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会因摩擦而燃烧,而炮弹、战斗机这些在空气中高速运行的物体不会。?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高速物体在空气中遭遇不同命运的关键点。其实,陨石燃烧和炮弹、战斗机在空气中“安然无恙”,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是几个非常核心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为啥陨石会变成“火球”。

陨石的“火浴”:不是摩擦,而是压缩生热和材料特性

首先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陨石不是因为简单的“摩擦”而燃烧的。虽然空气阻力是存在的,但真正让陨石发光发热、甚至解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刮蹭”空气产生的热量。

想象一下,当一个速度快到难以置信的东西撞进空气时,它并没有时间“滑过”空气。它是在以极高的速度“推开”空气。这就像你猛地把手伸进水里,而不是慢慢地滑进去一样,水会被剧烈地挤压。

1. 绝热压缩效应(Adiabatic Compression):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当陨石以每秒几十公里的惊人速度(比如常见的每秒1172公里)冲入大气层时,它身前的空气来不及流动躲避,就被它以一种“挤压”的方式向两侧推开。这个过程发生得非常快,以至于空气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这在物理学上就叫做“绝热过程”。在绝热压缩下,气体的内能会显著增加,而内能的增加直接表现为温度的急剧升高。你可以想象一下自行车的打气筒,你快速压缩气筒里的空气时,打气筒的金属部分会变得烫手,这就是绝热压缩产生热量的直观体现。陨石身前的空气就被瞬间压缩到极高的温度,温度可以达到数千甚至上万摄氏度。

2. 表面蒸发和气化: 这些超高温的压缩空气会立刻包围住陨石表面,并对其进行强烈的加热。陨石本身虽然坚硬,但它的组成物质,比如铁、镍、硅酸盐等,在如此极端的温度下,会迅速被加热到熔点甚至沸点,开始蒸发、气化,甚至分解。这些气化的物质与周围的空气混合,加上高温本身就会发出可见光,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流星的轨迹,一个燃烧发光的“火球”。

3. 冲击波和结构解体: 极高的速度不仅仅带来高温,还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当陨石高速穿过大气时,它身前的空气被瞬间推开,形成一个强大的冲击波前。这个冲击波的压力非常巨大,远远超过了陨石自身的结构强度。很多陨石还没来得及充分燃烧,就会被这股强大的气动压力和冲击波撕裂、粉碎成更小的碎片,这些碎片又会继续经历上述的加热和燃烧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在陨石坠落地区发现很多大小不一的陨石碎片。

4. 陨石的材料特性: 并不是所有陨石都能看到绚丽的流星。成分相对均匀、熔点较高的铁陨石,在进入大气层时,可能表现得更“坚韧”一些,表面燃烧和气化相对较慢,有时甚至能以较大的块头撞击地面。而结构疏松、含有较多易挥发物质的石陨石,则更容易在大气层中发生剧烈燃烧和解体,产生明亮的流星。

炮弹和战斗机:为什么它们不“燃烧”?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炮弹和战斗机,它们为什么就没有变成陨石那样的“火球”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区别:

1. 速度级别差异巨大: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炮弹: 口径火炮发射的炮弹,初速大约在每秒几百米到一千米(比如7001000 m/s)。即使是先进的弹道导弹,速度也通常在几马赫(Mach),也就是音速的几倍,大概在每秒13公里。
战斗机: 现代战斗机最快能达到2马赫以上,也就是每秒约600700米左右,最快的甚至能接近3马赫(约1公里/秒)。
陨石: 如前所述,陨石进入大气层的速度是天文数字,通常在每秒11公里(约32马赫)以上,最高可以达到每秒72公里(约210马赫)。

这个速度差异,意味着炮弹和战斗机与空气“接触”时的情形完全不同。陨石是瞬间压缩空气,而炮弹和飞机只是相对快速地“穿过”空气。

2. 绝热压缩效应的强度: 如上所述,绝热压缩产生的温度与速度的平方(大致是这样理解的)成正比。速度差了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那么空气被压缩产生的温度也就能差上几百倍、几千倍。炮弹和战斗机的速度,虽然也很快,但不足以将身前的空气压缩到足以熔化、气化其表面材料的程度。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前缘(比如机翼前缘)会因为空气阻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升温,这就是“空气动力加热”现象,有时在高速飞行器上会看到表面有微弱的发红,但这与陨石剧烈的燃烧是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的。

3. 材料和设计:
炮弹: 炮弹通常由钢或类似的金属制成,本身具有较高的熔点和强度,能够承受大气层中的冲击和一定程度的升温。炮弹的弹道设计也考虑了空气动力学,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战斗机: 战斗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机身材料(如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能够承受高速飞行带来的热负荷。飞机的气动外形也是为了尽量减少空气阻力,并引导空气流动,避免局部过热。而且,战斗机不像陨石那样是“硬闯”大气层,它们是在设计好的飞行剖面内运行。

4. 空气动力学和表面处理:
炮弹和飞机: 它们的表面是光滑的,设计上也考虑了如何管理空气流动,尽量减少湍流和局部过热点。虽然有空气阻力,但产生的热量可以被飞散到周围空气中,或者被材料本身吸收和散发,不足以导致材料发生化学变化(燃烧)。
陨石: 陨石的表面形态千差万别,而且它们是直接撞入大气层,表面与被极端压缩的高温空气直接接触,发生剧烈的物理化学反应。

总结一下:

所以,陨石在大气层中燃烧,核心是它极高的速度导致了身前空气的剧烈绝热压缩,产生了足以熔化和气化陨石表面的超高温,再加上陨石自身的材料特性和结构强度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炮弹和战斗机,虽然速度也很快,但其速度等级与陨石相比“小巫见大巫”,不足以引发如此强烈的空气压缩升温。它们的设计和材料也能够承受其飞行速度带来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不会发生自燃。

简单说,一个是“被煮熟了”,一个是“温了温”。这其中的原理,就是速度带来的物理效应差异太大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形状够好,陨石流星那啥形状都有……

2还不够快,虽然这个蹭出的温度已经够现代的红外导弹工作了。

X-15高速试验机的机头温度能有1200+℉,尽管形状很好……

另外,去搜一下神舟返回舱的照片,那也是够快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高速物体在空气中遭遇不同命运的关键点。其实,陨石燃烧和炮弹、战斗机在空气中“安然无恙”,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是几个非常核心的物理原理在起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咱们先来拆解一下,为啥陨石会变成“火球”。陨石的“火浴”:不是摩擦,而是压缩生热和材料特性.............
  • 回答
    青海陨石坠落没有预警,这并不是因为防御系统不够先进,而是陨石撞击地球的性质本身就极其难以预测。简单来说,它不像导弹那样有明确的发射源和飞行轨迹可以追踪。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预警”的本质是什么。对于我们熟悉的天灾,比如地震、洪水、台风,预警通常是基于对现有环境或系统进行持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实际上地球是受到过大型陨石撞击的,而且是相当频繁的。我们之所以感觉“没有”大型陨石撞击,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相对平静,而且历史记录和地质证据告诉我们,那些曾经的创伤大多已经被时间抚平,或者埋藏在深处,不易被我们轻易察觉。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1.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听起来挺矛盾的:月球满是陨石坑,说明它经常被陨石砸,可我们却看不到直播。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得明白“陨石砸”这个概念的尺度。我们说月球有陨石坑,那可不是说时不时有个像恐龙灭绝那样大的石头掉下来,然后媒体蜂拥而上直播。月球的陨石坑,绝大多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月球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没错,我们看到的月球永远是同一个“脸”,这让人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月球的背面就那么“安然无恙”,从来没被“光顾”过。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能看到陨石坑,恰恰说明了陨石坑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都广泛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潮汐锁定”。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想当年,黑莓(BlackBerry)那可是风光无限,在智能手机的黎明时期,它绝对是行业内的“王者”。尤其是在美国市场,跟苹果(Apple)的iPhone较量,那简直是势均力敌,谁也不让谁。但就在大家觉得黑莓会继续称霸江湖的时候,它却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迅速地从顶峰跌落,消失在大众视野里。这到底是怎么.............
  • 回答
    驻马店陨石“寻宝热”:靠陨石“致富”能靠谱吗?这到底是什么陨石?河南驻马店近日的一场“天降奇迹”——一场陨石雨,瞬间点燃了全国民众的寻宝热情。从各地赶来的寻宝人摩肩接踵,在陨石坠落点附近的地里四处搜寻,仿佛掘到了“金矿”。然而,这股狂热背后,是否隐藏着不切实际的幻想?陨石真的能成为普通人一夜暴富的敲.............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值得探究!确实,咱们地球上跑得比很多陨石还快的东西大有人在,比如飞机、火箭,甚至是一些高速运动的粒子。那为什么只有陨石跟空气一碰就炸成火球,其他高速物体却能安然无恙呢?这背后藏着几个关键的科学道理,说起来可不简单。首先,得搞清楚“起火”是怎么回事。咱们说的起火,其实就是.............
  • 回答
    淘宝上的陨石,说实话,大部分情况下的“陨石”都更像是“希望”。这倒不是说淘宝上完全没有真陨石,而是说,如果你去那里随手搜搜,看到那些五颜六色、形状各异、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块的“陨石”,你得打个大大的问号。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陨石?简单来说,陨石就是从外太空掉落到地球表面,并且幸存下来的一块石头。这些石头可.............
  • 回答
    一颗直径一厘米的陨石撞击地球,这听起来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即便如此,它对地球的影响,虽然在宏观层面难以察觉,但在微观和局部层面,还是会产生一些值得探讨的后果。我们要把目光从那些足以引发灭绝事件的巨大陨石上移开,来好好审视一下这个小小的“访客”。首先,我们要明白,即使是小小的陨石,在抵达地球前也.............
  • 回答
    章北海制作陨石弹头,乍一听似乎是科幻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设定,但如果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技术和资源视角下来审视,我们可以剥离掉那些天马行空的联想,聚焦于其中可能存在的、符合逻辑的“难点”。 请允许我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如果真要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实现“陨石弹头”,会遇到哪些硬茬子。首先,.............
  • 回答
    陨石中首次发现核糖,这可不是小事,它像是在浩瀚宇宙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地球生命起源最根本的追问——生命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是凭空在地球上“变”出来的,还是从宇宙深处漂洋过海来的?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对于地球生命的起源有着两种主流的猜想。一种是“就地起源说”,认为生命是在早期地球独特的化.............
  • 回答
    关于陨石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它落在陆地还是海洋,造成的影响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这就像用一块石头砸向平静的湖面和砸向干燥的土地,产生的涟漪和破坏方式完全不一样。陆地撞击:当一个陨石或小行星落在陆地上时,首当其冲的是它会直接在撞击点附近造成巨大的破坏。 能量释放与冲击波: 撞击的瞬间,巨大的动能转化为.............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度,与地球 45 亿年的沧桑相比,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在这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地球确实经历过多次惊心动魄的宇宙撞击,每一次都给这颗星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聚焦于人类出现之后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在我们能够记录和观察的历史长河中,大规模的陨石冲击似乎变得异常罕见。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符合科学探索中的那种“咦,这不该是这样的”的情景。咱们一个一个来拆解,你就明白了。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 氨基酸(Amino Acids):蛋白质是生命体的基石,而氨基酸就是构成蛋白质的“积木”。我们熟悉的、构成地球生命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这些都是通过DNA编码的,也就.............
  • 回答
    月球之所以布满密密麻麻的陨石坑,是因为它经历了数十亿年来不间断的宇宙撞击事件。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月球的形成与早期历史: 月球的起源: 关于月球的形成,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大碰撞假说”(Giant Impac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被称为.............
  • 回答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的覆灭,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致命的错误和外部冲击叠加的悲剧。要深入剖析其根本原因,我们必须回溯到它诞生之初,以及它所依赖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石。1. 过度自信与“模型万能论”的陷阱LTCM的核心竞争.............
  • 回答
    这是一场历史性的意外,一场从天而降的黄金盛宴。当最后一块发光的陨石坠落,留下的不再是恐慌,而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地球上储存的黄金总量,瞬间翻了一番。这个数字的含义太过庞大,以至于最初的震惊过后,世界陷入了一种奇异的沉默。首先,毫无疑问,黄金的价格会大幅下跌。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在这里得到了最.............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