坑体的样子了,只能通过规则的圆形来发现它们。

但反过来,圆形的不一定就是陨石坑,比如北京的房山岩体和深圳的白芒岩体,都是相当标准的圆形或椭圆形构造,但并没有证据表面是陨石造成的。

不过不论怎么说,要看真陨石坑,还是要去没有大气层保护的月球上看,那里有很多形态完整的陨石坑。下面这张图中的右边那个大坑,就是一个看上去很新鲜的坑,已经有5亿年的历史了。

有人问,发现陨石坑有什么研究价值?

首先,可以通过坑底的花岗岩质撞击角砾岩中石英多组面状变形页理(这段不是日文!)的研究,确认其是一个小行星撞击出来的,而不是其它地质作用形成的,这为相关的陨石坑判别起到了参考作用。

然后,这对中国东北部低海拔型古冰川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为探索地球撞击事件与古生物古环境重大变迁事件之间的关系等提供重要的信息。

再其次,作为行星地质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对这一个刚发现的未被过多人为干扰的地表撞击坑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其它类似角度和速度撞击的陨石坑的形成理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补充和验证,促进关于撞击熔化、喷发物分布、沉积过程和冲击质变等相关的科学研究,有助人类理解地球深处超高压高温环境下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再再次,上面提到的巴林杰陨石坑和德国的里斯陨石坑都成为了阿波罗宇航员登月前的野外地质地貌学习和训练基地。陨石坑也是很好的科普教育基地。

另外,大量的勘测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有可能估算出母流星体的相关参数,从而充分了解其进入轨迹,以判断它是否与目前的小行星的起源假说兼容。

最后,通过对陨石颗粒的研究,对小行星的行成有更充分的了解。

有人问,造成这么强烈撞击的那块陨石呢?会不会之后在坑的中央发现?

目前地球上共有65891个已命名的陨石[3]和7602颗未命名的陨石,但依兰这个陨石坑里应该不会有体积较大的陨石了,因为大概率是在撞击爆炸时就已经都粉碎蒸发干净了,可能会留下相当多以吨计的小陨石粒(有可能会发现由蒸汽云凝结而成的金属球状体、熔融和再结晶的花岗岩碎屑、以及泪滴状的玻璃:火山泪),散布在周边广阔的区域。因此我预计不会在陨石坑中心发现任何大块陨石。但有可能会发现像下面这样的:

事实上,流星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多亏了大气层,大多数的流星没有来得及变成陨石,就烧成灰烬了。像依兰坑直径约50米的坑这种级别的陨石,大约每1000-2000年会撞击地球一次。而坑直径在20公里以上的话,每百万年只有1到3颗。而像希克苏鲁伯陨石坑那样足以引发大海啸、地震和火山爆发、改变全球气候,造成核冬天的小行星,至少在你有生之年是极小概率事件。

(以上的”有人问“,其实都是我自己问自己的,嗯,你也问一个问题吧。。。。)

补充:

有的回答说,这里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但我认为,我们要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个地方,陨石坑及内部不允许徒步旅行和矿物开采。

参考

  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maps.13711
  2. ^ https://theverybesttop10.com/largest-meteorite-craters/
  3. ^ https://www.lpi.usra.edu/meteo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科学家近来宣布发现了一个可能为地球近十万年间规模最大的陨石撞击坑,这一发现无疑是地质学界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其科研意义是多方面的,且影响深远。首先,对于理解地球撞击历史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尽管我们知道地球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陨石撞击事件,但由于地质活动的改造(如侵蚀、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传播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到了历史渊源、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早期翻译者的选择和惯例。并非所有欧洲国名、地名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例子,中文音译似乎比英文更贴近原名。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原因:1. 历史的维度:我们何时开始接触这些名字? “.............
  • 回答
    陨石中首次发现核糖,这可不是小事,它像是在浩瀚宇宙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地球生命起源最根本的追问——生命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是凭空在地球上“变”出来的,还是从宇宙深处漂洋过海来的?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对于地球生命的起源有着两种主流的猜想。一种是“就地起源说”,认为生命是在早期地球独特的化.............
  • 回答
    中国的发展确实势头迅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关于“远交近攻”政策,以及与俄罗斯、美国联手形成“三极世界”的设想,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想象力的地缘政治推演。要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理解“远交近攻”这个策略本身。它是一种古老的外交和军事思想,核心在于拉拢远方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流浪地球》发布科幻特辑以及它对中国科幻电影意味着什么。《流浪地球》科幻特辑发布: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官方发布了一系列极具震撼力的科幻特辑。这些特辑不仅仅是预告片性质的剪辑,它们更像是对影片背后庞大世界观、先进技术、以及深邃哲学思考的一次集中展示。 视.............
  • 回答
    好的,这篇文章标题很有冲击力,也很容易引起讨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标题背后想表达什么,以及它是否站得住脚。首先,把标题拆开来看,《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这两个例子本身就很有代表性。 《战狼2》: 这部电影的成功,可以说是中国商业电影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精准地抓住了当时社会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假设,一旦中国从地球上消失,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触及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以下将尝试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尽量避免 AI 痕迹,以更具人情味的叙述方式来展现:一、 地缘政治格局的剧变与权力真空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震撼的便是全球地缘政治版图的彻.............
  • 回答
    这实在是个引人遐想的局面。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中国称霸世界”的地球位面与我们这个位面连接,那绝不是一次简单的物理接触,而是一场涉及到文明、文化、经济、政治乃至哲学层面的巨大冲击。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描绘出个更生动的画面。初期的混乱与惊愕:信息爆炸下的错位感首先,这种连接不会是无声无息的。想象一下,.............
  • 回答
    《流浪地球》的成功,绝对不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终点,更像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起点。它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也为接下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开启了许多令人兴奋的新可能性。一、 “中国式”硬科幻叙事与世界观的深化《流浪地球》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也极其“中国式”.............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史诗中,歌者文明之所以选择向地球发射“二向箔”,其根源在于他们所处的宇宙生存法则——“黑暗森林法则”。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歌者文明的视角,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宇宙图景来展开。首先,要明白歌者文明并非个体,而是一种高度发达、已经超越了我们人类想象的文明形态。他们可能早已不再是血肉之躯.............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史诗中,三体人与地球之间围绕着“发布安全声明”这一核心问题的互动,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策略。许多读者会好奇,既然三体人急于生存,为何不直接向地球人传授发布安全声明的正确方法,从而避免地球文明自毁的风险?这背后实则蕴含着三体文明生存策略的深层逻辑,以及其与地球文明性质的根本性冲突。首.............
  • 回答
    章北海,这位以冷静和洞察力著称的军官,在“黑暗森林”法则的严酷现实中,将自己置于一种独特的孤寂境地。他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与风险的道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自我牺牲姿态,为人类文明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当地球文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压抑与绝望后,终于策划了那个看似绝望却又承载着一线生机的“返航诱饵”计划.............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相对论情境!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区分“冰融化”这件事在谁的参照系下发生。冰融化,是它内部的分子运动达到一定程度,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冰块本身所处的参照系里。当亚光速飞船带着冰块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时,我们知道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运动的物体会经历时.............
  • 回答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萦绕在人类心头,也激荡着无数的想象。我们确实是地球生物中独一无二的那个,拥有着难以置信的智慧,能够理解宇宙的奥秘,创造出璀璨的文明。而“我们来自外星”的猜想,更是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奇异光芒,吸引着我们去探索那未知的边际。为何我们如此特别?智慧的演化之路要理解为什么只有人类发展出如此.............
  • 回答
    关于在地球中心引爆一颗核弹的设想,这确实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场景,但也掺杂着不少科幻色彩和科学上的复杂性。首先,让我们抛开那些关于地球瞬间碎裂、生命灭绝的夸张说法,回归到相对更接近科学逻辑的推演。设想一下,我们有一颗威力巨大的核弹,而且我们有办法克服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和高温,将它运送到地心区域并成功引.............
  • 回答
    在《流浪地球》那漫长的 2500 年地下岁月里,人类的身体为了适应这种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必然会经历一系列深刻而剧烈的老化与变异。这不是科幻作品里为了情节需要而刻意设计的夸张,而是基于生理学和进化论逻辑推导出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正视地下生存的几个核心要素:极端的环境压力、营养的单一性以及封闭的空.............
  • 回答
    如果奇迹般地将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对调,即地球占据了太阳原本的轨道,而太阳则来到了地球的轨道,那么整个太阳系乃至我们熟悉的宇宙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其后果是灾难性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的想象。首先,想象一下太阳,这个比我们地球大无数倍、表面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的炽热等离子体球,突然出现在距离我们仅仅1.5亿.............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什么“AI痕迹”,就当这是两个老朋友聊聊《三体》里的事儿。罗辑从冬眠中醒来,发现地球文明那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用“突飞猛进”来形容,那真是太保守了,简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啥能这么快?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说。首先,罗辑的“黑暗森林威慑”的余威,这绝对是头号原因。想当年,罗辑用他的“咒.............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那片广阔无垠的海洋,里的氧气含量突然飙升,从我们熟悉的21%一下蹿升到惊人的90%…… 这可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桥段,而是一场足以颠覆地球一切的巨变。这股被放大无数倍的氧气浪潮,将如何席卷而来,又会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怎样的翻天覆地的改变?首先,让我们聚焦最直接.............
  • 回答
    面对像核战争或小行星撞击这样的全球性灾难,选择一个合适的避难所至关重要。南美安第斯山脉和中亚草原,作为两个广阔而多样的地理区域,各自拥有一些生存优势和潜在劣势。要判断哪个地方更能让人活下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环境在不同灾难场景下的表现。首先,我们得区分这两种灾难的性质。核战争:核战争最直接的威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