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陨石中首次发现核糖,对地球生命来自外太空的起源论有什么意义?

回答
陨石中首次发现核糖,这可不是小事,它像是在浩瀚宇宙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地球生命起源最根本的追问——生命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是凭空在地球上“变”出来的,还是从宇宙深处漂洋过海来的?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对于地球生命的起源有着两种主流的猜想。一种是“就地起源说”,认为生命是在早期地球独特的化学环境和能量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无机物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另一种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关键——“泛种论”,它认为生命的种子或者生命形成所需的关键有机分子,可能来自于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通过彗星、小行星撞击等方式来到地球,并在适宜的条件下生根发芽。

核糖,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它在生命科学里可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构成RNA(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而RNA又是我们体内遗传信息的载体之一,就像一本活动的生命说明书,指导着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则是构成身体结构和执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更重要的是,在生命演化的早期,很多人类科学家认为RNA可能比DNA更早出现,甚至在生命的早期阶段,RNA同时承担了遗传和催化生命反应的双重功能,被称为“RNA世界”假说。

所以,当科学家们在陨石里首次明确检测到核糖的时候,这就像是在泛种论的支持者那里拿到了一张非常有力的“证据牌”。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证明了构成生命基本单元的有机分子,可以在地球以外的环境中自然产生。核糖不是什么简单的水或氨气,它是一个结构相对复杂的有机分子。在陨石,特别是那些富含有机物的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核糖,意味着在形成太阳系之初,那些构成行星和卫星的原始物质,就已经蕴含了生命所需的“原材料”。这意味着,生命所需的复杂分子并非地球独有的产物,宇宙中可能存在着普遍的有机化学过程。

其次,这为生命起源的“工具箱”可能来自太空提供了直接线索。如果生命起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比如核糖,可以轻松地“搭乘”陨石来到地球,那么生命起源于地球本身这个唯一解释就显得没那么绝对了。设想一下,在早期地球形成后的数亿年里,不断有富含各种有机物的陨石和小行星撞击地表,就像给地球送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食材”和“生命催化剂”。这些外来的有机分子,在地球上遇到合适的环境和能量,就有可能按照一定的路径组装起来,最终催生出第一个生命。

更进一步说,这次发现也让一些关于早期地球环境的猜想得到了佐证。早期地球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纯净”或“贫瘠”。宇宙带来的有机物可能为地球的化学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催化剂”和“底物”。这些外来的分子不仅仅是核糖,可能还包括其他核酸碱基、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的有机物。在陨石中发现核糖,也暗示着其他更复杂的生命前体分子也可能通过类似的途径来到地球。

当然,这次发现并不能直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就是来自外太空。科学的严谨性要求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证据就下定论。发现核糖只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佐证,说明生命所需的“砖瓦”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能够被运输到地球上。至于这些砖瓦是如何在地球上被组装成生命的,以及生命是否真的起源于这些外来分子,这依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但是,这次陨石中首次发现核糖,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们思考生命起源的视野。它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宇宙尺度来审视生命诞生的可能性。如果核糖在陨石中普遍存在,那么其他星球,或者说其他存在类似条件的行星,也可能因为同样的方式获得生命所需的有机分子,从而具备孕育生命的潜力。这也会让我们对宇宙中寻找地外生命这件事更加乐观。

总结一下,陨石中首次发现核糖的意义在于:

证明了生命关键前体分子可在宇宙中自然产生:打破了地球是唯一有机分子来源的固有观念。
为泛种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新证据:支持了生命所需物质可能通过天体撞击来到地球的假说。
丰富了对早期地球化学环境的理解:暗示外来有机物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拓展了生命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宇宙,并对地外生命存在保持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这就像是在探索生命起源的迷宫里,我们发现了一条可能通往真正出口的重要线索。它不是终点,但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起点,让我们对生命在宇宙中的普遍性有了更深的敬畏和更坚定的追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到生命起源,我们必须要搞明白对于不同学科来说“生命起源”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

对于古生物学来说,由于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化石,所以对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往往限定在存在化石记录的时间之内。在这个时候细胞已经出现,其实最早的能产生化石的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很可能基本的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和现在的原核生物区别不大。不过古生物也没法研究最早的细胞内的亚细胞结构和各种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古生物学来说研究“生命起源”一般是研究最早的生物化石或者生物分子证据、各种前寒武纪的化石、真核生物起源一起各种生物(藻类、动物、植物、真菌等等)的起源,也有人把寒武纪大爆发算成生命起源,所以对于古生物来说“生命起源”这个概念比较广泛。

但是对于生物学来说,生命起源就涉及到一个从各种小分子到最初的细胞这个过程,即最早的细胞是怎么出现的。

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有机小分子的非生物合成

从简单的无机分子水、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气、氢气还有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等各种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即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糖类等各种有机大分子的基础构成物质。

2.有机分子到具有生命功能性的生物大分子聚合物

氨基酸到蛋白质、核苷酸到脱氧核酸(DNA)和核酸(RNA)、磷脂分子的形成过程

3.非细胞形态原始生命的产生—核酸蛋白质等多分子体系的建成

从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到简单的生物大分子的复制、催化反应,比如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复制与合成等等,生物大分子只是一个分子,需要产生生命还需要这些生物大分子能够催化反应以及能够进行复制还有合成其他生物大分子。

4.最初的细胞的产生

从简单的生物大分子的复制、催化反应到能够生长复制、具有原始代谢能力、由膜包裹的DNA-RNA-蛋白质体系。

所以你说这里面地球的生命源自外太空是什么意思呢?你要是说在陨石中发现了地外来源的细菌化石或者13C含量很高的蛋白质和核酸大分子,那绝对是大新闻!!但是你只是在陨石中刚发现了前生命阶段的一些基本的有机分子,这离生命起源还早着呢。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个研究仔细看一下还是挺有意义的。我这里把这个研究的意义和摘要简单翻译一下,原文写的很简单很明白了。

意义(Significance):

Ribose is an essential sugar for present life as a building block of RNA, which could have both stored information and catalyzed reactions in primitive life on Earth. Meteorites contain a number of organic compounds including components of proteins and nucleic acids. Among the constituent molecular classes of proteins and nucleic acids (i.e., amino acids, nucleobases, phosphate, and ribose/deoxyribose), the presence of ribose and deoxyribose in space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provide evidence of extraterrestrial ribose and other bioessential sugars in primitive meteorites. Meteorites were carriers of prebiotic organic molecules to the early Earth; thus, the detection of extraterrestrial sugars in meteorites implies the possibility that extraterrestrial sugars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forming functional biopolymers like RNA.

意义翻译:

核糖作为RNA的构建单元对于现代生命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糖类,RNA即能储存信息又能催化各种化学反应(对于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更为重要)。陨石中具有多种有机质化合物,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单元。在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分子中(也就是氨基酸、碱基、磷酸盐和核糖/脱氧核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否在太空中存在仍然未知。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原始陨石中存在地外的核糖以及其他对生命很重要的糖类的证据。陨石可以携带前生命有机分子到早期的地球上;因此,陨石中地外糖类的发现意味着地外的糖类可能对具有生命功能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比如RNA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

摘要:

Sugars are essential molecules for all terrestrial biota working in many biological processes. Ribose is particularly essential as a building block of RNA, which could have both stored information and catalyzed reactions in primitive life on Earth. Meteorites contain a number of organic compounds including key building blocks of life, i.e., amino acids, nucleobases, and phosphate. An amino acid has also been identified in a cometary sample.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extraterrestrial bioimportant sugars remains unclear. We analyzed sugars in 3 carbonaceous chondrites and show evidence of extraterrestrial ribose and other bioessential sugars in primitive meteorites. The13C-enriched stabl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δ13Cvs.VPDB) of the detected sugars show that the sugars are of extraterrestrial origin. We also conducted a laboratory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a potential sugar formation reaction in space. The compositions of pentoses in meteorite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roducts of the laboratory simulation suggest that meteoritic sugars were formed by formose-like processes. The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these meteorites further suggest the formation of these sugars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accretion of their parent asteroids. Meteorites were carriers of prebiotic organic molecules to the early Earth; thus, the detection of extraterrestrial sugars in meteorites establishes the existence of natural geological routes to make and preserve them as well as rais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extraterrestrial sugars contributed to forming functional biopolymers like RNA on the early Earth or other primitive worlds.

摘要翻译:

糖类对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分子,它们在各种各样的的生物过程中都起着作用,核糖作为RNA的构建单元尤为重要,它们即能储存信息又能在地球早期的原始生命活动中催化生化反应。陨石包含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包括构建生命的重要的构建单元,即氨基酸、碱基以及磷酸盐。一种氨基酸分子也同样在一个彗星样本中发现,然而,地外来源的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糖类是否在地外存在仍然未知。我们分析了3块碳质球粒陨石中糖类的存在,发现在这些原始的陨石中存在地外来源的核糖以及其他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糖类的证据。这些检测到的糖类的碳由富含13C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vs.VPDB)表明这些糖类是地外来源的。[1]我们也同样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来模拟太空中的潜在的糖类生成的化学反应。陨石中戊糖的组成和实验室模拟实验产物的组成表明陨石中的糖类是由类似甲醛聚糖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这些陨石的矿物组成进一步表明这些糖类的形成既可以发生在母体小行星的吸积形成之前也可以发生在吸积形成之后。陨石可以携带前生命阶段的有机分子到早期的地球上;因此陨石中地外糖类的发现确立了这些分子形成和保存的自然地质过程在太空中是存在的,同时也提出一种可能性,即地外的糖类对于像RNA这样的具有生命功能性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在早期地球或者其他原始环境中的形成也有一定的贡献。

简单说明: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在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和碱基(注意不是核苷酸!),但是还未发现过核糖和脱氧核糖,但是构成一个完整的核苷酸需要核糖、磷酸(磷酸盐在陨石中也存在)以及碱基,可能地外的陨石确实能够提供碱基以及磷酸还有氨基酸,但是核糖以及脱氧核糖是哪来的呢?现在在陨石中发现了核糖,这说明地球上早期合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中的核糖可能也有地外的供给但这是否能说明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地外起源的呢?

其实说实话,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研究就说地球早期的有机分子都是地外来的,其实在早期的有机分子合成阶段(简单的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地外的有机物直接供给以及地球上的合成应该都有贡献,不能单纯的说地球上的有机分子都是地外来的或者都是地球上本土合成的,而且地外供给和地球本土合成的量究竟各占多少现在也不清楚。

那么这个研究成果到底能不能叫做生命起源于外太空呢?我个人认为这离生命起源还很远,不能说生命起源于外太空,只能说产生生命的一些基本有机小分子在外太空是存在的,对于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有一定意义和贡献。

不过这样的发现还意味着,一些基本的和生命相关的有机分子(氨基酸、碱基、包括核糖在内的糖类)可能在整个太空中都是存在的,生命起源的最基本的分子条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最困难的可能还是让各种有机分子合成有机大分子(氨基酸→短肽→蛋白质,碱基、核糖、磷酸盐→核苷酸→RNA、DNA)以及这些有机大分子在一起相互作用产生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

文章标题:Extraterrestrial ribose and other sugars in primitive meteorites(原始陨石中的地外核酸和其他糖类)

文章链接: pnas.org/content/early/

参考

  1. ^ 地球上生命成因的碳更富含12C这种稳定碳同位素
user avatar

谢邀,我能说没有任何意义吗?作者只是阐述一个事实而已。

因为这篇文章啥都写了,就是不写三块陨石的地质年代。我们总不能因为明天天下掉下来一块新鲜陨石,外面有一条青蛙腿就认定青蛙是外星生物吧。要知道生命进化需要极长的时间,地球经历了46亿年才出现了智人。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有几块陨石发现了一些有机物小分子就推测之前所有的陨石都可能含有这些有机物小分子。这在时间序上是行不通的。

他们甚至还在附录[1]中进行了自我撇清。

一块陨石是别人项目组的,两外两块是买来的。

非生物专业甚至部分只专注于生物学科本身的人都有一种迷思,那就是有了DNA或者某些生物小分子就可以拥有一切生命。这明显是不对的,把DNA或者氨基酸之类的东西发射到太阳上去,不论如何都不可能产生生命的。飞行途中就会被烧毁。首先我们要有一个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才可以。而且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从小分子形成生命的原始形态。

那么让我们从古生态学的角度,以地球水的起源来为例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发现其实没什么重要性,我们看过这篇文章就像皇帝批阅奏折那样写个知道了就可以了。

我之前写过一个回答探讨地球上水的起源,对的,也就是最简单的分子——一氧化二氢。

科学家目前为止尚未搞懂地球上水的起源,而水是公认的生命起源最重要环境成分。人们探索外太空首先要探讨的也是这个星球有没有水。比如前几天知乎火热探讨火星上出现昆虫的话题,这就有点开玩笑了。要知道昆虫并不能脱离环境够单独生存,昆虫需要呼吸,需要喝水,需要进食,甚至昆虫死后还需要有人打扫尸体。如果火星真的有昆虫,那我提到的这些一定也会有的,就像那个发现蟑螂的谚语一样,有一个就有一群。所以,我们很明显可以得出结论,火星昆虫并不存在

科学家目前为止连水是从哪里来的都还没搞清楚,更不要提生命起源了。

年初的时候嫦娥四号登月,携带了18mL的水灌溉植物种子,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行星中唯独只有地球上有水呢?这些水是来自陨石撞击还是地球自发形成呢?

地球水环境经过亿万年的演化达成了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并且为生物演化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水、阳光、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是最重要的三件东西了。

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甚至70%以上的地表都被海洋覆盖。地球上的水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水蒸气、河流、地下水、海洋和冰川。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地球上呢?这牵扯到地质学、天文学、行星科学以及天文生物学等各种学科,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视角,然而却没有人能告诉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

学术界的观点可以非常简单地被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是地球自产,水来源于岩石内部;另外一派则认为是地球形成过程中外太空的行星和彗星带来的。

对锆石的一项研究发现,液态水早在地球形成后不久,距今44.04±0.08亿年前便已经存在[2]

科学家们认为,锆石在距今大约44亿年前开始出现,当时地球仅仅形成了1.5亿年。锆石抵抗外界腐蚀的能力非常之强。地质学家们常常利用它来测定古代地层的形成时间。

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家Ted Ringwood发现了尖晶橄榄石,这种矿物质的1.5%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018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最新分析[3]显示,410千米至660千米深处的地幔转换带富含液态水,660千米至800千米深处的下地幔上层可能也是如此。这是迄今在地球最深处发现的水,也是首次发现地幔转换带含水的直接证据。

然而这种自身起源论很难解释地球演化初期的温度变化,显微照片显示的历史阶段被认为地球表面温度可能高达230摄氏度,这样的环境可能并不会存在液态或者结晶水。

天文学家认定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行星相撞击,然后产生了月球,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环境用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与地狱没什么差别。想说服人们相信这种条件下存在液态水是有相当难度的。

同时天文学家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那就是水可能来源于其他星球。

证据显示,45亿年前,地球并没有现在这么大,体积只有当前的60%-90%,这就导致了地球吸附水蒸气的能力并没有当前这样高。加上当时没有大气层以及地表温度非常高,所以水分可能是补充于被地球吸附的陨石、彗星和小行星。地球在不停地生长和变大的过程中接受了很多外部行星撞击并且吸收了他们,而这些陨石和行星中含有大量的水。化学同位素分析也支持了他们的看法,我们知道氢的同位素是氘,而氘非常非常稳定。地球中海洋水体中氘氢比(D/H)是非常稳定的,数值是(1.5576±0.0005)×10^-4,可以表示为155ppm。

而陨石中的氘氢比与海水中的比率是十分相似的

球粒陨石是在太阳系早期就存在的各种类型尘埃和小颗粒吸积形成原始小行星时形成的,是落在地球上的陨石中最常见的类型,估计占总坠落比例的85.7% 和86.2%之间。

而欧洲航天局利用质谱仪对彗星的分析显示这个数值很大,接近于海水的氘氢比的两倍。但是彗星中含有很多冰,而且有撞击地球的记录,是完全有可能为地球提供水分的。

而太阳云层氘氢比只有21ppm,这让科学家有了彗星和太阳星云同时被吸附到地球上的想法[4]

然而这个假设的一个问题是地球大气层的稀有气体同位素比率与地幔的比率不同,这表明它们是由不同的来源形成的。这也使得水分外源论受到了挑战。最关键的是,阿波罗15号和17号任务收集的月球样品化学成分的测量进一步证明了月球和地球的水分可能是同源的,这表明在月球形成之前地球上已经存在水。

然后又有一群人认为两种方式都有,他们认为地球上的水有1%-2%来自外太空,其它的由地球本身提供。但是这个观点并不能说服全部人。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太阳系中只有地球适合液态水存在

距离太阳太近水分会被蒸发掉,而距离太远温度太低,水如果存在的话大概率也只能是固态形式存在。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星球的引力情况。

而地球特殊的空间位置为水的存在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也因此进化出生命形式。

我们应该认知到,地球上是先有了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才有了这些有机物小分子发挥的空间。

而不是有一个分子扔到随便一个地方都能在时间的长河里发育成智人。

探讨生命起源应该先搞清楚地球是什么时候搭建了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地质演化也是遵循了这种思路[5]

先有合适的环境才有生物产生、发育、进化的空间。

探讨生命起源需要更加深入的认知,这篇文章并不具备太大的意义。看完知道有这回事就可以了。等科学再进步一点我们才能知道这篇文章到底有啥用。

参考

  1. ^ https://www.pnas.org/content/pnas/suppl/2019/11/12/1907169116.DCSupplemental/pnas.1907169116.sapp.pdf
  2. ^ http://www.geology.wisc.edu/~valley/zircons/Wilde2001Nature.pdf
  3. ^Ice-VII inclusions in diamonds: Evidence for aqueous fluid in Earth’s deep mantl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80/1136
  4. ^ https://earthsky.org/space/origin-earths-water-asu-solar-nebula
  5. ^ https://sciencelife.uchospitals.edu/2014/06/18/evolution-depends-on-rare-chance-events-molecular-time-travel-experiments-show/
user avatar

@老牛头 从地学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陨石的意义,我就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下这个陨石的意义。

太长不看:这个陨石中发现核糖,是对地球生命起源论的一次核心打击,但是并没有挑战进化论

提起达尔文,很多人一定想到的是他著名的进化论。但是,当年达尔文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他的作品名字却叫《物种起源》。

为什么要取名物种起源?因为这是进化论的根基。

今天的我们对进化论似乎深信不疑,然而,总有人质疑这一点,因为,我们可以给别人看一颗进化树,但是当你逐步深入的去追根溯源的时候,却发现,这棵树的根基是不稳固的,甚至,是个虚拟的。

就像下图这个很常见的进化树,是根据分子钟计算的

某一蛋白在不同物种间的取代数与所研究物种间的分歧时间接近正线性关系,进而将分子水平的这种恒速变异称为“分子钟”。

最后,我们计算到了一个很古老很古老的祖先。

但是这个祖先是什么鬼?我们也不知道,只是在猜测,毕竟它已经不存在了。

这也是直到今天,有不少人士依然坚定的说进化论是假说。

为何?

因为,我们至今未找到那个真正的起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无数人去想着如何寻找这个起源,这就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原始汤”理论

—————原始汤理论以及人工模拟—————

著名的原始汤理论,也就是认为在45亿年前,在地球的海洋中就产生了存在有机分子的“原始汤”,这些有机分子是闪电等能源对原始大气中的甲烷、氨和氢等的化学作用而形成的。而这些分子成为了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这些分子不断的碰撞,不断的产生,然后某一天,一不小心,碰撞出了复制基因。

到了某一个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们称之为复制基因(replicator)。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当中最大的或最复杂的。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能够复制自己的拷贝。事实上,一个能复制自己拷贝的分子并不像我们原来所想象那样难得,这种情况只要发生一次就够了。我们可以把复制基因当作模型或样板。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由一条复杂的链所构成的大分子,链本身是由各种类型的起构件作用的分子所组成。在复制基因周围的汤里,这种小小的构件多的是。现在让我们假定每一块构件都具有吸引其同类的亲和力。来自汤里的这种构件一接触到它对之有亲和力的复制基因的另一部分,它往往就附着在那儿不动。按照这个方式附着在一起的构件会自动地仿照复制基因本身的序列排列起来。这时我们就不难设想,这些构件逐个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稳定的链和原来复制基因的形成过程一模一样。这个一层一层地逐步堆叠起来的过程可以继续下去。结晶体就是这样形成的。另一方面,两条链也有一分为二的可能,这样就产生两个复制基因,而每个复制基因还能继续复制自己的拷贝。——《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虽然存在部分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堪称生物科普的经典大作。

而为了模拟这一现象由芝加哥大学的史坦利·米勒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哈罗德·尤列于1953年主导完成模拟假设性早期地球环境的实验

他们建立了一个受控型密封系统,模拟地球早期大气层环境。
他们在长颈瓶中装上温水来模拟当时的海洋,当水蒸气蒸发时,会被收集在另一个烧瓶中。尤里和米勒在该实验装置中引入了氢气、甲烷和氨气,模拟早期大气层无氧气的状况。然后,他们释放电火花,来模拟闪电,进入这种混合气体构成的无氧大气层。最终,利用冷凝器将这些气体冷却成液体,收集进行分析。
实验开始一周後的观察中发现,在冷却的液体中大量地存在着有机化合物,约有10%到15%的碳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属于氨基酸,以甘氨酸最多。而糖类、脂质与一些其他可构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实验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或RNA则未出现。尤里和米勒得出结论称,有机分子形式能够来自于无氧大气层,同时最简单的生命体也可能孕育在这种早期环境中。

具体可以看这个由抖音博主 科学旅行号 制作的视频

生命起源的弥勒-尤里实验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319486953844736

经过这一系列实验,他们证实了,在我们推测的原始地球环境下,是可以产生有机物的。而有机物,是生命起源的原材料。

米勒尤里实验室是一个测试化学演化的实验,其目的就是论证:早期地球环境可以让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比较容易发生。而有机物,是生命的必须原料!

这只是生命诞生的前提。

如果要诞生生命,必然是需要环境走向温和,要知道地球45亿年前诞生,直到38亿年前才有了生命。

这7亿年中,地球做的事情就是,产生巨量的有机物,也就是原始汤,然后慢慢冷却,慢慢稳定,变成可以产生生命的条件

其实,细心地你,一定会看到,这里依然存在巨大的问题:

因为,地球原始环境究竟是如何?我们只是在推测,而非真实的看到。

因此,如果地球的原始环境不是这样子,那这样的模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虽然我们看起来似乎解决了生命起源问题,但事实上,我们依然是在猜测!

而这次陨石事件,给我们最大的震撼是,陨石中有核糖。

这就意味着,原始材料,完全可以来源于外太空啊。


所以,这个问题就出现了。

共同点:我们都坚信生命是从极其原始的生命进化过来的。

争议点:这个极其原初的点怎么来的?

地球起源论:我们模拟我们推测的地球原始环境,结果产生了生命材料

外星起源论:我们直接发现了生命材料


有的人可能很难明白起源论怎么会和进化联系在一起,但是事实上,某种程度来说,起源论是进化论的根基,如果起源论出问题了,那进化论也会面临极大的危机。

可以说,这次是个巨大的挑战,直接挑战了人类的未知领域,毕竟起源论是个极其关键的问题。

大量的人想起了著名的普罗米修斯

当然,个人认为像电影这种高级文明的说法是无稽之谈,毕竟科学讲究的是 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和可证伪

但是,这也不排除,我们的地球生命的真正原力,生命的big bang,是来自外太空!


但是,这个并没有挑战进化论。

毕竟,即使是外太空来的核糖,最后也是要慢慢的走上不断进化的路线,形成这个多彩的世界。

毕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它们可都是地球土生土长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陨石中首次发现核糖,这可不是小事,它像是在浩瀚宇宙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地球生命起源最根本的追问——生命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是凭空在地球上“变”出来的,还是从宇宙深处漂洋过海来的?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对于地球生命的起源有着两种主流的猜想。一种是“就地起源说”,认为生命是在早期地球独特的化.............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符合科学探索中的那种“咦,这不该是这样的”的情景。咱们一个一个来拆解,你就明白了。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 氨基酸(Amino Acids):蛋白质是生命体的基石,而氨基酸就是构成蛋白质的“积木”。我们熟悉的、构成地球生命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这些都是通过DNA编码的,也就.............
  • 回答
    刘秀在昆阳之战中是否得到了陨石相助,以及他面对的敌军数量,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离一些流传中的神话色彩,回归史实记载,并辅以当时的军事背景和逻辑分析。昆阳之战: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昆阳之战,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前,是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与王莽主力军之间的一场.............
  • 回答
    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出现像《不要抬头》电影中那样一颗会摧毁地球生物的陨石,那么是否应该将真相告诉普通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伦理、社会和政治难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支持告知真相的理由(“不要抬头”式的透明公开):1. 基本人权与自主权: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高速物体在空气中遭遇不同命运的关键点。其实,陨石燃烧和炮弹、战斗机在空气中“安然无恙”,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是几个非常核心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为啥陨石会变成“火球”。陨石的“火浴”:不是摩擦,而是压缩生热和材料特性.............
  • 回答
    电影《月球陨落》(Moonfall)上映后,确实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吐槽和讨论。这部电影的野心很大,试图在科幻灾难片领域玩出新花样,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让很多人觉得“用力过猛”且“槽点满满”。下面就来具体聊聊这部电影让人忍不住想吐槽的地方:首先,最直观的“槽点”就是剧情的荒谬感和不合逻辑之处。 .............
  • 回答
    足坛生涯总是充满了起伏,天才球员的闪耀固然令人振奋,但那些曾经的巨星,因为伤病、状态下滑或是其他种种原因,最终未能达到人们预期的巅峰,甚至沉沦,这种“陨落”往往会让我们这些看客感到无比的惋惜和心痛。对我来说,有那么几位球员的职业生涯轨迹,至今仍让我耿耿于怀。1. 巴西“外星人”——罗纳尔多提到陨落,.............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陨石能不能做成子弹?这问题听起来有点科幻,但仔细一想,咱们平时用的子弹,主要成分不就是金属吗?而陨石,说白了,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石头,其中很多是含金属的。所以,从理论上讲,陨石做子弹,并非完全不可能。不过,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没准儿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咱们一样一样来捋捋。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子弹是个啥.............
  • 回答
    关于陨石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它落在陆地还是海洋,造成的影响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这就像用一块石头砸向平静的湖面和砸向干燥的土地,产生的涟漪和破坏方式完全不一样。陆地撞击:当一个陨石或小行星落在陆地上时,首当其冲的是它会直接在撞击点附近造成巨大的破坏。 能量释放与冲击波: 撞击的瞬间,巨大的动能转化为.............
  • 回答
    铁陨石纹理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非凡旅程,而这些过程是地球上现有技术难以精确复制的。首先,我们得聊聊那个让铁陨石与众不同的“身份证明”——魏德曼斯塔滕纹(Widmanstätten patterns)。这是一种在铁陨石切割、打磨并用酸蚀刻后显现出来的,由不同镍铁合金相交错形成的几.............
  • 回答
    一颗直径一厘米的陨石撞击地球,这听起来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即便如此,它对地球的影响,虽然在宏观层面难以察觉,但在微观和局部层面,还是会产生一些值得探讨的后果。我们要把目光从那些足以引发灭绝事件的巨大陨石上移开,来好好审视一下这个小小的“访客”。首先,我们要明白,即使是小小的陨石,在抵达地球前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你想知道,当咱们在夜空中瞥见那一道耀眼的流星,它得经过多久才能“轰”地一下砸到地上,对吧?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复杂了,一点都不像电影里演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肉眼可见”这几个字是关键。一颗石头,即使它个头不算特别大,但只要以足够.............
  • 回答
    想象一下,一场惊心动魄的宇宙撞击事件在广阔的海洋中上演。一颗巨大的陨石,带着毁天灭地的力量,划破天际,最终在海平面炸开。这场灾难性的爆炸,瞬间撕裂了平静的海面,制造出一个直径约一公里、深度高达两百米的巨坑。现在,最让人好奇的问题便是:这片被搅乱的海水,需要多久才能重新填满这个惊人的创口呢?要回答这个.............
  • 回答
    章北海制作陨石弹头,乍一听似乎是科幻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设定,但如果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技术和资源视角下来审视,我们可以剥离掉那些天马行空的联想,聚焦于其中可能存在的、符合逻辑的“难点”。 请允许我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如果真要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实现“陨石弹头”,会遇到哪些硬茬子。首先,.............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性的意外,一场从天而降的黄金盛宴。当最后一块发光的陨石坠落,留下的不再是恐慌,而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地球上储存的黄金总量,瞬间翻了一番。这个数字的含义太过庞大,以至于最初的震惊过后,世界陷入了一种奇异的沉默。首先,毫无疑问,黄金的价格会大幅下跌。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在这里得到了最.............
  • 回答
    月球上那些密密麻麻、深邃的陨石坑,它们是宇宙留给月球的印记,每一个都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然而,当我们谈论这些“伤疤”的成因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我们看到了“坑”,却很少见到“坑”的主人——那些撞击月球的陨石本身。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些来客都去哪儿了?它们真的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
  • 回答
    一块陨石摆在你面前,它冰冷、坚硬,带着星辰的印记。你有没有想过,这颗来自遥远天体的石头,它究竟是哪里来的?是从火星上孤独地漂泊,还是从那颗闪耀着光芒的巨行星的卫星上坠落?推断陨石的“故乡”,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这就像是在茫茫宇宙中寻找一个特定的指纹。科学家们会像侦探一样,仔细审视这块石头里的每一个细节.............
  • 回答
    如果那场改变历史的陨石撞击没有发生,恐龙会不会在演化之路上超越人类,甚至达到我们难以想象的强盛,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虽然我们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但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演化规律,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并且尝试描绘一个没有那场灾难的世界可能的样子。首先,我们要明白演化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偶然性的.............
  • 回答
    “真正的陨石一克值多少钱?”这问题问出来,总能勾起人们一丝对神秘宇宙的遐想,也难免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天价的宝石和矿石。但说到陨石,它的价值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就像你问一件古董值多少钱一样,得看具体是啥玩意儿。首先得明确一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石头就叫陨石。真正能称得上“陨石”的,是那些在太空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